论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论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论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论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下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成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退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置疑的事实。”(《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哲学上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该概括。如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越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正如上述材料中说的,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这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满足程度不够,并且在这个时代目前的发展中没有做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的追求过于激进化,而对于真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这些现在也正体现了价值具有的社会历史性。

其实不论在哪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向自身的对立面转化,这是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发明了机器可以减轻人类劳动负担是没错的,但它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少数私人手中时,结果就不同了,它反成了剥削劳动者强有力的工具,人成了机器的附庸。机器越先进,人就越受奴役和剥削。因为机器的所有者要把使用机器节省下来的成本占为己有而不是分配给劳动者。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对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也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价值评价的正确性及其特点。因为价值评价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的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和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可以说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为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为前提,而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

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也具有中哟的意义。因此,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价值 罗素的《哲学的价值》(张丰乾主编《哲学觉解》第34——39页》一文阐释了哲学的功用与价值。哲学对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人”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不提供物质食粮。而对于追求精神发展的人来说,哲学非常有用。它能够为人的心灵发展提供心灵食粮,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罗素看来,“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哲学虽然和别的学科一样,也要获取知识,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但它对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的功用很有限。相对于各种科学能提供确定的答案而言,哲学的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说,不确定性是哲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的责任就在于研究这类不确定性问题,“使我们觉察到它们的重要性,研究解决它们的门径,并保持对于宇宙的思考兴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们局限于可明确地肯定的知识范围之内,这种兴趣是很容易被扼杀的。”。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真理。也就是说哲学的研究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地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给我们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 哲学不能局限于追求本能兴趣的个人世界,而应关注整个外部世界,思考人生、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罗素称之为哲学的主要价值。要摆脱个人狭隘的视野,实现哲学的价值,出路是哲学的冥想。真正的哲学冥想是通过沉思去扩大客体的种种知识,拓展精神的视野,获得精神的满足。一个自由的心智是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它能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去看事物,把知识重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纯粹可以冥想的东西。与来自感官的知识相比,自由的心智更关注抽象的普遍的知识。 关于哲学价值的讨论,罗素作了如下的总结: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孙周兴:超越先验超验

孙周兴:超越·先验·超验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一 我今天报告的标题采用了三个相近、相关的词语,如果把它们回译成德文原文就是:Transzendenz(超越)、transzendental(先验的)和transzendent(超验的)。这是我个人愿意采取的译法。众所周知现在汉语学术的译名有点混乱,有时简直让人不知所从。对于名词Transzendenz,人们没有太多分歧,通常把它译作“超越”,但也有“超越性”、“超越者”的译法,因上下文的不同都是可以成立的。问题出在另外两个形容词上。人们一般把transzendental译为“先验的”,但也有译为“超验的”;而把transzendent译为“超验的”,但也有译为“超越的”。我这里采取的“先验的-超验的”译法,有韦卓民先生在先,也有庞景仁先生的提倡。[2] 我考虑这几个译名以及相关的问题可谓由来已久,一直在琢磨这几个同根的词语。最近读到王炳文先生翻译的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3],引起了我的不安,才想起来要发表一点意见。王先生保留了Transzendenz(超越)和 transzendent(超越的)的旧译,但把transzendental改译为“超越论的”;此外还把a priori(通译“先天的”)改译为“先验的”。这种改动在我看来会引起大动乱。我就此问题请教过一些同行,比如倪梁康博士,后者说改得不错嘛,他在《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一书里就已经这样建议过了;但他也承认王炳文先生此次改动可能过于猛烈。[4]兹事体大了,非一般的译名之争可比。我们中国哲学界一个多世纪以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哲学基本理解眼看就要动摇了——我们一直都在思想的“先验问题”、“先验现象学”和“先验哲学”之类,现在却成了“超越论问题”、“超越论的现象学”和“超越论哲学”了!这是何等的震动!至少在我,是有一点不知所措了。 王炳文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学者。他这次把transzendental改译成“超越论的”,说是参考了日本学者的译法,也肯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但我仍旧认为理由是不充分的。概括王炳文先生提供的理由,盖有三项。其一、当transzendental与Erfahrung在一起组成词组时(如在胡塞尔那里),译为“先验的经验”就好比“圆的方”或者“方的圆”。其二、通常把Transzendenz译为“超越”或“超越性”,把transzendent译为“超越的”,为什么非得把transzendental译为“先验的”(或者“超验的”)呢?其三、胡塞尔以transzendental一

哲学基本概念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C.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社会的一切现实物质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C.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群众的意识 D.一切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发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理论—实践—理论 C.概念—判断—推理 D.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科学的理论 B.对人们是否有用 C.社会实践 D.多数人的拥护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认识 C.劳动 D.实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 B.理论 C.生产 D.人脑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属性是() A.历史性 B.具体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再具体……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和正确理论都可以充分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推理对检验真理毫无作用 D.一次实践就能检验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总要经过多次反复 B.实践不能确定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C.实践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不是真理的标准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唯名论 D.唯实论 30.认识的本质在于() A.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推荐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性心理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权力意志》 《新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文明论概略》 《劝学篇》 《伦理学》 《耶稣传》 《时间简史》 《逻辑哲学论》 《精神现象学》 《物性论》 《感觉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 《科学的社会功能》《人有人的用处》《科学史》 《人类理智新论》《逻辑学》 《哲学研究》 《新系统及其说明》《道德情操论》 《实践理性批判》《美学》 《判断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薄伽梵歌》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物种起源》 《物理学》《人类的由来》 《人性论》 《人是机器》 《法哲学原理》 《狄德罗哲学选集》 《野性的思维》 《哲学史教程》 《科学与近代世界》 《人类的知识》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自然宗教对话录》 《基督教并不神秘》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 作风》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 半》 《时间与自由意志》 《哲学辞典》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苏鲁支语录》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 学》 《十六、十七世纪科 学、技术和哲学史》 《科学哲学的兴起》 《灵魂论及其他》 《斯宾诺莎书信集》 《实验心理学史》 《最后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通论》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 引》 《佛教逻辑》 《神圣人生论》 《逻辑与知识》 《论原因、本原与太 一》 《形而上学导论》 《诗学》 《路标》 《心的概念》 《计算机与人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 《卡布斯教诲录》 《薄伽梵歌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 任》 《实用主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 《拓扑心理学原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科学社会学》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逻辑大全》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 灵健康》 《宗教的本质》 《论灵魂》 《科学的价值》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艺术即经验》 《宗教与科学》 《感觉与可感物》 《行为的结构》 《真理与方法》 《阿维斯塔》 《善的研究》 《人类知识原理》 《伦理学体系》 《科学与方法》 《第一哲学(上下卷)》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 与结构》 《思维方式》 《发生认识论原理》 《爱因斯坦文集》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数理哲学导论 《耶稣传(第一、二卷)》 《美学史》 《原始思维》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认识论》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 书信集》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 性解释》 《物理学和哲学》 《尼采(上下卷)》 《思想录》 《道德原则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巴曼尼得斯篇》 《人类理解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 《人生的亲证》 《认识与谬误》 《哲学史讲演录》 《圣教论》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人类知识起源论》 《回忆苏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 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科学与假设》 《宗教经验之种种》 《声音与现象》 《苏格拉底的申辩》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问题》 《论有学识的无知》 《保卫马克思》 《艺术的起源》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哲学概论》答案

《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 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 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 《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 “个性”即“个体性”,不同于“个别性”与“特殊性”。个性“意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别性质的自身反思,否定的自我统一具有完全的和原初的确定性,而不失其自我统一性或普遍性。”个性以及个性化的内涵,在当代已被人们在主体性的意义上理解为“自我”、“生命力”、“创造性”。 以“具体的人性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是研究哲学的个性以及当代中国哲学个性化问题的思想根据和理论前提。哲学个性的真正根据在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和本质。人类生命的本性与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哲学的个性既指哲学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也指特定的哲学理论所具有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温纯如/文 提 要: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康德哲学;价值;认知;道德;审美 一 关于康德哲学的价值来源问题。从康德三大批判来看,康德先验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系统的统一体。康德力图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人的全部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康德把这种认识能力归结为人的心灵所具有,这就是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那么这种人的心灵能力怎样同他的哲学体系相对应呢?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他把全部心灵能力分为: 1.知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及欲望的能力;2.认知能力为知性、判断力及理性;3.先验的原理为:规律性、合目的性及最后目的; 4.应用为自然、艺术及自由。实际上,人的心灵三种能力在康德那里是通过哲学体系的三种学说体现的,一是理论哲学,二是实践哲学,三是美学。作为探寻人类认知先天规律性的理论哲学,它的应用对象就是自然界;作为达其最后目的的实践哲学,它应用于自由领域;作为探寻合目的性的美学,它应用于人类艺术之中。这样,康德由人的心灵先验能力出发,剖析出知、情、意,归结出真、善、美的先验哲学体系。 康德不是把他哲学价值的来源归结为经验和神,而是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心灵”。但这种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理性心灵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理性本体,而它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或“人是人”。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德国理论所证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彻底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一切旧关系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而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马克思所讲的,正是由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实质问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人的最高本质,即“人是人”(或“人本身”)这一理性本体之上。康德用人的理性本体,也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来取代哲学中的神的最高本体地位,把属于人的东西归还于人,“人是人”占据着哲学中最高地位,实质上这是否定“神”本体在哲学中对人的压抑,这对人是一种莫大的解放。它为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平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人是人”理论也确立了人的价值来源,它也成为康德“三大批判”探索价值的依据。康德“三大批判”体现了人的真、善、美的价值,也就是认知的科学价值,伦理的道德价值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诸方面。 康德哲学的价值理论是以先验论的形式表现的。康德认为他在理论理性批判中,发现了认知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现了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发现了审美的先天原则。他在规定这三类知识的原则和范围中,创立了他的三大批判哲学理论体系。而康德认为这种先天原则的基础不在此处,正是在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那里。在康德看来,这种先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圣才出品】

第7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填空题 1.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______的,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______的统一,人的价值的实现要依靠______;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答案】具体;社会价值;社会实践 【解析】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真正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通过实现社会价值体现出来,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2.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______;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______。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答案】基础;主观条件 【解析】价值关系是指外界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因而也就具有______。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______。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______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

【答案】多方面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关系;实践 【解析】同一客体与同一主体的价值关系是多方面的。由于不仅同一客体具有多种属性和结构,而且同一主体具有多样性的需要和能力,使同一客体可以满足同一主体多样的需要,因而在同一客体和同一主体之间形成多方面价值关系。这样,要想认识和掌握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有哪些价值,既要全面了解客体的属性、结构等有关情况,又要全面了解主体本身的需要和能力,从而发现和利用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的多种价值。随着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会发生性质或程度上的变,表现出价值的时效性。 4.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______;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______。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我们主张在实现______的过程中,实现人的______价值。 【答案】必要前提;外在体现;社会价值;自我 【解析】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如果人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人就无法生存,社会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社会不复存在,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自我价值就没有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存在的基础,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社会进步了,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主导。 5.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人作为价值客体,具有通过其自

哲学概论复习大纲

哲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哲学 1、尝试回答的途径 1)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 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合成,指爱智慧 “爱”:Eros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 Philia指“友爱” Agepi指“博爱”:宗教里无私的爱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爱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等于那些已经拥有了智慧的人。爱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以苏格拉底为例) 也就是说,哲学称为爱智慧,所强调的是“过程”,是不定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2)从外延上看:哲学既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罗素的观点) 第三章哲学起源 1、哲学的起源: 1)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好奇心,起源于一种惊异感。 2)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的起源: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所谓轴心时代,是指在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的三个地方:印度、中国和希腊产生了哲学。这三个地方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三种文化的中心与核心。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之为“轴心时代。” 3)中国哲学类似的思考:金岳霖在论《道》中提出3个概念 西方:“逻各斯”(logos) 古印度:“梵”(梵我同一) 中国:道 2、西方哲学起源及其概念: 1)西方哲学起源:希腊哲学(从神话时代到哲学时代,即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古希腊人开始思考问题时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与人的认识心理与其宇宙观有关)2)第一个哲学概念: (1)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惟独它不变的东西。 (2)在希腊语中,arche的两个重要含义:一个是开端,一个是主宰。因此,也译为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15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9-23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8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亦即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29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33 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概念。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4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错误的,把物质等同于运动也是错误的。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35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7-39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0-4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次含义:一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三是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白马非马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其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片面强调白马在颜色的个性,并以此否定白马作为马所具有的共性,用部分歪曲整体。7.度与适度原则 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

海德格尔自1866年以来的马堡哲学讲座教席的历史

海德格尔:自1866年以来的马堡哲学讲座教席的历史 来源:《世界哲学》2011年第1期作者:海德格尔时间:2011-03-14 Tag:点 击: 19 经典翻译 海德格尔:自1866年以来的马堡哲学讲座教席的历史1[1] [德] M.海德格尔/著王庆节/译 提要:这是海德格尔1927年为马堡大学建立400周年的纪念文集撰写的关于马堡大学自1866年以来哲学讲座教授历史的文章。借此文,海德格尔简要评述了60年来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诸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哲学贡献,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 关键词: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1[1] 这是海德格尔1927年为马堡大学建立400周年的纪念文集撰写的关于马堡大学自1866年以来哲学讲 座教授历史的文章。借此文,海德格尔简要评述了60年来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诸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哲 学贡献,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文章最初发表在《马堡菲力浦大学1527-1927》,马堡,埃尔维特书店出 版社,1927年,第681-687页。1991年,此文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3卷《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的附 录6出版。在即将出版的《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译本(王庆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中,此 文也将作为附录6 出版。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同意译者先行刊登此译文。--译者 原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1期

马堡大学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史上作为“马堡学派”已经有着它固定和明确的地位,这份报告在时空上涵盖的就是这一哲学研究的建立、拓展、兴盛和转型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叶的黑格尔学派的崩溃导致了哲学的某种普遍性陨落。当时,实证科学(历史和自然科学)一路高歌,哲学完全丧失了它的尊荣。在它的栖身之所,充斥着无知和对其本己性本质的颠倒。哲学要与自己本身背道而驰,通过去适应那作为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的,或者作为历史哲学的实证科学,来在宰制性的科学意识面前获得价值。 这一自1860年以来就兴起的科学哲学的复兴,尽管是在探索之中,但其目标就在于重新获得那对原本的哲学疑难索问的领悟。马堡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其关注就集中在关于哲学的对象、运作方式和系统统一性方面,这些关注有着决定性的推动力并且产生了权威性的后果。这一工作,通过对康德的“批判”进行一种新的“本己化获得”〈Aneignung〉,首先企求重新确信哲学的科学性本质。当然,在60年代,“回到康德去!”这一呼唤已经在艾德·策勒〈Ed.Zeller〉(1849-1862,马堡哲学教授),奥托·李伯曼〈Otto Liebmann〉,赫姆·赫尔姆霍茨〈Herm. Helmholtz〉和弗·埃·朗格〈Fr. A. Lange〉(1873-1875,马堡哲学教授)那里明确地听到。不过,一直到了赫·柯亨〈H. Cohen〉的著作《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正在起步的对康德的重新本己获得过程〈Wiederaneignung〉才第一次击中了那科学性的要害,这就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规定了后来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新康德主义。在同一时间内,还出现了两部著作,威·狄尔泰〈W. Dilthey〉的《施莱尔马赫的生活》第一卷(1870)和弗·布伦塔诺的〈Fr. Brentano〉《经验观点的心理学》第一卷(1874),这两部著作已经有了置身于更新康德之外的倾向。它们后来却成了狄尔泰的以亲在历史性的疑难索问为指向的生命哲学的起点和成了发展由埃·胡塞尔所奠定了基础的现象学研究的推动力。在这两个如今在体系上已经开始走向融合的方向上,正在出现克服新康德主义的苗头,而其克服方式就是,从它们出发,对“马堡学派”进行深化和重组。 弗·埃·朗格曾经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唯物主义的历史》(1865)中指出,康德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哲学意义就在于,必须在其中克服那作为“简单

哲学导论笔记

课堂笔记 课程代码及名称:041H0120-《哲学导论》 授课教师:黄爱华 上课学期:Freshman-B/Winter Intro: 教材/参考内容 老师的《哲学导论》 Robert Solomon,《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Robert Paul Wolf,哲学是什么 邬昆如,《哲学概论》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 庞学铨,《哲学导论》 庞思奋,《哲学之树》 哲学的相关课程: 大陆的三史七论:马主义哲学史,中西哲学史,导论,马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 台湾的三史六论:中西印哲学史,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价值,概论 哲学是一级学科:马哲,外哲,中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休闲学/闲暇学 哲学的品格 特性和品性:建立在哲学的独特性基础上,表明哲学的行为方式和规范,人们的价值期望,评价因素 1 论理性 理性有多重含义: 计算理性(数学); 逻辑推理的理性; 对规范的追求 i.e.理智; 内省理性(自我意识); 与合理性(合规律性(这么做合不合规矩|普遍规范)、合目的性(这么做有没有用))的重叠 Max Weber:工具理性(如何科学地取得最大效益——与科学精神相契合,运用科学方法)和价值理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哲学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观察的视角,价值取向,也没有绝对真理 理论的论证,前后一贯,逻辑通顺和自洽,没有自我矛盾(但是中途改变想法其实并不能算)

2 抽象性 触及根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i.e. 世界观 抽象,难以简洁具象地表述,但是人又离不开这些概念——世界概念形成的基石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形成)(艺术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和淫秽的边界?) 追求普遍性、一贯性(“知识”的概念横贯整个科学) 思辨:讲究理论思维的辨析力,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哲学的推演是脱离具象的) 芝诺的“悖论”:飞矢不动(量变到质变,极限,何为无限,状态和过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同上) 芝诺本质上否定了运动(运动本身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Engels) 使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 抽象性的形象性的表达:海德格尔,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庄子,柏格森,弗 洛伊德 3 反思性“黄昏起飞的密涅瓦/雅典娜的猫头鹰”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严谨冷静地沉思,对现实或者现存的追问(这种存在到底合不合理?),意图在事情发生后做一个总 结以期作为事情发生前的指导,一面事后诸葛亮,一面事前做预测。 4 批判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 (一面挖掘好的适合的,另一面摈弃不好的不适合的?) 哲学的精神和定义 哲学产生的条件: 惊异感:主观条件,人有发现不平凡的现象并试图探究根源的想法的品质,这也催生了科学 神话:意识素材条件,通过故事可以观测到一些哲理 闲暇:社会历史条件,人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生产生活的事情上 (奴隶主,解放奴隶-家奴,地主,贵族,修道士,学者)闲暇的重要性,人生更想要的东西 生活实践:客观条件,通过总结和延展发现真理的重要性上升,而且只有生产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惊异 感 Philosophy: Philo(爱,欲求)+sophy(智慧),sophist(智者,辩士) 苏格拉底认为现在的辩士都是诡辩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慧是属于神的 通过论辩指出别人的漏洞,再诠释自己的理解,通过case study阐述 被雅典陪审团认为“蛊惑人心”被判死刑,拒不认错,饮毒酒而亡,但他尊重了判决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的是谁的观点存疑(说不定是自己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是一个前进路上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智慧是明智的运用知识,贯穿知识和常识,超越知识和常识,对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原则,对其意义的理解、体悟和运用。和一般的聪明又不同(大智若愚)。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