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屏障、肠粘膜及免疫
肠道屏障的组成

肠道屏障的组成
肠道屏障是指肠道内防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解剖结构。
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物理屏障:肠道的物理屏障主要由肠黏膜上皮细胞和黏液层构成。
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屏障,阻止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侵入。
黏液层覆盖在肠黏膜表面,为上皮细胞提供润滑和保护作用,同时也能捕获和排除病原体和有害物质。
2. 化学屏障:肠道内存在许多有益的细菌,它们通过共生关系与宿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细菌可以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酸性环境、短链脂肪酸等,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定植。
3. 免疫屏障: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拥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和分子。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并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4. 微生物屏障:肠道内的有益细菌形成了一个微生物群落,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这些细菌通过竞争营养、产生抗菌物质、调节免疫系统等方式,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病原体的定植和感染。
综上所述,肠道屏障的组成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障。
这些屏障相互协同,共同保护肠道免受有害物质和病原体的侵害,维持肠道健康和身体稳态。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前言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
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
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
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
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等。
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
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5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
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符合肠道健康的三个标准

符合肠道健康的三个标准
肠道健康是指肠道系统的正常运作,其中包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黏膜屏障和肠道免疫系统。
肠道健康直接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符合肠道健康的三个标准:
1. 正常的微生物群落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种群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保护肠道屏障等。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应该保持平衡,即有益菌的数量应该超过有害菌,且没有过度生长或死亡现象。
这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2. 健康的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是肠道内的一层细胞膜,类似于一道防线,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黏膜屏障应该保持健康,没有损坏或破裂。
这需要通过饮食、减少压力、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3. 健康的肠道免疫系统
肠道免疫系统是指肠道内的一组细胞和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是肠道免疫系统应该保持健康,能够有效地应对外部病原体的攻击。
这需要通过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维持。
总体来说,符合肠道健康的标准需要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从而保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肠黏膜屏障的健康和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屏障

机械屏障
不移动水层(100-800um)、黏液层 黏膜上皮细胞 细胞的紧密连接-特殊的膜样结构,只允
许2μm以下的小分子通过 毛细血管内皮屏障 血流灌注
化学屏障
胆汁、多种消化酶、溶菌酶 益生菌分泌的乙酸、细菌素
减少,肠黏膜屏障破坏,更有利于细菌增长及细菌易位。 急慢性腹泻:腹泻使肠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过路菌比例
增加。洗肠?
肠黏膜屏障的概念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毒素集散地。 为什么机体并无中毒或感染现象? —肠黏膜屏障—
肠道黏膜的功能
选择性过滤功能-吸收人体需要的营养 物质
屏障功能-防止有害物质的进入(微生物\ 各种抗原)
3. 表层: 表层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 主要是大肠杆菌、 肠球菌等需氧和兼性需氧菌。
深层和中层菌群均为肠道的优势菌群,具有营养和 免疫调节作用,为生理性菌群;表层菌群为肠道非优 势菌群,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称为 条件致病菌。
正常胃肠道菌群(三)
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受饮食、 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 而变化。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 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起重要 作用。
肠道菌群与胃肠免疫
产生多种 抗原物质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
刺激免疫细胞
促进吞噬 细胞活力
发挥特异性 免疫功能
促进B细胞 产生抗体
肠道菌群的营养吸收功能
+ 氨基降解
氨
蛋白质
肠道正常菌群
β-葡萄糖醛酸酶、 硫化酶源自乳酸 醋酸降低肠道pH
胆固醇等进入 肝胆循环
小肠黏膜屏障的研究进展-刘玉兰

肠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溶菌酶
黏液中的补体成分——与溶菌酶和Ig协同作用
转铁蛋白与细菌代谢的拮抗作用
二、肠道黏膜特异性免疫
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介导的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应答
双重机制
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对食物抗原的免疫排除
肠道黏膜免疫的组成
组成:
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 传入淋巴区
肠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5. 肠道的液体动力系统
组成: 两种定向下行动力
肠段的定向蠕动 黏液流
定向下行的冲刷作用,可清除附着的病原 体
肠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6. 受体类似物的作用
黏膜表面常稳定沐浴在富含糖蛋白和糖脂的黏 液分泌物中,其中糖蛋白和糖脂是针对细菌黏 附素在黏膜细胞上的受体类似物,可与细菌结 合.形成复合物被液体动力系统及时排除.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衰竭)
国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 萎缩,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 调从而导致细菌及内毒素异位,并可 诱发和加重SIRS和MODS
肠功能衰竭的分类
1. 继发于肠道疾病的肠功能衰竭:IBD, 肠梗阻,放射性肠炎等
2. 继发于肠外疾病的肠功能衰竭: TPN, 重症胰腺炎,创伤,烧伤,肝功能衰竭
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机制
1.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黏膜变性坏死,谷氨 酰胺代谢紊乱 2. 肠道微生态紊乱:致病菌增加,乳酸菌等 减少,细菌易位 3. 肠道动力障碍;肠麻痹,腹泻 4. 肠道免疫功能受损:IgA减少等
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
细菌易位及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 道巨噬细胞及相关淋巴组织过度激活, 细胞因子释放,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 导致SIRS、MODS--肠功能衰竭为 发动机(MOTOR OF SEPSIS)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菌膜屏障抑制于肠道内,在此过程中肠道屏障起重要作用。
肠道屏障包括肠道正常菌群、黏液层、肠上皮细胞层、肠道免疫系统、肠-肝轴、防御素(defensins)等(1),其功能主要在于防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构建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后细菌、内毒素移位密切相关。
现就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关系与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1 肠道细菌在肠道屏障构建中的作用1.1 肠道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一方面,正常菌群中的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可通过磷壁酸黏附作用占据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抑制肠道内(主要为肠杆菌科细菌)以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PPMOs)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定植,起定植抗力作用(1,2);另一方面,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生理有益菌还有多种生物拮抗功能,如通过争夺营养,酸性代谢产物(乙酸、乳酸)降低肠道局部pH、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亲脂分子(3)、小菌素、过氧化氢等(4),对肠内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链球菌等起抑菌或杀菌作用,抑制肠道PPMOs生长。
双歧杆菌还可显著抑制E.Coli O157∶H7对肠细胞株Caco-2上皮细胞的黏附(5)。
可以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肠道第一道屏障的构建。
1.2 肠道黏液层:主要由肠道杯状细胞及肠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组成。
含大量水分的黏蛋白象凝胶样铺垫在肠腔内,同时黏液层中也包含了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
黏蛋白是一类糖蛋白,由杯状细胞表达的MUC2、MUC3型黏蛋白是回肠、结肠黏蛋白的主要分,结肠黏蛋白以MUC2型为主,而MUC3型表达量低(6);MUC3型主要由小肠杯状细胞及肠上皮细胞表达。
黏蛋白碳氢结构特异,有细菌黏附结合的生态位点。
黏液蛋白中的结合位点可与肠上皮细胞上的结合位点竞争,以阻止细菌(主要为PPMOs)与肠上皮结合,使细菌处于黏液层,以利于肠蠕动时被清除(7)。
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及其技术课件

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检测肠道内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评估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例如,质谱分析可以检测肠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修饰,从而评估肠道屏障功能的蛋白质调控。
04
肠道屏障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心理治疗
除了饮食和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外,适当的有氧运动、戒烟、控制饮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深入探索肠道屏障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深入研究肠道屏障功能的分子机制
研究肠道微生物组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为开发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依据。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使肠道内的气体、液体和细菌等物质进入血液,引发一系列症状。
肠道屏障功能的评价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IBS与其他器质性肠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05
肠道屏障功能改善策略
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护肠道健康,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控制脂肪摄入
适量摄入蛋概述肠道屏障功能评价方法肠道屏障功能评价新技术肠道屏障功能与疾病的关系肠道屏障功能改善策略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ontents
目录
01
肠道屏障功能概述
肠道屏障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能够防止病原体和毒素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保障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的入侵,引发感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肠道屏障是指肠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形成的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屏障。
肠道黏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和黏液层组成,能够阻止病原体和毒素的入侵。
肠道屏障功能评价的方法与临床应用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肠道屏障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肠道微生物组分析技术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肠道微 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的研究更加深入 ,有助于揭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疾 病之间的关系。
肠道通透性检测方法
新型的肠道通透性检测方法,如乳果 糖氢呼气试验、甘露醇呼气试验等, 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肠道屏障功能。
干预
根据肠道屏障功能的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 补充益生菌等,以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药物疗效评估与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估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医生 提供参考依据。
安全性评价
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可以检测药物对肠道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潜在的安 全问题,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可以检测消 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 度和治疗效果,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依据。
治疗
了解肠道屏障功能的状况,有助于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剂量 和使用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监测与干预
监测
肠道屏障功能的评价有助于监测肠道微生态平衡状态,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结 构和功能的变化,预防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疾病。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肠道上皮细胞损伤
肠道上皮细胞是肠道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损伤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 症反应。
肠道免疫系统失衡
肠道免疫系统的失衡会导致肠道炎症和感染,进一步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饮食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密连接的分子组成
4 分子组成:跨膜蛋白 封闭蛋白(claudin) 密封蛋白(occludin,咬合蛋白) 以上两种蛋白为4次穿膜的膜螯合蛋白。 C-末端和N-末端均伸向细胞质,对紧密
连接的形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Zonula occluden(ZO)蛋白 紧密连接蛋白 紧密连接蛋白模式图 A相邻质膜上蛋白颗粒连成的封闭素 B 紧密连接中的两种跨膜蛋白(封闭蛋
R=V/I
Paracellular flux of radiolabeled probe
2H-Mannitol
low flux rate=good-intact epithelial barrier
high flux rate=bad-leaky epithelial epithelial barrier
肠上皮屏障、肠粘膜与免疫
胡彩虹,2015.5.21
目录
(一)肠道屏障 1 肠道屏障 2 肠道屏障功能 3 肠道屏障功能与致病因素 4 肠上皮屏障 5 紧密连接的分子组成(实质:两种跨膜蛋白-
claudin,occludin)——ZO(Zonula Occluden,紧密连接蛋 白) 6 紧密连接的功能 7 肠粘膜屏障的评价方法
通过淋巴管或血管的移位 (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
肠上皮屏障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包括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 transcellular pathway paracellular pathways
人体内的”安检设防“点
咽喉守卫者 血液过滤器 肠道护者
免疫助手
盲肠 场所:B细胞成熟,抗体产生。 盲肠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
身体的各个部位。 “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入侵者,参与局部免疫和
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免疫应答类型
1 固有免疫/先天免疫/非特异免疫 innate immunity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第一道防线。 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时间短和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
白claudin和咬合蛋白/密封蛋白 occludin)
紧密连接的功能
1 2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
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 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肠粘膜屏障评价的方法
1 血内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G-细胞壁的脂多糖(LPS,
lipopolysaccharides)成分,正常情况下肠腔 (intestinal lumen)内含有大量细菌和内毒素。
pattern,PAMP)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anition receptor) PAMP与PRR 7.2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肠道屏障
肠道屏障 (1)机械屏障 肠上皮屏障、菌膜、粘液层 (2)化学屏障 胃酸、胆汁、溶菌酶、粘多糖、抗菌肽 (3)生物屏障 (常驻菌群微生态平衡)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活性 促进营养素消化吸收 (4)免疫屏障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派伊尔结、固
肠道屏障
——肠腔 水、营养物质、病原体、毒素 外部屏障(粘液、抗菌肽、Cl-、HCO3-、微生物区系) 内在屏障(紧密连接) ——肠上皮细胞 ——自我统一体薄层(lamina propria) 肠道神经系统 循环 免疫细胞
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不全 (1)病原微生物入侵
目录
(二)肠粘膜与免疫 1 组成 2 机体内的军事基地 3 免疫系统从3个方面发挥它的“国防”功能 4 人体内的“安检设防”点 5 免疫助手 6 免疫应答类型 7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7.1 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抗原。 包括: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非特
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 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2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Toll like receptor (TLR) and its cell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ogens) (2)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
(nutrients) (3)日粮抗原过敏反应 (4)肠粘膜缺血缺氧 (5)自由基损伤肠粘膜细胞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pathogenic factors
其快速降解的酶系统。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时,肠道细菌产生的D-乳酸通过受损粘
膜入血。故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可及时反映肠粘膜损害程 度和通透性变化。
肠粘膜屏障评价的方法
3 血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
二胺氧化酶(DAO)是哺乳动物 肠绒毛标志酶,空肠和回肠活 性最高。该酶在小肠绒毛中国 含量高,活性强,在其他组织 含量少,活性低。
tight junctions adhension junctions gap junctions desmosomes
肠上皮屏障
包括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
肠上皮细胞 跨细胞转运(途径) 旁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间连接 ——紧密连接 ——粘附连接 ——缝隙连接 ——桥粒desmosome
肠粘膜屏障评价的方法
尤斯灌流室法(利用体外扩散 池法)
跨上皮电阻(TER) R=V/I
放射性标志探针的旁细胞流动
2H-甘露聚糖 低流速意味着良好的完整的上
皮屏障 高流速意味着损坏的有漏缝的
上皮屏障
细胞因子
(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神经递质,具有舒展血管,保护肠 粘膜的作用,能调节粘膜血流,促 进粘液释放,加快粘膜损伤的修复, 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附着及刺激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
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
PAMP——PRR 小偷小摸——治安联防/片警 交通违规——交通警察 违章摆摊——铁血城管 官员腐败——中纪委 劫持人质——防暴警察 外敌入侵——陆海空三军
模式识别受体(PRR)种类与分布
体液中的模式识别分子: PRR的游离形式 ——五聚体蛋白 识别PAMP成分中的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 ——甘露聚糖 识别PAMP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 ——脂多糖识别蛋白
内毒素及细菌 (损伤肠粘膜)
肠粘膜屏障 (对抗肠粘膜损害)
通过淋巴管或血管的移位
GALT(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肠道相关淋 巴样组织)
肠粘膜屏障功能与致病因素
内毒素与细菌 (损伤肠粘膜)
肠粘膜屏障 (抵抗肠粘膜损伤)
正常情况下,周围血中检测不 到IFABP,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 加时,IFABP释放,通过毛细血 管及乳糜管进入血液循环。
肠粘膜屏障评价的方法
USSING CHAMBER
(尤斯灌流室,利用体外扩散池 法)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
(二)肠道粘膜与免疫
免疫
免疫(immunity): 机体对“自己”和“异己”识别、应答的过程。 表现为清除“异己”,耐受“自己”,维持机体的生理平
衡。
组成
1 中枢淋巴器官: 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禽类) 2 外周淋巴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
织
机体内的军事基地
士兵工厂——骨髓 训练场地——胸腺 战场——淋巴结
免疫系统从三个方面来发挥它的”国防“作用
1 保护 使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 清除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
毒死伤尸体,都必须借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3 防御
有层淋巴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 ——各种分泌性抗体
the intestinal barrier
——intestinal lumen H20 nutrients pathogens toxins (1)extrinsic barrier(mucus Cl-、HCO3-、
antimicrobial peptides、microbiota) (2)intrinsic barrier(tight junctions) (3)immunological barrier ——epithelial cells ——lamina propria enteric nervous system circulation immune cells
(2)白介素( interleukin,IL)
IL-10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上起关 键作用。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对 肠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GF) ——转化生长因子(TGF) 参与调节胃肠道粘膜上皮的更新和损伤粘膜的修复,维持
@your name
肠粘膜受损后,该酶入血或随 坏死脱落的肠粘膜细胞入肠腔 内,导致血浆和肠腔FAO活性增 高。
溶血因素对其结果有影响。
肠粘膜屏障评价的方法
4 血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