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合集下载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方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方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方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指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上的溃疡病变。

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便血等。

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修复黏膜损伤、细菌根除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首选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酸药、保护黏膜药、抗幽门螺杆菌药以及胃动力药等。

抗酸药主要用于减少胃酸分泌,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

保护黏膜药物可以帮助修复黏膜损伤,如胃粘膜保护剂和胃黏膜抗炎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以帮助消除感染的幽门螺杆菌,如抗生素联合治疗。

胃动力药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如多潘立酮和甲氧氯普胺。

修复黏膜损伤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环节。

黏膜损伤的修复主要通过促进组织愈合和提高黏膜屏障功能来实现。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胃粘膜保护剂,避免刺激物质的进食,慢性溃疡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H. pylori根除治疗、常用中药修复肠黏膜损伤。

细菌根除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有效治疗溃疡病变。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三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疗程一般为7-14天,具体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除了药物治疗和细菌根除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作息和心理调节等方面。

在饮食上,患者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咖啡、酒精等。

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心理调节可以采用放松、休闲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

总结起来,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修复黏膜损伤、细菌根除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保护黏膜药、抗幽门螺杆菌药以及胃动力药等。

修复黏膜损伤可以采用黏膜修复剂、营养调理及中药内服修复等方法。

肠功能损害的保护研究现状

肠功能损害的保护研究现状

的研究 , 逐步探索出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
1 肠 内营养
代谢, 减轻肠 黏膜 损害 。但 小剂 量 的多 巴胺 作用 时 间较 短, 停药后作用 即消失 , 而且还会增 加组织 氧消耗量 和代 谢率, 加重 组织 缺 氧 , 于其 临 床应 用仍 在 进 一步 研 究 对
中。
近年来 , 随着对 肠屏 障功能 障 碍机制 理解 的 不断 深
苏可 明显降低猪 的病 死率 , 且肌 酐激 酶和 乳酸脱 氢酶 而
水平 明显低于常温组 。D rs uuu等 通过对猪非控 制性失
诱 导肠上皮细胞及 外周 血单 核细 胞热 休克 蛋 白的表 达 、 降低 肠道通透性 等方式保 护肠 功能 。 目前 已有 口服 G n i
血性休克模型 的研究 认为 , 限制性 液体 复苏较 足量 液体
肠道正常菌群 构成 了肠 道屏 障 中的生 物屏 障 , 对于 防止细菌移位起着重要 的作 用。在严重 创伤 、 烧伤 、 休克 等应激状态下 , 内微生态 平衡破 坏 , 生菌群 间的相互 肠 共 制约作 用失 调 , 致病 菌大量 繁殖 , 使 生物 屏障受损 , 可导
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微生态制剂 具有调 节肠 内微 生态
入, 人们逐 渐发 现肠 内 营养可 通过 对肠 黏膜 上皮 细胞局 部营养 、 激作用 , 进肠 上皮 细胞 的生长 和修复 , 刺 促 同时 可增加肠道血流 、 促进肠道 蠕动和肠道 内 sg 、 IA 黏液 的分 泌, 使肠道 固有 菌正 常生 长 , 而减少病 原体在肠 道上皮 从 细胞的粘附 , 维持 肠黏 膜上 皮细 胞结 构和 功能起 着重 对
《 沈阳部 队

7 ・ 3

肠屏障功能概述

肠屏障功能概述

中药治疗
肠屏障功能概述
2013年4月15日
主要内容
一、肠屏障的相关概念 二、肠屏障的组成 三、肠屏障功能损害
四、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机制
五、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治疗
一、肠屏障的相关概念概念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
细菌和毒素穿过肠粘膜进入人体内其他组织、 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肠屏障功能是指肠道上皮具有分隔肠腔内物 质,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正常情况下, 肠道具有屏障作用,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 多种、浓度高达1012个/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 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 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
应激状态:严重创伤、感染、烧伤和休克
炎性肠病、放疗、化疗及损伤黏膜药物 肠道肿瘤、肠梗阻 肠粘膜组织缺血、缺氧 肠粘膜结构再灌注损伤
肠通透性增加
四、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机制
缺血-缺氧
缺血-再灌 注损伤 炎性介质
内毒素
其他
肠黏膜屏障损伤
五、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治疗
一般措施 抗氧化剂 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 抗炎性介质 调整肠道菌群 营养支持,加强免疫屏障
三、肠屏障功能损害:

在饥饿和营养不良、创伤、危重疾病、严
重感染或炎症等情况下,肠黏膜的结构和功 能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入侵,诱发或加重
肠道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免疫反应,严重者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
肠屏障功能损伤的原因
肠粘膜支持能力下降;
肠粘膜组织结构和通透性损伤。
肠粘膜支持能力下降:群失调
正常菌群构成的肠道生物屏障的破坏
肠粘膜支持能力下降:机械、化学屏障破坏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再认识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再认识

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机械屏障损伤:
肠粘膜缺血、缺氧
应 激 状 态 血管通透性增加 粘膜上皮水肿 上皮细胞膜及细胞 间连接断裂 细胞坏死或凋亡 肠通透 性增加
创伤早期肠粘膜机械屏障损伤因素
肠道有效循环 血量不足
肠道抗原递呈 细胞激活,释 放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机械屏 障损伤
肠粘膜上皮 细胞摄取和 利用氧的能 力降低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15): 2223-2228
间充质干细胞(MSC)
国内研究发现,腹腔内注射异体MSC可抑制急性胰腺炎 后促炎因子水平,减轻肠黏膜损伤
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12): 951-955
胃液细菌定植情况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24): 211–219
对危重患者效果如何?
肠道通透性 内毒素水平
IL-6水平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24): 211–219
益生菌对肠道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在外科手术患 者的肠道粘膜固有层内并没有发现免疫细胞的增多。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3, 68(9):1045–1056
年龄对肠粘膜的影响
老年狒狒结肠的电阻下 降,通透性增加; 老年狒狒结肠组织中的 TNF-γ、IL-6、IL-1β水 平显著升高。 研究结果提示:老年是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3, 68(9):1045–1056
血液净化使SAP 患者肠道的丝状 肌动蛋白的重排 减弱,即改善了 细胞支架的不稳 定性,利于维持 肠粘膜完整性。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吕宾【摘要】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

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肠黏膜屏障;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谷氨酰胺;肠道微生态【作者】吕宾【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人体、从而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并且还是调控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黏膜进入人体内其它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它包括:肠黏膜上皮、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胆盐、激素和胃酸等。

一、肠黏膜屏障的组成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1]。

1.机械屏障是指完整的彼此紧密连接的肠黏膜上皮结构;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上皮基膜及上皮表面的菌膜三者共同构成,防止肠腔内大分子物质向肠壁渗透、肠壁固有层物质进入肠腔,能有效阻止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

肠道黏膜是机体中生长最快的组织之一,肠上皮不断更新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当黏膜受损时,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加快,促进黏膜修复。

第四章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第四章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第四章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肠道是机体内最大的细菌贮存库,而健康人的肠道可以防止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其它的组织器官。

这一功能有赖于肠黏膜上皮特殊的结构及其防御机制——肠黏膜屏障。

目前普遍认为,肠道不仅仅是个消化和吸收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粘膜屏障的组成肠粘膜屏障不仅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物质进入肠壁和组织内,还可以避免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漏入肠腔。

广义上的肠粘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1]。

1.机械屏障肠粘膜组织即为肠道的机械屏障。

粘膜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的各种连接结构是肠道抵御外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病原体入侵粘膜组织的关键,是维持肠上皮的选择通透性及其屏障功能的结构基础。

上皮细胞本身具有多种机理防护自身免受攻击因子的损害。

正常情况下,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更新极快,不需要上皮细胞本身的分裂,而主要是由存在于肠绒毛隐窝处的幼稚细胞增殖和移行来完成的。

肠粘膜上皮不断地衰老、脱落,位于粘液腺颈细胞区的细胞开始向绒毛的顶端移行,伸长并覆盖粘膜基质,直到粘膜上皮完全修复。

这种修复过程中,肠粘膜突出区域的暂时缺失,可能是细菌移位的突破口。

如果局部缺血、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将使正常的肠粘膜修复难以完成,从而造成粘膜的萎缩,甚至形成溃疡。

病原菌入侵的机率也随之大大提升[2]。

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具有多样性,相邻的肠上皮细胞通过桥粒连接、缝隙连接及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单层上皮。

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位于上皮细胞顶侧的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的结构呈一狭长的带状,相邻的细胞相互包裹形成一系列“拉链样”结构的吻合点[3]。

多种蛋白质如桥粒蛋白、钙粘着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等将吻合点连接起来,使相邻细胞呈咬合状态,从而将细胞顶部与基侧膜分开,并且对一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起选择性通透作用。

适当的血流灌注是所有重要细胞功能的先决条件,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也有赖于足够的粘膜灌注。

肠屏障功能的损伤与营养素防护[1]

肠屏障功能的损伤与营养素防护[1]

肠屏障功能的损伤与营养素防护于晓明,金宏,糜漫天(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摘要:肠道除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外,还具有重要屏障功能。

在饥饿、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肠屏障功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肠粘膜细胞萎缩、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

为此,从肠屏障的角度,综述了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等肠屏障功能的组成,饥饿和营养不良、感染、损伤等影响肠屏障功能的因素,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一氧化氮机制、内毒素机制等引起肠屏障损伤的机制及氨基酸、维生素、生态营养、膳食纤维、肠内食物营养等营养因素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肠屏障; 营养; 损伤; 防护中图分类号:R1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06)01-0068-03肠道除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外,还具有重要屏障功能1!。

在饥饿和营养不良、创伤、严重感染等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维护肠屏障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屏障功能的组成目前,肠屏障包含肠粘膜的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等多层含义。

1.1 机械屏障 肠粘膜上皮是肠屏障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具有吸收及屏障功能2!。

肠粘膜中的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可形成一层保护性黏液胶,以阻止细菌的穿透。

组织灌注不良或较长时间肠内无营养底物,可导致肠粘膜细胞萎缩,肠细胞间紧密连接部分离,增宽与损伤,将成为细菌与内毒素从细胞旁路进入体内的通路1!。

1.2 生物屏障 肠道细菌有需氧菌、厌氧菌及兼性菌3种,他们共同寄居在肠腔内或定植于肠粘膜表面,形成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系统。

这种微生态平衡构成了肠道的生物屏障。

在正常情况下,肠粘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它们能够抵御和排斥外源性致病菌的入侵,并产生短链脂肪酸为肠粘膜细胞提供营养成分,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对维持肠屏障功作者简介:于晓明(1968-),女,硕士研究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分子机制 研究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inJEmergResuscDisasterM ecUammry 2021,V〇1. 16No.l 2021年1月第丨6卷第1期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商海波,王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乌鲁木齐830054摘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由多种疾病发展而来,对机体的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加重患者病情,而肠粘膜损伤使得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也会加重炎症反应,加快疾病进展。

文章将从炎症因子、内毒素、上皮细胞凋亡等方面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简要叙述目前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导致的肠粘膜损伤的主要措施,为以后的治疗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966(2021)01-0101-0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ion re­active syndrome,SWS )是机体对创伤 、手术 以及缺 血一再灌注等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的刺激或 打击所致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病因复杂,病 情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造成重症患者死亡的 重要原因之一。

肠黏膜屏障是衬在肠腔内的防止有 害物质进入的总和m,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和生 物屏障构成,机械屏障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在肠腔中 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内毒素以及生物大分子等 有害物质,肠道黏膜使之与宿主分开,并防止潜在有 害物质通过其屏障进入人体121。

有学者表示,肠黏膜 屏障受损后的细菌、内毒素等进人循环和淋巴系统是 引起炎症介质大量表达和SIRS的始动环节|3_41。

肠黏 膜屏障既是SIRS的靶器官,其功能障碍也会引起或 加重SI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