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研究综述论文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李清照

毕业论文李清照

毕业论文李清照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她以其才华横溢的词章和深情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毕业论文李清照,旨在探讨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李清照的生平与背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宣和年间(约公元1084年),是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女儿。

她从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写字,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女子的文学创作并不被重视,然而李清照却以其独特的才华和独立的思想,成为了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

二、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李清照的词作以婉约清新、豪放深情为特点。

她的词作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流露。

她的词作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如梦令》,这首词以其婉约唯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离别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三、李清照的影响与地位李清照的词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在宋代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的词章风格独特,语言优美,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独立思想,对后世女性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李清照的人生哲学李清照的词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她的作品中展现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五、李清照的词作与现代社会虽然李清照的词作诞生于宋代,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却具有普世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面临着情感的纠葛和人生的困惑。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深情和独立思考的态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人生的启示。

她的作品中传递出的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怀,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六、结语李清照作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深情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篇一:李清照小论文高一 5 杨维晨李清照及其诗浅谈内容摘要: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亡的愁绪 4.惦念故乡的情怀四、结论附:参考文献资料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两人都十分喜爱收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

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于是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收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

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1. 引言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风格优雅细腻,以悲凉之情和婉约之辞著称。

本文将对李清照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2.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2.1 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李格非,家族对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李清照在家中也接受了严谨的教育,掌握了才女所应具备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2.2 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北宋时期,文化繁荣,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这种社会背景为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北宋时期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3. 李清照诗的艺术特点3.1 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女子自身的内心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她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种种遭遇和矛盾心理,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3.2 语言表达李清照的诗以细腻的表达和简洁的语言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仗、对句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她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抒发真实感情,不拘泥于套语和形式。

3.3 音乐性李清照的诗作在音乐性上也具备独特的魅力。

她的词作多为填词曲调的作品,因此在词曲配合和节奏感上具备很高的要求。

她的诗往往能配合旋律的节奏流畅、抑扬顿挫,具备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 李清照诗的影响李清照的诗作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4.1 影响其他词人李清照的诗歌成就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作品常被后世的词人赞美和模仿,成为后世词坛的楷模和标杆。

4.2 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备重要的地位。

她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女性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才华。

同时,她的语言表达独特,艺术价值极高。

4.3 社会意义李清照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的变迁,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佚名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

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

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

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

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

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

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中国词史》对南宋数位女性词人都有关注,其中以李清照为重点。

将李清照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

他认为,前期词表现闺中生活的词揭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时代感伤的情怀。

同时指出,这些词与封建礼教不无抵触,因而受到同时代封建卫道士的诋毁。

后期词书写的愁恨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感伤国破家亡的不幸。

在艺术成就上,他认为李清照“为自我写心,表达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并且“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陶尔夫和刘敬从李清照经历的时代巨变、生活坎坷和精神磨难出发,持“蚌病成珠”的观点,认为后期词中“广泛地展示了那整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留下的印痕”,赋出生命与时代的悲哀。

他们把李清照的词按内容分为感伤时世、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并认为词中坦荡率直的精神与《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极相似。

另外,还分析李清照的词学观点,认为“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从《打马图经自序》看出其词包含的专精精神来之不易,是生命投入的结晶。

吴熊和也集中关注李清照后期词,认为她既保持了南唐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词的时代性和李清照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因此在两宋词人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突出李清照词的意境之妙。

如她的伤别之作与柳永的“词语尘下”的赋别作品迥异,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

葛晓音认为李清照的闺情词风格含蓄秀婉、深挚清隽。

同时结合其人生轨迹,认为其所见的政治沧桑和世态炎凉对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加上伤春伤别的情绪,使其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早现。

但其中《渔家傲》别标奇格,展现雄奇阔大的精神境界,以汉赋方式构思小令,在北宋词中极罕见。

李清照论文

李清照论文

李清照论文篇一:李清照毕业论文终稿目录中文摘要: (1)中文关键词: (1)英文摘要: (1)英文关键词: (1)前言 ............................................... - 1 -一、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 ........................... - 1 -(一)家庭熏陶 (2)(二)婉约词风 (2)二、李清照婉约词的意象艺术 (3)(一)“花”的意象美 (3)(二)“雨”的意象美 (4)三、李清照婉约词的抒情艺术 (6)(一)青春洋溢、无忧无虑的少女之作 (6)(二)细腻婉约、多愁善感的少妇之作 (6)(三)国破家亡、伤世忧时的老妪之作 (7)(四)婉约词抒情的艺术手法 (7)四、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艺术 (8)(一)情感鲜明的色彩美 (8)(二)和谐明快的音乐美 (9)(三)清新自然的生活美 (11)结论 .............................................. - 11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 12 -论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美摘要:李清照的词作有着独特的抒情特色和语言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李清照婉约词的研究,从四方面综合论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美。

首先从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李清照出身士大夫之家,深受家庭熏陶,从小便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其词中更是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

接着,从“花”、“雨”两个意象阐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意象艺术。

然后,从李清照少女、少妇、老妪三个年龄阶层以及李清照的艺术手法来阐述其词的抒情艺术。

最后,从色彩美、音乐美、生活美三方面阐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词;艺术美On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rtistic beautyAbstract:Li qingzhao word has a unique lyrical characteristic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the study of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four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beauty of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First from the Li qingzhao and restrained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Li qingzhao born home of scholar-bureaucrat, by family influence, and has a goo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from urinate in the word is to reflect her uniqu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n, from the flower , rain image, expounds the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nd restrained the imagery art. Then, from the Li qingzhao girl, young woman, the woman three age groups and artistic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Li qingzhao word s lyric art. Finally, from thecolor beauty, music beauty and life beauty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nd restrained language art.Key words:Li qingzhao;Graceful words;Artistic beauty 前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作以女性特有的纤巧细腻渗透出了大丈夫的阳刚之气,貌似不饰雕琢的白描文风凝结了词作的自然之美,其简练通俗的语言倾诉了无尽的思愁哀绪。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比较著名的词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其大胆开创了女性词人写作的新天地。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生平、文学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她做一简要的探究。

一、生平李清照生于南宋嘉泰年间(1084年),原籍家乡在山东,因丈夫担任官员,她便迁居京城。

丈夫去世后,她单身一人,期间曾三嫁,人生经历十分曲折。

李清照早年随父学诗,拥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以及音乐天赋,她擅长曲艺,常常与丈夫、朋友等四五人一起在庭院演唱,非常受到赏识。

二、文学特色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被称为“词家之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她的词作不仅有着华美的语言,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审美观念。

在她的作品中,情感细腻、抒情深刻,有着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和音韵的把握,词曲合一,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三、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的词作风靡一时,不仅开创了女性词人写作的先河,同时影响到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

她的作品在元、明、清等时期也受到广泛的传颂,并被多次选入中国文学经典文本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清照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女性新天地,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词人,她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而且为后世女性文化发展、女性文学创建等做出了不朽贡献,其深刻的词作更是对后来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总结中华文化的瑰宝。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环境
李清照词的创作历 程和演变
李清照词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李清照词的重 要性和意义
研究背景: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研究历程:从上世纪至今,对李清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 研究焦点:李清照的词作、生平、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焦点。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
目的:深入了解李清照词的创作背景、风格 特点和思想内涵
意义:推动对李清照词的研究,为文学史和 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李清照词 鉴赏和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多写闺中情思,风格婉约柔媚 李清照的中期词作:词风渐趋凄婉,抒发个人身世之感 李清照的晚期词作:词境开阔,寄寓深沉,多写家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然,富有音韵之美
视角。
推动了李清照 词的传播与普 及,增强了人 们对她的认识
与了解。
对后来的词人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宋词 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通过对李清照 词的研究,展 现了宋代女性 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价值。
深入研究李清照词的艺术 特色和思想内涵
拓展李清照词与其他文学 作品的比较研究
挖掘李清照词在当代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之处: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理论,拓宽了研究视 野。
局限之处:过分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对李清照生活时代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影响了研究的深 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研究综述论文
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
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两文,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末的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1997—1999三年,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多达80余篇。本文试就1997—1999三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作诗讥刺公公赵挺之”。
2、“始终关切国事,不愿默守闺中”。
3、“晚年再嫁和离异”。
4、“敢于批评男人世界中之名流”。
5、“文学
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从“自我意识”层面探讨李清照的深层心理,成了近几年李清照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纷纷撰文,大小论文不下10余篇。刘淑丽的《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认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扫以往文学中的女性迷失与臣妾意识,第一次将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坦露在读者面前”;苏萍的《试论李清照的才女意识》(《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则从“博学与雅趣、真情与灵气、高傲与叛逆、忧郁与忧患”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李清照独特的才女意识;吴爱民的《试析李清照诗词
六、关于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定量分析。
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文献》1997年第3期)一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并尝试从文学传播的视角,进一步考察和探讨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该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易安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考察历代词选及其他文献对易安词的编选著录与传播情况,以具体可感的数据内容,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易安词在历代以及海内外传播与消费的情况,使我们对李清照在词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获得更加真实而准确的把握。
1997—1999年李清照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细致的思考,而且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后,寻找新的角度和切入点,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将成为未来易安词研究迈向一个新台阶的关键。
2、“清新亮丽的意象”,其代表事物是“鸥鹭”。
3、“悲壮苍凉的意象”,“寒食节”、“梅”、“雁”、“桥”是其代表意象。
4、“衰飒凄苦的意象”,“夕阳”、“黄昏”、“梧桐”、“风雨”等是此类意象的典型。彭玉平《花自飘落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报》1999年第6期),则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为切入点,围绕着藏品的种种矛盾,以及屏居青州期间的隔阂,分析了李、赵之间爱情不易察觉的裂痕,并以《凤凰台上忆吹箫》为例,以微知著,探索了李清照词中对爱情的忧患感和失落感。
1、“少妇与少女时代,基调多呈清新明朗的色彩,情调较轻松、欢快”。
2、“孤孀时代,画面的色彩几乎都变为阴冷、黯淡、沉重,情调也变为沉郁凄怆、‘低徊要眇’”。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1999年第6期),则对易安词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分为四类:
1、“雄浑壮阔的意象”,其代表事物是“大鹏”。
天人合一、刚柔相济、博大精深的创造真谛”。这种柔中寓刚的艺术风格,有如下内涵:
1、“传统的厚重”。
2、“情感的真挚”。
3、“用词的洗练与创新”。
时俊静一文的观点与李文基本相近,认为易安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婉约之外,更有一种清拔、俊逸之风。概言之,就是“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细腻而不失之纤柔,秀中有骨,刚柔相济”。对易安词“刚柔相济”中“刚”之看法,作者不同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丈夫气”、“豪气”,而是把它归结为一种清拔俊逸之气。它首先表现在抒情上,一反女性作家的羞涩和遮掩,感情从“自我”的胸臆中淌出,真挚率直。它还表现在对情感的表达形式上,包括意象的选择以骨力见长,以清丽取胜,意象的结构单纯稀疏,意象的安排多用虚字,写作手法善用白描等方面。
五、关于《词论》的研究。
张廷杰《李清照〈词论〉写作动因及其对南宋词坛之影响》(《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郑惠丽《从文体特征探讨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1期)、许金华《“别是一家”说与〈词论〉之关系试辨》(《福建论坛》1999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是历年来《词论》研究的继续。张文从李清照之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探讨其《词论》的成因,指出易安词及其《词论》在中国古代词学发展史的链条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认为清真之影响只在于“形貌”,而易安之影响却在于“神髓”。郑文则从文学文体的角度来探讨词“别是一家”说,认为“《词论》的精髓乃‘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李清照从文学文体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词这一特殊文体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给予这一文体以美学上的充分尊重”。许文不囿于成见,认为持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就是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的观点是不符合其原意的,因为“《词论》对苏轼等人的评论是在形式的层面上进行的(包括句法、声韵),无法得出李清照在内容、风格上反对‘以诗为词’的结论”。最后,文章以易安的创作实践来解读其词“别是一家”之说。
一、关于李清照个性意识的探寻。
对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易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康丽云《从李清照个性特征论易安体》(《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何锡章《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易安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但是,他们又与过去的文章稍有不同,主要试图以词人的个性气质为切入点,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探寻词人的心灵世界和性格品质及其在词作中的表现。其中,诸葛一文是值得关注的一篇。文章认为,“自主、自强、自信”是李清照的性格品质,具有鲜明的叛逆个性。这种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首先,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自由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美满、幸福的”的性格最后定型,并且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没有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处处流露出叛逆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另外一些文章则巧辟蹊径,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易安词。比如王跃飞《李清照词绘画美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认为,李清照词能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富有阴柔美的意象,诸如梅花、菊花、梧桐、飞雁、淡月、斜风等意象,来达到营构画面的目的。随着诗人前后期的生活经历不同,词中画面尤其在情调与色彩上也随之有所变化:
四、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韩国朴现圭的《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文史哲》1997年第6期)、韦玲娜的《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论易安词与湘苹词》(《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两文,运用类比分析方法,将李清照与两位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国度的女作家进行研究。朴文首次将许兰雪轩和李清照这两位韩、中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进行比较,从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等方面分析她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出身名门望族,学问素养深厚,对文章有见地,后来家门没落,度过不遇的末年生活。不同点是:在婚姻生活中,许无法维持与丈夫婆家的圆满关系,李却度过了幸福的生活;在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中,许积极摆脱现实,沉湎于游仙世界,李则回想过去,坚持现实世界,不完全沉湎于理想世界。韦文则把清朝的徐灿和宋朝的李清照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出身、经历及生命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生活在“呻吟更流血”的悲剧时代;都亲历过国破家毁夫亡的人生惨剧;都以女性特有的深挚、柔婉、敏锐、浓烈的忧郁情怀,关照历史变迁、民族苦难和人生厄运,从而发变徵之音,抒黍离之悲、桑梓之思。
2、“人与物的对比——突出近性”。
三、关于李清照词艺术风格的多角度分析。
周秀怡《典赡婉丽并擅场: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探微》(《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韩慧玲《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再论》(《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陈在东、阎秀平《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李建国《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时俊静《再议易安词的风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等数篇论文,继续了前人对易安词艺术风格的探索,把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李建国一文对易安词艺术表现提出了折中的看法:“应当是在肯定其阴柔与婉约的同时,也肯定其综合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文章从词学的演进、世家的规范和个人与家庭的坎坷经历三方面条分缕析地揭示了易安词艺术风格的成因,指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获得了我国传统诗歌
1、“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形象——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意识”。
2、“‘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菊花形象——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和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
3、“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应情而发’、‘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独创精神”。
二、关于“易安体”内在结构的探索。
对“易安体”的研究,是李清照研究争论最多的专题之一。过去的专题文章,多从平易通俗的语言、精美的韵律、富有个性的抒情形象、婉转清新中不乏豪放矫健的风格等方面,来探求“易安体”的美感意蕴。而李正春的《易安体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功能》一文(《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却不落窠臼,认为“易安词能在花团锦簇的宋代词坛上开径独行,自成一体,必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把握其内在结构,无疑是获得审美效应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易安体”独特的结构形态和表达功能作了探讨。全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流动性的时空结构。文章指出,易安词空间结构的流动有如下三种方式:
1、“由室外广阔的空间层面→居室周围的空间层面→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
2、“由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小楼周围的空间层面→远处(高处)更广阔深远的空间层面”。
3、“混合式”。就时间流动而言,“易安词的时间‘流域’是介乎‘春’与‘秋’两季,就具体时刻而言,在昼与夜的交替中”。第二部分:戏剧性的情绪结构。有如下几种常见的结构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