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_利率敏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_戴晓兵
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2 - 2 8 作者简 介:戴晓兵 ( 1 9 8 6 一 ) ,女 ,辽 宁辽 阳人 ,博 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货 币理论 与货 币政策 研究 。E — ma i l :d a i x i a o b i n g 一 8 0 0 @
s i n a .c o n r
第4 期 ( 总第3 5 3 期) 2 0 1 3 年4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Fi n a n c i a l a n d Ec o n o mi e r a l S e i r a l N o . 3 5 3 )
我 国货 币供 应量 中介 目标有效性的 实证分析
4 3
币 政策 的 中介 目标 是 由我 国的经 济 现 状 决 定 的 。
盛 松成 和 吴 培 新 利 用 1 9 9 8年 1月—2 0 0 6年 6
窄 的情 况 下更 是如此 。因此 ,货 币供应 量 的实际 增 长 率偏 离 目标 增长 率不 能成 为放 弃货 币供应 量 作 为 中介 目标 的充分 条件 。
国家 金融 自由化浪潮 的兴 起 ,货币 供应量 的可测
市场 机制 相对 不成熟 ,金 融机 构 的存贷 款利 率并 没有 实 现市场 化 ,货 币市场利 率 的变动 对金 融机
构存贷款利率并 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 , 货币供应量仍然可以作为我 国货币政策的中介 目 标 。范从来 选 取 了 1 9 9 3年 第 1 季 度—2 0 0 2年 第3 季度 G D P( 国内生产总值) 、货币供应量 中 的M 0( 流 通 中的 现金 ) 、M1( 狭 义货 币供 应 量) 、M2 ( 广 义 货 币 供 应 量 ) 以及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指数 ( C P I ) 的季 度数 据 , 对G D P和货 币 供应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定量分析【中文摘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金融结构得到了逐步的优化和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也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经济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对我国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然会形成冲击,原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重估并恰当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其总体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的模型是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普遍应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用以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间的关系。
在数据选择方面,由于中央银行从1996年7月起公布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因此我们的数据就从1996年7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样本总共有174个。
选择的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 2、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I和通货膨胀率IR等4个变量,分别对其进行ADF检验,Johansen检验,并建立VECM模型后进行Granger检验。
综合论文的分析,我们形成了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判断:目前货币总量政策基本有效,但其有效性下降时必然趋...【英文摘要】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ry goals is an important step of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policy. With the stead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ts financial structure is in the process of optimization and progress, and marketization of our social economy gradually levels up. Change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fields have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 conduction mechanismin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enter bank. The validity of the original 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ry goal will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英文关键词】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Money Supply 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Rate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定量分析中文摘要4-5Abstract5第一章绪论7-12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7-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8-11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11-12第二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与实践12-25 2.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及选取标准12-14 2.2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中介目标的主张及争论14-18 2.3 西方主要国家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演变18-22 2.4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演变22-25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计量分析25-35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25-27 3.2 ADF 检验和协整检验27-30 3.3 VECM 模型下的变量间的长期关系30-32 3.4 基于GRANGER 因果检验的变量间短期关系32-33 3.5 本章小结33-35结论35-40参考文献40-43致谢43。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金融体系中的不同变量。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信贷投放、利率水平等。
这些目标的选择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政策制定者的意愿。
第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市场的信息交流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大大加快。
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到这些新兴技术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和影响。
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来监测和预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从而更准确地制定货币政策。
第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给货币政策工具带来了新的选择。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利率水平等。
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应运而生。
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监管,从而更精确地掌握金融市场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金融科技的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给金融风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金融风险传导速度加快,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也更广。
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这些风险。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到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带来的变革和风险,并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还应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和监测,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71·
第3期
投资与创业
量经济增长,但 GDP 只有年度数据,本文以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率来代替 GDP 增长率。
2.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 2008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的 CPI、M2、工 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以及 SHIBOR 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 指标选择 本文实证研究共涉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两个中介 目标和 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最终目标。以下 变量的含义说明: (1)中介目标指标: M2——货币供应量 SHIBOR——利率 由于 M1 波动较大,与经济的关系不稳定,2007 年开 始改为仅以 M2 作为中介目标,因此本文选取 M2 作为货 币供应量指标表示中介目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 SHIBOR)是由信用 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 的算术平均利率,选取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隔夜拆借利率 作为利率指标。 (2)最终目标指标: CPI——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GY_RATE——GDP 增长率(工业增加值 _ 同比增长 (%) 稳定物价以及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 标,因此本文选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稳定物价的最终目 标,以 CPI 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选用 GDP 增长率来衡
投资与创业
第3期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胡安琪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 2015 年 10 月 24 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发展 开启了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 VAR 模型对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以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依然有效,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是否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存在着障碍,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应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但是同时也要为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提 供一定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货币政策旨在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模式,不断地适应和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各种挑战,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改进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1. 研究现状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有效性评价是当前货币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在这一领域均有所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学者也在这一方向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为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因此首先需要对国内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总结评价。
2. 选本主要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手段,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具有不同的选择和适用性。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很重要。
因此具体来讲,本研究将针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3. 市场各个部分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四个方面,本研究将具体地分析和探讨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通货膨胀方面: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贡献;通胀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基于CPI的通货膨胀指标不准确等。
(2)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与稳定价值的平衡;经济增长目标选择与效果评价;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3)外汇市场方面: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稳定;外汇储备管理与处理等问题。
(4)金融市场方面: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调节关系;金融市场韧性评估等问题。
4. 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评价除了选出合适的目标外,如何适当地选择办法并评估它们的有效性也与本研究密切相关。
外生利率下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兼析马克思的货币利息理论

作者: 周诚君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经济评论
页码: 88-91页
主题词: 外生利率;马克思;货币利息理论;利息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摘要:在内生货币分析框架中,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利率则是外生变量。
由此,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是利息率而不货币供应量。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深入地分析了利息的性质和利率的决定,揭示了利率的外生性质,并分析了利率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对我国而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而利率则具有几乎完全的外生性。
因此,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转向利率调控为主的间接型货币调控模式。
以正因为此,我国目前利率改革的方向不能是追求单纯的利率市场化,而应是一个多元的间接利率调控体系。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给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相匹配。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传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调控来实现中介目标,但面对金融科技的崛起,金融创新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中介目标来实现政策的有效传导。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尽可能地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金融需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与金融稳定目标相一致。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体系日益复杂,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
货币政策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其中介目标的选择应以维护金融稳定为前提。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考虑金融科技的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平衡,既要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又要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注重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
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应具备相应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及时地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应注重经济稳定性,避免因过度追求灵活性而引发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研究应以科技创新和金融稳定为出发点,同时兼顾金融业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稳定性,注重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货币中介机构的稳定,以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就业目标。
然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争议焦点。
本文将论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增加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国家财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价格稳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维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等问题。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防止通货膨胀。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为维持价格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就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就业目标。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就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外汇储备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外汇储备目标。
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水平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3 年 6 月 30 日 [作者简介] 戴晓兵,女,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大连,116025),E-mail:daixiaobing_800@。
金 融 论 坛 2013 年第 8 期(总第 212 期)
利率市场化、利率敏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戴晓兵
[摘 要]本文运用 1996~2012 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的利率与消费、投资、消费物价水 平、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全国银行间 7 天同业拆借利率是消费物价水平的格兰杰原 因,而其与真实国内经济产出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真实投资增长率是真实贷款利率的格兰杰原因; 利率的波动能够影响物价水平的波动,而消费的利率弹性较小。因此,从利率中介目标的适用条件— —— 利率市场化、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利率的敏感性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具备直接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 介目标的条件,而应建立以货币供应量为主,同时监测利率水平的综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
56
戴晓兵:利率市场化、利率敏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二、利率中介目标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利率在可控性和可测性上都优于货币供应量,这似乎对中国实行利率目标制提供了 有力支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没有放弃货币供应量而改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尚不具 备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在中国目前所处的体制转轨时期,利率指标的效能较易受到两大因素制约:一 是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特别是投资对利率有足够的弹性;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快慢。接下来,将要从 中国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水平的敏感度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角度分析利率作为中国中介目标的可能性。 1. 中国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作为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体制是由国家的经济体 制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当时的国有产权制度决定了中国对利率必须进行严格的管制。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权制度不断完善,金融深化加快,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资金的分配与调节向金融主 导型转变,与之对应的利率体系及其形成机制也在不断改革。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 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 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 的基本思路。在 1996 年 6 月,中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 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 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开始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2008 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中国的利率体系以资金借贷性质划分为中央银 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三类。中央银行利率指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借贷的利率,包括法定 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央银行设定或以市场方式确定中央银行 利率(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此影响基础货币总量或市场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金融市场利率主 要是机构之间资金借贷的利率,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的拆借、回购交易利率,基于报价产生的上 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资本市场的国债、金融债以及企业债等的收益率。存贷款利率是金融机构对 客户的零售利率,目前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是重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 具。2012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较大步伐,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1.1 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0.7 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各种利率形成机制现状如表 2 所示。
此外,从执行层面上来讲,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需要中央银行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及时、充分的了 解,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建立一个较为精确的模型。因此,首先货币当局要能及时获得充分有效的数据,并且 可以从众多数据中提取出准确的信息;其次中央银行必须要有效地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影响短期利率;再 次货币当局需要了解短期利率对其他经济、金融变量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传导时间等等。
表 1 美国利率自由化改革进程
时间 1970 年 6 月 1973 年 5 月 1973 年 7 月 1978 年 6 月 1980 年 12 月 1982 年 5 月
1982 年 12 月 1983 年 1 月 1983 年 10 月 1986 年 3 月 1987 年
改革内容 放松对 10 万美元以上、90 天以内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管制 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 取消 1 000 万美元以上、5 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 个月期、1 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 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 NOW 账户业务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91 天期限、7 500 美元以上),并放松对 3 年 6 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 存款的利率管制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2 500 美元以上) 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super NOW) 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 取消 NOW 账户的利率上限 完全取消自 1980 年开始的定期和储蓄存8 期(总第 212 期)
社会总支出变动以前,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动,因而利率是影响总需求的关键变量,而货币当局能够采取有效的 措施调控利率,所以他们主张将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的国家,利率反映了资金的价格并被应用于日常的金融交易中,是连接经济运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纽带, 它通过影响公众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和改变货币流量在经济部门、企业和居民手中的分配。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利率市场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文章编号]1009 - 9190(2013)08 - 0055 - 07 [JEL 分类号]E52 [文献标志码]A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terest Rate Sensitiveness and the Choice of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DAI Xiao-b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quarterly data during 1996~2012,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hi- nese interest rate an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CPI, GDP. It is found that the 7 days’inter-bank borrowing interest rate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CPI, and it doesn’t have the Granger causality with real domestic economic output; the real investment growth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real lending interest rate; the fluctuations in interest rates can affect the fluctuations in price level, and the interest rate elasticity of consumption is littl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interest rate inter - mediate target, i.e. the sensitivity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micro-economic behavior, at present, there are not conditions of interest rates directly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 comprehensive intermediary target framework of mone- tary policy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which money supply is the main base, but meanwhile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 is monitored. [Key words]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te target;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CPI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中央银行和经济学家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在日渐丰富的同时,也为各国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人 民银行于 1984 年正式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际上经历了先后放弃现金发行和贷 款规模并最终盯住货币供应量的过程。然而,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进步,货币供应量 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断弱化,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放弃了货币供应量而选择利率等价格型变量充当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关于中国应实行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 论研究也屡见不鲜。本文从美国的实践经验探寻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条件、在中国的可行性等问 题,针对经济转轨这一特殊时期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未来选择。
从美国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泰勒规则和实践检验来看,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条件需要有一个制 度条件,即利率市场化。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 运行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供 求状况及其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 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只 有利率形成机制完善,利率体系的期限结构合理,这样的利率才能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情况,从而提高反映市 场信息的灵敏度。中央银行通过对利率的调控,才能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产生影响,进而对宏观经济的波动产生作用,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