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郭安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2期摘要:十七大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80万人。
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成了现阶段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呢?文章从经济因素、产业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十几个指标中去分析,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影响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二三产业发展、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阶段;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一、引言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不仅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本文就是在这个认知上,寻找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以期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阶段划分,我国在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48%)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且从1992年后我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都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很少有外在因素的干扰。
所以本文基于这个考虑,就选择了199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二、指标选取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城市化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了史晓庆,任建兰在《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选取的三个方面的指标,本文在这个基础上对指标进行扩展,选取了以下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初始指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指标。
1. 经济因素指标:人均GDP(PG);固定资产投资(FI);城乡收入差距(UIG),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
2. 产业因素指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PSV);第三产业产值比重(PTV)。
3. 科技因素指标:科教文卫事业投资(SEI),由于统计数据缺失,用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的总和表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NSC);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NST)。
中国城镇化率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率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衡量中国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报告将对中国城镇化率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城镇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城镇化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 总人口×100%。
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中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前较低,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21年的60.6%。
这显示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城镇化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岗位,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政策引导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例如,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迁移到城市的条件,使得更多农民可以在城市定居。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投资,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增加城市吸引力。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影响因素城镇化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其次,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此外,城镇化还促进了人口流动和资源利用的优化,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竞争力。
然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房地产泡沫、交通拥堵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减少、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城市规划视角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视角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
只有充分把握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才能更好地探索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不断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措施1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向数字化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得到大众的认可,其使用频率从转账和发红包逐渐发展为实体物品购买支付的重要手段之一,基本无论什么行业都会涉及到网上支付,还有美团、饿了么以及滴滴等公司的兴起发展,不仅仅给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些企业在城市的普及化反应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以工业化企业的建设为主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科技化和交通便利化等等综合性为主,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其企业数量和人口数量,更多的是其企业的质量与城市交通等等相互结合,而城市居民所关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往往是以交通便利、空气质量和企业质量等为主,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城市规划转变。
2城市规划对经济产业的影响分析2.1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区域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统筹经济发展,实施区域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要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每一个过程中,城市规划的范围都比较大,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设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需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2城市规划增加大量客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
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片 战争 以来 的 10多年 中 国城 市空 间分 布格 局 的演 0
变特 点 、 因及 趋 势 , 究 得 出 :9 8年 至 2 成 研 17 O世 纪末 , 中西差异 成 为 中国城 市 化 水平 的 区域 空 间 东 差 异 , 之前 的差 异 主要 集 中 在南 北 之 间 , 省 级 而 而
空 间格 局 , 并且 东中 西部 及 各 省 区 间 的城 市化 水 平 差 距 正 在 不 断 减 小 ; 市 化 水 平 受 到 诸 多 因素 的 影 响 , 其 中 的 主 要 因 素 城 但 包括 自然环 境 和 自然 资 源条 件 、 济发 展 状 况 和 国 家政 策 与 区 划体 制 等 。 经
过 程称 为城 市化 。我们 认 为 城 市 化是 一 个 过 程 , 随
着 社 会 向前 发 展 , 市 化 这 个 概 念 已 经 成 为 包 含 人 城
口、 济 、 会 、 境 和 文化 等 诸 多 方 面 丰富 内容 的 经 社 环
概念 。 因此 , 了 对 各 地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作 出 评 为 价 , 们需 要 构 建 单 一 指 标 与 复 合 指 标 体 系 , 过 我 不
【 关键 词 】城 市 化 ; 空演 变 ; 时 因素 分析
【 中图分 类号1F9 2 1
【 文献标识码 1 A
城市 化 这个概 念 比较 笼统 , 内外 不 同 领域 的 国 学 者对 这一 概念 予则 认为 内生/ 生城 市 化 复合 的互 动 过 程是 城 外
人 口的百分 比来衡 量 。
看, 对于 中 国实 现 2 2 0 0年 的城 乡经济社 会一 体 化格
局 有着 战略 意 义 , 期 看 , 于 中 国 实 现 现 代 化 有 长 对 着 中远期 的战略意 义 。
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城市化对深圳地区的影响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 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 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 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 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这一定义更为准确和全 面地反映了城市化的本质特征,表现 在: (1).揭示了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深层 原因。 (2)突出了城市化的经济特征 (3).说明了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程。
2.5特殊政策
深圳市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经济特区,自1980年成立起, 一直实行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市场经济下的特殊政策 成为深圳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区成立伊 始,政府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在企业经 营管理、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和产品销售方面给予 优惠,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外资,为经济腾飞创造了 机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城市交通建设未能与城市发展功能良好结合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深圳市建市以来,城市 交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水平相比,城市交通建设未能与城市发展功能 良好结合。深圳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 机动车辆增长迅速、人们机动化出行程度大幅提 高,由此导致城市交通日趋拥挤,城市环境质量 恶化,原有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显得标准偏低。
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1.以人口转移和集中为前提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即人 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具体地说,就 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它是随着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自发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是农村的强大“推力”和城市的强大“拉力”共同作用的 结果。 2.以经济活动的集聚为主要内容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主要表现 在四个方面:一是要素的集聚,无论是人力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是物 质资本,都会不断地集聚于城市;二是生产的集聚,首先 是第二产业的集聚,随后是第三产业的集聚;三是交换的 集聚,城市不仅能为人们的交换提供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 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还能提供便利的交通、信息条件: 四是消费的集聚,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交换集聚必然导 致消费活动集聚。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

空 间滞 后 模型 固定效 应 的基 本 结构
如下:
实证结果表 明 :城 市化进程对缩减城 乡收 入差距的作用是积极 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关键取 决于城市化 进程 的政策路 径选择 ;
Y =p ( s o∞ ) + X p +1 1 + 6 + £( 2) 空 间误差面板 固定效应模 型 :
性 , 然 后 利 用 计 量 空 间 面 板 模 型 实证 研 究 了 中 国人 口城 镇 化 的 影 响 因素 及
的城 市化发展 ,第三产业 的发展是影 响地
区城 市化 水平的主要因素。 秦佳( 2 0 1 3) 利 用六普的数据实证 了人 口城镇化水平 空间
差异 的影响因素 ,并提 出第三产业就业水
效应和 随机效应 。
内容摘 要 :本文 基 于 1 9 9 6 — 2 0 1 1 年 中国 各 地 区的 面 板 数 据 ,计 算 各 时 期 人 口 城 镇化 率 的 Mo r a n ’ s I 指 数 ,发现 我 国区 域 人 口城 镇 化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空 间 相 关
城乡收入差距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在morans散点图中第一象限hh可支配收入比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主要是东部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包括上海图2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moran散点图收入s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比即第二产业浙江福建江苏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其中y关于第1至第n个区域的内生产值占生产总产值的比重t表示第三产等地表示这些省份及其周围省份都有较变量x中第k个变量的偏微分矩阵较为容业产值比即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产值高的城镇化率及其地区城镇化率之间差易获得
平 的提升 对中西部地区人 口城镇化 的促进 作用 大于 其在 东部的作用。上述文献 ,是 以截 面数 据为研究对象 ,分别分析各 变量 对城镇化 的影 响。姜磊 ( 2 0 1 1) 研究 了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历年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检验和修正,
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截至2007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55.01%,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随
着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吸纳劳动力水平下降,劳动力就地转移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量
沉积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村城
市化,成为我国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
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多,在国外较盛行的理论有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国内研究者也从多个角
度对农村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如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的限制、城
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量度以及城市化的个案等。本文侧重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农村城市
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型的实证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2005年我国GDP增速达9.9%,人均GDP达1700美元,
城市化水平为43%,而工业化水平为53%,仍然滞后l0个百分点 。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
城市化也呈现出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 765万到1978年的17 245
万,再到2000年的45594万人;城镇数量亦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城市数
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数量由2 173个增加到20 000个;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
l7.92%增至2000年的36.09%,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尽管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一定的
发展,但仍然是一种低度的城市化。因此,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
相应的措施,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反映,
用Y表示。对于解释变量,首先引入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城
市化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可以用很少的农民养活大部分人口,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时,城市化水平才能得到显著地提高,这个变量用X1表示;城乡收
入差距说明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化水平,本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量,用X2
表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反映国家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宏观支持,用X3表示;农村中
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体现了教育的促进作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
劳动者的综合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与合理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
进程,因此,也将其作为解释变量,用X4表示。根据选定的影响因素,建立函数关系式:
Y = f(X1,X2,X3,X4)
(二)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了1989-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以及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
值,见表1: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GDPx1(%) 地级及以上城市数x2(个) 城乡收入差距x3(元) 初中以上水平劳动比率
x4(%)
城市化水平
y(%)
1990 26.9 65 823.9 40.41
26.41
1991 24.3 71 992 43.55
26.94
1992 21.5 74 1242.6 44.75
27.46
1993 19.5 78 1655.8 46.5
27.99
1994 19.6 79 2275.2 48.13
28.51
1995 19.8 83 2705.3 49.92
29.04
1996 19.5 89 2912.8 53.25
30.48
1997 18.1 95 3070.2 54.78
31.91
1998 17.3 100 3263.1 55.97
33.35
1999 16.2 107 3643.7 57.4
34.78
2000 14.8 115 4026.6 59.59
36.22
2001 14.1 123 4493.2 61.26
37.66
2002 13.5 133 5227.2 61.79
39.09
2003 12.6 139 5850 62.67
40.53
2004 13.1 140 6485.2 63.33
41.76
2005 12.6 146 7238.1 64.11
42.99
2006 11.7 157 8172.5 65.02
43.9
2007 11.3 164 9645.4 65.89
44.94
2008 10,7 178 9987.6 66.45
45.12
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三)确立计量经济模型
计算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从表2的结果看出,城市化水平与
本文中所选取的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非常高,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选取这些因
素建立计量模型来解释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表2 城市化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x1(%) 城乡收入差距x2(元)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x3(亿元) 农村中初中及以上
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x4(%)
与城市化
水平y(%)
-0.940680 0.972412 0.980433 0.963720
根据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出Y^=11.59382-0.024335X1-0.000436X20.005757X3+0.326023X4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06/10 Time: 12:18
Sample: 199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18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59382 8.719212 1.329687 0.2065
X1 -0.024335 0.182250 -0.133526 0.8958
X2 -0.000436 0.000462 -0.944186 0.3623
X3 0.005757 0.001331 4.324095 0.0008
X4 0.326023 0.108613 3.001682 0.0102
R-squared 0.990435 Mean dependent var 34.66444
Adjusted R-squared 0.987492 S.D. dependent var 6.400974
S.E. of regression 0.71588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399531
Sum squared resid 6.662337 Schwarz criterion 2.646857
Log likelihood -16.59578 F-statistic 336.5300
Durbin-Watson stat 1.12688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四)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揭示了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各变量的
统计学意义均显著。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X1,城乡收入差距X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
支出X3、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比率X4的系数分别是-0.024335,-0.000436,
0.005757和0.326023意味着当各要素的投入增加1%时,分别给城市化水平带来-0.024335,
-0.000436,0.005757和0.326023的影响。其中,城市化水平对于农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水
平劳动力比率这一要素的变化最为敏感,表明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民改善生产手段及生活
条件,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对城市化水平也
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将改善许多地方财政没有能力改善的基础设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