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枫溪区各村简介

合集下载

德东潮下村

德东潮下村

德东潮下村德东潮下村位于月城镇西部,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

相邻自然村有月城、西河、双河。

本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陈氏先祖陈辉星在村东北面创建新厝一座而形成,取名潮下。

在村西北面有主要河流榕江南河。

清代属揭阳县磐溪都,民国时期属揭阳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揭阳县磐东区,1952年属揭阳县十二区,1958年属揭阳县磐东公社,1975年属揭阳县月城公社,1992年属揭东县月城镇,2013年属蓝城区月城镇。

村民主要姓氏为陈。

1028年,陈氏先祖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潮州霖田,1153年再从潮州霖田迁移至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28人。

其中,男性660人,女新性668人;80岁以上52人,最年长者99岁(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356人。

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785人;实际在村人口885人。

2015年末,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25人、澳门同胞有4人、台湾同胞有6,华人华侨有35人,主要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

村民均为汉族,属潮汕民系,使用潮汕方言。

传统经营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耕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小麦、豆类、果蔬;家庭养殖有猪、牛、鸡鸭鹅;家庭手工业有绣花、织布。

部分村民在家经营传统种养殖,大部分青壮年到珠三角地区务工或经商。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手工业、外出务工、商业经营。

特色农产品有莲角。

1973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98年通电话,2006年通网络,201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

村里建有德东小学,5个年级5个班,在校学生60人,教职工8人。

农家书屋是村民活动中心,藏书约650册。

传统民居为潮汕民居,现存5座。

代表性民居有明经第祖厅,建于清顺治年,占地面积1920平方米,是该村的主要宗祠,仍在使用。

明经第厅,陈敬新摄于2015年主要民俗有正月初六游神,形成于清顺治年间,是日村里大厅装扮一新,灯笼高挂,彩旗飘扬,各地乡亲回家迎接游神,各家各户摆上丰盛的礼品。

海丰温厝村简介

海丰温厝村简介

海丰温厝村简介
海丰温厝村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
的以侨乡、球类运动、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辅的小镇。

全村约有
3000户居民,人口约1.2万人。

温厝村地处海丰全县最高的龙塘山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
境幽美,是一个典型的山间景区。

村庄内有峡谷风景区、龙潭大峡谷、巨石文化村、中华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等景点,游人络绎不绝,每年吸
引数以万计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温厝村以农业为主,历史上依山而建、以生产米、茶、油、菜为主,现在发展成为了以果蔬生产为主的农业经济村。

村内种植有各种
水果如荔枝、芒果、柑桔等,菜品丰富,品种繁多,品质优良,适合
大众口味。

此外,村里还有许多村民开设的特色小吃店,如汕式牛肉粉、豆浆藕粉、牛杂粿等,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让游客享受到了物美
价廉的美食之旅。

温厝村侨乡留学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就有许多世界各地的
侨胞从这里出发前往澳洲、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留学。

现在,温厝村
虽然已不是留学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但是侨乡文化依旧是温厝村的特
色之一。

此外,温厝村还很重视发展体育运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
是温厝村的重点运动项目。

镇上的体育场馆及中小学校园场地每天都
充满了运动员和爱好者的身影,大力推广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海丰温厝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
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传承和美食文化,村庄内市井生活与自然
生态相互交织,成为了人们远离城市繁杂,寻求心灵寄托的旅行胜地。

中国著名村情况简介

中国著名村情况简介

中国著名村情况汇总一、南山村(山东烟台市龙口市东江镇)二、长江村(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三、沈泉庄村(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罗庄街道办事处)四、九星村(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五、永联村(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苏南农村发展模式的典型六、郑各庄村(昌平区北七家镇)--大城市郊区村发展的典型模式七、东岭村(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八、红嘴村(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九、航民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十、西王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十一、华西村(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十二、南街村(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十三、大邱庄(天津市静海县)——2009年撤村建镇十四、进顺村(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十五、刘庄(河南新乡)十六、大寨村(山西省昔阳县)十七、花园村(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十八、韩村河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十九、福保村(云南省昆明市六甲乡)一、南山村(山东烟台市龙口市东江镇)(一)情况简介与产业发展1981年的南山村,只有260户,800口人,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穷山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山村靠5000元办起了工副业,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而后滚动发展,陆续上了精纺、热电厂、铝业、酿酒、轻合金、旅游、电子软件、农科园等项目,形成了多产并举的繁荣局面,并先后兼并了周边11个村,实现了由先富到同富的飞跃。

截止2012年,南山村办企业南山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进入中国大型企业500强前列,村民都有原始股分红,双倍工资待遇,各种福利齐全,家家住进了统一建设的别墅小楼。

南山村实力雄厚,1987户均资产超过百万,1994年开始兼并周围村庄,拥有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村级KFC,第一个村办大学南山学院,第一个村办五星级饭店南山国际会议中心,山东第一个公务机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铜铸坐佛南山大佛,世界上球洞数量最多的高尔夫,也是国家高尔夫队训练基地。

目前已建成南山工业园区与东海新区,正在投资填海建设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生活,产值3000亿的海上城市。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概述于2005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同意,潮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新版总规”)的编制工作。

现新版总规编制完成,已由市政府审查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规划成果完善后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审批。

实施年限为2008-2020年。

新版总规明确了中心城区潮州市未来发展方向跨江向东拓展,形成“一江两岸,依山环洲,四轴三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由原来44平方公里扩大为90平方公里。

原城区消防规划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扩大而不适用,因此应依据城市新版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编制。

把中心城区消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建立一个完善的消防体系势在必行。

(二)城市性质粤东经济次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地方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三)城市规模规划远期末(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0平方公里以内。

(四)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以江(韩江)、河(北溪)、山(笔架山)、洲(仙洲岛)、城(潮州古城)为城市空间结构核心,以跨江交通干道为发展主轴,带动中心城区跨越韩江向东发展,营造一江两岸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可概括为“一江两岸,依山环洲,四轴三片区”。

一江两岸韩江及其两岸地区。

韩江是潮州最重要的城市自然景观轴线,韩江两岸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形象塑造地区。

依山环洲依托桥东组团内大量生态山体建成深入城市中心的绿肺,环绕仙洲岛和江东北洲形成一江两岸发展的城市核心景观。

四轴四条主要的城市轴线,其中又包括两条城市意象轴和两条滨水公共空间轴。

两条城市意象轴是火车站广场——枫溪广场——潮州行政中心——开元寺——湘子桥——笔架山;潮州东大道(韩江东岸)——潮州大桥——潮州大道(韩江西岸)城市意象轴。

两条滨水公共空间轴是韩江滨水公共空间轴;北溪滨水公共空间轴。

2017年潮州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pdf

2017年潮州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pdf

2017年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决算公开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概况一、部门主要职责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第二部分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2017 年部门决算表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二、收入决算表三、支出决算表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第三部分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2017 年部门决算情况说明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第一部分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概况(一)部门主要职责区人口计生办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本区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并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等。

(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区人口计生办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分别为综合股、业务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股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管理股。

事业编制数12名,在职8名,退休1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部门决算为本级决算。

第二部分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2017 年部门决算表收入支出决算总表45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的总收支和年末结转情况。

6收入决算表7收入决算表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取得的各项收入情况。

89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各项支出情况。

10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财政拨款的总收支和年末结转结余情况。

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公开06表部门: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单位: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公开06表部门: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单位: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公开06表部门:潮州市枫溪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单位:万元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明细情况。

洪塘村简介(5部分)

洪塘村简介(5部分)

洪塘村简介洪塘村成立于1987年,位于厦门市沧区东孚街道,下辖洪塘社、赤土社、刘营社、西塘社、龙井社、坛头社、过坛社6个自然村。

辖区面积约4.98平方公里。

户籍常住人口1172户,3479人,约五分之一为原村民,其余于1953年前后南安、安溪、晋江一带迁入。

外来流动人口2700多人。

一、自然地理洪塘村坐落于美丽的天竺山下,东经24°34′05.87″,北纬24°34′05.87″,东起凤山社区,西至过坂社区,南临东瑶村,北抵长泰县。

地形主要以山地和湿地为主,有山地2500余亩,水田3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326亩,林地面积1984亩,鱼塘250亩。

洪塘村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无霜,雨量丰沛,对发展农业作物种植极为有利。

其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地瓜、大豆、花生、龙眼及各种蔬菜。

此外,还种植了各种花卉。

二、历史沿革传清初朝廷派陈锦攻打郑成功部队,郑氏设计使清兵陷入烂泥,全军覆灭,血溅池塘泥田,因称红塘,后改今名“洪塘”。

民国初为积善里十七都留塘保、莲升堂保。

1939年分属角尾乡莲花保(赤土、刘营、洪塘、芸头)、灌口镇贞岱保(龙井)。

解放初(1950-1951年)属第一区灌口莲花乡;1952年属第一区东孚莲花乡;1956年属灌口区东孚乡;1957年划归郊区。

1958年10月属东孚公社过坂大队。

1984年10月属东孚乡(1991年改镇、2015年改街道办)过坂村委会。

1987年7月,又从过坂分拆,建洪塘村委会。

三、经济发展情况洪塘辖区内企业75家,主要分布在324国道两旁的工业园区。

个体工商户251家,私房出租户122家。

居民主要收入:1.居民外出务工收入2.财产性收入3.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4.种、养殖业5.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

四、名胜古迹洪塘村有4A级天竺山森林公园旅游景区,被称为"厦门后花园",现已建成天竺湖、两二湖、皓月湖、百竹园、揽月路、好望角、鸳鸯溪谷等景点,景区内原有真寂寺和龙门寺遗址等人文景观。

婺源凤山村简介

婺源凤山村简介

婺源凤山村简介
婺源凤山村,一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地方。

在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梦有你……
凤山村坐落在江西省婺源县的东北面。

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村。

全村以李姓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99%。

在婺源有很多古老的村落,但像凤山村这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和完美的古村落却是凤山村一个独特的风景。

在凤山村的山上,到处都是古老而神秘的建筑和古树群。

村中有一座古老而壮观的牌坊——“尚德坊”,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牌坊。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为表彰当地一位名为李尚德之人而建造。

李尚德是一个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在他任凤山村主任期间,他大力发展本村经济,使村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后来他又担任了凤山村支部书记兼村长一职。

在任职期间,他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并先后为本村修了一条从村里通往镇上和县城之间公路……
在凤山村里,还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石拱桥——“惠政桥”。

—— 1 —1 —。

揭阳沟口村

揭阳沟口村

沟口村简介
沟口村,位于东升街道中部偏南,距离东升街道办事处约0.7
公里。

东北、西北分别与望龙头村、新河村接壤,南邻东泮村,西与新河村接壤,创建于明朝。

沟口村坐落于潮汕平原榕江北河流域,全村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新阳东路、新河路经过本村。

据史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有潮阳波美黄氏黄詹(祖籍福建莆田,宋大观三年中进士,任潮州府通判,晋升知军州事,诰授朝奉大夫)裔孙黄榕江迁至揭阳榕北创寨黄畔围生黄心田,黄心田四子黄新稳迁创到距仙河南约一里地处,名曰“仙河沟口”,因为村东西原有两条大水沟,称分畔沟和东沟,通榕江,村域在二水沟汇合处,故名沟口。

到明朝嘉靖年间有泗港黄姓移居沟口,据入潮迁仙河黄氏族谱记载,传至明朝万历1595年生黄毅中,是明代沟口进士,于清朝顺治1648年九军之乱被迫害。

沟口村原本多姓聚居,其中还有李厝、洪厝,后来逐渐皈依沟口黄氏,遂全村姓黄。

黄詹(朝奉公)为莆阳黄氏入潮开基太始祖,黄榕江为入揭开基始祖公,黄新稳为沟口黄氏一世祖,归属朝奉世系,是仙河黄氏支系。

沟口村现有人口2680多人,总户数550户,人均年收入5800元。

村中文化设施有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老人组图书馆。

现在,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村民为工资性收入,村里兼营老神曲茶销售、制作鞋模出售。

沟口村以东西工业区为基础,多处分散厂房,商住楼式综合市场,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主要是模具制作加工,五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商业贸易。

早在七八十年代,沟口村就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工业主要是模具制作及加工,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1968年被揭阳县评为农业先进大队村,农业曾经是上级示范点,先后被省、市、区评为先进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市枫溪区各村落简介枫溪相传创于南宋,原为海阳县怀德乡一个辖村,因有溪流贯村中,岸上多植枫树,故名枫溪,村以溪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域内已有人居住,北宋元丰年间(1028—1085)和清代属海阳县。

枫溪宫前,一处文物古迹有“吴殿邦”对联手迹:枫老山门古溪深谷泽长白塔村在潮汕公路西侧,东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头翁厝村,西邻詹厝,北接田龙及石路村,南面便是槐山岗官料桥村。

村创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写官料。

传说古为官方驿道,设篷棚(村民称寮)供避风雨,故名(因“料”与“寮”谐音)。

清光绪间已称白塔(时间可能更早),传说境内两侧有古庙-白塔,以此名村。

曾于1954年与田龙、詹厝建白龙岗乡,1973年拆出至今。

原村中有苏、杨、蔡、曾、章、颜、王、陈、唐等姓,现仅苏姓。

高厦村含高田、厦厝2个自然村。

在潮汕公路两侧,东与全福、英塘为一路之隔,西、北两面为山边、槐山岗,南为山边。

明朝先民陈凝基从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原由高田、厦厝两自然村组成,后各取一字,命名高厦。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队秘密据点。

高田一名“龙藏村”,位于高厦片村北部,村中单姓黄,祖先出自江夏肖山,后迁入福建莆田兴化,该村黄氏即于明代从兴化迁来。

厦厝位于高厦片村南部,村中单姓陈,为明代由陈凝基自福建莆田迁来,高厦村址设于村东。

池湖位于枫溪广场潮汕路段东侧,初名锦湖,明代《郭志》即有池湖之名,创村当在嘉靖丁末(1547)年之前。

全村原有陈、谢、杨、柯、洪、庄、李、郭、郑、马10姓,现村陈、谢、杨、柯、洪5姓,为多姓聚居,谢姓人口最多。

陈姓祖由庵埠内文里东郊迁来,杨姓来自庵埠外文里乡石鼓祠,柯姓来自登塘镇白水村,洪姓来自揭阳玉湖。

安南庙位于池湖村东北,村紧傍护堤公路,传此处有一古庙,后庙址移至南堤顶,解放后因缮修堤防拆除,多为潮之往来安南(今越南)等地商贾旅人登船前祭神之处,故名。

创村时以庙名村,传创村已400多年。

古有许、姚、黄三姓,初为许姓人,后姚氏从今东凤的横沙迁来,黄氏则为堤外上埔村的长房分居至此,现仅存黄、姚两姓。

四望坪(或作躲军坪、度军坪)又含三洲寮(或作钻仔寮),原是凤凰山区的两个小山村,在现赤凤镇辖内。

主村四望坪因处于可望四周山水的高山之上得名,曾称思茅坪,何姓,先辈何玉渡于清嘉庆年间(嘉庆元年为1796)从梅县雁洋乡高坑村迁来。

三洲寮为李姓,先辈于清代中期从大埔三洲迁来,初时搭寮而居,故称三洲寮。

蔡陇村内有大陇、陇上两个角落。

清以前旧志作蔡西陇,明《郭志》已有其名,全村蔡姓,传自今之古巷镇福庆村迁来,建村于沙陇之上,故名蔡陇,创村人蔡养熙。

古巷福庆祖先原为福建莆田桃李园人,故溯祖为福建莆田。

后村中有第五房迁往揭阳锡坑,第四房迁往现枫溪区东田的上东埔创村定居。

宫上位于蔡陇片村南郊,全村单姓陈,来自福建莆田。

因过去蔡陇、宫上两村共祀一庙,陈姓居庙上方,潮语惯称庙为宫,故蔡陇人称对方为宫上,约定俗成而沿为村名。

堤头村在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北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头村、南与云步村为邻。

相传明代创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

村中有:杨、林、邱、谢、郭、李、陈、董八姓,先祖多属因来修南堤后,自愿至此定居,1948年,八姓合建祠堂一座,名“八德公祠”,八德公祠的对联是:八面玲瓏呈瑞氣德星毓绣繞祥雲云步云步村主村落,宋末创村,因村中有一古庙名“云里古庙”,取“云里信步”之意,故名云步。

元代在此建著名“法光寺”。

现村中尚有陆、黄、陈、杨、郭、蔡、唐、刘、卢、王、张、林、彭、翁14姓,以陆姓最多。

据记载,陆姓为宋末名相陆秀夫之后,其它姓氏部分来此做生意开铺号后落脚,如张姓来自江东元巷。

巷下位于云步村西南部,与上东埔村、洋头村相邻,清《海阳县志》作一独立村记载,全村原有肖、李两姓,肖姓不知迁自何方,李姓约于500年前来自福建莆田巷下,逐以巷下名村。

四甲位于云步村最北端,与堤头村为邻,古代虽没将其列为独立村,但近代习惯将其作一自然村。

原有王、李、刘、邱、陈五姓,以王姓为多数,他姓仅数户。

王姓原从英塘村迁来,考村名起源据《海阳县志》登云都的“云步”条名之下,言云步“古分八甲,今村四甲”,该村可能为云步的第“四甲”沿化为名。

上东埔村《海阳县志》将上、下东埔合称东埔,今才有上、下之分。

村位于云步村东南,毗邻巷下,据传原称上东都,后因音近讹而称今名,村内习惯称一村。

全村蔡姓,创村于明嘉靖八年(1529),由蔡东兴从蔡陇迁来。

下东埔村于2000年4月10日从东田片村分拆出为独立村田头村位于下东埔村东,地处东田片村中心地带,村内惯称三村,村头(最东)有一“龙头古庙”。

创村于明代,村中原有刘、洪、余、黄等姓。

刘姓为刘延钟从磷溪溪口迁来,“太史第”一支则从彭厝沟迁来;洪姓由洪可成、洪可珍从浮洋洪巷迁来,洪姓另一支则由洪克直自梅县地区迁来。

田头何村近护堤公路处,以前也称田头村,与田头村同名,因全村何姓,为别于前,习惯称“田头何”,古板头村俗称橄榄头,含谢厝、翁厝、上林、下林4个自然村。

潮汕公路东侧,隔路与白塔村相望,北为蔡陇村,东为堤头村,南为全福村。

宋代创村,因村中有古老橄榄树,得名橄榄头村。

明代以后出现古板桥之后(为橄榄头的谐音),故以桥名村翁厝位于古板头最北端邻蔡陇村处,创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村中原有周、高、翁、陈4姓,后周、高、陈先后他迁,现单姓翁,翁氏祖先系洪武军队南征后,翁姓人在潮落户。

下林位于古板头南端,与谢厝村、上林村几成东西一线排列而居西侧。

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林、洪、周等姓,现单姓林,林姓来自福建。

谢厝由于居上、下林之间,故又有中乡之称。

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王、谢、赖等姓,谢姓人口占村中大多数,赖、李仅数户。

谢姓来自福建莆田,赖姓来自南陇,因到韩江附近沟渠捕鱼为生,而后于此落户,清末村中尚武,人才辈出,有武举2人,秀才18人。

上林位于古板头最东,与下林村相对称,由于原地势较高缺水,故又有“上头山”之称。

村中现有林、王、蔡3姓,以林姓人口占大多数,林姓由林吉生自下林村迁来,时间约400年前;王姓自该片村谢厝村迁来;蔡姓来自蔡陇。

东边位于全福片村最东部,临云步及四甲,明末创村,村中有刘、舒、吴多个姓氏。

全福陈厝与全福林厝同称全福,也称田打(潮音拍),外地为区别,称此为田打陈。

位于全福片村中部,为陈姓聚居地,为明代自今浮洋的厦里美村移入。

全福林厝与全福陈厝同称全福,又称田打,外地为区别,称田打林。

位于全福片村西部,原有林、陈、许多个姓氏,现仅一姓林,为明代林月丰自今浮洋的仙庭移入。

英塘村在潮汕公路东侧,南北分别是洋头村和全福村,东南遥望云步,西南隔公路与高厦村相对。

明初(约1400)王纯叟从福建莆田来潮经商定居于此。

时已有沈、郭、蔡、周等姓居住,现仅一姓王。

原名羊尾下,后来改英塘,因清末出举人个“王延康”他在本乡大门楼写一副对联:英才合沓兴槐里塘水流连荫梓庭自此,英塘沿用为村名至今。

1958年联合高田、厦厝、西边成立英高厦乡人民政府,1961年拆队称英塘大队。

该村是抗日时期游击队秘密据点。

古代海阳通往揭阳的驿道穿村而过,道旁过去曾有烟墩,汛兵戎地(于六十年代被平整无存)明时曾于此设英塘急递铺,村落已有英塘之名。

洋头村含郑厝、廖厝、洪厝3个自然角落。

潮汕公路东侧,为枫溪区最南端村落之一,东北为东田、云步,西面隔公路与西边村相望,北为英塘,南与潮安县浮洋镇乌洋村相邻。

村中有洪、廖、郑三姓,洪姓据传自元代由洪翁从福建莆田迁来(一说是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廖姓于明代来此,创始人为廖东稳;郑姓于明代由郑奕殷从西边村东迁于此定居。

因村西南地势低洼,韩江若海潮顶托,内涝难排,村前顿成汪洋,唯村周围地高无涝,故称洋头(有一说村名由来与地处乌洋山前‘头’)詹厝村原名詹厝潭,后简称詹厝。

在安揭公路南侧,东南邻白塔,东北界田龙,西南接李厝,北关引韩第五支渠傍村西而南流,清末与田龙,李厝同称福全岗,故又称福全岗詹。

据《詹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詹延黑公从饶平县来此定居,原名詹厝潭。

”1956年因与白塔、田龙两村合并,建白龙岗乡,被简称为詹厝李厝村含上李、中李、下李3个自然村。

在安揭公路南侧。

西面遥望古巷镇的枫洋乡,南对山边山,与槐山岗村为邻,东北为詹厝村,北关引韩第五支渠从村旁流过。

明洪武六年(1373)先民李云轩从揭阳官硕蛟南村来此定居,因村民全姓李,以李姓名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曾与詹厝、田龙等称福全岗(考明《郭志》即有福全之名),原称呼为“福全岗李厝”,后简称今名。

1947-1949年地下党、游击队曾于此设秘密活动点。

槐山岗村含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

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连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北为李厝、白塔,西与凤塘的浮岗村相邻,由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组成。

槐梓沟(小溪流名)自东向西流经村中,故名槐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

1954年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至今,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

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

据传该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现在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

《海阳县志》大和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

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在此创村,又以桥名村。

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山边村含山边、中段(《潮州市地名志》作东段)、高美3个自然村。

北面靠山与槐山岗村紧连,东接高厦,南为凤塘镇的塘边等村。

1954年合为槐山岗乡政府,1961年曾单独置山边大队。

南宋年间(约1260),因金兵入侵,先祖谢仕广从浙江会稽县南迁,见这里:平原突起一山峰,南陵北穴熏气冲:伊然犹如牛眠地,牧童吹笛乐其中。

遂创村于此,取名山边。

山边位于片村东北,槐梓山西南麓,紧邻槐梓沟,因村落建于山坡,故称山边,槐梓山也因此而称山边山。

为山边片村主村落。

村中原有谢、陈、詹、林等姓,后随着谢姓人口增多,陈、詹、林等姓先后他迁,全村以谢姓为主。

中段,因处于山边与高美中间而称为中段,姓谢,由山边村分出。

高美位于片村南面,西与凤塘的双冈村为邻,北紧接韦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