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歌妓唱词的传播范式
宋代歌妓与宋词的传播

宋代歌妓与宋词的传播作者:李克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参考文献2.王铚默记 19813.王书奴中国娼妓史 19924.周密武林旧事·歌馆 19805.周密齐东野语 19836.脱脱宋史 19777.王易词曲史 20058.孟元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 19829.万绳楠中国娼妓漫话 199610.傅才武文人与诗妓 2000(01)11.夏承焘词学 1986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13.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200014.王书奴中国娼妓史 199815.修君.鉴真中国乐妓秘史 199316.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 199317.龚斌情有千千结 200118.康正果风骚与艳情 200119.夏承焘夏承焘集 199720.张惠民宋代士大夫歌妓词的文化意蕴 1993(03)21.康正果风骚与艳情 200122.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 198123.洪迈夷坚志 198124.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 199925.王灼碧鸡漫志 198826.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学的起源、方法与应用 200027.约翰·费斯克.李彬关键概念 20042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29.惠洪冷斋夜话 200230.陈郁藏一话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1.徐枫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 1993(02)32.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19851.黄鑫论歌妓传唱对宋词传播的影响及歌妓自身创作对宋词内涵的丰富[期刊论文]-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2(2)2.曹明升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2004(3)3.谢穑论宋词的传播媒介——歌妓[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4.徐辉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学位论文]20045.曹明升.CAO Ming-sheng宋代歌妓略论[期刊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徐辉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吴春龙宋词风格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研究[学位论文]20088.周健自略论歌妓与宋词兴盛的关系[期刊论文]-贵州文史丛刊2003(2)9.张玉璞论词的传播方式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10.王永炜.WANG Yong-wei歌妓拓广宋词传播范围的研究[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9,14(3)1.黄鑫论歌妓当筵乞词行为对宋代言情词传播的推动作用[期刊论文]-东南传播 2009(2)本文链接:/Thesis_Y888286.aspx。
柳永论文

2楼试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余敏先【内容摘要】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
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者和受众的重要环节。
首先,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才能,又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
其次,《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编刻使柳词传播到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视野,以阅读读本和创作范本凸显了柳词的整体艺术功能;其三,历代选本的编选不仅筛选出柳词的名篇佳作,使柳词得到公允的评判,而且在没有歌唱的时代继续广泛着传播柳词。
3楼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
他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走歌妓乐工合作的道路,在两宋文坛上影响甚大,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并在两宋近1500位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名第15位〔1〕。
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影响极为深远。
柳永词的词史地位虽在历代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实际上其词在后代人那里又被不断的学习和模仿。
本文拟从歌妓的歌唱传播和柳永词集的编刻及历代选本选录柳词情况的考察,试分析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
5楼宋杨湜《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
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
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之前。
若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府会,楚楚婉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欲坐。
”关于此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有这样的记载:“孙何帅钱塘。
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曰……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虽有些夸张,但确说明柳词传播之广。
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载:“耆卿一日经丰乐楼前……及柳登楼,师师责之曰:‘数日何往,略不过奴行?君之费用,吾家资君所需。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金。 ” ’ 《 乐府 录・ 歌》 著名 的民歌 录中提到 : “ 又一 日, 赐大 酷 于勤政楼 , 观者数 千万 , 众喧 哗聚语 , 奠得鱼 龙百戏之
音, 上怒, 欲罢宴 。巾官高力士奏请命 永新 出楼 歌一 曲,
必 可止 喧 , 上从之 。永 新乃撩鬓举袂 , 直奏曼声 , 至是 广
唐 代歌妓 与唐诗传播 的联 系
乔 晓宇 河 南大 学艺术 学 院
摘要 : 唐 诗 在 中 国文化 历 史发 展 中具 有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唐 诗 是如 何 延 续及 传 播 的呢 ?据 史料 分 析 . 唐代 歌 妓 直接 参 与 诗 歌 的创 作 和 欣 赏 活 动 , 这种 行 为 不 仅 提 高 了文人 的诗 歌 境 界 ,还 大 大 拓 宽 了唐 诗 传 播 的 范 围 , 因
诗 的 传 播
宫廷 里的歌妓表演 的形式 以器乐 弹唱和歌舞为主 , 根据有关 文献可知 , 当时演唱词 曲大 多采用 唐代诗人 的 诗歌 。著 名的“ 旗亭 画壁 ” 故 事中诸伶所演奏 的诗歌 , 就 有王 昌龄 、 高适 、 王之 涣等盛唐重要 诗人的著名诗作 , “ 黄
河 远 上 自云 间 , 一 片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何 须怨 杨 柳 , 春 风 不 度 玉 门关 ” 便 源 于 此 。薛 用 弱 《 集异记》 “ 壬之 涣 ” 条 及
较华丽 的屋 宇 , 有时作 为豪 门高户 的代称 。《 晋书・ 麴允
传》 这 首诗 中说 到 : “ 南 开朱 门 , 北 望青楼 ” 和 曹植 的《 美 女篇》 中的名 句 : “ 青楼 临大路 , 高 门结 重关” 等许 多诗词 都 曾这样使 用“ 青楼 ” 一词 。 但 由于大 多数人认 为华 丽 的
论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

论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诗人们的作品在当时就具有了较高的传播度。
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唱、书写传抄和刻印出版等多种形式。
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使唐代诗歌走向了全国各地,也有助于唐诗的永久保存和传承。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头传唱、书写传抄和刻印出版等几种形式。
口头传唱是唐代诗歌最早的传播方式之一。
在唐代,尤其是诗歌盛行的中后期,诗歌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的。
在宫廷宴会、酒楼茶肆、田园甬道以及平民百姓的家中,都可能会传唱一些流行的唐诗。
这种传唱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促使诗歌在民间迅速传播,并且可以即兴变化,增加了诗歌的生命力和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音乐诗尤其适合口头传唱,其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旋律更容易让人们记忆和传唱。
书写传抄也是唐代诗歌传播的重要形式。
唐代是中国书写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印刷术的出现更是使书写传抄的效率和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是通过手抄本的方式传播到各地的,这些手抄本往往由诗人的门徒或爱好者们制作,然后通过网络式的传递传抄到其他地方。
书写传抄在唐代诗歌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得唐诗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而且,书写传抄还为后世的整理和收藏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唐代诗歌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和广泛性。
这不仅使得唐代诗歌在当时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也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
前人的劳动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无疑是这一丰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论歌妓在宋词传播中的作用

略论歌妓在宋词传播中的作用廖修成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一个高峰之一,产量巨大质量极佳。
那么,在那个时代是什么促进了宋词的发展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要探究这样的问题本是极难的,不过根据一些史料和留存的一些故事,诗词,笔记,加上人们的推测也不难窥探其中一二。
经专家们研究,在那个时代的传播领域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一群让人“不耻”的歌妓,她们有极高的文艺素养和文化修养,对宋词的传播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关键词:歌妓;宋词;传播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主要功能便是侑殇劝酒。
是中国文学史的高峰之一。
宋词的用途极为广泛,可以用来庆典、送行、结交、祝寿等,极深的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朴质的情感,是宋代文化生活极不可缺少的部分。
宋代词文学的发展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一,宋代经济富足,市民大大增加,为其享乐提供了经济条件,宴饮增加,燕乐越加流行起来。
二,宋太祖为了巩固政权,以声色之娱减少大臣们的权利欲望,并鼓励他们:“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利,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三,歌妓对宋词的传唱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加速了传播速度。
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不同,大体分为官妓,家妓,市井妓三大类。
[1]官妓包括朝廷教坊妓,军中歌妓和地方州郡歌妓,她们由各级专职官吏管理,其服务场合是王公贵族酒宴,官员迎送酒宴,各级政府酒宴。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蓄养家妓,用来歌舞娱乐,炫富摆阔,娱宾遣兴。
有许多繁华城镇中的歌楼妓馆、瓦市茶坊、青楼妓院,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市井妓(又称私妓)。
那么这些数量众多分布范围极广才艺双全的歌妓是如何影响宋词的发展呢?歌妓的职能本就是以歌舞演唱的形式劝茶延客,侑觞劝酒,歌舞娱宾,礼仪交际的应酬,正是歌妓这种演唱场合,演唱方式影响了词的传播。
说及歌妓对宋词的影响,若是依曹先生所的分三类歌妓分别阐述其影响,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能将其概括的,若将她们合起来说也是不够准确的。
因此,我们既要说歌妓对词普遍影响的共通之处,有须得找出各自较为特殊或突出的特点来。
浅论歌妓与北宋词创作及传播

浅论歌妓与北宋词创作及传播作者:曹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词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诞生于花间樽前,它的发展和流传与歌妓的演唱息息相关。
歌妓与词人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他们在生活中的交往产生大量的应歌之词,这对宋词的创作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
应歌时代的北宋词将歌妓作为传播的中介,歌妓在词的产生,传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歌妓;宋词;创作;北宋词人;影响作者简介:曹凡(1989.10-),男,江苏省南通市,本科,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01词是伴随隋唐燕乐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诗乐结合的新型诗体。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它的发展繁荣与词之歌者——歌妓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人与歌妓,他们的不同地位,不同身份构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活动领域。
然而,在完善的歌妓制度下,歌妓与词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
词人与歌妓形成了广泛而又密切的交往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被当做一种风流雅事。
词人和歌妓交往方式多种多样。
总的来说,交往的内容主要是词人欣赏歌舞作词并由歌妓演唱。
从词人的角度看,他们与歌妓的交往是为了欣赏歌妓的歌舞表演,佐酒侑觞。
而在与词人的交往过程中,唱词自然是歌妓的本职。
因此,歌妓的歌唱活动就成了与词人交往的内容之一。
词人与歌妓的交往,首先满足了词人的声色之欲。
其次,这一交往还实现了更大的作用,即对宋词的创作和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人与歌妓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关系。
他们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正是词人为歌妓应歌作词的创作奠定了基本前提。
因为词人为歌妓作词,大都是建立在歌妓向词人乞词的情况下。
而歌妓乞词活又是必须在与词人的交往中才能进行。
因此,至少在这个层面上来看,词人与歌妓的交往活动是应歌之词的创作的重要依托。
而另一方面,词人为歌妓应歌作词,也是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必然结果。
既然说应歌之词,有“应”必先有“求”,这“求”正是我之前所说的歌妓乞词。
1宋词元曲经典的解读与传播

四、依腔用韵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讲究押韵,词在广义上也属于诗歌的范畴,押韵也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押韵来造成回环和谐的美感。
词韵和诗韵有同有异,在分部方面,词韵是比诗韵要宽泛的,但协法即押韵的方式却比近体诗要复杂。
从押韵的位置来看,诗歌的押韵位置相对固定,一般而言都是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
但是词的押韵位置,却是每一首词都不相同,押韵的数量及疏密程度也不一样。
南宋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说“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
”所谓均,指的就是韵,这就是词腔的要求。
词的用韵必须依照乐曲的节奏即词腔来押。
词中的韵标记着一段乐曲中的一小节乐句。
若干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即片或遍,若干片就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所以乐曲中一个乐句结束的地方就是要押韵的地方。
一般而言,慢曲常见的形态是一曲八韵。
如柳永著名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之所以叫《八声甘州》,就是因为它是由八个乐句组成。
上下片各四个乐句,在每个乐句结束的地方就是押韵的位置。
即词中的“秋”、“楼”、“休”、“流”、“收”、“留”、“舟”、“愁”八处。
元代夏庭芝《青楼集》载歌妓李定奴在勾栏中唱《八声甘州》,台下喝彩八声。
这个是典型的慢曲一曲八韵的形式。
由于不同的乐曲旋律各不相同,故词中押韵,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平仄互押,有的三声互押,还有入声独押的。
还有的词需要转韵。
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就是一首典型的转韵词。
它每一句都押韵:“灭”、“雪”是两个入声韵,“眉”、“迟”转为两个平声韵,下片“镜”、“映”又转为两个仄声韵,“襦”、“鸪”再转为两个平声韵。
宋词的声音传播探究

第29卷 第1期2010年3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 AST CH I N A I N STI T UTE OF TECHNOLOGYVol 129 No 11M ar .2010收稿日期:2009210228作者简介:江丽娟(1985—),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宋词的声音传播探究江丽娟, 李儒俊(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 要:声音是宋词传播的主要方式,对宋词的即时传播有很大的作用。
艺妓传唱,男性歌者歌唱及吟诵传播是宋词声音传播的主要方式。
宋词的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和传播场合不同,其传播效果也有差异。
关键词:宋词;声音;传播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512(2010)0120031204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隋,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
原是当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和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的歌词[1]。
宋词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声音传播和文字传播两大类,从词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歌词,是广泛传唱的,因此早期声音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
1 宋词的传播方式由于市民阶层壮大,有了对文化的需求,大城市不断兴起,也导致了城市文化娱乐活动盛行,而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之风也推动了宋词的传播。
与之相适应的出现了歌舞酒楼、勾栏瓦舍和伎女歌舞。
宋王朝统一后,社会气象升平,在汴京、洛阳等地公私家宴、送往迎来等必有歌妓侑酒唱曲。
由于词的传播渠道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不同,它主要是“娱宾遣兴”,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主要依靠声音传播。
宋词的声音传播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1 艺妓的声音传播宋代,词以婉转妩媚为主,题材多以情爱、羁旅、言愁为主,内容通俗易懂、情真意切,柳永是有名的词作大家。
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评价柳永:“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闭门淫媟之语……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 2012年5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l0l-33 NO.5
Mav.2012
唐宋时期歌妓唱词的传播范式 倪超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唐宋时期,文人、歌妓、唱词、受众成为歌妓唱词传播范式的主要元素,四者之间的互动搭建起唱词传播的整 体框架。从传播学的角度不难发现,唱词的传播动因始于丈人的创作,歌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唱词的传播载体具有 独特性,受众的反馈作用影响了词风的转变,等等。因此,对上述四者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歌妓唱词传播范式的主要 脉络,是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歌妓;唱词;传播;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27—03
歌妓唱词的传播范式是指唱词从文人创作到歌妓演唱, 再到受众接受的整个过程公式,它用于描述文人、歌妓、唱 词、受众之间相互的作用关系,构造出一个唱词传播的整体 形象。这个整体形象关注的不是参与唱词传播的某个具体元 素,而是所有元素在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上的关联性。虽 然唱词传播范式是象征性的假设,但它对说明词人名声鹊起 和词体变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唱词的传播没有一 定的范式规范,那么唱词的创作和接受将无法形成良性循 环,“词为艳科”上升为“词别是一家”的文学历史进程或 将改变。古代的歌妓唱词传播与现代的大众信息传播存在着 共同的性质和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现代传播学的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歌妓唱词的传播范式,能为我们开拓一个审视 词学发展的新视角。 一文人创作唱词的流传 (一)文人主动赠与歌妓唱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因素有两个,一个如罗宗强先生所 说:“士人从(汉代)皓首穷经、规行矩步的桎梏中解脱出 来之后,忽然体认到自己还有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惊喜于 人间还有如许多欢娱!于是尽情纵乐,感受到生的可喜。” 另一个是东晋文人士大夫蓄养家妓之风逐盛,以至于到 了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公开号召能臣宿将:“多积金,市田 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21P m前者是文人娱乐 精神的崛起,后者是为这种精神提供了一个具体表达形式。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简介:倪超(1988--),男,河南林州人,陕西理 工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唐宋文学研究。 也就是说,文人自我抒情的内因和歌妓普遍流行的外因结合 在一起,产生了文人为歌妓创作唱词的动力。“稼轩以词名, 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好歌 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 句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日:‘不 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则拊髀自笑。” [31]'38可见,文人通过歌妓演唱来陶冶情性,歌妓则从中获得 了词作。“词人当然可以将自己高雅的感情让歌伎替他们唱 出来,但也不妨为那些歌伎们作一些歌词让她们唱出自己的 感情,或者为歌伎所属的市民们抒情。”[ 】 其中柳永就 是一个典型代表。在柳永现存词中,有一半以上是有关歌妓 的词。这些词不仅表现了歌妓的千姿百态,还呈现出她们复 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有时文人和歌妓一个心怀官场失落的沮丧,一个心蓄命 运不济的忧伤,在情感和遭遇上会产生某种共鸣。这种共鸣 驱使文人主动为歌妓作词。(<古今词话>)载:“子瞻悴杭日, 府僚湖亭高会。群妓皆集,独秀兰不来。营将督之再三,乃 来。子瞻问其故,日:‘沐浴倦卧,忽有人叩门,急起询之, 乃营将催督也。整妆趋命,不觉稍迟。’时府僚多属意于兰 者,见其不来,恚甚,日:‘必有私事。’秀兰含泪力辩。 子瞻亦阴为之解,府僚终不释然。适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 献座上。府僚愈怒,责其不恭。秀兰进退无据,但低首垂泪 而已。子瞻乃作 贺新凉 ,令秀兰歌以侑觞。声容绝妙, 府僚大悦,剧饮而罢。”【 ]P59 苏轼对秀兰不幸遭遇的同情
也许源于对自己仕途处境的忧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 受使他出手相救。文人和歌妓有很多共同点,两者接触又很 频繁,相互非常了解,这为歌妓获得文人的词作奠定了感情 基础。
27 (二)丈人应歌妓之索求而创词 “由于歌妓各自的色艺才情差别和狎妓者的地位与需 求不同,因而她们又有等级区分,尽管这种区分在不同的时代 和不同的社会标准不一,形式也多样,但是在同一时地的妓 女中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6JP4粥能歌善舞 的名妓,不但被人追捧,而且还有专人伺候。相对而言,普 通的歌妓的生意比较冷清,收入也不是很多,有时候还得做 些小生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种行业竞争压力下,歌妓 需要更多的唱词来丰富自己的演唱,从而赢得受众的欢迎, 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歌妓们便想方设法地向文人索要词 作,有时不惜重金。“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 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官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 多以金物资给之。” P2 柳永的待遇并非个案,穿梭在不同 文人之间的歌妓会“见举人尽礼祗奉,多乞歌诗,以为留赠。” 文人这时通常不会拒绝,因为歌妓对他们词作的传播会 带来很大好处。举一小例, 词苑丛谈》有载:“苏子瞻守 杭州时,毛泽民为法曹,公以常人遇之。而泽民与妓琼芳者 善,及秩满辞去,作 惜分飞 词以赠妓。子瞻一日宴客, 闻妓歌此词,问谁作,妓以泽民对,子瞻欢日:‘郡有词人 而不知,某之罪也。’翌日折简邀回,欢洽数月。”【 ] 。 文人与歌妓之间的媒介花样繁多。因为两者的交流一般 是在宴会酒间,在酒的作用下,文人创作通常都是一时兴起, 纸张又不是随处可得,所以生活用品成为题词的绝佳选择。 例如手帕、团扇等都是古代女子的生活必备物品,歌妓身上 自然携带,若向文人索词,即可拿来代替纸张。这样做既能 获得唱词,还能作为收藏,均可提高身价。赵长卿的 鹧鸪 天 词序中云:“初夏试生衣,而婉卿持素扇索词,因作此 书于扇上。”【 】P" 。除此之外,宴会上少不了各种盘器,不用 的盘器也成为很好的题词工具。 本事诗 载:“李起更衣, 张以指染酒,题词盘上,妓深晓之。李既至,张持杯不乐。 李觉之,即命妓歌以送酒。”【】uJP9将生活用品作为传播载体 是歌妓唱词传播的一大特点,使传播形式趋向于生活化,丰 富了传播途径。 二歌妓对唱词的把关 歌妓对接受来的词有所选择,不是任何词都拿来演唱, 而是要以一定标准进行筛选。歌妓从小受到严格的歌舞、诗 词等技艺训练,长大以后经常和文人们饮酒作乐,有时还被 召进朝廷,服侍皇亲国戚,这大大提高了她们的文化品位和 素养,无形中为歌妓对唱词进行把关创造了必要条件。把关 的标准也在歌妓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虽不是特别明确, 但从歌妓的选词行为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一)音律 早期歌妓在演唱燕乐时,整齐戈IJ一的律诗无法满足纷繁 复杂的曲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歌妓会增减诗词,或用拟 声词代替,像 浪淘沙 、 雨霖铃 等曲词原来都是绝句 28 体,后来被改造成了可以演唱的长短句。这种改造具有非常 重大的意义,它引导了文人的创作方向。到后来文人自动地 按照曲调来填词,唱词创作基本上以能否可歌定优劣。歌妓 的把关首先以曲调为标准,唱词需要符合音律、节奏、韵脚 等,如有不合适的地方,歌妓会擅自修改。 能改斋漫录 载:“杭西湖有一伴闲唱少游 满庭芳 ,偶然误举一韵,‘画 角声断斜阳’。妓琴操在侧日:‘画角声断谯门,非斜阳也。’ 因戏之日:‘尔可改韵否?’琴操即改作‘阳’字韵云:‘山 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 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雾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 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俸 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 灯火已昏黄。’东坡闻而善之。”[ 】 这种把关使词更加适 合演唱,进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贴近大众的需求。 (二)词作者的名气 碧鸡漫志>)载:“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 盖常俗也。”[111W 歌妓把名气作为把关标准,是因为名士之 词可以提高歌妓的身价。自居易 与元九书 记载,有人来 聘歌妓,“一妓大夸日:‘我诵得自学士 长恨歌 ,岂同 他妓哉?’由是增价”【 。] 与此同时,词也在歌妓们的传唱 中获得更多好评,名士也获得更好的声誉,这是一个双赢的 过程。 (三)词作内容 唱词只有不断地更新,歌妓才能吸引受众,从中获利。 欧阳修 玉楼春 有句云:“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 劝酒。”[91 M歌妓不仅成为唱词最早的接受者,也成为最 早的传播者。歌妓对唱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根据其中的含 义入曲。 升庵诗话 载:“杜子美七言绝近百,锦城妓女 独唱其 赠花卿 一首,盖花卿在蜀颇僭,子美作此讽之。 当时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 】 虽然学者对此 有争议,但“独唱”两字足可说明歌妓对唱词有自己的理解 和选择。 王立增先生的 唐代乐工歌妓与诗歌传唱 一文也认为 歌妓对唱词的选择具有把关的性质,并列出四种选择标准: “选佳篇”、“择名人”、“求新作”、“合音律”U4] 。。歌妓 的把关在某种程度上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使较好的 词因广泛流传而得到保留,较差的词因进入不到受众视野而 销声匿迹。
三受众的二级传播 对于唱词来说,二级传播指的是唱词从歌妓到意见领 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反馈到歌妓的传播过程。唱词的广泛传 播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中心人物不断影响周围的受 众,形成一个扩散的趋势。所有传播也不是单方向的,受众 可以通过对词的鉴赏和评判来决定歌妓的演唱,甚至影响到 文人的创作,形成一个双向的交流空间。 意见领袖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对唱词很感兴趣并乐于传 播的活跃分子。他们往往喜欢文人的诗词,大力推崇,使唱 词有了更广阔的受众空间。拿柳永来说,宋仁宗虽对他的仕 途不看好,但对他的词作却颇感兴趣,“每对酒,必使侍从歌 之再三。”[15]P311皇帝喜欢的唱词,百官当然也得喜欢,百 官的家中子弟、亲朋好友也会跟风追捧,受众面积随之呈螺 旋式扩大趋势。除了这种用影响力感染其他人外,还有亲身 做宣传的。邢州开元寺僧法明在宴会上“每饮至大醉,惟唱 柳永词”,“酒酣乃讴柳词数阕而后已,日以为常,如是者十 余年”,临终前唱完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即“趺跏而逝”[16]P584,真可谓柳词忠实的传播者。这些人 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只要对唱 词进行了传播,甚或进行了评论,并影响了周围人或后来人, 都可称为意见领袖。 反馈作用指的是受众影响唱词传播的过程。受众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具有鉴别和欣赏能力,在无形中影响着歌妓 的把关,有时直接决定歌妓的演唱。反馈作用有正反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促进唱词的传播,如辛弃疾在歌妓演唱自己的作 品时,“顾问坐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I:1”。l3JP 可见,歌妓 的演唱为文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文人的才能得以 充分发挥,这极大地提高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 阻碍唱词的传播。 随隐漫录 载:“庚申八月,太子请两殿 幸本官清霁亭,赏芙蓉木樨,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 觅觅’一句。上日:‘愁闷之词,非所宜听。’顾太子日:‘可 令陈藏一即景撰快活 声声慢 。”’[17] 显然,歌妓的唱词 不被受众所接受,受众阻止了“寻寻觅觅”的继续传播。反 馈作用不只是作用于当时演唱的歌妓,还通过歌妓影响到文 人。曾大兴先生在解读柳永时说:“歌妓乐工便会收到许多 来自听众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又由歌妓乐工传给柳永,于 是柳永再次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墙】 也正是这种反馈, 使歌妓演唱和文人创作有了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从而能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歌妓唱词传播有一个明晰的传播流程:文 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创作唱词,题词在各种生活用品上交予歌 妓。歌妓把音律、名气、新鲜、内容等作为选择唱词的标准, 对唱词进行一定的把关和修改后,演唱给受众,既是唱词的 传播者,又是接受者。歌妓的演唱需要文人的创作,文人的 名气也要靠歌妓来提升。具有影响力的受众成为其中的意见 领袖,继续扩大受众面。受众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对唱词 进行鉴赏和评判,产生影响歌妓演唱的反馈作用。歌妓为受 众演唱以谋生,无意间传播了词,受众又寻求歌妓来取乐, 有意识地接受了词,从而推动了词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