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习题课件 语文版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份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七下一非课标篇目十一强项令

十一、强项令范晔【原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点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盛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磕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磕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医生礼。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那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
等到公主出门,而用那个家奴陪乘。
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高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公主当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极为愤怒,召见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希望祈求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性圣明而振兴治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以后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
”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马上血流满面。
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不许诺,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
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抵家门。
此刻做皇帝,(你的)威严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2.2 生字词解释2.3 句子翻译2.4 课文分析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强项令》的作者及背景。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翻译问题。
4.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4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课文,做一篇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6.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2. 评估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6.3 学生互评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激发学习兴趣1. 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等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6强项令》word教案 (2)

强项令目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
积极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 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
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 包拯同步练习 语文版

第27课包拯一、字音字形鬻.(yù)徙.(xǐ)契.丹(qì)涿.州(Zhuō)敛.手(liǎn)惮.(dàn)童稚.(zhì)阎.罗(yán)峭.直(qiào)苟.合(gǒu)大茔.(yíng)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第.归,杀而鬻之:但,只管。
(2)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不久。
(3)拯命制者才.足贡数:仅仅。
(4)以刺.疆事耶:刺探。
(5)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到,往。
(6)务.敦厚:追求。
(7)平居..无私书:平时,平常。
(8)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和。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京师为之语曰活用词语:语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说。
(2)不伪辞色悦人活用词语:悦解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取悦,使……高兴。
4.古今异义区分(1)关节..不到古义:暗中行贿串通关系。
今义: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相连接的地方,可以活动。
(2)饮食如布衣..时古义:平民。
今义:布衣服。
(3)亲党.皆绝之古义:亲戚,亲族。
今义:指政党。
三、文体知识“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以来,此后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1.把下面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人贪赃枉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
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点拨:这段话突出了包拯克己奉公的精神。
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这段话就是其中很好的表现之一。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而且看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不愧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
2.比较《包拯》与《强项令》这两篇课文中人物性格及写法上的异同。
点拨:包拯与董宣,虽所处时代相隔千年,但两人都能做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严格执法,所以他俩能名垂千古。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各课练习

七年级语文版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强项令一.阅读下列文段做题: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①将何以.理天下②即以.头击楹③宣悉以.班诸吏④以宣尝为两千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帝大怒,召宣。
欲箠杀之B。
因格杀之C.大言数主之失D。
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今义:③妻子..对泣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
将何以理天下乎?②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宣悉以班诸吏。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文中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
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8.本文的作者_______,是南朝宋____家,字蔚宗。
著有《》,与《》、《》、《》合称“四史”。
《河中石兽》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2016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8《强项令》复习课件语文版

1.词语解释
(1)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 征召
(2)时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时[F]:在当时
(3)因匿主家
匿[F]:躲藏
(4)而以奴骖乘
骖乘:陪乘
(5)乃驻车叩马
驻:停留
叩:拉住,勒住
(6)大言数主之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7)因格杀之 (8)欲箠杀之 (9)陛下圣德中兴 (10)而纵奴杀良人 (11)将何以理天下乎? (12)流血被面 (13)使宣叩头谢主 (14)宣不从,强使顿之 (15)宣两手据地
格杀:打死 箠: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中兴:复兴 良人:平民,百姓 理:治理 被:盖;覆盖 谢:认错 顿:叩头 据:按,撑
(16)文叔为白衣时
白衣:平民,百姓(17Fra bibliotek臧亡匿死臧: 隐藏
(18)威不能行一令乎
行: 施行,施加
(19)因敕:“强项令出!” 强:硬
项:脖子
(20)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全部
班: 分发
①“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 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②作为 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纪守法。(每点1分,共 2分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参考译文】【乙】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 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 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 以坏事,一个人就能安邦定国。
【解析】阅读甲文可知董宣是一位刚正不阿、为官廉洁、 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县令,不仅赢得了帝王的信任, 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结合下文主题,这一事例 恰好印证了乙文的“仁者以财发身”的观点,而不是 “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D项表述有误。
【答案】D
《强项令》中“强”字的读音辨析

《强项令》中“强”的读音辨析广东省南雄市黄坑中学张小平《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课文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
强,硬。
项,脖子。
”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
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就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竟然都各行其事。
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也许我们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至于为什么这样读,则没有更详细的解释。
上网搜索的结果也是分为两派,有的支持读qiáng,有的支持读jiàng,但都没有权威的解释,以推测成分居多。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强”有三种读音:即qiáng,qiǎng,jiàng.“qiǎng”的义项有两种:一为竭力,勉力。
如《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也引申为“勉强,强迫”。
如《老子·十五章》:“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还有一个义项就是通“糨”。
从义项来看,“qiǎng”这个读音可以排除。
“qiáng”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弓有力;②壮健,强盛;③坚硬;④有馀,略多;⑤故意,特意;⑥甚,多。
从这六个义项来看,义项“③坚硬”与《强项令》中“强,硬”的解释比较接近。
我们再看看义项“③坚硬”释义时的举例:卫铄《笔阵图》: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
《齐民要术·种谷》引《汜胜之书》: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从以上两个释例来看,“坚硬”与“硬”等同。
“强项”译为“硬脖子”或“坚硬的脖子”都说得通。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讲学稿【精选资料】 语文版

1 《第七单元》复习讲学稿(无答案)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预时25分钟) 学习目标与要求:背诵本单元古诗词和文言文,完成文言字词的识记!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 预时35分钟)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分析典型例题,把握文言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巩固本单元课文内容。
学习内容 随堂笔记 各小组自由背诵诗词、读课文,完成问题。 1.《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的论著,《二则》是两则寓言,其中《杞人忧天》的寓意是比喻 ,《杨布打狗》的寓意是批评社会中那些 的现象。 2.《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 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的一组诗,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 , ”。 3.唐代三大诗人是 、 、 ,其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的诗被誉为“诗史”。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是 与 ,世称“ ”。 4.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和 派等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 与 ,并称“ ”。 5.《西江月》选自《 》。“济南二安”指“幼安” 和“易安” 。 6.《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 7.《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长江出山峡,渡荆门,天开地阔,逼真如画的名句 是 , 。写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新奇美妙 的是 , 归结到诗题“送别”的是 , 。 8.在《春望》一诗中,诗人用“ , ”两句,为我们 描绘了一个忧国思家者的具体形象,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运用借代和夸张的千古 名句是 , 。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 是 , 。 10、辛弃疾的词《西江月》中与“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有着异曲同工的是 , 写出了词人因丰收而无比的喜悦的心情的是 , 。 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对完答案后,总结一下本单元有哪些自已没有掌握的知识,在讲学稿随堂笔记上做记录。
研讨内容 随堂笔记 阅读《强项令》,完成1——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出自【乙】文的一个成语是___嗟__来__之__食___。(1 分)
7.重点句子翻译。(6 分) (1)大言数主之失。
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
(2)枹鼓不鸣董少平。
没有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3)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他)家门。
8.作家作品。(5分) 范晔(398-445),__南__朝__宋__时期史学家,字_蔚__宗_____,顺阳 人。著有《_后__汉__书__》_。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 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__畏__权__贵__、_秉__公__办__事_的精神和 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22)大.言.数.主之失(大声说;列) 举 罪状或过失
(23)宣悉.以班.诸吏( 全,全部);分发
3.通假字(1 分)
臧亡匿死( 隐藏,这)个意义写作“藏”
4.一词多义。(每空 0.5 分,共 9 分)
以.刀画地( 将何以.理天下乎(
(1)以 宣悉以.班诸吏( 以.宣尝为二千石(
葬以.大夫礼(
) )
) )
) )
5.古今异义。(每小题 1 分,共 9 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
特征古义: 今义:
(2)强使顿.之
顿古义: 今义:
(3)使宣叩头谢.主
谢古义: 今义:
(4)臧亡.匿死
亡古义: 今义:
(5)文叔为白.衣.时
白衣古义: 今义:
(6)由是搏.击.豪强
搏击古义: 今义:
(7)妻.子.对哭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
(1)齐大饥.( 饥荒 )
(2)黔敖左奉.食( 捧
)
(3)大言数主之失.(
过失 )
(4)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召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听从,(小黄门)强行使他叩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 不肯低头。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
)
大言数主之.失( (2)之帝令小黄门持之.(
强使顿之.(
(3)因因 因. .格 匿杀 主之 家( ( (4)数大 有言 大数 麦.主 数.之斛失(( (5)叩乃宣驻叩.车头叩曰.马(( (6)乃乃死.驻乃.车知叩之马(( (7)被流 唯血 见被 布.面 被.(覆尸(
) )
)
) )
) )
) )
妻子古义: 今义:
(8)将何以理.天下乎
理古义: 今义:
(9)宜两手据.地
据古义: 今义:
6.词类活用。(5 分)
(1)欲箠.杀之( 名词作状语),用鞭子 (2)臣不须箠.(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3)臧亡.匿死.( 动词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4)将何以理.天下乎( 名词作动词,) 治理 (5)帝伤.之(动词的为动用) 法,为……伤心
1.生难字。(4.5 分)
范晔.( yè)
圉( yǔ )
骖.乘.( cān shènɡ )
数.主之失( shǔ) 箠.杀( chu)í楹(yínɡ)
臧亡匿.死( nì) 敕.( chì) 枹.鼓( fú)
2.重点词语解释。(11.5 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召 )
(2)欲箠.杀之(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
(3)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家奴 ) (4)威不能行.一令乎( 施行,施) 加
(5)而以奴骖.乘.( 陪乘 )
(6)强.项.令( 硬;脖子)
(7)因格.杀之(
击打 )
(8)由是搏.击.豪强( 捕捉打击)
(9)以头击楹.( 柱子 )
(10)将何以理.天下乎( 治理 )
(11)使宣叩头谢.主( 认错 )
(3)
湖
阳
公
主
:
____放__纵__并__袒__护__家__奴__,__仗__势__欺__人__,__专__横__跋__扈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 【甲】《强项令》
【乙】齐大饥,黔敖①为食②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③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④,贸贸然⑤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 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⑦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 之,曰:“微与⑧!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①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 地,终不肯俯。
1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的家奴,你对判,“格杀”公主的家奴,这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
法律。如果用今天法制眼光来看待此事,未经审判就杀人,根
本不符合执法原则,这本身就是违法的。
13.说说你对文中三个人物的看法。(6分)
(12)流血被.面( 盖,覆盖 )
(13)强使顿.之( 叩头 )
(14)宣两手据.地( 按,撑 )
(15)臧.亡匿死( 隐藏 )
(16)因敕.( 皇帝命令) (17)莫不震栗.( 发抖 )
(18)妻.子.对哭(妻子和儿子)
(19)诏遣使者临.视( 居上视下)
(20)枹.鼓不鸣(
鼓槌 )
(21)乃驻.车叩.马( 停留;拉)住,勒住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愿乞一言而.死 C.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 D.濯清涟而.不妖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4 分)
(1)流血被.面
古义:__覆__盖____ 今义:_表__被___动__
(2)宣两手据.地
古义:___撑_____
今义:__占__据____
11.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4 分)
一、课内阅读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 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9.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3 分)
(1)
董
宣
:
__不__畏__权__贵__,__秉__公__执__法__,__廉__洁__公__道__,__深__得__皇__上__和__民__众__的__称__赞__。_
(2)
光
武
帝
:
___能__知__错__就__改__,__知__人__识__人__,__明__辨__是__非__,__不__愧__为__明__君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