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翻译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本·哈钦森《比较文学简论》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V0L.3 N0.4 (2020): 774-778DOI: 10.19857/j .cnki . ICL .20203415Copyright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本•哈钦森:《比较文学简论》,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年 版,139页。
Hutchinson, B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39 pp.** 日期 Submitted Date: Oct. 10,2020; 日期 Accepted Date: Nov. 15,2020.1 Francois Jost,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dianapolis, IN: Pegasus,1974); Claudio Guillen, 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 Cola Franzen(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2 CAO Shunqing,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rlin: Springer,2013); C6sar Dominguez, Haun Saussy, and Dario Villanueva, Introducing ComparativeLiterature'. New Trends and A 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5).至H 目前而言,西方比较经典的比较文学导论依然是上世纪后戈」半叶的出版物,例如约斯特(Francois Jost)的《比较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74)^ 纪延(Claudio Guillen)的《比较文学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1993年从1985年的西班牙文版翻译成英文版)和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Introduction 91993)O 1进入21世纪以来,英文学术世界有几本比较文学导论值得留意。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译介学

(二)译介学
1、翻译成了文学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桥梁。随着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的不断深入 ,比较文学中研究文学的翻译及文学相互影响、接受和传播的媒介作用的又一个分支 学科——译介学诞生了。 2、译介学是媒介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译介学偏重于对文本的媒介作用的研究 ,尤其是翻译这一最重要的媒介的作用,同时也兼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
译介学对翻译原则的把握是较为宽泛的。它认为翻译不仅沟通了世界各族人民, 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媒介,也是一种文学的创造。 1、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往往表现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方式:无意识的创 造翻译往往由于译者对异国文化的误解或误释而出现误译或漏译。 2、有意识的创造翻译有两种相反的倾向特别引人注目。 a.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 b.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著文化。
第二节 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二、翻译价值论 1、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荣,也促进 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2、当代比较文学界对翻译的理解较为宽泛。 3、比较文学的译介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译者、译品和翻译行为对两 个或几个不同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发生作用上。 三、翻译中的再创造理论
第二节 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
三、翻译中的再创造理论
译介学对翻译原则的把握是较为宽泛的。它认为翻译不仅沟通了世界各族人民, 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媒介,也是一种文学的创造。 3、翻译的创造性不仅为各国(各族)文化和文学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也为接受国(民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甚至还为接受国文 学带来新题材、新文体、新技巧,从而使本国文学得到新的发展与充实。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néWellwk【编者按】本文作者韦勒克(1903-1995),生于维也纳,一战后随家迁居布拉格,毕业于查理大学,1926年移居美国。
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
他是新批评派的干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方公认的本世纪最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韦勒克著述丰富,他与沃伦合著的文艺理论著作《文艺理论》,先后出版过三次,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世界,1984年在我国翻译出版。
全书分为四部十九章,以作品为中心,论述了文学的种种问题,其中不少章节都与比较文学有关。
1958年在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韦氏提交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报告,对法国学派狭隘陈旧的方法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
该文系统地反映了韦氏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观点,被认为是美国学派崛起的宣言书。
本文选自韦勒克1970年的专著《批评的各种概念续》,该书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诸多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是其中被誉为我们这门学科的金矿1的名篇。
本文广征博引,运用词典编纂学和历史语义学的方法,研究了comparative、literature以及comparative literature三个词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历史演变始末,并对: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Universal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literature、general literature、及world literature等术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辨析,从而系统清晰地论述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名称、实质及其在欧洲文论史上的沿革经纬,思路明晰,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此外,本篇中作者引用了诸多文学史上比较和比较文学等词汇术语的第一实据,比如第一位使用比较这个词的作家,第一个将之用作书名的著作,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学者,第一个对其做出理论阐述的原话,以及开设这门课程的第一位教授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行、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同源性:主要体现于以影响研究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中。
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
这种经过路径由放送者(起点)、接受者(终点)、媒介者(传递者)三个要素组成。
(二)变异性:同源性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本层面,文化层面等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形象变异与接收的变异。
(三)类同性与综合性:平行研究的主要特征。
指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变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是从跨文明的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异质性是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认识到异质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才能进行,使得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互补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互补性是在异质性的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最终达到总体性。
无论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表现出怎样的差异,都是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
总体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
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流传学定义: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