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八章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英汉比较与翻译    第八章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2.2 暗喻(Metaphor)
暗喻是明喻进一步的比喻,是一种隐藏的 比喻,不使用比喻词,不表露比喻的痕迹, 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本体隐藏在喻体内。 如: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 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我是妈妈的掌上明 珠。I’m the apple of my mother’s eye.
2.4 拟人(Personification)
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 的事物来描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或思想 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Oxford is always different ,”he said to me once.“Always I see her in a new mood of beauty from these hills. ”
Chapter 8 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1.1 什么是修辞
陈介白曾给修辞学下过这样的定义:“修辞学是 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 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
言手段,以r
翻译技巧: 保留差异,等值再现
Our state to be disjoint and out of frame. 我们的国家突然脱了节,脱了榫。
代换比喻,去异求同
Mr. Smith may serve as a good secretary,for he is as close as an oyster. 史密斯先生可以当个好秘书,因为他守口如瓶。
英汉具体修辞手法对比与翻译
2.1 明喻(simile) 2.2 暗喻(Metaphor) 2.3 借代(Metonymy) 2.4 拟人(Personification) 2.5 反语(Irony) 2.6双关(Pun) 2.7 委婉语(euphemism)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英汉对比与翻译(全)

英汉对比与翻译(全)

Examples of Negative Transfer
5、他建议我接受这个报价。 He suggested me to accept this offer . He suggested that I (should) accept this offer . He suggested my (me) accepting this offer .
英 汉 对 比 与 翻 译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英 汉 对 比 与 翻 译
Three Parts
1. Language transfer 2. Linguistic contrast 欢迎光临 3.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Causes: • analogical use of one‟s prior knowledge of the mother tongue 母语先知结构的类推运用 • scanty knowled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所知甚少 • unconscious falling back on the mother tongue speech habit 不自觉地回归母语的言语习惯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 Interference (干扰)
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一)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一)分析
1. 怒安. 傅雷谈翻译[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翻译中英汉语言对比的重要意义
刘宓庆:“西方各语种在SLT与TLT之间的 实现形式转换的可行性比汉外翻译大得 多。……即既实现意义对应,又实现形式对 应。这在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 本办不到的。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 守形式的努力而倾全力于意义。”1
例句
例2 山西省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有 悠久的历史。
1. Shanxi is one of hom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China. It has a long history or Shangxi is one of hom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has a long history
连接词的使用与否不能保证译成的汉语就 是线性序列的,或者译成的英语就是空间 结构的。
重估英汉语言比喻对实践的价值
英语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修饰”结构,也就是 “主从”结构;
汉语的线性序列,实际上是一种“并列”结构,亦即每个 子句都是“主谓”结构(含隐性主谓结构)。
汉译英: Step 1:找出句子的重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
“波浪形”结构:汉语的句子关系往往是并列、并行的,因 此是以时序或逻辑顺序排列的。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须 透过上下文才能决定,所以句子是意合的;而且连词的使 用也不像英语中普遍,结构也较为简练明快。汉语的句式 称之为“流水句”,整个句子像由一个一个独立的子句, 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因此,有人把汉语句子 结构比作“波浪形”结构,每个子句犹如波浪,前浪推后 浪,宛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He also quotes from Edmond Cary: “Two languages can both be inflected and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yet nevertheless differ considerably in the way they express ideas and convey meanings.” 1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1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

1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的简单句子熟练掌握 这一技巧
1.I would not believe what he said.
2.I did not remember a single point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3.I know Mr. Wang.
4.He is the best singer.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 过了一些时候, 从远方传来消息: 小铜球坠落那天, 人们感受到了地震.这 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 (3)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 有饭大家吃
• 英语国家1沿,袭形了古合代希与腊意人非合常严格和规范的语
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 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 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 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 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 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1)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
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
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 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1)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 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英汉比较与翻译第五章 英汉成语比较与翻译

英汉比较与翻译第五章  英汉成语比较与翻译

1.1.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 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 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 形式来表达。( 朱耀先, 1997: 8)中英在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必然造成了两国语言上有很大的差 异。 从在世界的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东 半球,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所 以当东风来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春天 的到来。所以汉语中“东风”常常是好运
第二节 英汉成语对应问题与翻译
但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 异,英汉成语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汉语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形式严谨,如“三心二意” ,“见异思迁”“张冠李戴” 等。而英语成语一般不受字数 限制,形式相对自由,如“rob peter to pay paul”“buy a pig in a poke”“dead as mutton”“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The mouse that hath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等。 二、汉语成语多为主谓结构,如“鸡飞蛋打”“守株待兔 ”“龙飞凤舞”“趁热打铁”“藏头露尾”等。而英语成语 除了谚语外,一般不包含主谓结构,如“much cry and little wool”“cry wolf”“a thorn in the flesh”“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armed to the teeth”等。 三、许多成语成语都是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史实或 传说故事,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指鹿为马”“东 施效颦”“愚公移山”“班门弄斧”等,这些在英语文化中 都找不到对应的词。而英语成语中“set the thames on fire”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词法对比翻译

三、汉英词汇视点差异
汉英两民族在思维上差异,表现在语言思维视点上也有 差异——从不同的思维视角来看待同一事物 。其具体差 异如下: 1.汉英修饰词的转换 A. 有时英语修饰词与汉语相反的情况: 抢险车 a breakdown lorry (不等于 a lorry that has broken down) 防暴警察 riot police (即 anti-riot police) 消防队 a fire brigade 打九折 a 10 percent discount 寒衣 warm clothes 候机室 the departure lounge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有其优点,有利于词汇的组合与 灵活运用,但在英译时,由于汉英在形象与喻义、所指 与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稍不注意便可能导致语义不 准确。
1.形象与喻义 形象与喻义
如: (1).现在的问题时抓“落实”,以确保已出台的政 策措施全部到位。 从字面上看,英语的“抓”, “出台”, “到位”都不合此 上下文,这是汉语的形象表达,在译文中要用“使生 效”、“实行”和“执行”才能将英语实际意义表达出 来呢? To ensur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es and measures already introduced, the question now is how to bring them into effect.
自学 teacher himself (a self-taught student)
E. 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联想意义不一样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着眼于人所在的位置 随手关门——着眼于手 lie on one ‘ s back ; lie on one ’ a stomach -一以后背为准; 仰卧;伏卧一一以面向为准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 蠢得像猪 a s stupid as a goose 雨后春笋 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F.词语的排列顺序不同 前后back and forth 新旧old and new 冷热hot and col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由动词加后缀构成的名词, 如读者、教师、打字员、观察家、修理工 ,用来指人,不再表示行为或动作,因而英 语这类名词往往要转换为汉语动词。
Examples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她最会记仇。 She is the best hater I’ve ever known.
(以意统形)
形态型语言
(以形驭意)
Examples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被动与主动 ( Passive vs. Active )

英译汉 1. 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2. 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1.保留原主语: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ozens of foreign languages. 该书已译成十几种文字。 2.不保留原来的主语: A short play will be put on at the party. 晚会上要演一个小剧。 More highways will be built here. 这里要修更多的公路。 Dr. Wang's speech was copied into notebooks. 他们把王医生的演讲抄在笔记本里。
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 称主语。英语可用人称主语表达, 也常用非人称主语表达。用非人称 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 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常 用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 人怎么样了”
Examples


1.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啦? 2.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4、用“加以”、“予以”来译 It must be dealt with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with appropriate means. 这个问题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手段予以 处理。 5、用“遭( 到) ”、“受( 到) ”、“挨” 来译 His plan was laughed at by everyone who heard it. 他的计划遭到所有听到过的人的嘲笑。
Practice
The window was broken. 窗户被砸碎了。 The cup was broken. 杯子打了。 This pot is made of stainless steel. 这个锅是用不锈钢做的。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已经采取措施了。 Enoug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at problem. 那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名词优势造成造成介词优势,使英语的静 态倾向更为显著。 He is at his books. (He is reading books) 他在读书。 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 (Someone supports him) 有人给他撑腰。
物称与人称 ( Impersonal vs. Personal )
英语的这种被动句在译成汉语被动句时, 一 般都得 保留原主语, 借助汉语的被动介词“被”“为⋯⋯所 ”“加以”“予以”“遭”“受”“由”“给”“ 让”“挨”“叫”等形式, 根据不同情况和习惯用 法, 选择适当的词来译。


1、用“被”来译 Water is usually consider ed as being a compound of two elements. 水通常被认为是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2、用“为⋯⋯所⋯⋯”来译 This proposal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leader. 这个建议已为领导所接受。 3.用“是⋯⋯的”形式来译 Radium was discouered in 1898. 镭是1898 年出现的。
形合和意合 ( Hypotaxis vs. Parataxis )

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 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 义和逻辑关系。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 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 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rt 3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英汉对比
1.形合和意合 ( Hypotaxis vs. Parataxis ) 2.静态与动态 ( Stative vs. Dynamic ) 3.物称与人称 ( Impersonal vs. Personal ) 4.被动与主动 ( Passive vs. Active )
Chinese
Meaning-focused with emphasis on implicit coherence (隐性连贯) Parataxis
English
Form-focused with emphasis on explicit cohesion (显性联接) Hypotaxis
语义型语言
Chinese
多用动词 叙述呈动态 (dynamic)
English
多用名词 叙述呈静态 (stative)
Examples

I am afraid of your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会误解我。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Exampl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不老实, 我不能信任他。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I can't trust him.
有饭大家吃。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静态与动态 ( Stative vs. Dynami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