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技术

合集下载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菌根技术的应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菌根技术的应用

污染可影 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的下降 ,也可 以导 致大气
和水 环 境 质 量 的进 一 步恶 化 。而 且 ,土 壤 一 旦 遭 受 重 金 属 污染 就很 难 恢 复 , 因而 应 特 别 关 注 铅 、 镉 、砷 、 汞 、
的来说 ,这些方法工程量大 、操作复杂 、费用 昂贵 ,有
些 方法 还不 能从 根 本 上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容 易 造 成 二 次 污 染。1 9 8 3年 美 国 科 学 家 C h a n e y等 首 次 提 出 了 运 用 植 物 清 除 土 壤 中重 金 属 污 染 物 的设 想 ,即 植 物 修 复 。人 们 在
之 一 。在 煤 炭 开 采 和 洗 煤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大 量 的矸 石 ,其
近的概念是生物净化 ,但生物净 化是指 自然生态系统 中
生 物 对 外 源 污 染 物 进 行 的 自发 清 除 过 程 ,而 生 物 修 复 则
中含 有微 量有 害元 素 ,包括铅 、镉、铜、锌 、铬 、砷 、
铜 、锌 、铬等对土壤 的污染 ,这些元 素在过量情 况下有 较大 的生 物 毒性 ,并 可通 过食 物链 对人 体健 康 带来 威 胁 。如 ,中国地 质 大学 2 0 0 8年研 究显 示 ,绵竹 、什 邡
后来 的研究 中发现 ,植物修复具有高效 、投资省 、易操
作 、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从 而它 日益受到人们 的重 视 [ 1 ,3 ] 。1 9 9 1年 ,B r a d l e y首次报道 了石楠菌根降低
t 环 境 与可 持 续 发展
2 0 1 3年 第 6期
E NVI RON ME NT AND S US T AI N AB L E D EV EL O P ME NT No 6, 2 01 3

认识菌根——《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分析

认识菌根——《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分析

认识菌根——《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分析课本《农业技术基础》中的“根瘤和菌根”一节讲述了细菌和放线菌可以与植物形成根瘤,而对菌根是这样描述的:“油菜、玉米、柑橘等许多农作物和果树的幼根,常有白色的丝状物覆盖着,这是真菌与根建立的共生体,称菌根”;“在菌根的共生体中,真菌的菌丝起着根毛一样的吸收作用”。

此外,在《种植技术》的有关果树、蔬菜、花卉、大田作物和药用植物生产章节中,共有八处出现了菌根一词。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问:“放线菌有没有参与菌根的形成?”、“有菌丝起吸收作用,根尖还存在吗?”、“常见植物有哪些种类能形成菌根?”。

回忆大学所学知识,相关内容实在太少,是后来读了不少有关菌根的专著,才对菌根有了一个总体认识。

科学家把植物根系与非放线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称做菌根,将参与菌根形成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根据菌根形态结构特征的不同,将菌根分为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兰科菌根、浆果鹃类菌根、水晶兰类菌根和欧石楠类菌根等七类。

一、丛枝菌根丛枝菌根是球菌门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分布最广,是最重要、最古老的一类菌根。

其特有结构是丛枝与泡囊。

菌丝通常无横隔,而其他类型菌根菌丝均有横隔。

形成丛枝菌根的根系仍能继续生长,根毛的生长发育也不受抑制。

所有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都形成丛枝。

真菌侵入根系皮层细胞内,其菌丝连续二叉式生长,呈树枝状,即丛枝。

丛枝是丛枝菌根最重要的结构,是真菌和植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丛枝菌根真菌是活营养体真菌,必须通过根内丛枝从寄主获得碳水化合物。

真菌菌丝在根内产生泡囊,或在土壤中形成类似泡囊的结构,泡囊具有繁殖、储藏养分功能。

目前已发现地球上90%的维管植物都能形成丛枝菌根,而具有外生菌根和内外菌根的植物占3%,具有其他类型菌根的植物占4%,而至今发现没有菌根的植物只占3%;不能形成或很少形成丛枝菌根的只有十字花科、藜科、石竹科、莎草科、蓼科、灯心草科、荨麻科等十余科的全部或部分植物,形成丛枝菌根最普遍最广泛的是豆科和禾本科植物;课本中的全部果树(银杏、石榴、猕猴桃、板栗、枣、葡萄、柿、梨、桃、李、枇杷、杨梅、草莓、柚、柑橘、甜橙、酸橙、金柑、枳、柠檬)、大田作物(小麦、玉米、大麦、甘薯、水稻、高粱、绿豆、花生、大豆、棉花、烟草、苎麻、甘蔗)、大部分蔬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黄瓜、丝瓜、冬瓜、西瓜、豇豆、菜豆、胡萝卜、芹菜、莴笋、葱、大蒜、韭菜、姜、芋)、部分花卉(茉莉、月季、玫瑰、非洲菊、菊)、部分药用植物(西洋参、薄荷、金银花)均能形成丛枝菌根。

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

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

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促进养分吸收、提高抗逆性、促进生长、增强抗病性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对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促进养分吸收菌根真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通过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利用菌丝的穿透作用,菌根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而菌根真菌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二、提高抗逆性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通过改善植物的养分状况,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分泌一些抗逆性的代谢产物,如抗氧化物质、植物激素等,帮助植物应对不良环境条件。

在干旱、盐碱、重金属等胁迫条件下,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三、促进生长菌根真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能够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水分给植物,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产生一些促生长的代谢产物,如生长素、赤霉素等,进一步促进植物的生长。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菌根真菌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增强抗病性菌根真菌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率。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与病原菌争夺营养和空间,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一些菌根真菌还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或毒素,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因此,菌根真菌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五、生物防治菌根真菌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与病原菌竞争土壤中的营养和空间,降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相关的代谢产物和防御反应,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云南松菌根土育苗技术

云南松菌根土育苗技术

云南松菌根土育苗技术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作者:点击:[ 27]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西南地区分布较广的针叶树种,它以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而成为省内主要消荒树种。

在造林方法上,以往采用的人工播种造林,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成活率低,而且苗木生长缓慢,林相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速生丰产优质林分。

这解决这一造林技术上的难题,红河州林科所根据菌根在增强植物吸收利用功能,调剂生理代谢机制,颉颃高温、干旱和病原侵袭等方面和重要作用,开展了松树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用森林内天然菌根土培育松树苗木,使红河州内一些造林困难地区的云南松成活率,由以往的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苗木茁壮,长势喜人。

)是西南地区分布较广的针叶树种,它以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而成为省内主要消荒树种。

在造林方法上,以往采用的人工播种造林,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成活率低,而且苗木生长缓慢,林相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速生丰产优质林分。

这解决这一造林技术上的难题,红河州林科所根据菌根在增强植物吸收利用功能,调剂生理代谢机制,颉颃高温、干旱和病原侵袭等方面和重要作用,开展了松树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用森林内天然菌根土培育松树苗木,使红河州内一些造林困难地区的云南松成活率,由以往的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苗木茁壮,长势喜人。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植物营养根所组成的共生体,它生活在一种高度平衡的联合体中。

菌根真菌从寄主植物处获得碳水化合物和一些必要的物质,而寄主植物则通过菌根真菌扩大其根系的吸收面,有效地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养料,并把不溶性磷和某些复杂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变成可吸收状态,特别是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生产激素和抗生素,对调节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功能,促进根的生长分化,印制幼苗根部病害,增强寄生植物对高温干旱和不适酸碱度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1、育苗1.1育苗基质的配制基质按菌根土、黄心土85%,火土10%钙镁磷或普通过磷酸钙5%的比例配制。

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3(植物学专辑):85~87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 niversityΞ菌根研究进展简述杨 雪1,张龄祺2,刘吉开1(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4;2.云南大学生物系,云南昆明 650091)摘要:对近期的菌根研究作一简要综述.菌根因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生态学意义,一直是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特别是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关键词:菌根;研究进展;简述中图分类号:Q934.11 菌根及其种类地球上大多数广泛分布的陆生植物在它们的根部与菌根菌建立起了联合的关系[1,2],多数这些共生现象都发生在由土壤传播的真菌—地衣共生菌(mycobiont)和陆生植物种类—植物有机体(phytobiont)之间.真菌与植物根部相结合形成的共生体为菌根(mycorrhiza),这样的真菌为菌根菌.菌根菌与植物的根相联系而存在,互为条件形成共生体.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整体,并由于共同进化的作用在形态上也有所表现.根据菌根的形态解剖结构,可以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及其它的菌根———混合菌根、假菌根和外围菌根等类型.外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形成,其菌丝体不穿透细胞组织的内部,仅在胞壁间延伸、伸展而形成.在外形成菌套,在内形成类似于网格状的“哈蒂氏网”.内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体可以侵入根细胞内,宿主的根部一般无形态及颜色的变化,表面也无特殊的形态变化,难以用肉眼辨别.但内生菌根的四周有松散的菌丝网,菌丝体可以伸入细胞间及细胞内,并形成不同形状的吸器,称VA菌根或泡囊丛枝菌根,通过光学显微镜就能观察到.2 菌根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其意义近年来,菌根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资源调查,包括感染菌根的高等植物、蕨类、真菌、外生菌根菌、AV(arbuscular-vesicular mycorrhiza)菌根菌种类的调查,发展到对它们的形态、解剖、生理机制的研究和生态学研究,并逐渐发展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其基因片段进行分析、鉴定,并对其种群隔离机制进行研究[3].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菌根资源调查方面的研究仍然占了很大数量,说明无论是菌根菌还是与之共生的植物有机体还有待于继续调查.它们之间共同进化的关系还未被完全掌握,因此,很多植物学家、农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对此仍然很感兴趣并进行着大量的研究[4,5].在物种鉴定方面,除了利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外,有的研究小组已经开始采取提取真菌的DNA,用PCR进行扩增,建立不同菌根菌的基因库,来鉴定与植物根部共生的未知真菌[3,6,7].还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菌群落结构及植物(如水青冈)外生菌根范围、种类及数量组成进行研究[8].而专门从事某一类群如蕨类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云南省分布的256种蕨类植物中,有AM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的种类比在被子植物中的比例要低.真蕨纲的进化趋势是:经常性菌根—兼有性菌根—非菌根植物[9].越进化的等级,就越没有菌根菌与之共生.这一结果具有启示性,它为蕨类植物的系统进化、物种鉴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一些观赏美丽蕨类的移栽引种工作有重要价值.Ξ收稿日期:2001-07-15 作者简介:杨 雪(1969- ),女,云南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真菌的化学研究.对菌根的生理学研究既有一般对氮、磷吸收[10]及其有关酶的研究[11],也有对金属阳离子吸收的研究[12].证明地衣共生菌的丛枝状菌丝能获得植物有机体中固有的近20%的碳,并转化为海藻糖加以利用;在植物的根皮层细胞中双向地运输碳、磷和其它生理需要的重要的分子.植物有机体依靠各种不同菌丝体吸收和运输植物根自己难以获得的土壤中的阳离子.因此,丛枝被认为是进化发展的关键结构[2].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农学家都非常关注AM的研究,并通过有效控制其生长条件的实验,证实它对植物的生长、活力和再生的潜能均有戏剧性地影响.实验中,设置与在自然界中相似的条件,却往往得到不一致的或缺失的结果,预示着生长中的利益关系是AM共生体长期、稳定地联合的唯一因素,而非进化的结果.地衣共生菌和植物的进化路线特征也很重要,不同寄主植物和不同基因型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结合有不同的机制.化石的发现和DNA序列的研究对AM起源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Aglaophyton中发现的完好的菌丝体结构与现有的丛枝菌丝惊人地相似.孢子化石的横截面在形态上也很接近现存的G lo2 mus[13].测定现有的5~6个种的18S rDNA核苷酸序列并结合化石证据,利用分子钟计算出菌根起源的时间距今约为4亿年前.Pirozynski和Mal2 loch[14],Pirozynski[15]及Morton[16]一致同意此假说:基于化石和G.pyriforme理论,无轴根在陆地生活习性的辐射发展和被子植物的发展及传播, G lomus是最可能的祖先.一旦疏通并建立了最早的共生关系渠道,地衣共生菌就与植物有机体牢固地联合起来,二者也就共同走过了4亿a的进化历程.虽然二者各有其进化路线,但平行发展的功能发展了相似的进化取向.大量物种不均衡的形态引起的功能变化和菌根真菌联合、综合作用形成了新的物种,而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高等植物产生之前,菌根菌就已经同古老的陆生植物形成了共生联合体,它们共同演化,保持着相互营共生生活的亲密关系,共同发展并一直沿留下来.3 菌根应用研究进展根内总菌丝的总侵染率并不能完全反映AM 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将AM内总菌丝、功能菌丝和活性菌丝与植物生长、抗旱性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证实对宿主生物量积累起促进作用的主要是根内菌丝中的活性菌丝.具有磷酸酶活性的菌丝对植物生长和抗旱作用最强.AM既能改善植物磷素营养,增强植物的抗旱性,而且在提高宿主抗旱性的同时,也能在水分缺乏状态下有效地改善宿主对土壤磷素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宿主林木的抗贫瘠能力.有针对性地在干旱及荒漠区利用菌根生物技术,对克服干旱和贫瘠具有重要意义[17].菌根的研究在农业生产的防病治病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种菌根真菌后,花生的结实率、种子重量、植物体干重等都明显高于被豆荚腐烂的病原菌侵染的植株.使埃及的花生果实(豆荚)腐烂病得到有效控制[18].对外生菌根研究的报道和泡囊菌根的报道均比丛枝菌根少得多[19].外生菌根因为取样、分离、获得纯培养和鉴定工作均容易些,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似乎不太神秘,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兴趣也不太高,但在制作菌剂,提供生产与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经济前景也更加开阔.在“以研养研”方面,值得我国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再多投入一些精力,争取改善自己的研究条件.世界范围内对AM菌根的研究处于一种极其活跃的状态中,对其生态、生理学,新技术的应用等等方面,均有大量报道[20].第三届国际菌根学会议于2001年7月在南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举行,主要议题是:“菌根的多样性和综合利用”,大量论文的交流和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研讨,对于菌根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参 考 文 献][1] BRUNDRETT M.Mycorrhizas in natural ecosystems[J].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1991(21):171—313.[2] SMITH S E,READ D J.Mycorrhizal Symbiosis[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7.[3] PRITSCH K,J EAN2CHARL ES M,FRANCOIS B.I2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ycorrhizal isolatesof black alder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 region[J].Mycorrhiza2000,10(2):87—93.[4] ANA S A.Mycorrhizal status of some plants of the A2raucaria forest and the Atlantic rainforest in Santa Cata268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3卷rina[J ].Brazil Mycrrhiza ,2000,10(3):131—136.[5] STEFANO B.Paris 2type mycorrhizas in Smilax asperaL.growing in a Mediterranean scherophyllous wood[J ].Mycorrhiza ,2000,10(1):9—13.[6] 弓明钦,陈应东,仲崇禄,等.菌根研究及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7] DEDECKER D.Specific PCR primers to identify arbus 2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ithin colonized roots[J ].Myc 2orrhiza ,2000,10(2):73—80.[8] MO GGE B ,LOFERER C ,A GERER R ,et al.Bacterial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onization patterns of Fagus sylvatica L.ectomycorrhizospheres as determined by flu 2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confocal laser scan 2ning microscopy [J ].Mycorrhiza ,2000,9(5):271—278.[9] ZHAO Zhi 2wei.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s of pterido 2phytes in Yunnan ,SW China :evolutionary interpreta 2tions[J ].Mycorrhiza ,2000,10(3):145—149.[10] L IU A.Acquisition of Cu ,Zn ,Mn and Fe by mycor 2rhizal maize (Zea mays L.)grown in soil at diffenent P and micronutrient levels [J ].Mycorrhiza ,2000,9(6):331—336.[11] HARRIER L ,JOANNA S.Detection of the 32phos 2phoglycerate kinase protein of G lomus mosseae [J ].Mycorrhiza ,2000,10(2):81—86.[12] L IU A ,HAMEL C ,HAMIL TON R I ,et al.Acquisi 2tion of Cu ,Zn ,Mn and Fe by mycorrhizal maize (Zea m ays L.)grown in soil at different P and micronutri 2ent levels[J ].Mycorrhiza ,2000,9(6):331—336.[13] HASS H.Fungi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rhynie chert[J ].Mycoparasitism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994,81:29—37.[14] PIROZYNSKI K A.Interactions between fungi andplants through the ag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1981,59:1824—1827.[15] TRAPPE J M ,TRAPPE.Phylogenetic and ecologicalaspects of mycotrophy in the angiosperms from an evo 2lutionary standpoint [A ].In :Ecophysiology of VA My 2corrhizal Plants ,ed.G.R.Safir [C ].Boca Raton ,Flori 2da :CRC Press ,1987,5—25.[16] MORTON J B.Species and clones of arbuscular mycor 2rhizal fungi (G lomales ,Zygomycetes ):their role in macro -and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es[J ].Mycotax 2on ,1990b ,37:493—515.[17] 唐 明,陈 辉,高鸿生,等.丛枝菌根真菌(AMF )对沙棘抗旱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1999,35(3):48—52.[18] MOHAMED E ,ABDALLA.Influence of the endomyc 2orrhizal fungus G lomus mossea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anut pod rot disease in Egypt [J ].Mycorrhiza ,2000,10(1):29—35.[19] 纪大干.云南外生菌根研究、林木菌根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1995,87—93.[20] 花小梅.林木菌根研究[M ].北京: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76.Recent Advances of Mycorrhizas ResearchYAN G Xue 1,ZHAN G Lin 2qi 2,L IU Ji 2kai 1(1.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China ;2.Department of Bi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 :The recent advances of Mycorrhizas research are reviewed briefly.The practical meaning and e 2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ycorrhizas had made it as a research focus resent years.Experimental method has made mighty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mycorrhizas.K ey w ords :mycorrhiza ;advance ;review78植物学专辑 杨 雪等: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牧草丛枝菌根的重要作用及其接种应用前景

牧草丛枝菌根的重要作用及其接种应用前景

第21卷 第1期内 蒙 古 草 业Vol 121,No 11 2009年3月Inner Mo ngolia Prat acult ure Mar 1,2009 文章编号:1009—1866(2009)01—0021—05牧草丛枝菌根的重要作用及其接种应用前景3李重祥,张 宇,王聪明,乌 恩3(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摘要:本文综述了牧草丛枝菌根的重要作用和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牧草丛枝菌根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丛枝菌根在牧草上的接种应用前景。

关 键 词:牧草;丛枝菌根;接种应用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丛枝菌根(A rbus cu l ar Mycor rh iz a ,简称A M )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它是高等植物根系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其中植物为真菌提供其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真菌运送土壤中矿质元素、水分到植物根内供植物吸收利用〔1,2〕。

AM 能直接影响寄主植物的营养和水分代表〔1,3,4,5〕,扩大宿主植物根的吸收面积,改善根际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尤其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对磷素营养的改善有突出的作用;AM 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旱性〔5,6,7,8〕;AM 还可以防治植物根系疾病及其传染,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均为菌根植物,其中草原植物8312%均是AM 植物〔9〕,因此,丛枝菌根通过提高牧草养分吸收、抗逆性及生长发育来提高草地生产力〔10,11〕。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森林破坏,草原荒漠化,耕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化肥与农药的多用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与农田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资源与能源短缺等资源问题而面临巨大的挑战。

菌根生物技术作为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投入,保护环境,保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

因此,近年来菌根应用研究在苗木、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上迅速增加,收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对牧草菌根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12〕。

黎蒴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

黎蒴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
b lt n heke e h i u so t e d ig c liai n u i g my o r z lf n u . Al my o r z lte t n ss o d ii a d t y tc n q e fiss e l u t to sn c rhia u g s y n v l c rhia r ame t h we
t e e t r e ioae h s h e s lt s,GZ a 0 01 h d 1 0% o n c lto a e,a d i r a e h arr o u e y3 0% ,a d un e — fi o u ai n r t n nce s d t e h i o tn mb rb 5 n d r g o n ima s b 5% . T sioa e wa o sd r d h g l u tb e t r d c h c rh z ls e l s o r u d b o s y 1 2 hi s l t s c n ie e i hy s ia l o p o u e t e my o r ia e d i f C. ng s8 u i g my o h z s sn c r ia.Ad i o al d t n ly,i c e sn e tc n e t e tlz to n ria in d a tc l r moe h i n r a i g p a o tn ,f riia in a d irg to r maia l p o t d t e y
H iig eLpn Z ag Qa h n i n Z n ig a e gLn h i
( u n d n cd m f oet , u n z o , 1 5 0 G a g o gA a e yo F rs y G a gh u 5 o 2 ) r

内生菌根的名词解释

内生菌根的名词解释

内生菌根的名词解释内生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真菌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也被称为菌根。

它是真菌与植物根系相互受益的一种共生关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

内生菌根存在于大部分陆地植物中,尤其是多种草本植物和乔木。

内生菌根由植物根系的根尖部分与真菌的菌丝系统相互纠缠而组成。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的根系表面积,提供更多的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还能够帮助植物根系吸收难溶性的营养元素,如磷、氮、铁和锌等。

与此同时,真菌通过植物提供的有机碳源来滋养自己的菌丝系统,实现了双方的互惠互利。

内生菌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种子发芽时,真菌的孢子会通过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颗粒迁移到种子周围的土壤中,接触到种子发芽时释放的激素。

这些激素会刺激真菌产生菌丝,进而与植物根系结合。

一旦真菌和植物根系结合,真菌会进入植物根系内部,形成真菌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菌核。

内生菌根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内生菌根能够增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真菌菌丝的范围往往大于植物的根系范围,植物可以通过共生的菌丝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从而适应土壤的干旱和贫瘠条件。

其次,内生菌根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核可以阻止病菌侵入根系,减轻病害的发生。

此外,内生菌根还能够增加植物根系的结构强度,提高植物的抗风能力。

除了对植物有益外,内生菌根对土壤的改善和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菌根菌丝的存在可以增加土壤的团聚性,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分流失,同时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

菌根菌丝还能够分泌特定的物质来吸附和解毒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土壤质量。

然而,尽管内生菌根对植物和土壤有着诸多的益处,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内生菌根的形成需要植物和真菌的特定配对。

不同的植物和真菌具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植物和真菌之间都能形成内生菌根。

其次,由于内生菌根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一些病原真菌也可以通过共生的方式进入植物根系,从而引发植物病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在植物营养根表面,形成一层由菌根真菌的菌丝体紧密交织而 形成的菌套,在菌套表面往往有特征不同的外延菌丝; ②在根皮层细胞间,由于菌丝体的生长,宿主植物外皮层细胞一 个个地被真菌菌丝所包围,形成了网格状的结构,称之为“哈蒂 氏网”; ③宿主植物营养根通常变短、变粗、变脆; ④植物营养根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

7.5.1 菌根真菌的固体培养 7.5.2 菌根真菌的液体培养 7.5.3 菌根菌剂的类型及其生产
• (1)液体菌剂 • (2)固体菌剂 • (3)胶囊菌剂
7.5.4 菌剂检测与储存
7.6 菌根技术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适地适树适菌 (2)林业技术的配合 (3)正确而灵活运用接种技术





(2)内生型菌根
内生型菌根是指茵根真菌的菌丝体侵入到宿主植 物细胞内部,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不同形状的吸器, 宿主植物的根一般无形态及颜色的变化,在根表面也 没有茵套和外延菌丝,仍可见到根毛,用肉眼很难发 现或区别是否有菌根形成。
7.2 菌根对宿主植物的作用
(1)菌根能扩大宿主植物根的吸收面积 (2)增加宿主植物对磷及其他矿质营养 的吸收 (3)菌根真菌能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4)菌根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5)菌根可改善植物根际环境 (6)菌根增强植物的防病、抗病能力
第七章 菌根技术
7.1 菌根的概念和类型
7.1.1 菌根的概念
菌根是植物的根系与土壤真菌形成的一种互惠 共生体系。
7.1.2 菌根的主要类型

(1)外生型菌根
外生型菌根又称菌套菌根,它是菌根真菌的菌丝 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其菌丝不穿透 (1)VA菌根样品的收集 • (2) VA菌根真菌孢子的收集与筛析


7.4.2.2 VA菌根真菌的扩繁 7.4.2.3 VA菌种样品的保存

7.4.2.4 VA菌根侵染状况观察
• (1)根样的采集 • (2)根样的染色 • (3)划线交叉法统计菌根感染率

7.4.2.5 VA菌根真菌的鉴定
7.5 外生菌根真菌的扩大繁殖

7.3 形成菌根的真菌和宿主植物

7.3.1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
据有关专家估计,全球能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49个科约 133个属,有6000种以上的真菌能够形成外生菌根。

7.3.2 形成VA菌根的真菌
VA菌根的真菌种类要少得多。主要是球囊霉门球囊霉纲。

7.3.3 形成外生菌根的宿主植物
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约占有花植物的3%,绝大部分都是乔灌 木树种。
7.4 菌根研究方法


7.4.1 外生菌根研究方法
7.4.1.1 外生菌根的调查
• (1)调查时间 • (2)调查内容

7.4.1.2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1)菌根标本的采集 • (2)菌根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7.4.1.3 菌根形态观察


(1)菌根形态观察 (2)菌根感染率统计
• • ① 目测法 ② 划线交叉法

(3)菌根解剖学特征的观察

7.4.1.4 菌根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1)真菌子实体分离法 • (2)菌根组织分离法

7.4.1.5 菌根的保藏与复壮
7.4.1.6 外生菌根的人工接种


(1)组培苗接种 (2)幼苗接种 (3)接种后的管理
7.4.2 VA菌根研究方法

7.4.2.1 VA菌根的调查与样品的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