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控制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控制

作业指导书

首都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首都机场口岸地区的媒介生物状况的监督、监测工作,确保首都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密度满足相关的卫生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对首都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的控制。

3.职责

3.1口岸卫生监督处处长负责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的全面管理,科长负责媒介生物状况监督、监测工作的过程控制,与本科科员共同参与并负责按作业指导书实施媒介生物控制的监督、监测。

3.2 机场局综合处负责提供作业中所需的文件。

4.作业要点

4.1对机场口岸地区媒介生物状况的监测

4.1.1卫生要求:《媒介生物控制要求和标准》(国家局文件)

4.1.2鼠密度监测

4.1.2.1准备

4.1.2.1.1人员:由3人~5人组成监测小组,中途不得换人。

4.1.2.1.2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内容、方法、监测地点和始末时间。

4.1.2.1.3工具和备品

监测工具及送检工具:鼠夹、鼠笼、大鼠袋、小鼠袋、标志用小角旗、滑石粉、粘鼠板、诱饵、大镊子、小镊子。

防护用具: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服、防蚤手套、线手套、防蚤袜、口罩、毛巾、防水胶鞋。

消毒器械及用品:喷雾消毒器、常用消毒剂。

4.1.2.2现场监测

4.1.2.2.1监测内容: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数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4.1.2.2.2监测方法:常用的鼠类监测方法有:

a)鼠夹法:根据首都机场口岸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室外选择不同生态环境有代表性的场所沿直线布放鼠夹,夹间隔 2 m,行间距20m,布放300个;在室内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所,每15 m2布夹1个,晚放晨收。将捕到的鼠连同鼠夹装入鼠袋内,扎紧,送往本局媒介生物实验室或鼠防所及其他科研院所进行鉴定和带毒情况、体外寄生虫检测。

b)粉迹法:在一定的区域内,沿墙根每15 m2或每5m沿直线布放一层20cm×20cm滑石粉块,晚间布放,次日清晨察看鼠迹。

鼠连同鼠笼装入鼠袋内,扎紧,送往本局媒介生物实验室或鼠防所及其他科研院所进行鉴定和带毒情况、体外寄生虫检测。

d)粘鼠板法:在调查区域内,沿墙根每15 m2或每5m沿直线布放,晚布晨查。将捕到的鼠连同粘鼠板装入鼠袋内,扎紧,送往本局媒介生物实验室或鼠防所及其他科研院所进行鉴定和带毒情况、体外寄生虫检测。

在同一监测周期内,不得更换监测方法。

4.1.2.2.3监测要求

4.1.2.2.3.1确定监测地点

野外监测:根据机场口岸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境特点,选择一定比例的有代表性的野外区域作为监测点。

室内监测:根据机场口岸地区的特点和建筑环境,选择一定比例的有代表性的办公场所、宿舍、仓库、食堂进行监测。

在同一监测周期内,监测地点一般不得更改。

4.1.2.2.3.2确定监测时间

长期监测:全年监测,每月监测一次。

短期监测:对鼠密度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监测,一个月两次,直至其鼠密度指标达到卫生要求。

4.1.2.2.3.3确定监测诱饵

以鼠类喜食的食物为诱饵,在同一监测过程中,不宜更换诱饵。

4.1.2.2.3.4填写监测记录表

4.1.2.3统计

计算鼠种群构成比、密度。按计算结果,以二维坐标绘制季节消长图,纵坐标为鼠密度,横坐标为月份。

4.1.2.4.1监测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a)首都机场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种类;

b)监测内容、方法、时间;

c)首都机场口岸及口岸周边地区鼠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

d)新发现鼠种的来源分析;

e)通过对首都机场口岸鼠类优势种、活动规律,不同生态环境与鼠密度关系的分析,指出口岸鼠类防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提出口岸鼠类防制的综合措施;

f)其他。

4.1.2.4.2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监测结果。

4.1.3蚊密度监测

4.1.3.1准备

4.1.3.1.1人员:由3人~5人组成监测小组,中途不得换人。

4.1.3.1.2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内容、方法、监测地点和始末时间。

4.1.3.1.3工具和备品

监测工具及用品:诱蚊器、蚊帐、电动吸蚊器、手电筒、时钟、平皿、昆虫镊子(直型、弯型)、风速仪、温湿度计。

消毒器械及用品:杀虫气雾剂。

4.1.3.2现场监测

4.1.3.2.1监测内容: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数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4.1.3.2.2监测方法

地面1.5米处,每天收集一次,每次于黄昏时开启诱蚊灯一小时。将采集到的成蚊分类鉴定计数,蚊密度单位为:只/人工〃小时。

b)人诱蚊帐法:蚊帐为锥体形,高1.5米,顶宽0.7米,四方顶,底宽为顶宽的2倍。悬挂后,下面距地面20-30厘米,人在帐内诱蚊入帐,用手电筒照明,以吸蚊器或吸蚊管在帐内连续捕蚊。诱捕时间从日落开始,诱捕1-2小时。

记录监测时的天气、风速、温度及湿度等。将采集的成蚊分类、鉴定计数。

4.1.3.2.3监测要求

4.1.3.2.3.1确定监测地点:

选取口岸内有代表性的生境类型(野外、室内),并尽量满足下列条件:

1)选择在一个监测周期内环境不会发生变化的地点;

2)选择靠近蚊类栖息地或孳生地的区域;

3)选择在避风处。

4.1.3.2.3.2确定监测时间

以一年为一个监测周期;成蚊每月监测一次;当出现疫情时,随时监测。在监测周期内,现场监测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得更改;如遇特殊天气可顺延。

4.1.3.2.3.3填写监测记录表

4.1.3.3统计

计算蚊类构成比、密度。按计算结果,以二维坐标绘制季节消长图,纵坐标为蚊密度,横坐标为月份。

4.1.3.4监测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