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介生物监测工作试行方案(修改稿)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2016年3月16-23日,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在北 京举办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培训班,对新修订的《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技术要点进行宣贯和培训。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相关 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分 管负责同志,承担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的科所负责人及 专业技术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3
全球病媒传播疾病三大流行趋势
一. 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
二. 原有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
三. 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4) 4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寨卡病毒病:
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59个国家或地区有寨 卡病毒流行的证据: 2015年以来,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 的国家或地区41个; 有间接证据表明存在本地传播的国家或地区6 个; 曾经证实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5个; 出现本地病例、但尚无蚊媒传播疫情的国家 或地区3个。 截至3月21日,我国累计报告输入病例13例, 分别为广东8例、浙江4例、江西1例;输入来 源国分别为委内瑞拉9例、萨摩亚3例、苏里 南1例。
会议形成了初步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修订稿,包 括鼠、蚊、蝇、蟑、蜱、臭虫6部分,为一个总的方案。
后卫计委考虑方案篇幅太长,容易对下级行政部门造 成压力,建议将方案拆分成2部分:
第一部分名称为《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主要描述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求, 简单介绍监测方法、时间、生境等内容,并将抗药性监测也列入监测内容,由国 家卫计委下发;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自2010年我国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来,年报告发病数 呈逐年加速上升的趋势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2.12.24
•【文号】国质检卫[2012]831号
•【施行日期】2012.12.2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海关其他规定
正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国际卫生条例
(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国质检卫〔2012〕831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加快推进《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总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口岸核心能力评估工具》,结合中国口岸实际情况和海、陆、空港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报总局卫生检疫监管司。
口岸开放检验检疫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国质检通〔2007〕149号)和本《通知》规定执行。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2年12月24日
附件1
《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
伊蚊监测与防控

寨卡病毒病(其他) 黄热病(其他) 基孔肯雅热(其他)
三带喙库蚊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淡色/致倦库蚊(班氏丝虫病)、 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病)
丝虫病(丙类)
我国疟疾媒介按蚊分布
• 三带喙库蚊 分布:除新疆外 的各省份,西藏仅 发现于墨脱地区。
三带喙库蚊监测点分布
(2016年前监测点分布图。2016年起,覆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丝虫病媒介库蚊分布
• 班氏丝虫病
淡色/致倦库蚊:
• 淡色库蚊: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
• 马来丝虫病
中华按蚊:
分布于北纬33°以北。
• 致倦库蚊: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
• 应急处理结束条件
在25天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降至 5以下,同时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2(只/人·时)。
监测质量控制
督导:每年抽
查20%监测点, 包括方案执行、数 据上报、人员配备、 经费使用等。
评估:对监测
系统运行情况进行 不定期评估。
标本复核:
根据质控要求,对 标本鉴定进行复核。
• 系统维护:提供敏感试 虫、杀虫剂标准品和实验 方法;技术培训和方法指 导,培训班和进修。
抗性水平
敏感 低抗 中抗 高抗
判定标准
抗性倍数<3 3≤抗性倍数<10 10≤抗性倍数<40 抗性倍数≥40
使用建议
推荐使用 根据当地抗药性水平调整使用剂量 在无可替代药物应急控制时酌情使用 停用1~2年,待恢复敏感性后方可继续使用
往年出现登革热暴发时未及时上报成蚊监测结果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

病媒生物(四害)监测方案为科学、规范、统一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确保“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及重庆市爱卫办《健康重庆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具体实际,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对象的密度、分布,进行趋势分析,确定病媒生物孳生地,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健康酉阳”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媒传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范围辖区内宾馆饭店、餐馆、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医院、农贸市场、食品制售或商场、居民区、建筑工地、公共绿地、池塘、河两岸、公厕、垃圾中转站、码头、车站等场所内外环境。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全镇按东(石堤)、西(金线)、南(杉岭)、北(二坪)、中(大溪)五个不同方位的村设置监测点,监测场所及数量为:(1)外环境:建筑工地(拆迁工地)400m延长线,单位或居民区院内500m延长线,河两岸300m延长线,码头、车站等场所外环境300m 延长线,共计2000m延长线。
(2)室内:餐馆10个、宾馆饭店2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2个、农贸市场1个、商场超市2个。
2、监测时间7月、11月,每月上旬监测1次。
3、监测方法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
记录外环境2000m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道、鼠粪等鼠迹数。
密度单位为:鼠迹数/1000m。
室内:采用粘鼠板法。
将粘鼠板放置于室内鼠类经常活动或易于栖息的场所,记录放置一夜后粘捕到的鼠数。
密度单位为:粘鼠板阳性率(%)。
每个餐馆布放2张粘鼠板,每个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各布放10张粘鼠板,每次室内监测共在5类场所,布放100张粘鼠板。
蚊媒监测实施方案

蚊媒监测实施方案蚊媒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了解病媒蚊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是一份蚊媒监测实施方案的范例:一、目的本实施方案旨在监测和评估病媒蚊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预防传染疾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实施步骤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疾病疫情和蚊媒分布情况,确定蚊媒监测的区域范围。
该区域应涵盖可能存在疾病传播风险的地区。
2. 设立监测站点: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特点,合理确定监测站点的位置和数量。
监测站点应当包括城市、乡镇和农村区域,涵盖不同的人口密度和环境条件。
3. 确定监测指标:根据疾病防控的需要,确定监测的蚊种和指标。
一般监测的指标包括蚊类总数、病媒蚊总数、病媒蚊种类和密度等。
4. 采集样本:根据监测指标,定期采集监测站点附近的蚊类样本。
采集方法可以包括人工捕捉、蚊虫灯诱捕和蚊卵采集等。
5. 样本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蚊类样本进行鉴定、计数和分析。
根据结果,可以确定蚊媒的种类和数量,进而评估疾病传播的风险和程度。
6. 数据报告和分析: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报告,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防控措施。
7. 防控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加强蚊虫灭蚊和清除孳生地,推广个人防护,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等。
三、监测人员和设备需求1. 监测人员:应有一支专业的监测人员团队,包括昆虫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和实验技术人员等。
2. 监测设备:包括显微镜、捕蚊器具、蚊虫灯、采样器具等。
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设施,用于对样本进行鉴定和分析。
四、时间计划1. 确定监测周期:根据疾病传播的特点和蚊类孳生的季节性,确定监测的周期。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季度进行监测。
2. 计划实施时间:根据监测周期,制定具体的实施时间计划。
例如,每月的第一个周一进行采样和样本处理,每月的第二个周一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文字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文字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是指可以携带和传播疾病的生物,如蚊子、蜱虫、苍蝇等。
对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目标。
病媒生物监测的目标是及时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重点包括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活动规律等。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监测,对可能传播疾病的蚊子、蜱虫、苍蝇等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包括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
2. 病媒生物分布区域监测,确定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密度,重点监测人口密集区、疫情高发区、水源地等重点区域。
3. 病媒生物活动规律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季节性、日夜活动规律,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方法。
1. 生物学监测,采用生物学诱集器具体监测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如蚊子诱集器、苍蝇诱集器等。
2. 化学物理监测,利用化学物理手段监测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如喷雾灭蚊、灭蝇等。
3. 环境监测,监测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水质、温度、湿度等因素。
四、监测频次。
1. 常规监测,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监测,一般为每月一次,以了解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
2. 突发监测,对发现疫情病例或病媒生物异常增多的区域,进行及时监测。
五、监测人员。
监测工作由专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专业监测团队负责,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监测方法和操作规程。
六、监测结果处理。
监测结果需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结果需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高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
七、监测成果运用。
监测成果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疾病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监测成果还可为疫情防控和病媒生物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监测实施方案对于疾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才能及时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有力支持。
苍蝇监测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苍蝇监测实施方案篇一:病媒生物监测方案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报送20XX年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监测方案的报告xxx: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根据全国爱卫办制订的《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中心20XX年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监测方案呈报,请审阅!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年xx月xx日xx疾控中心办公室xx年xx月xx日印发20XX年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根据全国爱卫办制订的《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背景鼠、蚊、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各街道监测场所及数量(县城区设3个监测点)(1)外环境: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公共绿地、单位、居民院内、湖河两岸100米延长线,共计500延长线,如街道辖区内无建筑拆迁工地或湖河,则将监测数量加至其他场所类型中。
(2)室内餐馆2个、宾馆饭店(或招待所)1个,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等)食堂1个,农贸市场1个,食品制售或商场1个。
监测场所不固定,每次在辖区内选择不同场所类型按要求数量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每年4月、9月各监测1次,全年共监测2次。
3、监测方法(1)外环境:采用目测鼠迹法,记录外环境500米延长线范围内所观察到的鼠洞、鼠粪等鼠迹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方便有关学者、专家、海关检疫等单位人员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需要,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附录,供参考。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定义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四、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 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
(二) 分工和职责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领导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根据省级疾控机构的建议,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性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组织专家进行监测质量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3.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4.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5.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省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一) 鼠密度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
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
2. 监测时间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
3. 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
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 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
室外每5m 布夹1只。
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 统计与计算100)()()(⨯=只有效夹总数只捕鼠总数捕获率鼠密度%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
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0.1g)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
5. 注意事项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
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二) 蚊密度监测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
1. 成蚊监测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 诱蚊灯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
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3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3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
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②监测时间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
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④密度指数计算灯数捕蚊时间捕获蚊虫数=小时只密度 )/(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环境类型。
汇总表见表5-1。
(2) 人工小时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
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
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
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②监测时间和方法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
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
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密度指数计算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
汇总表见表5-2。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注:各地方案选定后,原则上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案。
2. 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
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 诱蚊诱卵器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它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一只,公园、工地每10m 一只(见附件6)。
②监测时间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见表6)。
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汇总表见表8-1。
(2) 容器指数法 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②监测时间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③监测方法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
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见表7),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
汇总表见表8-2。
④密度指数计算100)( 检查容器数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容器指数CI(三) 蝇密度监测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
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采用笼诱法。
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4. 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
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
汇总表见表10。
5. 成蝇密度计算:笼数蝇只数=笼只成蝇密度)/((四) 蟑螂密度监测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
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
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
每个标准间(约15m 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
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4. 统计和计算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
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
汇总表见表12。
)()()/(张回收的粘蟑纸数只捕获蟑螂总数=张只蟑螂密度 %100)()(⨯=张回收的粘蟑纸数张阳性粘蟑纸数侵害率六、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一) 数据收集内容: 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 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 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 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 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 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 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 9. 苍蝇监测记录表 10. 苍蝇监测汇总表 11. 蟑螂监测记录表 12. 蟑螂监测汇总表 (二)统计分析指标1. 初步的种类、构成比、各项密度指标;2. 年度的消长曲线; (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日前将前一月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和书面的形式逐级汇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