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现状堪忧:谁来保护古籍的“家”
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重视: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政府越来越重视古籍保护工作。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对古籍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2. 数字化保护:针对古籍的大量繁琐工作,如整理、修复、保存等,新时代倡导将古籍数字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提高古籍的利用率和保护效果。
3. 国际合作:古籍保护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机构合作,可以共同分享经验和资源,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
未来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跨学科融合:古籍保护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被应用于古籍的数字化和修复工作。
2.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古籍保护工作也将更加国际化。
不仅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其他文化的古籍保护技术和理念,丰富古籍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 公众参与:古籍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关注。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公众教育和参与,通过展览、讲座、网络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古籍保护的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对古籍保护的认同。
综上所述,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在政府重视、数字化保护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国际化发展和公众参与。
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

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对策研究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然而,由于时间的洗礼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珍贵的古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有的甚至濒临失传。
保护和利用古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展开研究,探讨如何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来推进古籍保护与利用。
一、加强古籍修复保护技术古籍的修复保护是古籍保护的重要环节。
传统古籍修复手工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
数字化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修复古籍,并将其保存下来。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修复的精确度和效率,减少对原件的损坏,确保修复后的古籍质量。
此外,还可以借助高清扫描技术将古籍数字化,使其更好地被保存和利用。
二、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古籍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
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于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根据古籍的特点和重要性,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重要古籍的保护力度。
此外,还应加强对私人收藏古籍的管理,鼓励其无偿或有偿将珍贵的古籍捐赠给国家或公共图书馆,以便更好地对古籍进行保护和利用。
三、加强科研和学术机构的支持科研和学术机构在古籍保护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在古籍的鉴定、修复和数字化等方面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同时,学术机构还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古籍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交流,推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
此外,相关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等活动,加强公众对古籍保护和利用的认识,提升社会对古籍保护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四、社会参与推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公众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参与对于推动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政府和学术机构可以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通过发起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公益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中医药古籍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资源,但在管理与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1.古籍损坏和腐蚀:由于年代久远和保存条件不当,许多中医药古籍遭受了损坏和腐蚀。
对策包括实施有效的保存措施,如温湿度、光照和气体环境的控制,以及定期检查和修复工作。
2.缺乏专业人员: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但现实
情况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
应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建立专业团队来负责古籍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3.数字化转型不足:许多中医药古籍仍然以纸质形式存在,并且缺乏数字化备份。
在数字
时代,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中医药古籍。
应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古籍管理中的应用,对古籍进行扫描、存储和在线共享,以确保其长期存储和广泛传播。
4.缺乏资源投入: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场地。
但很多机构在
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有限。
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古籍保护的支持力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立专项基金或寻求捐赠来支持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5.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中医药古籍作为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医学价值,但公
众对其认知度不高。
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中医药古籍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增强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管理与保护中医药古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加强保存措施、培养专业人员、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加资源投入以及提高公众认知等。
只有通过综合的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
守护古籍的故事

守护古籍的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古籍的价值与意义2.古籍保护的现状与挑战3.守护古籍的人物与事例4.守护古籍的意义与未来展望篇1正文一、古籍的价值与意义古籍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世代先贤的智慧,对于我们了解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籍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岁月的流逝,古籍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纸张老化、霉变、虫蛀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技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有限等。
三、守护古籍的人物与事例在古籍保护的道路上,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守护者。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古籍的保护、修复、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献,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工作,使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四、守护古籍的意义与未来展望守护古籍,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让古籍“活”起来,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深远影响。
篇2 目录1.古籍的定义和价值2.古籍的保护和修复3.古籍的传承和弘扬4.守护古籍的意义和责任篇2正文【古籍的定义和价值】古籍,是指在古代编纂、抄录的各类书籍,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
在我国,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宝贵资料。
【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古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修复古籍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古籍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古籍的保护力度。
此外,许多民间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古籍的传承和弘扬】古籍的传承和弘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国古籍保护困难及建议

我国古籍保护困难及建议古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籍保护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探讨我国古籍保护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古籍保护的困难之一是古籍的原始资料的流失。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很多古籍原始文献已经丢失或者被损坏,这对古籍保护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一些藏书库房被破坏,导致大量古籍的丢失。
因此,需要加强对古籍原始资料的搜集和保存工作,尤其是对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古籍进行收集整理。
同时,需要推动古籍数字化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复原和保存古籍原貌,以便后代研究和欣赏。
其次,古籍保护的困难还在于古籍的鉴定和修复工作。
由于古籍保存环境恶劣,以及长期封存不使用等原因,古籍往往会出现风化、虫蛀和断裂等问题。
因此,对古籍进行鉴定和修复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我国目前在古籍修复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鉴定和修复工作还不够全面和专业。
为此,建议加强古籍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古籍保护的另一个困难是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源。
古籍保护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对古籍保护的投入还不够,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古籍保护的效果。
因此,需要加大对古籍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古籍保护基金,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支持。
同时,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其丰富的人才和研究力量,共同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进行。
古籍保护还面临着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困难。
由于古籍的数量庞大且分散,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和共享不足的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古籍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整合古籍信息资源,提供便捷的古籍查询和查阅服务。
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享古籍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古籍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原始资料的流失、鉴定修复工作的不足、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困难。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古籍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的支持。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传统文化认同。
一、古籍的收集古籍的收集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这是一个涉及众多社会力量、需要长期投入的文化工程。
古籍的收集包括手稿、影印本、旧刻本、石刻、碑册、图书、评论、校记、接受核定的重要学术论文等多个方面。
政府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收藏、拍卖、购买等一系列古籍行为的监管和管理规范。
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古籍收藏机构,协调和推动古籍收集、鉴定、修复、数字化等工作。
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发布招募令、召集志愿者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的收集工作。
同时,大型图书馆、古籍收藏馆、书画交易市场等文化机构也可参与到古籍收集的行列中。
在古籍收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买卖古籍的合法性和真伪性的审查,防止获得假冒伪劣的古籍,同时注意古籍的安全保护和保存。
二、古籍的传承古籍的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如何使古籍的文化内核源源不断地得到传递和发扬。
古籍传承方面,首先要推进古籍的数字化,建立完善的数字古籍库,将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料,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随时随地的阅读、搜索和学术研究。
其次,对于文化内核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古籍,应进行专业性考察和解读,建立专门的古籍研究机构,以传承和发扬古籍中的科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在价值。
古籍的传承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推行古籍义务教育,开展古籍文化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古籍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广泛地传播古籍文化。
同时,应鼓励志愿者、学者、研究人员等民间力量参与到古籍传承的工作中来。
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的反思与革新探索

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的反思与革新探索基层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承担着为基层群众提供阅读和借阅服务的重要职责。
而在基层图书馆中,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其中的重要使命。
在现实中,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并探索革新之路。
一、古籍保护现状的反思1. 资金与设备不足在很多基层图书馆中,古籍保护工作往往受到资金和设备方面的限制。
古籍需要专门的保护设备,如恒温恒湿的仓库、灭菌设备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许多基层图书馆无法购置这些设备,导致古籍的保护条件较差。
2. 人才匮乏古籍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但在很多基层图书馆中,缺乏古籍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员。
古籍的保护与修复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经验,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基层图书馆中相对匮乏,导致古籍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3. 管理不善在一些基层图书馆中,古籍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古籍的管理不当,受到了损坏和丢失;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手段不足,无法很好地保护古籍的安全。
二、革新探索的路径1. 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在保护古籍方面应当加大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设立专门的古籍保护基金等方式,为基层图书馆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
2. 推动合作交流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拓展合作关系,与其他图书馆或机构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活动,从而向外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专业人才,提升古籍保护工作的水平。
3. 开展培训活动针对基层图书馆中缺乏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问题,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古籍保护修复的专业人才。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基层图书馆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古籍保护意识和技能。
4. 引入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古籍数字化技术、保护材料和设备等手段,提高古籍的保护水平。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古籍得到更好的保存,便于传承;在保护材料和设备方面,可以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古籍的保护效果。
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摘要】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是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籍自传世以来,曾不断遭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损坏,年久失修,数量正在日益减少。
本文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图书馆古籍保护及修复的现状作了分析,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指出培养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应成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国古籍,简单地说,就是产生在古代中国的典籍、载籍,就是中国的古籍。
具体地说,“古籍”就是:凡产生在1912年以前,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式,装帧具有中国古代图书传统装帧形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即用文字记录于不同书写材料上的文献典籍。
在装订方式上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平装等演变过程。
从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中国古代典籍书刊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以及装订形式等技术来展现中国古代典籍。
这些古籍记录了历代社会各领域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凝聚物。
对于后人,则是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籍经历代流传,因不断地遭到人为的损坏和自然的侵蚀,正在不断减少。
目前,我国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的珍贵古籍约有20万册(件)。
为改善我国古籍保存状况,受文化部委托,由国家图书馆组织起草的《古籍普查规范》《古籍修复技术规划与质量要求》《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等中国古籍保护相关标准规范日前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使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今后将有章可循。
今天,保存于世的历代古籍,绝大部分收藏在各级图书馆中,因而图书馆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收藏、保护、开发利用古籍文献的任务。
图书馆古籍工作者的宗旨,就是要尽可能妥善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便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保护现状堪忧:谁来保护古籍的“家”
浙江历来是典籍文化繁荣之地。
和平年代里,躺在图书馆里的古籍到底“生活”得如何?为逐步改善古籍保存和保管环境,浙江省近日公布了首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以及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保护达标单位,旨在建立古籍分级保护体系,使珍贵古籍得到优先保护。
解决古籍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古籍总藏量有近300万册,其中善本26万余册,这些古籍目前被省内一百余家单位收藏保存。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浙江各藏书单位的古籍保存状况总体不佳,除省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几个地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存放条件较好外,大都不甚理想,有的甚至堪忧。
“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古籍处于或基本处于良好的保存
环境下。
但在基层图书馆,仍然约有几十万册图书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它们酸化破坏相当严重,还有很多因虫蛀鼠咬、水湿霉烂等变得千疮百孔。
”徐晓军说,正是为了解决古籍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着手评选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达标单位,并适当降低藏量要求,同时需考虑地区差异和库房改造的可操作性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浙江省首次明确建立古籍分级保护体系,使珍贵古籍得到优先保护,以能较好地体现浙江历
史文化遗存为原则,建立《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
据介绍,在首批228册珍贵古籍中,或为浙江籍著名历史人物著作的稀见版本或者未刊稿、抄本,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撰《宋元学案一百卷》的清道光年间抄本,系首次刊刻时所据的底本,如清光绪二十三年周树人抄本《二树山人写梅歌不分卷》,系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手抄的地方文献,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鲁迅手迹;或是反映浙江历史、地理、文化的珍贵古籍,如清代嘉兴人汪孟鋗所
撰《龙井见闻录十卷》稿本,对研究杭州龙井的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稿本《绍兴风俗志十二卷》,详细记录了清末绍兴地区一年之中的各种风物习俗,具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或是浙江地区所刊刻的重要文献,如明万历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所刻《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五卷》,系明代文学家徐渭弟子、绍兴人王骥德所刻,校勘精良,且有精美插图二十余幅。
“这些珍贵古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浙江的历史、文
化概貌及其发展状况。
浙江省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将补助每部古籍500元,这些古籍也将得到优先保护。
”徐晓军说。
古籍保护是个“烧钱”的活儿
走进浙江省图书馆善本库房,20℃的室温不禁让记者打了几个寒颤。
负责库房日常工作的副研究馆员张群说,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状况与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
根据要求,古籍特藏书库温度要求控制在16℃到22℃,相对湿度在
45%到60%。
张群告诉记者,除了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在这个库房内,还配置了化学过滤器。
她解释说:“文献纸张的酸化,是纸张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而大气环境的污染,就是造成古籍文献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大气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书库环境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问题愈加突出,为了降低污染物浓度,不仅要求书库具有良好的密闭性,也要求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
”
古籍保护现状堪忧:谁来保护古籍的“家”
浙江歷來是典籍文化繁榮之地。
和平年代裡,躺在圖書館裡的古籍到底“生活”得如何?為逐步改善古籍保存和保管環境,浙江省近日公佈瞭首批《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以及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保護達標單位,旨在建立古籍分級保護體系,使珍貴古籍得到優先保護。
解決古籍保護的“最後一公裡”
統計數據顯示,浙江古籍總藏量有近300萬冊,其中善本
26萬餘冊,這些古籍目前被省內一百餘傢單位收藏保存。
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徐曉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浙江各藏書單位的古籍保存狀況總體不佳,除省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經濟基礎較好的幾個地區級公共圖書館的古籍存放條件較好外,大都不甚理想,有的甚至堪憂。
“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古籍處於或基本處於良好的保存環境下。
但在基層圖書館,仍然約有幾十萬冊圖書不能得
到有效保護,它們酸化破壞相當嚴重,還有很多因蟲蛀鼠咬、水濕黴爛等變得千瘡百孔。
”徐曉軍說,正是為瞭解決古籍保護的“最後一公裡”,浙江著手評選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達標單位,並適當降低藏量要求,同時需考慮地區差異和庫房改造的可操作性等。
為瞭更好地保護古籍,浙江省首次明確建立古籍分級保護體系,使珍貴古籍得到優先保護,以能較好地體現浙江歷史文化遺存為原則,建立《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
據介紹,在首批228冊珍貴古籍中,或為浙江籍著名歷史人物著作的稀見版本或者未刊稿、抄本,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傢黃宗羲所撰《宋元學案一百卷》的清道光年間抄本,系首次刊刻時所據的底本,如清光緒二十三年周樹人抄本《二樹山人寫梅歌不分卷》,系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期間手抄的地方文獻,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魯迅手跡;或是反映浙江歷史、地理、文化的珍貴古籍,如清代嘉興人汪孟鋗所撰《龍井見聞錄十卷》稿本,對研究杭州龍井的沿革具有
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稿本《紹興風俗志十二卷》,詳細記錄瞭清末紹興地區一年之中的各種風物習俗,具有很高的地方文獻價值;或是浙江地區所刊刻的重要文獻,如明萬歷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所刻《新校註古本西廂記五卷》,系明代文學傢徐渭弟子、紹興人王驥德所刻,校勘精良,且有精美插圖二十餘幅。
“這些珍貴古籍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瞭浙江的歷史、文化概貌及其發展狀況。
浙江省古籍保護專項經費將補助每
部古籍500元,這些古籍也將得到優先保護。
”徐曉軍說。
古籍保護是個“燒錢”的活兒
走進浙江省圖書館善本庫房,20℃的室溫不禁讓記者打瞭幾個寒顫。
負責庫房日常工作的副研究館員張群說,古籍文獻的保存壽命和保存狀況與保存環境的溫濕度條件密切相關,紙張的壽命隨著保存溫度的提高而降低。
根據要求,古籍特藏書庫溫度要求控制在16℃到22℃,相對濕度在45%到60%。
張群告訴記者,除瞭配備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在這個庫房內,還配置瞭化學過濾器。
她解釋說:“文獻紙張的酸化,是紙張老化變質的主要原因,而大氣環境的污染,就是造成古籍文獻紙張酸化的主要原因。
隨著大氣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書庫環境空氣中有害氣體濃度超標問題愈加突出,為瞭降低污染物濃度,不僅要求書庫具有良好的密閉性,也要求具有空氣過濾和凈化措施。
”
古籍保護現狀堪憂:誰來保護古籍的“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