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遥感卫星应用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

中国航天卫星发展史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航天卫星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卫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卫星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6年-1970年)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人造卫星研究,目标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然而,由于条件有限,中国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二、初步发展阶段(1970年-1980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航天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地球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三、技术突破阶段(1980年-2000年)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198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卫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通信、气象、遥感等卫星,并逐渐提升了卫星技术水平。

四、多领域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航天卫星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高精度观测和测绘。

此外,中国还发射了一些科学实验卫星,用于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

同时,中国航天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阶段和多领域应用阶段。

从最初的试验与探索到如今的多领域应用,中国航天卫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中国航天卫星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卫星应用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卫星应用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卫星应用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路,希望对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引言: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国的卫星应用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防安全、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化的发展重点建议(一)卫星通信应用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作为信息传输的中继站,进行全球覆盖、无时差、多用户的信息传输和通信的一种技术。

卫星通信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输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航空航天、海洋监测、紧急救援等领域。

针对我国卫星通信应用产业的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应注重,要增加卫星通信系统数量。

卫星通信系统数量的增加将有利于提高卫星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输容量,从而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

其次,要提高卫星通信技术水平。

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是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应该加强卫星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推进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

卫星通信技术与各个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提高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二)卫星导航应用卫星导航是利用卫星系统提供的信号,通过接收、处理、计算等技术手段,确定地球上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从而为各种导航应用提供定位、导航、测量等服务。

卫星导航具有定位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工作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资源勘探、气象预报等领域。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应用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应用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应用卫星遥感是指基于遥感技术和卫星探测数据进行空间监测和信息提取的方法。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农业灾害监测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因为它具有全球范围、实时性强,更新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遥感卫星进行,目前主流遥感卫星主要包括高分系列、资源系列、环境系列、天地一号等。

这些卫星系统具有高分辨率、高空间精度和时间分辨率方面的优势,能够大量获取和存储土地利用、气象、环保、水文等数据。

但是,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也存在着一些困难。

如当地的云层覆盖、卫星地面分辨率限制等阻碍了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

因此,卫星遥感数据获取需要具备合理的遥感大气校正算法、云检测和遥感数据质量检验等技术手段。

从形式上来看,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卫星遥感数据下载:卫星遥感数据下载是指借助现有的遥感数据下载平台或数据共享平台,下载已经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申请:卫星遥感数据申请是指向相关单位或组织提出遥感数据获取需求,经过审核通过后,获取卫星遥感数据。

自主摄取卫星遥感数据:自主摄取卫星遥感数据是指,通过自主的遥感设备,获取卫星遥感数据。

不同的获取方式对应着不同范围的遥感数据使用。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可以实现对地表物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等的高效采集和监测。

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是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若干领域。

农业卫星遥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制定农业政策,发现问题和做出更好的决策。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农民进行土地分类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评估。

城市规划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北京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

北京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

北京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北京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了地球观测的重要工具之一。

北京三号卫星作为我国自主研制、高分辨率、大幅宽的遥感卫星系统,具备了很强的观测能力和高精度的数据获取能力。

在保护环境、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众多领域,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处理过程十分复杂。

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处理和后处理三个主要步骤。

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目的是为了得到高质量、准确的遥感数据。

处理环节则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和提供有关地球表面信息的数字、定量和空间化的数据。

后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模型建立、统计分析等,以验证、评估处理结果的质量,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基础。

其次,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监测。

利用北京三号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获取到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建筑物分布、绿地覆盖等信息,并进一步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与规划需求。

另外,在环境保护方面,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环境监测数据。

第三,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能够在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上发挥重要作用。

资源管理方面,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

例如,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进行土壤质量评估、农田面积统计、作物生长监测等,提供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

在灾害监测方面,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可以提供灾害的全面、快速获取,包括地震、洪水、火灾等。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应对灾害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最后,北京三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高要求,这需要具备高水平的遥感技术和计算能力。

其次是数据的存储与共享问题,如何将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和共享,以便更多的用户能够使用和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需求的增加,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地表遥感、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为实现精准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探讨卫星遥感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现状1.技术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最初的遥感卫星是美国的Landsat卫星,主要用于地表遥感。

然而这些卫星仅能够提供较低分辨率的影像,无法满足林业、地表水资源等更为详细的监测和精准的数据需求。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各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遥感卫星。

2008年,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环境遥感卫星“环境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全球已经有多达几十颗以上的遥感卫星在运行,其覆盖的领域也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2.应用领域与价值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气象、海洋、环境、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多个领域。

以气象领域为例,卫星遥感数据可以为气象灾害预警、气象预报、农业生产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而在环境领域,可以为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精细化的数据支持。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为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应对灾害等提供重要的辅助数据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卫星遥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分辨率和时间性的提高卫星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要面临着分辨率和时间性的提高等技术挑战,这将是遥感卫星发展的重要方向。

遥感卫星应用领域的增多和广泛,对遥感数据的精度和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遥感卫星将必须借助这些技术的提高来满足各种数据需求。

2.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已成为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可以结合各自的优点来综合处理不同卫星获取的数据。

将不同的卫星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时效性,分析结果也将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卫星应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_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两会代表委员为航天发展建言献策

卫星应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_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两会代表委员为航天发展建言献策

卫星应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两会代表委员为航天发展建言献策除了在国内推广应用,中国北斗也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航天一张闪耀“名片”。

作为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希延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北斗走向东盟。

“北斗应用具有很强的复制推广特性,而中南西南地区站在面向东盟的前沿位置,可以发挥很好的桥梁作用。

”孙希延建议,应尽快在中南西南地区打造中国—东盟北斗位置服务产业集群。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北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还可以助力北斗走向东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提出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他建议,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

在“交叉学科”门类增设“导航技术”一级学科,鼓励高校设置“导航工程”本科专业及学位点,建立完整学科体系。

同时,布局建设导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以北斗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整合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优势力量,汇聚一批导航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进一步延展北斗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其应用规模。

他建议,将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产品纳入国家信创体系,并将该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北斗三号安全可控发展体系的替代试点工作,以信创政策引领,培育和扶植北斗产业和生态的建立。

付诚建议,根据北斗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未来成长需求,筹建国家北斗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介绍,支持湖北建设国家(中部)北斗产业数据中心,并纳入国家发展的重点基础项目,从国家层面为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

同时,支持湖北作为北斗应用场景全覆盖的试点省份,推动北斗与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深度融合,加速发展“北斗+”和“+北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现状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现状

byte=8 bits),所以, 通常用一个字节或二个字
节的数据进行处理。图像数据的全部数据量为:
行数×像元数×通道数×比特数/8,单位为byte。
遥感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在地面
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高密
度数字磁带(HDDT)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
到计算机兼容磁带(CCT)等其它载体上。
③遥感图象处理。为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 要求,需要对遥感器获取的原始图象进行 处理。常用方法有光学的和电子学的两种, 而目前以电子技术中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最 为重要。处理内容有图象整饰、几何纠正 和镶嵌、特征提取和分类及各种专题处理。
航天遥感应用中使用的数据基本有两种主要形
式:遥感影像和数字图像无论是用何种遥感成像方
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
它是通过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以取
得电磁波谱资料、数据,从而对地物进行识别和分类。
地球上各种物体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不
同物体又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谱特征,人们在事先掌握
了各种物体的光谱特征后,只要借助某些手段收集、
记录物体的不同性质的光谱特征,把这些特征信息与
事先掌握(已知的)的光谱特征进行比较,就可以区别
一个由“陆地卫星”系列卫星、海洋观
测卫星和气象卫星为主体组成的“地球
环境遥感卫星系统”,其遥感仪器已由
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
其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和一些发展
中国家,也都积极发展遥感技术。我国
对开发空间遥感技术,从遥感仪器到卫
星航天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国民经
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长江源头
IRS与TM融合图
上,植被显示为红色,城镇为蓝灰色,水
体为蓝色,雪和云为白色等等。假彩色合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摘要遥感应用既是边缘科学又是交叉科学。

本文介绍了遥感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状况作了综合性的阐述,重点叙述了其在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城市建设、海洋、地质灾害以及考古领域的应用,详细分析了遥感在每个领域中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应用优势,并提出了遥感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遥感;应用;发展趋势1 遥感的定义与分类1.1 遥感的定义遥感,从广义来说泛指各种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物体的技术;而本文谈论的遥感是指电磁波遥感,即狭义的遥感,其定义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等技术过程,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1.2 遥感的分类按照研究对象遥感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1],资源遥感以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主。

环境遥感则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

此外,按照应用空间尺度遥感可以把遥感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管理等许多学科。

它的概念和基础是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它的技术支撑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

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遥感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时效的遥感观测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2 遥感应用遥感的应用已从上世纪早期单纯的军事用途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地管理、气象预报、全球变化研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与动态变化监测、生态调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遥感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土地资源状况调查评价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遥感技术在空间识别、地物波谱识别和变化时间识别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遥感正在成为遥感科学的重要分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遥感卫星应用与发展①庄逢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037)

中国的遥感卫星包括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以及其他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等。从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开始,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后的30年中,我国自行研制、发射了48颗不同型号卫星和试验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际等各个领域。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第1颗返回式卫星开始,至1985、1986年,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技术,成功发射两颗国土资源普查卫星,初步解决了国土资源调查急需卫星遥感信息源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9月7日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卫星(FY.IA),1997年6月10日,成功发射风云二号A气象卫星(FY.2A),现在在轨运行的有FY.1和FY.2,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国产气象卫星保障。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CBERS.1),到2002年初运行两年多,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获取23万多景卫星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环保、城市、减灾和测绘等领域,填补了我国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的空白。2000年6月28日,航天清华一号微型卫星(HT.1)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小卫星遥感技术El趋成熟。

①本文为2002年5月24日,庄逢甘理事长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及设备展览会的国际遥感科技论坛上的发言。

·3·1.国土普查卫星应用1985、1986年,我国利用返回式遥感技术,成功发射和回收两颗国土普查卫星,利用胶片感光成像,两颗星获取包括黑白全色胶片和假彩色红外反转胶片约4000m,保存在中国国土资源航测遥感中心。1.1国土普查卫星胶片特点1)黑白全色胶片感光范围0.40~0.70p-m。2)假彩色红外反转胶片感光范围0.50—0.80p.m。3)像片中心部位地面分辨率近10m,边缘部位为40—50m。1.2国土普查卫星胶片应用两颗国土普查卫星照片,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运行之前,解决了一部分卫星遥感信息急需问题。在京津唐、黄河三角洲、“三北”防护林、黑龙江中上游、塔里木盆地北缘、山西大同煤田等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1)京津唐地区利用国土普查卫星照片结合TM资料以及该地区历年的常规调查统计资料,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下述分析:1)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2)劣质土退化地调查,并提出改良建议;3)森林资料调查与制图;4)旅游景观调查与制图;5)环境要素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变迁,提出国土规划的宏观对策建议;6)地壳稳定性评价和重点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7)固体矿产资源调查;8)城市区域规划等。(2)黄河三角洲地区利用国土普查卫星照片研究了下述问题:1)黄河尾闾摆动规律及发展趋势;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利用;3)草场类型及调查制图;4)森林资源调查和造林设计;5)浅层淡水和卤水资源;6)滩涂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7)黄河口泥沙扩散调查等。

2.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应用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两类气象卫星,即FY.1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和FY.2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至今发射了3颗FY一1卫星、2颗FY一2卫星。前两·4·颗FY.1卫星装有5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3颗卫星的探测通道数增加为lO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FY.2卫星装有3通道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气扫描辐射计,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我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卫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空间运行测试表明,第3颗FY.1卫星和FY.2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两类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性能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成功,经过6月24日至7月18日在轨测试,表明卫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至今工作状态良好,FY.1C的技术指标如下:1)轨道特征:太阳同步轨道;2)轨道高度:863km;3)轨道周期:102.332rain;4)轨道回归周期:lo.61天;5)卫星质量:950kg:6)星体尺寸:1.42m×1.42m×1.20m(标准六面体);7)姿态:三轴稳定;8)设计寿命:2年;9)遥感仪器:两台加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互为备份;lo)星下点地面分辨率1.1kin;11)10个通道的波长分别见表1。

表1FY-ICl0个通道波长通道波长(tam)通道波长(vm)

1O.58~0.8661.58—1.6420.84—0.8970.43~0.4833.55~39380.48—0.53410.3~11.390.53,0.58511.5—12.5100.900一0.965

2.2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性能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FY.2B),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为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定位在东经1050赤道上空、距地面358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个直径为2.1m、高1.6m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星上辐射扫描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幅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卫星3个通道的指标见表2。气象卫星云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用于监测台风、沙尘暴、大雾、积雪、梅雨和强对流天气、森林火情、植被、海冰、水情及生态环境。

·5·表2FY-2B3个通道指标通道波长(,um)作用可见光0.55~1.05可得到白天白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lO5一12.5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热红外辐射信息

水冷6.2—7.6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冷含量信息

3.资源卫星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CBERS。1发射成功,星上装有5谱段CCD相机、4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等。卫星已经成功运行2年.获取了23万多景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部门,填补了我国卫星资源遥感领域的空白,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制史上的多项第一。根据CBERS一1数据质量及应用潜力评价分析和11个示范应用项目成果,CBERS,1主要应用领域为:1)土地资源调查,如深圳市土地利用;2)农作物估产,如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调查,已建成新疆棉花种植面积遥感监测系统;3)森林资源调查,如西藏林芝地区,已能满足森林资源监测对土地类型、面积和森林蓄积精度要求;4)荒漠化调查,如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等6个示范区,可监测荒漠化程度;5)矿产和地下水资源调查,如塔里木盆地北缘矿产和地下水资源,预测了4处金、铜矿产的成矿有利靶区,找到了5条金、铜矿化带。初步查明了塔里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6)城市扩展研究,如对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展和交通网变化的调查,并预测扩展趋势;7)环境调查,如滇池、巢湖、太湖的水质和北京市地区大气质量监测;8)生态环境,以东北地区区域环境调查为例,建立了环境地物波谱数据库及环境动态监测系统;9)海岸带资源调查,如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分布,上海崇明岛滩涂土地利用及岸线变迁的调查;10)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研究,如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绝大多数指标都可以提取;11)灾害调查,如西藏易贡地区滑坡监测、评估;宁夏汝箕沟煤层自燃调查。

4.海洋一号卫星应用2002年5月15日发射成功的海洋一号卫星(HY.1),轨道高度798km,星上有效载荷主要包括:CCD成像仪和海洋水色扫描仪(见表3)。·6·表3HY-1卫星主要有效载荷性能有效载荷谱段编号谱段范围(口)扫描宽度(km)空间分辨率(111)10.42~05020.52—0.60CCD成像仪500

250

30.61—0.69

d0.76—0.89

海洋水色50.402—042260433—0.45314351100扫描仪

70480—0500

80510~0.53090555—0.575

海洋水色100.660—0.6801l0730—077014351100扫描仪

120.845—0.885

1310.30.11.401411.40—12.50

HY一1卫星用于调查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等,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可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湾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可监测海面油膜、富营养、热污染、海冰冰情、浅海地形等,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执法提供信息。为研究海洋动力环境,海洋在全球c02循环中的作用及厄尔尼诺现象提供大洋水色环境资料。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应用环境与灾害监Nd,卫星群已列入规划,包括6颗小卫星,“十五”期间研制3颗,其中光学卫星2颗,雷达卫星1颗。光学卫星包括:CCD相机、红外多光谱扫描仪、超光谱成像仪。雷达卫星装有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该小卫星群可全天候进行灾害和环境监测与预报。

中国遥感卫星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给出中国航天近期目标(2000~2010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是,我国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及其相应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对地观测体系是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中国航天远期发展目标(2000—2020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是,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