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眼球震颤遗传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诊疗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诊疗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诊疗的研究进展陈园婧【摘要】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3q23上的FOXL2基因,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睑裂狭小、倒向型内眦赘皮及内眦间距增宽,还可伴发其他眼部及眼外症状,根据女性患者是否伴发卵巢功能早衰可分为两型.目前,内眦赘皮及上睑下垂矫正术为矫正眼部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严重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而手术时机及手术分期的选择仍存争议.本文就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诊疗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4页(P163-166)【关键词】先天性;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FOXL2基因;卵巢功能早衰【作者】陈园婧【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北京 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1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又称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Komoto综合征等,1841年由Aon Ammon首次报道,1889年由Vignes详细描述[1]。

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侧上睑下垂、睑裂狭小、倒向型内眦赘皮和内眦间距增宽,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1/50 000,多为家族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散发病例,男性多于女性,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3q23上的FOXL2基因[2]。

Zlotogora等[3]提出BPES可分为两型:Ⅰ型为四种典型眼部表现伴女性患者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通过患病男性传递,外显率100%;Ⅱ型为具备四种眼部表现,不伴POF,男女传代几率相等,外显率约为96.5%。

本文就近年来BPES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1 BPES的致病原因众多遗传学研究将BPES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q23上的FOXL2基因。

眼遗传概述全篇

眼遗传概述全篇
(组份)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来明确是否 与遗传有关
• 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尤其是自发性疾病
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来进行眼遗传 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程和表现、试验性治 疗等研究
10
二、分子遗传学• 基因组DNA构建、核酸分子杂交、DNA序列分析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重组 DNA技术等带来医学遗传学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革命性变化
特性称为遗传异质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 可由显性、隐性、性连锁隐性遗传等类型
• 其意义在于指导正确判断遗传方式,推算
子代或同代的发病概率,即遗传咨询
8
眼遗传病的研究方法
• 家系调查法,可通过系谱分析来确定是否属遗
传病及以何种方式遗传
• 双生子法,有助于遗传与环境效应的比较,并
可进一步计算疾病的遗传指数
6
• 由遗传决定的个体具有易患某种或某类疾病
的倾向性,称为遗传易感性 ,某些患者易患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 由环境因素或非遗传因素造成的变异,表现
型上与基因突变的相似,称为表型模拟,如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与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在临床上难区别
7
• 不同致病基因可有相同的临床表现,这种
第四节 眼遗传概述
1
• 眼遗传学(ophthalmic genetics)主要研究
眼遗传病及有眼部表现的全身性遗传病的 遗传方式、发病机制及其可能的防治手段。
• 临床遗传学 • 分子遗传学
2
一、临床遗传学
• 根据遗传方式与遗传物质的关系,眼遗传
病也分三大类:
• 单基因遗传病 • 多基因遗传病 • 染色体遗传病
• 种族间比较,因种族差异有遗传学基础,在某

基因检测案例14-Leber先天性黑朦

基因检测案例14-Leber先天性黑朦

基因检测案例14|Leber先天性黑朦疾病简介Leber先天性黑朦(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是一种导致儿童双眼先天盲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占儿童先天性双眼盲的10-20%,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5%。

该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已知有20多个致病基因,临床上以眼球震颤、固视障碍、畏光、指压眼球为特征。

眼底检查早期多为正常,随着病变进行性进展,数年后可见眼底椒盐样色素沉着、骨细胞样色素、视网膜血管狭窄、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

视网膜电图表现为a、b波平坦,甚至消失。

眼底检查眼底表现多样,不同基因引起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但以视网膜污秽、色素增生和脱失、黄斑萎缩及缺损多见。

大致可分为:①黄斑区正常,根据是否伴有视网膜色素沉着,又可分为两类:(a)视网膜无色素沉着;(b)视网膜散在色素沉着,视网膜色素可表现为骨细胞样、团块状、点状及椒盐样,颜色可为黑褐色、白色及黄色等,可伴有视网膜色泽灰暗、血管变细。

②黄斑萎缩伴有视网膜色素沉着:黄斑萎缩可呈金箔样反光、色素变动、沉着,视网膜色素可以表现为骨细胞样、团块状、点状及椒盐样,颜色可为黑褐色、白色及黄色等。

③黄斑缺损样改变:黄斑区边界清楚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萎缩缺损,透见脉络膜大血管甚至巩膜,可伴有不同类型的色素沉着、血管变细等改变。

基因治疗目前针对LCA2 RPE65 突变已经有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视网膜下腔注射Luxturna (载体为腺相关病毒)。

针对其他基因突变所致的Leber先天性黑朦的临床试验也有一些处于开展中。

以下是关于Leber先天性黑朦的相关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案例分享临床症状先证者,男,32岁,临床诊断为双眼LCA,先证者亲属状况不明。

检测项目眼科遗传病基因检测(441个基因)。

检测方法从受检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通过探针杂交捕获相关的目的基因外显子及相邻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富集。

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近年来,精神疾病问题备受关注,人们对其家族遗传和基因研究的进展也日益关注。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对未来诊断和治疗的潜在意义。

一、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性1.1 家族聚集性众所周知,精神疾病在家族中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即存在家族聚集性。

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郁症等疾病都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的直系亲属患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口。

1.2 孪生研究孪生研究是研究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比较,可以推断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中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精神疾病的遗传性。

二、精神疾病的基因研究进展2.1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近年来,基因组关联研究成为精神疾病的研究热点。

该方法通过对大规模样本的基因检测与疾病表型的关联分析,以找出与精神疾病发生有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GWAS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系列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精神分裂症与DISC1基因的关联、抑郁症与SERT基因的关联等。

2.2 精准医学与个性化治疗基因研究的进展为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精准医学的理念提倡根据个体基因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某些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来说,如果他们携带5-HTTLPR的长等位基因,对于特定的药物治疗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基因研究的挑战与前景3.1 复杂性精神疾病是由多个基因或其他脑部异常发育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疾病,目前尚未找到单一基因与精神疾病的绝对关联。

因此,基因研究在精神疾病的解释和治疗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

3.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除了基因因素,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并非简单的加法效应。

因此,在基因研究中需要更多考虑遗传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辅助诊断罕见病——Joubert综合征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辅助诊断罕见病——Joubert综合征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辅助诊断罕见病——Joubert综合征展开全文临床信息:受检者,女性,4岁。

先心病:自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站立不稳,不能行走,共济失调,眼外肌麻痹。

检测内容:全外显子测序本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针对人类基因组的外显子组的全部区域,覆盖20000多个基因,涵盖85%以上的人类遗传性疾病。

检测范围包括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NV)、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等突变类型。

检出1个匹配受检者临床表型的可能致病性的基因变异:KIAA0556基因IVS25+1G>A纯合变异。

变异基因解读:注:“.”:未提示;“D”:可能有害;人群频率:gnomAD_exome_EAS;dbscsnv11_AdaBoost、dbscsnv11_RandomForest评分大于0.6表示可能影响剪接1. KIAA0556基因关联疾病表型简介KIAA0556基因编码微管相关的纤毛基底蛋白,可能与微管的稳定性相关。

匹配受检者临床表现,OMIM收录该基因变异关联疾病表型为:注:“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信息参见:/entry/6167842. 变异位点解析①本样本中检出KIAA0556基因IVS25+1G>A纯合变异,为剪接突变,目前未被ClinVar数据库收录。

该变异位于经典剪接位点区,位于25号内含子剪接供体区域,可能影响mRNA正常剪接进而影响编码蛋白质功能,在多个人群数据库中未发现或频率极低,多种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其有害。

②家系一代测序验证提示,在受检者父母样本中检出该位点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上述变异注释为可能致病性的变异。

3. 遗传咨询建议①受检者父母再生育,其下一代有25%概率为纯合变异而导致相关疾病表现(纯合变异);50%概率为无症状的致病变异携带者(杂合变异);25%概率为无症状非携带者(无变异)。

②受检者将来婚育,其下一代有100%概率遗传到上述两个变异之一,为携带者,一般无疾病表现(杂合变异)。

常见眼科遗传病

常见眼科遗传病

第五节:巩膜疾病
单独累及巩膜的遗传病极少见,与巩膜有关的遗传 病主要是蓝巩膜。
蓝巩膜:最主要见于成骨不全,即Vander Hoeve综 合征。多为双眼发病。先天性巩膜变薄,透明度增加, 透见葡萄膜色素,巩膜普遍呈浅蓝色,合并骨脆、耳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少数为隐性遗传。
第六节:虹膜与睫状体遗传病
第六节:虹膜与睫状体遗传病
二、先天性无虹膜
【临床表现】多为双侧,常有明显的视力不良、眼球震颤和畏光症状。眼部检查可见 虹膜全部缺如,房角检查可见虹膜根部残留。部分病人尚伴有智力低下、泌尿生殖器 异常、肾胚胎瘤等全身异常,称之为WAGR综合征。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1p13。
第一节:眼睑疾病
六、双行睫
【临床表现】正常的睫毛后面另有一排睫毛,由睑板腺开口处长出。病理检 查显示睑板腺被睫毛毛囊取代。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二节:泪道疾病
一、 先天性泪小管和泪小点缺如或闭锁 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不同的外显率和表现度。 二、 多泪小点和泪小管 有家族遗传的家系报道,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三、先天性鼻泪管闭锁 较常见,约占新生儿的1. 75%~6%。常为鼻泪管下端开口处有一薄膜造成 阻塞,极少为骨性狭窄。较可能为多基因遗传,也有家族遗传报道,呈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四、先天性泪囊瘘 多为散发,遗传方式可呈显性或隐性遗传。
第一节:眼睑疾病
三、下睑赘皮
【临床表现】平视时平行于下睑缘的皮肤皱襞,可全部或部分遮盖下睑缘, 有的还经内眦向上延续成逆向内眦赘皮。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四、单重睑
【临床表现】皮肤皱褶起于上睑,呈新月状绕行内眦部,至下睑消失。又称 上睑赘皮,这种遗传性状仅作为一个生理变异,不能称疾病。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作者 单位 : 第三军 医大 学第三附属 医院眼 科专 科医院
4 04 002
2 ( )4 4 44 :6 . [3 王红兵 . 1】 自拟加味 痛泻要 方治疗4 J秋季腹泻 . ,L 中国 乡村 医药杂 志 . 0 6 81 )4 . 2 0 , (3 :5 [ ]吉训超 , 1 4 刘艳霞 , 黄仕营 . 四苓汤加减治疗婴 幼儿秋 季腹泻 5 例疗 1 效观察 . 新中医 .04 3 06 :7 2 0 ,6 ()2 . [5 王广民 , 1】 侯桃红 . 五苓 散加味治疗 婴幼儿秋季 腹泻 6 7例 . 南中 河 医 ,0 72 ()l . 2 0 ,77 :1 【 ]李辛夷 . l 6 泻停散治疗小儿 秋季腹泻 6 例 . O 陕西 中医 .0 5 2 (0 : 2 0 , 61 )
[】 Min J F・ l t  ̄ n o e o si ie eg t ra e e . 5 e T efmc o fg n me n bo n r ei og n l s h e l
PhHo Tr ns s a RSoc Lo B Bi i 2 03, 5 1 nd olSc , 0 3 8: 9.
4结语
如 lbr 传性 视神经病等线粒体遗 传病 , ee 遗 分子 发病机 制还 有待研 究, D mt NA突变还有很 多机 制未阐 明 , 而对 该病 的产前诊断处于摸 索 状态 , 关键 问题 是产前诊断 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尚不明确 , 需要长期深 还 入的研究 。 随着分 子遗 传学的发展 , 大量新兴 的技 术将应用于线粒体病 的诊断 , 对线粒体病 的机制 、诊断 、治疗 起很大的帮 助。
外源核酸进入线粒体也需要 前导肽的 引导 , 三种基 因治疗途径是 第 除去突变 的线粒 体 D A, N 在线粒 体 D A 复制 时单链形成期 , N 将反义 的 序列 特异 的寡核 苷酸 与之结 合 , 抑制突 变型 的复制 。 可 3 2 其他对症治 疗 . 饮食 治疗能减少 内源性毒 性代谢产物 的产生 。高碳 水化合物饮食 能代偿受 损的糖异生 , 少脂肪分解 。对于肉毒碱缺 陷的患者 , 减 应限制 脂肪摄入 。生酮饮食有利 于丙酮酸脱氢酶缺 失的患者 。对于丙酮酸羧 化酶缺失 的患者 , 则推荐高 蛋白 、高碳水化合物 、低脂肪饮 食。

全色盲遗传学研究进展

全色盲遗传学研究进展

全色盲遗传学研究进展
梁小芳;睢瑞芳;董方田
【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5(033)008
【摘要】全色盲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锥细胞功能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畏光、眼球震颤、视力下降和色觉异常.目前共发现5个全色盲致病基因,分别是环核苷酸门控通道α3(CNGA3)、CNGB3、鸟嘌呤结合蛋白α转导活性肽2(GNAT2)、磷酸二酯酶6C(PDE6C)和PDE6H,这些基因在光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导致全色盲的发生.部分全色盲动物模型通过基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视功能.就
全色盲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研究,包括全色盲致病基因功能概况及基因突变、全色
盲的动物模型和基因治疗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764-767)
【作者】梁小芳;睢瑞芳;董方田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5
【相关文献】
1.全色盲遗传学研究进展 [J], 梁小芳
2.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车金娜;曹彩霞
3.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车金娜;曹彩霞
4.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4)——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天宇;陈鑫;马竞
5.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4)——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天宇;陈鑫;马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N o.2001C B5103);国家遗传资源重点项目(N o.2004DK A30490)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谷峰、马旭); 100081 北京,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谷峰、王琳、马旭)通讯作者:马旭(E2mail:genetic@)・综述・先天性眼球震颤遗传学研究进展谷峰 王琳 马旭 【摘要】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不伴有其他明显眼病的眼科遗传病,该疾病的发生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已经发现多个致病基因座,Xq262q27、X p11142p1113、13q312q33和6p12,可能还有新的基因座没有被发现,已经研究的基因座致病基因候选区域很大,在该区域的候选基因太多,所以必须精细定位后,才有可能完成致病基因的克隆工作。

现对先天性眼球震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G enetic Advances of the Congenital N ystagmus G U Feng1,2,WANG Lin2,MA Xu1,2. (1Peking Union Medi2cal College,Beijing100730; 2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amily Planning,Beijing100081,P.R.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MA Xu. E2mail:genetic@ 【Abstract】 C ongenital nystagmus is an ophthalmic genetic disease with no ass ociation with other disease.S o far,several loci(Xq262q27、X p11.42p11.3、13q312q33and6p12),but not all,have been showed to be linkedwith the disease,which revealed its heterogeneity.While the minimal critical region was reported for it harbored toom ore candidate genes,fine mapping was essential for the screening of the responsible gene.In this paper,the geneticprogress of the congenital nystagmus has been reviewed.【K ey w ords】 C ongenital nystagmus; G ene mapping; G ene cloning 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 N)是一种非随意性、节律性的眼球异常运动,临床上表现复杂,常伴发双侧视力损害,震颤程度因人而异,但患者眼部的神经系统无明显的异常。

G utmann等[1]发现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大脑进行检查,没有观察到异常。

而临床上所见的眼球震颤经常伴发于遗传性白化病、全色盲、Leber病,也可能伴发于先天性白内障形成的过程中。

先天性眼球震颤疾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控制视觉运动性稳定的大脑区域发育异常所致,所以先天性眼球震颤又被称作先天性运动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m otor nystagmus)。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以是水平性、垂直性、斜向性、旋转性和混合性等,其基本类型有摆动型和冲动型两种。

眼球震颤临床上根据其性质、方向、频率、幅度来诊断该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眼球震颤会逐渐减弱。

目前,临床上只能通过手术改善症状,无有效治疗药物。

据国外报道,先天性眼球震颤其群体发病率为0105%~01286%[2],Stayte等[3]对英国0~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发病率为1/1000。

我国遗传学会眼科遗传协作组收集245个C N家系[4],共3621人,其中366人患本病,其发生率为10111%。

但尚无本病全国性群体发病率的确切数字。

先天性眼球震颤按遗传方式可以分: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

随着分子生物学对眼科遗传学学科的推动,对先天性眼球震颤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对先天性眼球震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我国遗传学会眼科遗传协作组收集245个C N家系中,性连锁隐性遗传占7121%[4]。

目前在先天性眼球震颤中伴性遗传研究的最多。

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至少可以伴随以下3种遗传病:Nettle2ship2Falls眼白化病、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病、蓝色锥体全色盲。

Nettleship2Falls眼白化病致病基因定位在X p2213[5],致病基因为黑素小体膜糖蛋白基因的突变,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病致病基因定位在X p1113[6,7],致病基因为钙通道α亚基及富含亮氨酸的夜盲糖蛋白基因的突变,蓝色锥体全色盲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8],致病基因为色素基因的突变。

Hemmes等[9,10]认为无法区分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因为有些家系在某代出现隐性,但另一代出现显性,这可能是由于突变位点虽然一样,但是在女性的杂合子中,不同野生型的同等位基因(is oalleles)具有不同的外显率。

在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调查的过程中也观察到了该种现象[11]。

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的成员中包括女性成员,这可能与合子中正常X染色体的失活或致病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

1999年,K erris on等[12]研究了3个眼球震颤的家系,发现遗传方式是伴性不规则显性遗传。

女性携带者的外显率为54%。

女性携带者患病的原因即产生不完全外显率的原因可能是X染色体的失活,与其他基因的作用及在眼肌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有关。

在此区域对OA1、CSNB1和CBBM 基因进行连锁分析,显示不连锁,这些结果表明,伴性遗传眼球震颤代表了不同于以上说的3种遗传性眼球震颤的新遗传体(distinct entity)。

多点连锁分析表明:最大LOD值为10179,致病基因定位在Xq262q27,大概7cM,将此基因定位于G AT A172D05和DXS1192分子标记区域间,与DXS1047紧密连锁,而在该区域候选的基因SOX3(313430)和CDR1 (302650),前者SOX3基因定位于Xq262q27区域,后者于CDR1基因定位于Xq27112q2712区域,但是在患者标本中没有检测到这两个基因的突变。

2001年,K erris on等[13]研究了高加索人X连锁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共30位个体,并分别属于多代,利用Xq262q27区域的分子标记对30位个体进行基因分型,然后进行连锁分析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

结果显示,家系的遗传方式是X连锁遗传,女性携带者具有不完全显性,所有男性患者均无男性子代个体发病。

女性携带者估计基因外显率是29%(6/21),15位患者视力敏锐度为20/20到20/70 (平均值:20/30),临床诊断结果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在θ=0时,致病基因与DXS8057、DXS8044、DXS1047、DXS1062、DXS8072和DXS8078分子标记的LOD值最大,致病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DXS9909和DXS1211之间的5cM区域,从家系成员中选出4位患者,检测候选基因SLC25A14,没有发现突变。

2004年,K erris on等[14]继续对X连锁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对6例X连锁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家系进行单体型分析,致病基因定位在Xq262q27,对应的分子标记是DXS8078和DXS1211,这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距离是12Mb,该区域包括55个候选基因,37个在人脑和视网膜cD2 NA文库中表达,对其中的15个基因进行测序,检测到一个DNA序列的突变,由Pro→Ser,在2个家系中检测到这种突变。

但是,该氨基酸残基对应的DNA 在人和鼠的基因组中不保守,在正常对照人群中该DNA序列的变异是414%,可能的奠基者突变在整个家系出现了单体型共享,同时研究表明,该区域是候选基因所在的区域。

K erris on等在文章的最后认为致病基因迟迟未能找到,原因是候选区域太大,另外,对原发病灶未能研究清楚,认为可能要利用新策略来研究。

1998年,在法国的另一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中有12例患者,Cabot等[15]将致病基因定位在X p11142p1113,与分子标记DXS993连锁的最大LOD 值为3120,该基因位于分子标记DXS8015与DXS1003之间的1816cM区域,这与K erris on定位的基因位置不同,推测可能是不同的基因座。

K aplan 对法国的一个眼球震颤家系使用多态性位点对Xq262q28进行排除性分析,结果排除区域为34cM。

2000年,Oetting等[16]对5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进行了研究,对其中一个X连锁遗传的家系进行分析,该家系成员的组成复杂:既有男性患者,也有女性患者及肯定的女性携带者。

在连锁分析后,发现只有一个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X p11区域,在θ= 0时,连锁分析结果LOD值为2108。

2004年,Zhang等[17]对一个女性完全外显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家系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22个家族成员,其中9位是患者,选用X染色体上的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即DXS1001、DXS8098、DXS8009、DXS1047、DXS8072、DXS8041、DXS8033、DXS8094、DXS1062、DXS1192、DXS1232、DXS1227、DXS8043,对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后,发现致病基因的候选区域为DXS8033与DXS8043之间的11cM区域。

与K erris on等的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有一段区域为重叠区域,即DXS8033和DXS1211,这样他们把候选区域进一步缩小至位于Xq26132q2711区域的414cM。

对位于该区域的基因SLC9A6和FGF13进行测序,没有发现突变。

引起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致病基因座目前发现了两个,Xq262q27和X p11142p1113,致病基因的候选区域为4~20Mb,在该区域的候选基因太多,所以必须精细定位,才有可能完成致病基因的克隆工作。

伴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在胎儿性别确定后,可以通过胎儿性别选择的方法,达到优生的目的。

2 常染色体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我国遗传学会眼科遗传协作组在收集24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8127%[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