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肠运输试验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临床应用

51
各段肠管内不同标记物的比例数。根据不同时段不 同位置的标志物剩余数量来确定哪部分结肠段功能 异常, 诊断标准是以 3 d 后大肠仍存留 20% 以上标 志物为运输异常[ 1] , 所拍片张数应不少于全胃道通 过时间。27 例结肠运输试验在不同时间摄 片不同 位置的标志物统计数据见表 1, 22 例标记物存留左 伴结肠统计数据见表 2, 3 例标记物存留乙状结肠和 直肠的数据统计见表 3, 2 例标记物分布全结肠的数 据统计见表 4。
2结果 2. 1 用结肠运输实验的结果指导手术中切除病变 肠管部位的准确性提高, 减少了手术时间和麻醉手 术的风险; 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状( 切除结肠过多引 起的腹泻, 少切引起的便秘等[ 3] ) 的发生。 2. 2 不同部位及不同发作时期的先天性巨结肠结 肠运输实验有所差异[ 3] 。27 例术前做了结肠运输实 验的病人术中和术后证实有 2 例为分布在全结肠, 22 例存留在左半结肠, 3 例存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结肠运输实验的标记物分布如下: ( 1) 正常型: 肠道 内基本上没有标志物或标 志物小于 4% ; ( 2) 长段 型: 标志物弥漫性分布于全结肠 ( 2 例) ; ( 3) 普通 型: 标志 物聚集 在左 半结 肠区, 此 型较多 见。( 22 例) ; ( 4) 短段型: 标志物聚集在直肠乙状结肠区( 3 例) ; 但结肠运输实验的的结果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分 型无正相关[ 3] , 分型中的标志物存留在全结肠相当 于分型中的长段型; 标志物存留在左半结肠相当于 普通型; 标志物存留乙状 结肠结肠相当于 短段型。 结肠运输实验的结果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有着 其局限性。
effects of amiodar one on thyr oid function[ J] . Post gr ad Med, 1982, 58: 693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pt课件

肠道内过量短链脂 • 有关实验表明,通过结肠灌注一定剂量的 SCFAs 后,新生鼠
肪酸
出现肠损害的病变与 NEC相似,其肠损害程度与新生鼠的肠
成熟度、SCFAs 含量紧密相关;
• 过量的 SCFAs 可能减少肠腔内 PH 值,同时加重肠损害。
• 研究示IVIG 的应用 新生儿或胎儿机体的生理性高凝反应,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2
Outline
1
一般概述
2
病因&发病机制
3 临床症状&诊断
4
治疗&预防
3
NEC定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严重危及患儿生命的疾病之
一,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 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后 期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 ➢ 其病理表现以小肠结肠广泛或局限性坏死为主要特点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Vol.14 No.2 Feb. 2012
18
NEC临床分期
分级
全身症状
腹部症状
反射线检查
治疗
I.疑似 IA
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 心率下降
胃潴留增加,轻度腹胀, 大便隐血
正常或轻度肠梗阻
禁食,抗生素×3天
IB
同I A
同I A,肉眼血便
同I A
同I A
II.确诊 IIA:轻度病变
同I A
22
NEC预防
表皮生长因子 益生菌 微量喂养
生理条件下,EGF 对肠道上皮的增殖、分化起重要作用; 而 病理条件下,EGF 则主要用于对损伤上皮的保护和损伤后黏 膜的修复。对于 EGF 预防 NEC 均处于研究阶段,在临床推 广运用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改良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观察

感受器 , 有利于建立 排便反射 ; 了原术式 在直肠形成 的盲 消灭
袋, 使直肠间不 能产生闸门 ; 减少 了盲袋积粪形成粪石 , 压迫膀 胱、 结肠导致排便不畅及狭窄便秘等并发症 的发生。
3 讨 论
先 天 性 巨 结 肠 (ic srn , D) 一 种 比 较 多 见 的肠 道 hr hpu gH 是 s
随 访 6个 月 ~ D hme 术 治疗 。 术 年龄 4个 月 ~ ua l 手 6岁 。结 果
膜。
2 结果
D hm l u a e 钳均在 l ~ 2d随被夹 的肠 壁坏死 而脱落 , Od 1 形 成完整 的单一肠腔 , 功能 良好 的直肠肛门。 随访 6 个月 一 年时 1 间, 坚持扩肛半年 , 门无狭窄 , 例发生轻度污粪 , 例发生肠 肛 1 1 炎, 均治愈 , 1 无 例发生盲袋及闸门综合征 。 改良 D hme术式 ua l
便贮存 , 形成粪石 , 并逐渐扩大压迫膀胱影响排尿 , 向后方压迫
11 一般资料 .
本组 8 例患儿, 7 , 1 , 男 例 女 例 年龄 4个
月 ~ 岁, 6 平均年龄 1. 1 4个月。8 例均有胎粪排 出延迟史 , 均因
顽固性便秘、 腹胀 、 纳差就诊 。查体 : 体瘦 、 腹胀 , 直肠检查壶腹
改 良 D h me 术 治疗 先天 性 巨结肠 临床 观 察 ua l
孔 令茂 程 东水 黄 俊
( 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铜陵 2 4 o ) 4 oo
【 摘要】目的 总结改良D h e术治疗先天性 巨结肠 ua l m
的 临床 治 疗 体 会 。 方 法 8例 先 天 性 巨 结 肠 患 儿 , 行 改 良
1 . 术前准备 .1 2
小儿先天性畸形的诊断与处理ppt课件

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
腹部X线平片:正位片取仰卧位,侧位片取直立或水平侧位
【治 疗】
手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肠隔膜切除手术 肠切除肠吻合术
肠旋转不良
Congenital Malrotation of Intestine
【定义】
胚胎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 动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和肠系膜 附着不全而引起的肠梗阻
肠扭转症状:便血、腹膜炎、休克。
【X片检查】
1、腹部直立前后位平片:左上腹和右上腹略低处各 有一液平(双泡征),下腹部有少量气泡影 2、钡剂灌肠:盲肠和升结肠位于上腹部或左侧腹部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
腹部正、侧位片: 十二指肠不全性肠 梗阻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
钡剂灌肠: 盲肠和升结肠位于 上腹部或中腹部
【手 术】
一、麻醉:呼吸机应用规则
•
•
保暖,体温监测
监测生命体症
• 低血压(收缩压<50mmHg)时,间歇推注血浆 10ml/kg • 术中肌肉松弛剂:潘龙Pancuronium (0.1mg/kg/q2~4hr)
二、方法:经腹手术途径
•
回纳脏器,重叠缝合膈肌
• •
检查处理胃肠道有否合并畸形
术毕摄片
【临床症状】
1、呕吐:胆汁样呕吐,间歇性,发生在生后3~5天 或无症状
2、腹胀:一般上腹胀,发生肠扭转坏死时为全腹胀 3、排便:可有胎粪排出,便血为肠扭转坏死的表现 新生儿: 有正常胎粪,3~5天后间歇性呕吐,大 便少而干,无腹胀 婴儿和儿童:出生时症状可有可无,间歇发作,也可 突然发生肠扭转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表现
胎粪排出障碍 Failure to pass meconium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表现

现缺 乏 特 异 性 且 病 情 发 展 迅 速 , 病死 率达 1 0 % 一
1 5 % 。 因此 , 提 高对 本病 的早期 诊 断 具有 重 要 意义 ,
腹, 其中 1 例出现肝静脉显影征象 。放弃治疗 2 例,
死亡 1 例, 转院3 例, 治愈 出院 1 2 例。
等表 现 。
3 . 4 鉴别诊 断
本 病需 与机 械性 肠梗 阻 、 胎 粪性 腹
膜炎 、 先天 性 巨结肠 进行 鉴别 。 综上所 述 , N E C是 非常 严重 的常 见病 , 其早 期表
侧 腹脂 线模 糊 , 卧位 水 平 侧 位 片 可见 气 液 平 面 。晚 期 坏死 性小 肠结 肠 炎 2例 , 肠 壁 间积 气 广泛 , 出现 气
新 生儿 坏死 性小肠 结 肠炎 ( N E C) 是非 常 严 重 的 常见 病 , 临床 出现 腹胀 、 呕吐胆汁样或咖啡样液体 、 腹泻 、 便 血等 。现 对我 院该 病 患者进 行 回顾性 分 析 ,
以提 高 对该病 的诊断水 平 。
1 资料 与方 法
因素等 。这些 因素 影 响 肠 黏 膜 供 血 , 使 黏 膜 局 部 缺
2 0 1 3年 5月
中 国 民康 医学
Me d i c M J o u m ̄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8 He Mt h
Ma y . 2 01 3
第2 5卷
下半月
第 1 0期
Vo 1 . 2 5 S HM N o . 1 0
炎1 0例 , 表 现 为肠 管 形 态 不 规 则 , 部 分 肠 管 僵 直 固 定, 呈 腊肠 样改 变 , 肠壁 增 厚 并 见 肠 壁 间积 气 影 , 双
医技---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2

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刘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核医学科杨付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核医学科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胚胎发育畸形,可发生于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以肠重复畸形最为常见,因常伴有胃黏膜和(或)胰腺组织迷生而引起多种并发症,是导致小儿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因此,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尤为重要。
由于其发生部位、形状、大小及与肠管是否相通等病理改变各不相同,故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影像学表现又缺乏特异性,故术前确诊率低。
今对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发生、病理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核素显像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介绍。
一、病因发病机理存在多源性,不同部位、形态的畸形由不同的病因引起。
①胚胎期肠管腔化过程异常:形成与消化道并行的囊肿状空腔;②憩室机制:胚胎早期消化道往往发生突起,呈憩室样外袋;正常发育时这种突起逐渐退化消失,如有憩室残留则可发展成囊肿样空腔器官。
与临床回肠重复畸形常见的事实相符;③外胚层和内胚层黏连(重复畸形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水平,患儿常伴有脊柱神经系统畸形;④尾端孪生畸形:见于全结肠、直肠平行的管状重复畸形伴泌尿生殖器官重复。
二、病理解剖和分型根据畸形的形态和位置,基本病理类型可分为肠内囊肿型、肠外囊肿型、管状型和胸内型四种,其中肠外囊肿型最多见,约占80%大部分重复畸形内腔与所附消化道不通,部分畸形的远端有出口与主肠管相通,而近端呈盲闭或双出口;畸形肠管多附着于肠管的系膜侧。
肠重复畸形多与正常肠管有共同的血液供应,少数有单独的供应血管。
镜下重复畸形壁层中含有分化完全的消化道各层结构,即腔内壁内衬消化道上皮,其黏膜类型多与邻近部位消化道黏膜相同,其中黏膜层约20%~25%有异位胃黏膜和胰腺组织迷生,导致临床出现多种并发症。
管腔壁内有发育良好的平滑肌结构。
发生部位以回肠及回盲部多见,占50%~70%。
其次为大肠、空肠、胃十二指肠。
三、临床表现多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出现并发症时被发现(65%~75%),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肠梗阻、便血、腹膜炎及伴发其它畸形(先心病、脊柱裂或脊膜膨出、畸胎瘤、肛门闭索、肠闭锁、脐膨出、多指趾等)。
医学课件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医疗护理查房

诊断一 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护理措施:
1、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运用抚触、安抚奶嘴等尝试缓解患儿疼 痛的情绪。 2、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和舒适卧位。 3、评估患儿疼痛级别,监测患儿病情变化。 (FLACC评分法,由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哭闹、可安抚性5 项指标组成,适用于0-7岁儿童疼痛评估,更适用于术后疼痛评估)
诊断依据
病史:因“先 天性巨结肠小 肠造口术后3月 余。”入院。
1
2
直肠肛管测压: 抑制反射消失, 内括约肌反而 收缩,压力上 升。
3
4
肛门指检:予小指 入肛,距肛门 1.5cm处可触及狭 窄环,小指尖不能 顺利通过,退出手 指无排气排便。
直肠粘膜活检: 距肛门3cm、 6cm肠壁粘膜 下层未发现神 经节细胞。
单击编辑标题
单击编辑标题
02
8月6日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PICC)于左上肘
给予肠内、肠外营养
1、静脉输入葡萄糖、脂肪乳、电解质等,保证营养供给
能提高患儿手术耐受力。
03 2、应用要素饮食作为肠道手术前的治疗饮食,选择肠道 营养素:纽太特。
参考文献: [1]李雪莹,韩枫,胡晓云.156例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中国医 科大学学报,2013,(1): 89-90 [2]徐桂芹.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前术后护理[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9)
诊断依据
5
钡剂灌肠24h复查: 各段结肠及直肠、阑 尾内较多钡剂残留或 排出量极少,考虑为 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 型。
钡剂灌肠:直肠至升结肠盲肠管腔 呈均匀性狭窄,结肠袋消失,未见 龛影及局限性狭窄段,全结肠无明 显蠕动,30分钟排便后观直肠至盲 肠钡剂未排出,肠管无回复,考虑 为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
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及治疗(附2例报告)

经验交流 ・
全 结 肠 型 先 天 性 巨结 肠 症 的 诊 断 及 治 疗 ( 2例 报 告 ) 附
李 峰 牛 新 军 单振 潮 潘 永 康 田 选 恩 , , , ,
( .宁 夏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小 儿 外 科 , 川 1 银 ? 00 2 宁 夏 盐 池 县 大 水 坑 百 姓 医 院 , 池 50 4 . 盐 7 10 ) 5 56
中 图 分 类 号 : 6 6, R5 9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全 结肠 型 先 天 性 巨结 肠 症 临 床 少 见 , 亡 率 高 。 死
例 2 患儿 , , 男 2岁 。 因 “ 后 胎 粪 排 除 延 迟 , 生
近年 来 , 科 共 收 治 先 天 性 巨 结 肠 症 8 我 5例 , 中 2 渐 进 性 腹 胀 、 秘 一 月 ” 其 便 以肠 梗 阻 入 当 地 医 院 行 剖 例 为 全 结肠 型 , 术 无 1 死 亡 , 床 效果 满 意 , 手 例 临 本 腹 探 查 , 中发 现 结肠 僵 硬 , 腔 细 小 , 肠 明 显 扩 术 肠 小
型 及 蠕 动 波 , 触 及 粪 石 块 物 , 鸣 音 亢 进 。肛 查 可 肠 先 天 性 巨 结 肠 症 ( i cs rn ’ i ae H , H  ̄ hpu g Sds s , D) e
直 肠 壶腹 空 虚 。x线 平 片 见 小 肠 胀 气 , 结肠 气 体 又 称 肠 管 无 神 经 节 细 胞 症 , 一 种 比 较 多 见 的 胃 肠 但 是 很 少 , 灌 肠 见 结 肠 细 小 , 肠 袋 消 失 。手 术 探 查 道 发 育 畸 形 , 病 原 因 主要 由 于 病 变 肠 段 肠 壁 内神 钡 结 发 全 程 结 肠 僵 硬 、 小 , 回盲 部 10 m 回肠 内 充 满 经 节 细 胞 完 全 缺 如 _ 。全 结 肠 型 先 天 性 巨 结 肠 症 细 距 0c 2 J 秘 结 粪 便 , 管 扩 张 、 白 , 动 差 , 壁 肥 厚 。 ( C 约 占 3 ~5 3, 组 为 2 4 , 断 相 当 困 肠 苍 蠕 肠 T A) % %_ 本 J .% 诊 M rn术 将 降结 肠 与 回肠 侧 侧 吻 合 , 合 长 度 2 难 , 常 见 H 症 状 及 治 疗 虽 有 相 同 之 处 , 也 有 at i 吻 0~ 与 D 但 2 c 多 余 结 肠 切 除 。 远 端 回 肠 拖 出 肛 门 行 许 多 特 点 。 5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7-09-22T14:43:50.8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王琦[导读] 探讨并研究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医医院 153000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2月-2016年7月共20例经X线诊断并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儿腹部平片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管状积气。
钡剂灌肠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均无明显扩张段及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仅1例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
20例患儿24~48 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钡剂潴留。
结论: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钡剂灌肠造影;鉴别诊断[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onatal Hirschsprung's disease. 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February 2013 -2016 year in July a total of 20 cases with X-ray diagnosis and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of neonatal Hirschsprung's disease case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imaging findings of. Results:the abdominal plain film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stinal tubular gas accumulation. Barium enema examination in 10 cases showed distal rectal stenosis;6 cases showed the distal sigmoid colon,rectal stenosis,there were no obvious dilated segment and transitional period;3 cases without obvious stenosis segment,transitional period and expansion period;only 1 cases showed marked stenosis segment,transitional period,expansion section. 20 children were followed up for 24~48 h,and barium retention was foun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nclusion:barium enema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megacolon. The X-ray image is often atypical and needs to be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barium excre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ft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milar diseases.Keywords neonate;congenital megacolon;X-ray diagnosis;barium enema examination;differential diagnosis;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积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发病率为1/2000~1/5000,男女比3~4:1,有遗传倾向[1]。
该病病变肠管缺乏蠕动并发生功能性肠梗阻,导致肠管僵直。
新生儿期由于肠管内粪便淤积不明显,所致无明显移行及扩张段肠管,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征常不典型。
现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诊断的20例患儿的X线征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经X线诊断、手术及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为出生后1 d~1个月,其中5~15 d 18例;足月儿19例,早产儿1例;临床表现:呕吐12例,20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腹胀、胎粪排出延迟。
20例肛门指诊有不同程度裹手感或狭窄环。
1.2 检查方法20例患儿均采用腹部立位正侧位摄片、钡剂灌肠造影检查。
患儿做钡剂灌肠检查前无需做清洁肠道准备,检查时用生理盐水调制钡剂,浓度宜低;具体操作为:(1)进行胸腹部透视,观察胸腹部情况,排除腹部有肠穿孔、异常致密影等不能进行钡剂灌肠检查的X线征象。
(2)采用10号气囊导尿管,于管头处涂石蜡油,进行肛门插管,无需注气进气囊,插管以刚好越过肛门为宜。
操作过程中注意体会导管进入松紧度,肛门、直肠狭窄患儿插管相对困难。
(3)用50 mL甘油注射器将调制好的钡剂缓慢注入,开始量宜少,并在透视下观察后再行注入,如有困难者可结合体位来控制。
钡剂注射过程体会有无压力。
(4)在灌肠全过程中,要注意钡剂的前端,观察肠管的形态及走形、肠管蠕动收缩情况。
当钡剂充盈至回盲部时灌肠可结束。
(5)拔出导尿管,并摄取腹部卧位正侧位片(中心点对准乙状结肠位置),主要观察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形态及排钡情况,嘱患者家属24~48 h后带患儿至放射科复查腹部平片观察肠管内有无钡剂潴留及肠管形态、位置。
2 结果X线腹部立位平片表现为不同程度肠管管状积气,肠气淤积,仅3例可见中等大小液气平面。
钡灌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无明显扩张段肠管及移行段肠管;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无明显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肠管,仅表现为钡剂排空延迟;仅1例X线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
20例病例中24~48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钡剂潴留。
3 讨论新生儿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首选检查[2-3],操作时应注意:检查前应避免清洁灌肠,以便更好地观察结肠自然状态;选用合适导尿管,插管以刚好越过肛门为宜,无需注气入气囊,以免膨胀气囊刺激结肠,影响检查结果判断;注意体会导管进入松紧度,肛门、直肠狭窄患儿插管相对困难;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肠管蠕动、收缩情况。
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病变段缺乏神经节,处于痉挛状态,无明显收缩蠕动功能,因此操作中观察肠管收缩蠕动显得尤为重要;24 h随访后患儿结肠内较多钡剂潴留时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或者护士帮助患儿清洁洗肠,避免形成钡石梗阻。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及胎粪排出延迟,腹胀自生后逐渐加重,并发肠炎时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典型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X线表现与病理解剖基本一致,分为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但新生儿期肠管扩张可不显著,但宽径亦在2.5 cm以上。
须仔细观察排钡功能,多数病例不能自动排钡,或排钡量少于50%[4]。
本组病例仅1例显示有典型的移行段及扩张段。
据笔者经验,总结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表现为:(1)腹部平片可见不同程度肠管管状积气,肠气淤积,结肠内容物多,一般无气液平面等典型低位肠梗阻征象。
(2)钡剂灌肠造影显示结肠或者直肠远端狭窄,无明显移行段及扩张段肠管,拔出导尿管后多数不能自动排钡。
检查过程注入钡剂压力大,狭窄肠段无明显蠕动,边缘毛糙;24 h后随访,结肠仍见较多钡剂潴留。
现在亦有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相关研究报道[5-8],但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报道较少[9],且主要在治疗技术方面进行报道[10]。
新生儿期属于疾病发展的初期,要经过长时间粪便的淤积,导致近段结肠逐渐扩张和肥厚,才表现出典型的移行段和扩张段X 线征。
故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常缺乏典型的巨结肠X线表现,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主要鉴别诊断:(1)胎粪粘稠综合征:该病直肠及乙状结肠内可有大量胎粪,钡剂灌肠检查时,结肠内有胎粪的充盈缺损,结肠无明显扩张,直肠无狭窄表现,经洗肠后症状可有缓解、消失。
(2)继发性的巨结肠:该病亦可见扩张的结肠及狭窄段结肠,有时难于鉴别,当出现跳跃性的狭窄段时可鉴别,因先天性巨结肠是神经节缺失,其必须是远端肠管缺失并向近端发展,不存在跳跃性的狭窄肠管。
(3)先天性巨结肠类源病:临床表现酷似先天性巨结肠,但是病理改变不同于先天性巨结肠,其病变肠管管壁上存在神经节细胞,只是有质或量上异常,影像学上鉴别困难,需依靠病理诊断。
综上所述,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1]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0-291.[2]王辉,陈新国,韩庆森,等.腹部平片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3(4):303-304.[3]林剑平,李先浪,张高峰.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7例X线征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63-64.[4]孙国强.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13.[5]陆林,阮君,张小安.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和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3):254-255.[6]吴朔春,袁新宇,白风森,等.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鉴别[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1):1167-1170.[7]Bruder E,Meier Ruge W A.Twenty years diagnostic competence center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in Basel[J].Der Chirurg;Zeitschrift fur alle Gebiete der operativen Medizen,2010,81(6):572-576.[8]张庆申.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药指南,2008,16(24):497-498.[9]张明杰,刘立炜.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X线特征[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1):25-28.[10]杜俊鹏.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在新生儿期巨结肠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7-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