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 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 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 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 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第一层(第1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总括衣、食 的生产。 第二层(第2、3、4章),承第一章前半部分,分述关于 “衣”方面的事。 第三层(第5章),由天寒写到修缮破屋御冬。 第四层(第6、7、8章),承第一章后半部分,分述关于 “食”方面的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木, 归其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神话的产生的思想基础:①“泛灵论”。②图腾崇拜。 神话“是对宇宙之谜做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找出万物的起始和原因 。因此,神话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还是人类最好求知欲的产物。 —恩格斯·卡西尔《语言与艺术》
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 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 “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DO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DOC)

《诗经》: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氓》选自《诗经&S226;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S226;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1.选自《诗经&S226;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1.选自《诗经&S226;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学史中国古代⽂学史⼀、填空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

3.《诗经·⼤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族成长壮⼤的著名史诗,它们是《⽣民》、公刘》、《绵》、《皇矣》、《⼤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风》:习习⾕风,以阴以⾬。

黾勉同⼼,不宜有怒。

6.《诗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韦昭的《国语注》。

10.《⽼⼦》:“我有三宝,持⽽保之。

⼀⽈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11.《⽼⼦》:“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12.《⽼⼦》:“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13.《⽼⼦·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犹难之,故终⽆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学》、《论语》、《中庸》、《孟⼦》。

15.语录体是《论语》⽂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17.《孟⼦?尽⼼上》:“君⼦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母俱在,兄弟⽆故,⼀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18.《孟⼦?离娄下》:“君之视⾂如⼿⾜,则⾂视君如腹⼼;君之视⾂如⽝马,则⾂视君如国⼈;君之视⾂如⼟芥,则⾂视君如寇仇。

”19.《孟⼦·梁惠王上》: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殍,此率兽⽽⾷⼈也。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01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01

《中国文学史》(课程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参考资料)
学前准备及课程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当学过 中学的历史课程,具备了比较 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应 当学过文学概论课,能够掌握 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批评的 基本术语;应当具有一定的古 汉语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 读懂古代的文学作品。
战国的文学: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国语》 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 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 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在南方的楚地, 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3、鲜明的地域特征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 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 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 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 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同是北 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 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 地域文化的差别。
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 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彡日, 在三月。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 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 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睽·上九》)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大过·九二》)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 并受其福。(《井·九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 尔靡之。(《中孚·九二》)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艮·卦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春 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 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 《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 《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 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 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早期文学的三个类型
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 散文萌芽
一、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及其类型
两大类型、四个种类:
第一类型:天地开辟神话。包括两个种类:
解释宇宙起源和解释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 的起源。 第二类型: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两 个种类:解释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和解释人 类文明的起源。
三、先秦散文的分类
(1)先秦历史散文
(2)先秦诸子散文
四、先秦散文的体例
1、历史散文的体例 (1)编年体。主要有《春秋》《左传》; (2)国别体。主要有《国语》《战国策》。 2、诸子散文的体例 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 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1)语录体。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2)对话式论辩。以《孟子》、《庄子》为代 表; (3)专题论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 表。
三、散文萌芽
一、先秦散文及其历史分期
先秦:一般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以前 的历史时期。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 展的最初阶段。 先秦散文: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 和封建社会初期秦朝的散文。
两汉文学概说
历史分期:西汉(前206—公元25年) 东汉(25—220年) 两汉文学是继先秦文学后中国古代文学 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如果说先秦文学为中国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两汉文 学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瑰丽乐章。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汉赋、散文、乐 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打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打印

倾向的重大转变。

三、其他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嫉邪赋》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属罕见。

《穷鸟赋》祢衡:《鹦鹉赋》正言曲说,嘉宏悲哀浓度,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汉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蜀都》《甘泉》《长扬》《河东》《校猎》其他司马相如《长门赋》西汉中后期骚体赋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其他短赋东方朔《答客难》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王褒《洞箫赋》东汉骚体赋班彪《悲征赋》蔡邕《述行赋》冯衍《显志赋》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选)1、成就:①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田园诗;②创造了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开千古平淡之家”《饮酒》最能代表渊明冲淡之美的诗。

2、作品:①诗:平和冲淡——《饮酒》《归田园居》;金刚怒目——《咏荆轲》《读山海经》②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③赋:《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不可追。

)《感志不遇赋》《闲情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诗风时代风格代表个人风格综述南北朝诗歌元嘉诗坛刘宋情思带玄理山水诗萌发谢灵运清水芙蓉重艺术特质,个性化抒情形式技巧鲍照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永明体齐梁初中抒情,重娱乐永明体注重格律谢朓清新明丽宫体诗梁中陈末重声律,重辞采徐庾体雕饰绮艳北朝北地三才温子升,刑邵,魏收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庾信南北诗风集大成民歌南朝鲜丽明快第一节元嘉诗坛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
参考文献书目

先秦文学教学参考书:
1、《先秦大文学史》赵明主编·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先秦文学史》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
华书局,1962
4、《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神话研究》茅盾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6、《先秦散文选注》罗根泽编,戚法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渔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郭茂倩《乐府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王伯祥《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费振刚《全汉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文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中华书局
姜书阁 《汉赋通义》 齐鲁书社
曹道衡 《汉魏六朝辞赋》 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积高 《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曹明纲 《赋学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聂石樵 《司马迁论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永雪 《史论文学成就论稿》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韩兆琦 《史记通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 直 《汉书新证》 天津人民出版社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 《乐府诗笺》 三联书店
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新探》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运熙 《乐府诗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根泽 《乐府文学史》 东方出版社
王洲明 《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
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
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陆保如《中古文学系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国小说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聂石樵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 《中国文学史纲要》(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二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可礼 《建安文学论稿》 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胡国瑞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葛晓音 《八代诗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
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
林 庚 《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浙江人民出版社
萧 统 《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师培 《中古文学论著三种》 辽宁教育出版社
程章灿 《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陈延杰 《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范文澜 《文心雕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逯钦文 《陶渊明集》 中华书局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运熙、杨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
曹道衡、沈玉成 《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 《管锥编 》 中华书局
李剑国 《唐前志怪小说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茂元《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乔象锺等《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9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美)宇文所安《初唐诗》、《盛唐诗》,三联书店 2004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 1988
蒋寅《大历诗风》,海古籍出版社199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宋 辽 金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五)人民出版社1978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宋词部分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 1998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 200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 1989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浙江古籍浙江教育 1997
程千帆等《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北大编《全宋诗》,北大出版社 1995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 1965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
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
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
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

明代文学参考书目: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3 。
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出版社, 1984 。
苏兴:《吴承恩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
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7 。
谭正璧编:《三言两拍资料》(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
肖荣:《李渔评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
清代文学参考书目:
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
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
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近代文学参考书目: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
陈鼓应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济南:齐鲁书社, 1989 。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