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强水淹的厚油层剩余油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边底水 活跃 的油藏 一般 构造简 单 , 埋 藏浅 , 储层 分 布稳定 , 连通状 况好 , 储层 物性好 , 含 油幅度 低 , 依 靠天 然能量 开采 , 能量充 足 。此类油 藏初 期产 量高 , 但含 水上 升快 、 无 水采 油期 短 , 油藏 很快 进入 特高含 水期 , 濒 临报废 。但统 计研 究表 明 , 一些 厚油 层 累产 油量偏 低 , 采 出程 度较低 , 为 此进行 厚油 层剩余 油挖 潜探 索 。
1 油藏特征
1 . 1地质 特征
均每米 油层 累产油 可达 0 . 8×1 0 4 2 . 1×1 0 4 t , 而4 I n以上 厚油 层平 均每米 油 层 累计 产 油在 0 . 0 5×1 0 4
~
( 1 ) 构 造幅度 小 , 含 油宽度 窄 , 油 层单 一 。 统计 5
层顶部 , 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 而且 随着油水粘度 比增
[ 作者简介 ] 田小川 , 1 9 7 0 年 出生 , 1 9 9 5 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 , 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油
气井测 试 Nhomakorabea2 0 1 3年 1 2月
大, 底部 充分水 洗厚 度越小 。 2 . 2 剩 余油 监测
2 0 1 3 年 1 2月
油
气
井
测
试
第2 2 卷
第 6期
边底水驱高 含水厚油层剩余油 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田小川 邓爱居 蒋 涛 龚 辉 李运娥 武 滨
( 华北油 田公 司第 三采油厂 摘要 河北河 间 0 6 2 4 5 0 )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 天然能量充足 , 总体开发效果较好 , 但统计发 现产 油量往往 与油层厚度不成 比例 ,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

应用多种技术确定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井间连通关系[摘要]本文分析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情况,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结合动态资料,确定了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间的连通关系,对于完善水平井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连通关系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20-02引言在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直井挖潜效益变差的情况下,水平井已逐步成为一种油田挖潜难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为了探索研究点坝砂体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某开发区设计了5口水平井,形成3注2采的水平井井组,开展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
1 研究区概况1.1 地理位置及储量试验区位于某区x块,北起四排,南至三排,西部以a井与b井连线为界,东部以c井与d井连线为界。
含油面积0.6km2,目的层为e1油层,孔隙体积99.37×104m3,地质储量55.79×104t。
共有三注两采5口采水平井,周围单采e油层的相关注入直井8口、采出直井10口。
2 剩余油潜力分析从f井取心水洗状况看(表1),点坝上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44.5%,点坝中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57.2%,点坝下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71.4%。
说明厚油层上部存在较多剩余油。
因此,将5口水平井轨迹位置设计为距离油层顶部1/9~1/3之间。
3 井间连通关系确定方法3.1 利用示踪剂技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井区内2口水平注入井和10口注入直井的示踪剂注入工作完成后,周围共有28井次见到示踪剂,最早见剂时间为50天,据此计算,注入水在油层内最快的推进速度为2.8m/d;最晚见剂时间为247天,示踪剂推进速度在0.6m/d。
峰形跨度最短为40天,最长达250天左右。
大部分表现为单峰特征,个别井表现为双峰或多峰。
峰值浓度最小为108μg/l,最大为12722μg/l。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 平井挖潜 技术在大庆油 田高含水 后 期 厚 油层 剩 余 油 开 发中 的应 用
隋新 光 ,赵 敏 娇 ,渠 永 宏 。 ,马 驰
(1 庆 石 油 学 院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 采 油 厂 。 龙 江 大 庆 .大 黑 6 38 ; . 黑 13 0 } 3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601 .大 黑 13 1 6 4 2)
发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以往水平井设计与实施 , 基本是 以二维地质 图幅为基础, 综合其 它资料 , 对剩余油
的刻画不 能满 足需 求.为 准确表 征 河道砂 体厚 油层 内剩余 油 的分 布 , 精 细地质研 究成 果 基础 上 , 取储 在 采 层 内部建 筑结构 研究 方法 [ , 量 描述 以层 内夹层 为 分级 界 面 的属 性 分布 . 1定 ] 形成 利用 水 平井 挖潜 高含水 后 期厚 油层 顶部 剩余 油 的开发 技术 .
收 稿 日期 :0 5一 9—2 l 稿 人 : 20 O 2审 傅 广 ; 辑 : 文 礼 编 王
作 者 简 介 : 新 光 ( 9 4 ) 男 , 士生 . 级 工 程 师 , 要从 事 油 田 开 发 调 整 与 设 计 及 油 藏 描 述 方 面 的研 究. 隋 16- , 博 高 主
摘
要: 针对大 庆油田厚 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 油分布 规律 , 应用 水平井 挖潜技 术 。 开发 大庆油 田高古水
后期厚油层上部 剩余油.南一区 甲块南 1 一平 2 水平井的整个 水平井段 位于 目的层 的中、 —2 5 上部位 , 投产初期 含水率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06年2月J OU RNAL OF DAQ IN G PETROL EUM INSTITU TE Vol.30No.1Feb.2006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隋新光1,2,赵敏娇2,渠永宏3,马 驰2(1.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2;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1; 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412) 摘 要:针对大庆油田厚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应用水平井挖潜技术,开发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上部剩余油.南一区甲块南1-2-平25水平井的整个水平井段位于目的层的中、上部位,投产初期含水率仅为10.6%,生产6个月,累计产油为16.279×103t.应用实例表明,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效果较好.关 键 词:曲流河;侧积夹层;剩余油;水平井轨迹;水淹层解释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6)010112020 引言大庆油田萨葡油层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各类油层均得到有效动用.目前二、三类油层水洗程度已超过46.8%,驱油效率超过42%;一类油层水洗程度达到88.0%,驱油效率达到63%.一类油层实施聚合物驱后,仍有约40%的剩余地质储量.曲流河沉积在高含水后期,除利用直井优化驱油方式、精细调整等方法外,还可利用在油藏内,井斜角大于85°横向段的水平井技术开发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尤其是开发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以往水平井设计与实施,基本是以二维地质图幅为基础,综合其它资料,对剩余油的刻画不能满足需求.为准确表征河道砂体厚油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方法[1],定量描述以层内夹层为分级界面的属性分布,形成利用水平井挖潜高含水后期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发技术.1 精细地质分析1.1 目的层的微幅度构造研究目的层段的微幅度构造,才能对砂体发育的真实空间位置有总体的认识,提高水平井设计的依据.目前,储层微幅度构造研究方法有2种:一是在原井网条件下,应用三角网格内插法,确定目的层的顶面海拔深度等值图.此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所造成的微幅度变化,导致地质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误差较大;二是应用Pet rel软件,在相控条件下进行三维地质建模[2].采用精度较高的最小曲率法建立模型[1-3],描述储层构造.此种微幅度预测方法充分考虑了由于砂体发育的不同部位所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不同,可以更好地表现目的层段不同的微幅度构造差异,使地质模型更加准确.钻井结果证实,采用微幅度预测方法,目的层顶面海拔深度在着陆点处仅差0.4m,预测精度达到95.4%.1.2 储层内部构形曲流河道剩余油富集部位多集中在点坝砂体上部的三分之一处,且多为点坝砂体内部的泥质条带所隔,可起到渗流屏障作用.泥质条带对曲流河道内部非均质性影响较大,这种沉积物多为泥水间期形成的富含泥质的沉积,为两侧积体间的界面,相当于Miall层次界面中的第4级界面.泥质条带沉积的平面和收稿日期:20050922;审稿人:傅 广;编辑:王文礼 作者简介:隋新光(1964-),男,博士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开发调整与设计及油藏描述方面的研究.垂向上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内部侧积体间界面(泥质夹层)为一系列与地层呈一定倾斜角度的泥质条带,该条带单井钻遇率低、可比性差,结构最为复杂.曲流河点坝最低弯曲度对应的弧度角为180°,最高弯曲度对应的弧度角为270°,超过最大弯曲度极限,河流开始废弃.因此,曲流河内部级序界面为一系列经过点坝体两端点,曲率由180°逐渐增至270°,且相互间存在一定间距的曲面,该曲面在平面的投影可通过两端点、井点及井点钻遇夹层的位置求得.据此,可建立夹层平面展布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对夹层在平面的展布规律进行预测和三维描述,实现泥质条带夹层的三维显示,表征点坝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2 剩余油分布2.1 水平井剖面的水淹状况统计目标区南一区甲块直井葡Ⅰ2油层中,有效厚度大于5m 的60个厚油层水淹情况,未、低水淹厚度为2.8m ,顶部未、低水淹厚度为2.0m ,占71.4%,见表1.由表1可知,曲流河道点坝体顶部多为未、低水淹区,其厚度多为整个点坝体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中间,此位置是水平井主要挖潜层段.表1 南一区新井葡I 2水淹统计m 单 层表外厚度表内厚度顶部未、低水淹厚度剩余未、低水淹厚度中水淹厚度高水淹厚度12.410.9 2.00.8 4.9 3.22.2 精细数值模拟以储层内部夹层为分级界面,纵向上对沉积单元细分,划分建筑结构单元,以建筑结构单元进行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区多数井点目的层细分为11个模拟层,建立精细的剩余油分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厚油层顶部约2.3m 的有效厚度动用程度低,存在剩余油.2.3 确定层内油水界面利用Pet rol 软件建模技术,对层内含油饱和度场进行随机建模.目前多采用序贯高斯法[3]模拟,把整个区域内水淹信息统一考虑,提高油水界面的识别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段葡Ⅰ21单元油水界面基本在油层内三分之一处.3 水平井轨迹设计依据曲流河点坝砂体沉积情况和侧积夹层发育分布情况,预测夹层油层顶面投影分布位置,提出穿过侧积夹层设计水平井轨迹的方法.萨中开发区构造呈北低南高、西陡东缓趋势,在设计井位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发育对钻井的影响,避免水平井段由低向高方向钻进,水平井轨迹应垂直于构造方向.通过研究区内直井葡Ⅰ21油层顶面微幅度构造图,预测水平井的着靶点和井底油层顶面的海拔深度分别为909.95m 和967.75m.在应用地质模型中,每间隔10m 预测一次海拔深度,即为水平井地质轨迹的数字化点数据.钻井结果表明,实钻夹层数量较预测的多,但分布位置与预测基本相符,夹层的预测精度达到76.5%[4].4 水平井水淹层受测井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钻遇水平层段的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较低,直接影响水平井段的射孔投产问题.因此,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录井岩屑解释、测井解释、直井对比3种方法,综合分析对比,确定水平井段内的水淹程度.(1)岩屑录井.录井解释南1-2-平25水平井段含油砂岩为481m ,其中,含油饱满井段长度为193m ,占40.1%,含油不饱满井段长度为152m ,占31.6%,具有含水特征井段长度为136m ,占28.3%.(2)测井解释.由于水平井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没有泥岩基值,所以在解释时采用直井参数模板法,测井解释水平井段在斜深为1187.0~1824.0m ,水平位移为214.0~851.8m ,从(下转第116页)・311・第1期 隋新光等: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和最小时的动能;n 为冲次;δ为不均匀因数.图3 电动机转速曲线 当不均匀因数δ为0.1时,由式(8)得电动机轴上调节装置的转动惯量J q 为32kg ・m 2.加装调节装置前、后电动机的转速曲线见图3.由图3可见,电动机转速波动降低,工作平稳.经现场测试,加装调节装置前、后电动机的有功功率N 1为10.2kW ,N 2为8.5kW ,电动机的节电率η为16.6%.3 结束语利用等效构件原理,建立了游梁式抽油机运动的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其电动机的真实运动规律.通过在电动机轴上增加调节装置的方法,降低了电动机的转速波动,使其工作平稳,改善了电动机的工况.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节电率达到16.6%.参考文献:[1] 栾庆德.常规抽油机节能改造及效果分析[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4):68-70.[2] 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9-462.[3] 张策.机械动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30.[4] 万仁溥,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85.[5] 王艳艳,栾庆德.地面采油设备节能新方法[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4):67-68.(上接第113页)1187.0~1789.0m 均处于油层中,低水淹比例为58.1%,中水淹比例为41.9%.(3)相邻直井对比.有6口与南1-2-平25井相邻且与该井有较好资料相关性的井.直井测井结果表明,水平井轨迹在南1-22-214井附近(斜深1519m 处)穿过高水淹层,轨迹其它部位均在高水淹顶部以上.水平井完钻后,油层水淹解释结果表明,水平井段均已水淹,低水淹比例约为55.0%.5 应用效果结合储层内部结构和水淹层研究结果,南1-2-平25井初期射孔长度为291m ,前后两段179m 采用水平180°双向射孔,中间一段112m 采用仰角120°双向射孔.2004年12月投产,初期日产液为123t ,日产油为110t ,含水率为10.6%.至2005年6月底,日产液为117t ,日产油为74t ,含水率为36.8%,累计产液为20712t ,累计产油为16648t ,核实累计产油为16279t.统计资料表明,水平井钻井成本是直井的1.5~2.0倍,产油量是直井的3.0~7.0倍.南1-2-平25井钻井成本是直井的4倍多,对比水平井区直井生产情况,可以看出,水平井起到了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水平井注采区域外的8口直井调整层位葡Ⅰ1-4,投产时间与水平井大体相同,平均初期日产液为91t ,日产油为14t ,含水率为84.6%.目前平均日产液为105t ,日产油为8t ,含水率为92.4%;水平井注采区域内的2口直井调整层位葡Ⅰ22-4,投产时间与水平井大体相同,平均初期日产液为56t ,日产油为2t ,含水率为96.4%.目前平均日产液为75t ,日产油为3t ,含水率为96.0%.直井生产与水平井对比,初期含水率高出74.0%,目前含水率高出56.0%,说明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厚油层上部剩余油是可行的.(下转第119页)・611・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0卷 2006年2 节能效果对现场3-1-丙39井C Y J 10-3-37HB 改造前后的运动、动力性能进行分析与计算[5],经测试,对比结果见表2.表2 改造前后性能参数a max /(m ・s -2)v max /(m ・s -1)P max /kNP min /kN M cmax /(kN ・m )M max /(kN ・m )M min /(kN ・m )CL F M e /(kN ・m )W /kW 改造前 2.024 1.52255.88220.31463.00031.983-11.330 1.66417.85721.038改造后 1.817 1.41554.00020.14749.50024.953-5.600 1.32514.25316.791下降率/%10.227 6.960 3.3680.82221.42821.980-50.50020.37320.18320.183注:泵挂为889.8m ,沉没度为217.8m ,泵径为70mm ,杆径为22mm ,油管直径为63.5mm ,含水率为93%,冲程S 为3m ,冲次n 为9min -1,P max 为最大悬点载荷,P min 为最小悬点载荷,M cmax 为最大平衡转距,CL F 为载荷不均匀因数,M e 为均方根转距,W 为有功功率.图2 改造前、后曲柄轴净转矩曲线 由表2可见,改造后抽油机的运动、动力性能得到改善,在相同冲程下,最大加速度a max 下降10.227%,最大速度v max 下降6.960%.由于转矩因数变小,转矩波动减小.最大净转矩M max 下降21.980%,最小净转矩M min 变大,可有效消除负转矩且使其变化平缓.抽油机改造前、后曲柄轴转矩曲线见图2.从图2可见,改造后的转矩曲线波动明显降低.3 结束语该优化方案对C Y J 10-3-37HB 抽油机的节能改造具有明显的节电效果,运动、动力性能得到提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最大加速度下降10.227%,最大速度下降6.960%,载荷不均匀因数下降20.373%,在同等工况下,节电率为20.183%.同时,该方案也适用于其他型号常规抽油机的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 栾庆德.常规抽油机节能改造及效果分析[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4):68-70.[2] 黄秀华,韩志昌.游梁式抽油机[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64-75.[3] 董世民,张士军.抽油机设计计算与计算机实现[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0-34.[4] 孟兆明.机械最优化设计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7-122.[5] 万邦烈.采油机械的设计计算[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92-200.(上接第116页)参考文献:[1] 贾爱林.储层地质模型建立步骤[J ].地学前缘,1995(3/4):221-225.[2] 徐景祯,刘晓东.渗透率建模的三维指示条件模拟方法及其应用[J ].石油学报,2000,21(3):61-65.[3] 李少华,张昌民.顺序指示模拟方法及其在濮城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21(1):13-17.[4] 隋新光,渠永宏,龙涛,等.曲流河点坝砂体建模[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1):109-111.第1期 闵志滨等:常规抽油机优化设计Abstract s Journal of Daqing Pet roleum Instit ute Vol.30 No.1 Feb.2006163318,Chi na)Abstract:Aiming at t 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 n and low efficiency of t he oil wells in t he special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 he p rocess of water flooding,such as t he poor capability of feed flow,t he rapid increase of water production and decrease of productivity,we choose t he surfactant producing bac2 teria for lab experiment first and t hen for field experiment.The result s show t hat,in t he special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t he microbial p rofile adjust ment and oil displacement can reduce t he injection p ressure of t he water wells by25.3%~61.0%,imp rove t he oil recovery by6.3%~10.5%,better t he injection and recovery stat us,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reduction and oil improvement for t he fields.K ey w ords:M EOR;p rofile adjust ment;surfactantApproach to modeling method of 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 sandbodies/2006,30(1):109-111SU I Xin2guang1,QU Y ong2hong2,LON G Tao3,L IU Guo2tao3(1.Geoscience College,D aqi ng Pet roleum I nstit ute,D aqi ng,Heilong j i ang163318,Chi na;2.Re2 search I nstit ute of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 aqi ng Oil f iel d Cor p.,L t d.,D aqi n g,Hei2 long j i ang163412,Chi na;3.Oil Recovery Pl ant N o.1,D aqi ng Oil f iel d Cor p.L t d.,D aqi ng,Hei2 long j i ang163001,Chi na)Abstract:According to t he researches of field geology outcrop and t he modern rivers dist ribution law, t hrough analyzing 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 sandbodies geomet ry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of t he typical well group,t his paper p roposes t he recognition and t he descrip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sandwich interior 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 bodies,and p ut s forward a determining modeling met hod about lateral accre2 tion bodies,and uses it for horizontal well design and t he implementation of armor block of sout h-1ar2 ea in Daqing.The p ractice indicates t hat t his met hod is feasible,can be used in forecasting t he distribu2 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sandwich in 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 sandbodies and in establishing t he geolog2 ical model under dense well pattern conditions.K ey w ords:meandering river point bar;modeling;muddy intercalations;horizontal wellsApplication of latent pow er tapping in horizontal w ells in remaining oil of thick reservoir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strong w ater sensitivity of Daqing Oil Field/2006,30(1):112-113SU I Xin2guang1,ZHAO Min2jiao2,QU Y ong2hong3,MA Chi2(1.Geoscience College,D aqi ng Pet roleum I nstit ute,D aqi ng,Heilong j i ang163318,Chi na;2.Oil Recovery Pl ant N o.1,D aqi ng Oil f iel d Cor p.L t d.,D aqi ng,Heilong j i ang163001,Chi na;3.Re2 search I nstit ute of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 aqi n g Oil f iel d Cor p.L t d.,D aqi n g,Hei2 long j i ang163412,Chi na)Abstract:Based on t he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t hick oil reservoir and dist 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in t he later period of st rong water sensitivity in Daqing oil fields,applying t he latent power tapping technology to t he horizontal wells,t he remaining oil is recovered in t he upper part of t hick reservoirs in t he later period of st rong water sensitivity in Daqing oil fields.A better effect is achieved after t he appli2 cation of well sout h1-2-ping25which is a horizontal well in armor block of sout h-1area,t he pro2 portion of t he sandstone in t he630m of t he designed horizontal section is100%.The whole horizontal section is located at t he center or up side of t he objective interval;t he moist ure content is only10.6%at t he initial stage,t he verified accumulation outp ut of t he oil is16279t after6mont hs.It has reached t he develop ment result tapping latent potentialities of t he remaining oil in t he upper part of t hick reservoirs. key w ords:meandering river;lateral accretion interbed;remaining oil;horizontal well locus;water-out reservior interpretation。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宋鸿斌【摘要】孤东采油厂所辖主力油田—孤东油田于1986年按照“储量一次动用、密井网、细分层系、高速开发”的原则投入开发,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调整潜力愈来愈小,储采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勘探上面对探区面积小、探明程度高、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和复杂的地表条件对勘探的制约,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开发上面对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阶段,自然保护区对开发生产影响比较大;资源有效接替矛盾突出,产量接替难度大;老区调整挖潜难度增大,开发矛盾比较突出;化学驱单元接替阵地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油田的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2页(P144,149)【关键词】勘探;开发;工程;水驱;化学驱;稠油【作者】宋鸿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257237山东东营【正文语种】中文“十一五”以来,油田开发进入深度挖潜阶段,面临着资源接替阵地不足、老区调整难度加大、稳产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
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勘探上勘探区域由老区向滩海和海上转移,勘探层系由中深层向深、浅层转移,勘探手段由单纯的构造解释向人机全三维转移,从而实现由寻找构造油藏向寻找构造-岩性油藏及隐蔽油藏的突破。
开发上通过切实加强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水驱油藏以主力单元整体细分加密调整为主向稳液控水及非主力单元分砂体调整治理转移,化学驱由以聚合物驱为主向二元复合驱转移,稠油开发由以吞吐开采和直井加密调整为主向以蒸汽驱开采和薄层水平井挖潜及单层水平井开发为主转移,实施开发调整和先导试验,全面夯实了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勘探上的主要做法勘探上精查细找,深化认识,实现勘探区域、勘探层系、勘探手段三个方面的转移,隐蔽油藏勘探成效显著。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多, 分布特征更为复杂。目前国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 油分 布模式 的研 究势 在必行 。 要集中在利用油藏工程 、 油藏数值模拟多种方法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预测, 有关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 非常有 限¨ J 。笔者通 过海 上 z油 田开 发 后期 新 钻
1 6 0 5 I T I , 东下段储 层 为湖 相 三角 洲沉 积 。主力 开
发层 系为 东营组 下段 的 l 、 Ⅱ油组 , 可 细分 为 1 4个 小 层 。在局部 钻 遇零油 组 、 Ⅲ油组 和馆 陶组 油层 , 以及 气 层 和小气 顶 。 油 藏 类 型 为 受 岩 性 控 制 的在 纵 向 上、 横 向上存 在 多个 油气水 系统 的构 造层 状油气 藏 。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1 9 8 0 ( 2 0 1 3 ) 0 4—0 0 2 2— 0 4
随着开发 的深 入推进 , 注水开发 油气 田含水会 逐 渐上升 , 到开 发 中后期 油 田整 体 处 于 中高含 水期 , 油
砂体出现 了水 淹 , 主力层 ( 厚 度大 于 5 i n ) 有超 过 5 0 %的砂体 出现了中强水淹, 出现水淹 的比例达到
7 7 . 8 % 。主力层 出现 水淹 的厚度 比例 同样 大 于非 主
力层 ( 图1 ) 。
收稿 E l 期: 2 o 1: 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示范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2 4 ) 。
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 总结油 田开发 中后期剩余油分布 的主要模 式 。z油 田剩 余油 主要 分布在油 井间滞 留区 、 封 闭 断层两侧 、 渗透率级差较小 的厚油层顶部 中, 通过针对性 的定 向井井 间加密 、 水平井分 层开采 等挖潜方 法可实现 油
水平井三元复合驱挖潜厚油层中上部剩余油

0 . 1 3 0  ̄0 . 1 9 5 mm, 分选 系数 3 . 0左右 。P I 3 。 。 油 层
应用 P e t r e l 软件 建立 了水平 井试验 区精 细地质
模型 , 水 平 井试 验 区 P I 3 。 。 层按 油 层实 际情 况细分
平3 5两 口水平 井 均平行 布 在杏 6 —1 —3 5 井 区的点
模 辅助 软件 相结 合 , 对 厚 油 层上 部 侧 积夹 层 进行 了 精 细描 述 , 克服 了 P e t r e l 软 件 对 于夹 层 倾 角 和方 位 角难 以刻 画的缺 点 , 并 对 三 元复 合 驱 前后 厚 油层 中
积夹层 。 由于 P e t r e l 软件 较难刻 画 出侧 积夹层倾 角 和方 位角 , 应 用大 庆 勘 探 开发 研究 院 自主 研发 的侧 积夹层建 模辅 助软 件 , 侧 积 夹层建模 思路如 下 : 单井 夹层 与层 面 “ 交点” 的 获得 : 依据 水平井 区 内控制 井 计算 侧 积夹 层 倾 角 范围 , 给 出各 单井 夹层 的倾角 和方位 角 。根据单 井夹 层投影 与倾角 和方位 角的关 系 , 推 导夹层 投影计 算公 式 , 编制夹层 在层顶
平均 空 气 渗 透 率 1 9 4 8 ×1 0 b t m , 平 均 孔 隙度 2 8 . 3 , 平均含油饱和度 7 5 . 7 。地 面 原 油 粘 度 1 3 . 8 6 mP a・ s , 地下原油粘度 6 . 9 mP a・ s , 原 油 相 对 密
成6 个 小层 , 最 后 一个小 层 是油层 的下 部 , 不存 在侧
2 0 0 7 年 1月投 产 ; 杏5 —4 一平 3 4 、 杏6 —2 一平 3 6和 杏6 —2 一平 3 7三 口水 平井 均 平行 布 在 已钻 打 的两
大庆油田-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

大庆油田利用水平井挖潜高含水后期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发技术研究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二零零五年七月大庆油田利用水平井挖潜高含水后期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发技术研究赵敏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摘要:针对大庆油田厚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水平井开采技术研究,初步形成适合曲流河沉积油层的地质研究、剩余油研究、水平井地质设计、井身轨迹设计、完井设计等开发技术,南一区甲块南1-2-平25水平井钻井实施情况、投产效果较好,该井设计630m 的水平井段钻遇砂岩比例100%,含油砂岩比例达到76.3%,整个水平井段位于目的层的中、上部位;投产初期含水仅10.6%,生产6个月时间,核实累积产油16279t,达到了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开发效果。
主题词:曲流河侧积夹层剩余油水平轨迹水淹层解释引言:大庆油田萨葡油层经过四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各类油层均得到有效动用,目前二、三类油层水洗程度已达46.8%以上,驱油效率达到42%以上;一类油层水洗程度达到88.0%,驱油效率达到63%,一类油层实施聚合物驱后,仍然有40%左右的剩余地质储量。
为寻找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新技术,开展了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
1对储层微型构造进行研究和建立目的层三维地质模型,为水平井研究提供足够的地质依据。
1.1储层微构造研究对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在原井网条件下应用三角网格内插法确定目的层的顶面海拔深度等值图(图1-1);二是应用Petrel软件在相控条件下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对储层构造进行描述,采用精度较高的最小曲率法建立模型(图1-2),实际钻井结果证实,该模型预测油层顶面海拔深度在着陆点处仅差0.4m,预测精度达到95.4%。
图1-1葡Ⅰ21顶面海拔深度图1-2 最小曲率法1.2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曲流河特有的沉积方式(侧向加积),造成了曲流河特有的内部建筑结构(图1-3):内部结构单元界面(夹层)为一系列与地层呈一定倾斜角度的超短期基准面,该基准面单井钻遇率低、可比性差,结构最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