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制度主义
新制度学派

具体表现
新制度学派对旧制度学派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其具体表现如下: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研究
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在对此问题的理解上,新旧制度学派有其明显的差异性。 凡勃伦把制度归结为思想和习惯,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思想和习惯是逐 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过程,但制度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的发 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可见,凡勃伦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①研究由现有社会动机决定的社会集团的 行为和思想;②揭露资本主义演变的原因,考察社会发展条件的更替、经济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制度)的演变。
新制度学派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的激进派别
01 学派介绍
03 形成过程 05 具体表现
目录
02 学术观点 04 代表人物 06 基本内容
新制度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中的一个激进派别。他们强调制度分析,以“结构改革”为研究的重点, 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特征的影响及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革方 案。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思想渊源于旧制度学派的制度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包尔丁、科姆、 海尔布罗纳、沃德、格鲁切以及缪尔达尔等人。新制度学派并无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大体上说,他们的共同思 想倾向是: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矛盾,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在于制 度结构的不协调,并着重从结构变化方面去推测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
基本内容
加尔布雷思的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
从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一直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经济学者往往将社会科学技术不变,作为分析 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前提条件,但是,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这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 分析中不可漠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某些经济学者开始科学技术进步,用纯技术观点看待社会的变化,提出 医治经济病症的改良方案,在20世纪初,最典型的代表是凡勃伦,现在,新制度学派在这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及与三大政策的联系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与联系新旧三民主义和分析对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明确反帝斗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凋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冶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
“农民之缺乏由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上地,资其耕作。
”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
这表叫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山”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的政治内容。
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摘录自钱厚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转折。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5.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
对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评
价。所谓的微观效率评价就是立足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 成本-收益评价。对于任何一个变迁主体来说,其所支付的 代价越低,而从变迁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多,效率就越高。 对制度变迁的宏观效率评价,既包括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包括公平度。微观层次上只比较私 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而宏观层次上的比较是社会制度变迁 所支付的总成本和所获得的总收益。总成本包括各个制度 变迁主体私人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在他们收益过程中社会 所承担的成本,即外在成本或者社会成本。总 收益也包括 变迁主体所获得的私人收益及这些变迁主体以外的主体所 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这样,微观上的高效率,从宏 观评价,效率可能不高或者不像在微观层次上那么高(社 会成本的存在)。同样,微观的低效率置于宏观层次分析, 可能是较高的效率。
变迁主体的作用 要使“制度非均衡”过度到“制度变迁”,起决定作 用的是变迁主体。制度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有 许多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有,认识和把握 时机、确立变迁目标 、选择变迁方式 、制定变迁方 案 、实施变迁、完成和巩固变迁 、最后实现新的制 度均衡。这一系列的任务或者作用往往不是由一个主 体或者一个行动集团承担,需要不同的主体分工接力。
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 这是从变迁的范围来划分的。局部变迁就是某个方面
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变革。局部变迁可 以是一个制度结构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一起变迁,一个 国家的某些地区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地区而变迁。整体 变迁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会配合、协调一致 的变迁。 局部变迁是有限度的。第一, 局部变迁迟早 会影响到别的制度或者整体制度,导致整体变迁。第 二,单个个体所实施的局部变迁一般不允许动摇一个 国家的根本制度,如所有制 ,宪法等。第三,根本性 制度只要一变动,就不可能是局部变动,必然是全社 会各种制度的整体变革。整体变迁的本质在于各种制 度的协调、配套,并不强调时间上和变革程度上的一 致性。整体变迁基于社会特定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的 内在联系和互动性。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老制度主义:(对他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看张宇燕1993的论文、Ekelund and Hebert1997的第16章以及贾根良1999的论文)凡勃伦(老制度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必读!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l4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 Men, New York, B. W. Huebsch, l918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l9l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990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B. W. Huebsch, 19l9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192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1ishers, 1983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New York, B. W. Huebsch, l923A Veblen Treasury: From Leisure Class to War, Peace and Capitalism,ed. Rick Tilma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不同点:①领导力量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
⑥所属的革命阵营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不同点:(1)革命对象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消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2)革命的动力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四大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三大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3)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相同点:(1)领导力量相同。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所属革命相同。
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着作推荐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推荐199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新制度主义:要想对新制度主义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把握,可以参看埃格特森的“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新制度经济学>>;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霍奇逊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宣言》;青目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Furubon and Richter的《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载于他们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一些很重要的评介性文章:陈郁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和《集体行动的逻辑》;钱颖一和许成钢分别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刘守英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汪丁丁对《产权的经济分析》,以及《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译者所作的评介性文章。
这些文章对于抓住理论的核心是很有好处的。
老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是研究制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学界对两者的细致比较并不多见。
但是有:卢瑟福的《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Hutchison的《新旧制度主义经济学》下面我们分制度经济学不同的研究范围来推荐书目1 产权理论科斯、阿尔奇安和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此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关于产权和制度变迁的经典性解释;德姆赛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有权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并且有助于认识企业的产权构成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运用产权理论设计与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有产权怎样影响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并且加深对公有制基础上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认识;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可以使我们了解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财产制度的重要作用以及什么是最有效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研究了企业所有权的各类形式,可以了解决定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各种制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条件;柯武刚和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必修课程,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近代史纲要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范文篇一:《浅谈戊戌变法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戊戌变法;《上清帝第六书》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
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
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
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
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
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
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发展反思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发展反思〔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持续推进了制度分析的理论前沿,但在自身学科属性的基本议题上仍存在疑义。
一部分制度研究者在此背景下摆脱狭隘的政治科学立场,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贯通的角度,思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以及新论题同旧传统的关联。
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在内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个流派,在其演进发展中受多个学科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板块构造作用之下,呈现出多重焦点、层次分化与领域延展的特点。
在学科定位及流派演进基础上作出综合反思,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愈加关切超越政治科学内部流派细分的格局并致力推进不同制度研究取向的交汇融合,围绕内生制度变迁、观念和话语分析以及修辞制度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理论阐释,兼重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研究途径并在建构机制和时序分析的方法论领域颇有建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流派演进,发展反思,政治科学〔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03-0090-06新制度主义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在制度分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并于80年代经过政治科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奠基性文献的梳理界定而形成身份自觉意识。
政治科学的新制度主义经历了传统制度研究的推陈出新并从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迈进,在研究领域扩展和内容深化方面取得可观成就,其各流派在累积现实解释力的同时致力于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由此逐渐成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
一、社会科学视野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按照通行观点,马奇与欧森发表于1984年的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的组织因素》,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霍尔与泰勒发表于1996年的论文《政治科学与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则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三分法赋予权威依据。
这两篇论文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设定了核心研究领域,提出了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逻辑,但是基于政治科学角度审视新制度主义的确立及演进,仍面临亟待澄清或深入阐释的一系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主义
旧制度主义受到了以伊斯 顿与达尔为代表的美国行 为主义政治学家们的猛烈 抨击。他们认为,传统政 治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无 法容忍的不足。这些不足 由彼特斯概括为五个方面。
法律主义
整体主义
结构主义
法律被旧制度主义者认为是 旧 制 度 主 义 的 重 点 是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制度
构建国家各级部门、治理国 成 文 法 分 析 , 他 们 在 家他、 们使认国为家法正律常不运仅行建的立关了键公。进 行 比 较 分 析 时 通 常 共部门的框架,而且是政府 是 比 较 整 个 体 制 , 而 影响公民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 是 分 析 单 个 制 度 ,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强调意义的构建
和相关价值的可以构成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有效 平衡,它强调制度对社会与经济环境的依赖,并且 能够层层叠叠的积聚组织发展的符号、价值维度和 话语。
institutions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关注的
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历史主义
关注法律,尤其关注宪法。 在一起进行比 较研究 。
旧制度主义宣称自己的分析
规范分析
是以历史为基础,他们的分 析关注当前的政治体制是怎
政治学有着很清楚的规范性根源,旧制度 主义通过对政治的相关评论,来描述一个 具有规范性的“好政府”。
样根植于历史的发展,以及 根植于社会、经济、文化之 中。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 结制度变迁的规律。
一、新旧制度主义
(一)从旧制度主义到行为主义 新制度主义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称为旧
制度主义,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传统政治学方法是指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兴 起以前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这种以制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方法自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
旧制度主义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研究法、历 史研究法和描述归纳法,重点研究成文法律, 尤其是宪法,官僚机构等正式的政治制度。
背景论
简约论
功利主义
功能主义
工具主义
行为主义者们将政治现 象看作是个人或集团的 各种行为的结果。所有 的政治现象都有可以还 原到个体层面
如同市场竞争会产生一种 均衡状态一样,政治的政 党竞选也会产生一种平衡 效果。不仅如此,政治中 的竞争还会提高政府的效 率。
第二,各种制度主义之间的统一与分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已经变成政治学 的主流分析路径
(一)从行为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第一,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马奇与奥尔森 《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放弃对制度的研究是行为主义的一个 主要缺陷。
由于行为主义的影响,作为政治生活基本因素的制度被 忽略了,而实际上,组织和法律制度则成为政治生活的主 导者。新制度主强烈地反对把行为确定为政治分析的基 础要素;他们不相信行为能够为解释所有政治现象提供 足够的基础。因为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因此,在理解 这一概念时,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旧制度主义时期,学者们主要致力于政府的正 式制度和与此相关的宪法文件或法律研究
新制度主义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公共 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组织理论、社会 资本理论来理解或解释中观层次的组织现象 (如部门、次级部门、团体决策等)以及微观层 次的个体行为(如理性算计等)。新制度主义不 再从整体视角来比较、描述政治制度,而更多 地从中观、微观层面来分析制度对不同层面 的政治行动者的影响,如劳资结构、政府间关 系、工团组织等。
制度理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制
度
历史制度主义
盖伊·彼得斯 七分法
西门·雷奇 四分法
豪尔、泰勒 三分法
克拉克 二分法
七分法——盖伊·彼得斯
制度由何构成?
制度怎样形成? 制度如何变迁?
个人和制度如何互动? 制度如何解释行为, 及其能否验证?
制度如何设计? 制度如何运行? 什么是好制度? 该理论的解释限度
理 规 性 历经 范 选 史验 制 择 制制 度 制 度度 主 度 主主 义 主 义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具有对个体 行为的制约作用,而且还具有教化与塑造作用。
行为者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更多的是受 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在他 们看来,政治行动者不是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者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行为者的行动选 择受到既定文化模式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 行为者的目标确定与方案的策略选择。因此, 个体的行为要遵从社会规则的要求,受到规范 的约束。
究,涉足对选举行为、压力集团活动、政治派 别的活动、精英的个人作用、政治文化和信 仰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研究。 原因: 1.行为主义认为制度研究无助于实现政治的 最根本的目的。 2.制度研究无助于解释现实。 3.相同制度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二,价值取向与非科学性vs政治科学
由于价值问题是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的,任何数量 的经验证据都不能证明或推翻一个价值判断,因而它 们不能成为建立在观察和经验证据基础之上的科学 的研究对象。政治学应当以实实在在的政治事实为 研究对象。
马奇和奥尔森认为行为主义的不足
假定阶级、地理、 种族、语言、文化、 经济等等因素决定 了政治,而它们却几 乎不受政治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政治 事件是选民们与官员 之间的理性选择的产 物。
行为主义认为,政治是 实现选民需求与偏好 的工具。这一点与传 统政治学完全相反。 在传统政治学中,政治 具有教育公民和完善 文化价值的目的。
义
社 会 学 制 度 主 义
利 益 代 表 制 度 主 义
国 际 制 度 主 义
normatiive institutionalism:强调价值和规范在组织
和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为追求效用最大化
的个体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政治背景,它把制度界定为规 则和动机的结合体,构成个体行动的“政治空间”,个 体行动与制度约束由此获得了明晰的分析联系。
是诸如政党体系或利益集团网络等中观层次的政治 结构和制度,它们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发挥着利益协 调的功能。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ism:把国际体系和国
际机制视为制度,用制度和结构的框架来解释国际 政治领域的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行动。
四型政策
制度因其结构性特征或作为人类长期活动的
一种产物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新制度主义 者眼里,制度不仅仅是一个不变的“东西”,而 且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过,新制 度主义主张,制度不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而是
嵌入特定的环境中如“嵌于各种政治经济体
系中建构人际关系的正式规则或非正式程序、 习惯、规则与惯例”等;又如,历史制度主义流
核心思想有两点: 第一点,它将国家看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
个体,通过对其在组织社会、生活活动方面 的研究,来强调其作用。
第二点,将国家的政治作为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法律、制度和国家构成的研究,来论 证政治制度对社会群体及个人的重大影响及 支配作用。
“旧制度主义”中的元理论
法律主义
规范分析
结构主义
历史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认为制度对个体的行为并不具 有教化与塑造个体的偏好作用。相反,如果制度 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体的正常的既定偏好,那么就 会导致制度的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行为者由于受到自身能 力的限制,受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制度 背景的限制,行为者不一定能够完全知道自 己的利益,更不用说完全知道为实现自身利 益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选择。在他们看来,制 度不仅对行为者的偏好过程起到塑造作用, 而且对行为者目标的确立过程也起到塑造作 用。
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最让行为主义不满的是它的制 度主义与价值主义。
第一,它太注重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了
旧所关心的是“创立和论证现代国家,致力于改善和 巩固国家,寻求摧毁和超越国家。
行为主义的研究转向了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核心就是“根据被观察到的和能
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来说明所有的政治现象。 行为主义开始关注那些非正式政治行为的研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关键术语是“路径依赖”,
指制度创设和政策最初发起时所选择的政策,将持续和 决定性的影响未来的政策,然而不断增加的压力会造成 均衡的断裂,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empirical institutionalism:关注政治结构与政策绩
效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提供一种经验 基础。
新经济学制度主义—— 用来分析管制型政策
规范制度主义——用来 分析现代化政策 将制度本身当作行为者的 制度主义——用来分析 自由化政策
三分法——豪尔、泰勒
更多的受经济学的影响,将理 性选择和制度研究结合。制度是 人为的创造、设计、创新的,这 些都是基于个体的理性假设基础 上,制度构成一张“策略北京, 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影响政治结 果。”
派的路径依赖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流派的
制度互动观以及社会学制度主义流派的文化 嵌入观点等。
旧制度主义倾向关注政治体系宪法意义或者 正式意义上的结构特征,如总统制或是议会制, 联邦制度或是单一制度等。认为“结构实际 上决定着行为”
新制度主义认为,是“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 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也就是说,在解 释、描述或预测政治行为及其后果时,是“制 度攸关”而不再仅仅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制 度之所以攸关,是因为政治行为是镶嵌在制度 之中,受制度制约或受益于制度所提供的便利。 这些制约或便利主要体现在制度界定了行动 者的权力、利益偏好、资源与动机等行为的 手段—目的与条件—规范。
以结构为基 础的新制度
主义 (structure
-based)
偏好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