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关于《西厢记》的公案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明代传奇剧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传奇剧作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段美丽而动人的爱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种种禁锢和束缚。

整个剧作分为十五个本子,共计四十回。

故事主要发生在唐宫中的西厢房,因此得名《西厢记》。

故事开始时,玉环的信童李纨和宫女云英帮助玉环偷偷见到了唐明皇。

玉环与明皇相见甚欢,他们的爱情之花在这里开始盛开。

然而,唐宫中的宫廷礼仪使得他们的爱情并不容易。

为了能够更加自由地相聚,他们共同设计了一场假意的疾病,使得玉环能够离开宫廷,前往明皇的宅邸。

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宦官韩湘子发现了明皇和玉环的秘密,他向唐明皇告发了这段私情。

唐明皇得知后大怒,将玉环赶回宫中,还命令杀掉了她的父亲杨贵妃。

玉环被囚禁在一个以花为名的地方,无法与明皇相见。

然而,爱情使人勇敢,玉环并没有放弃。

她设法逃脱了宫廷的束缚,千辛万苦地寻找到了明皇。

他们再次相聚,但他们的幸福并不持久,因为玉环的身份不容忽视。

为了保护玉环,明皇决定发动一场内战,以掩盖她的身份。

最终,明皇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内战中,他获得了胜利,并将玉环娶为妻子。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磨难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

《西厢记》主要通过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约束和禁锢。

宫廷的礼仪、封建的等级制度等都成为他们爱情的障碍。

然而,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实现了他们的爱情。

这部戏剧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束缚,以及个体通过努力和勇气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

总之,《西厢记》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了许多关于社会、家庭、友情等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品。

它通过描绘爱情,让人们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西厢记酬简原文

西厢记酬简原文

西厢记酬简原文【实用版】目录1.《西厢记》概述2.《西厢记酬简》原文概述3.《西厢记酬简》原文详细内容4.《西厢记酬简》原文的艺术特点5.结论正文一、《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为基础,经过王实甫的艺术加工,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杂剧。

故事讲述了书生张生与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历经重重困难,最终结为夫妇的感人故事。

该剧不仅表现了爱情至上的主题,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西厢记酬简》原文概述《西厢记酬简》是明代文人汤显祖为《西厢记》所写的一篇序文。

汤显祖在序文中对《西厢记》的原文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对王实甫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探讨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西厢记酬简》原文详细内容《西厢记酬简》原文详细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西厢记》的概述:汤显祖首先简要介绍了《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包括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三位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历经困难后最终走到一起的结局。

2.对王实甫的艺术成就的评价:汤显祖认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3.对《西厢记》的文学史地位的探讨:汤显祖将《西厢记》与古代其他著名杂剧进行比较,指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对《西厢记》的思想内涵的解读:汤显祖认为,《西厢记》以爱情为主题,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四、《西厢记酬简》原文的艺术特点《西厢记酬简》原文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笔优美:汤显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论述严谨:汤显祖在评价《西厢记》时,不仅对剧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显示出其严谨的学术态度。

西厢记凡例十则原文

西厢记凡例十则原文

西厢记凡例十则原文《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其中有“凡例十则”这一部分,以下是其原文:凡例十则。

一、凡古今小说,多言情事,而无一篇以妇女为主人翁者。

余以为人生之事,无非男女之交,故曰“男女之事”者,非特男之事,亦非特女之事也。

然则男女之事,岂可尽归男子之手而忽女子之情哉?所谓“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共有之事也。

是故余欲以此书,表妇女之情,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情。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共有之事也。

二、古人有言曰,“男女授受不亲,不如偶然同枕。

”余以为此言甚善。

然则男女之情,实则无非授受之道也。

是故余以此书,表男女之情,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授受之道。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授受之道也。

三、凡古今小说,多言男女之欢乐,而无一篇以妇女之悲苦者。

余以为男女之情,实则无非欢乐之事也。

然则男女之情,岂可尽归欢乐而忽悲苦哉?所谓“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欢乐之事也。

是故余欲以此书,表妇女之悲苦,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欢乐。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欢乐之事也。

四、古人有言曰,“男女之情,有如生花之艳,亦有如落叶之凄。

”余以为此言甚善。

然则男女之情,实则无非生花之艳,亦有如落叶之凄也。

是故余以此书,表男女之情,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生花之艳,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落叶之凄。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生花之艳,亦有如落叶之凄也。

五、凡古今小说,多言男女之情,而无一篇以妇女之幽闺者。

余以为男女之情,实则无非幽闺之事也。

然则男女之情,岂可尽归男子之手而忽女子之幽闺哉?所谓“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幽闺之事也。

是故余欲以此书,表妇女之幽闺,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情。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幽闺之事也。

六、古人有言曰,“男女之情,有如水之柔,亦有如火之烈。

”余以为此言甚善。

然则男女之情,实则无非水之柔,亦有如火之烈也。

是故余以此书,表男女之情,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水之柔,亦欲以此书,表男女之火之烈。

故曰“男女之事”者,实则男女之水之柔,亦有如火之烈也。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故事开始于一个晴朗的春日,一位名叫张生的书生在花园中与朋友们游玩。

在花园中,他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但莺莺却是一名官员的女儿,身份地位与张生相差甚远,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莺莺的父亲得知了她与张生的私情,决定将莺莺嫁给别人。

莺莺心灰意冷,但她的母亲却暗中支持她与张生的爱情。

在母亲的帮助下,莺莺偷偷与张生相会,并决定私奔。

他们在一座寺庙里举行了婚礼,但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

莺莺的父亲找到了他们,愤怒地要将他们分开。

在千钧一发之际,莺莺母亲出面解围,最终说服了莺莺的父亲,让他们能够团聚。

最终,他们的爱情得到了认可,莺莺与张生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西厢记故事梗概就是这样,它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爱情、家庭、社会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西厢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是无法被束缚的,它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走向幸福。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莺莺与张生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一起。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也能够珍惜身边人的关爱和支持,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西厢记故事梗概(精选五篇)

西厢记故事梗概(精选五篇)

西厢记故事梗概(精选五篇)第一篇: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第二篇:西厢记浅析崔莺莺的内心世界【摘要】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体现在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等方面。

西霜记的故事

西霜记的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主人公是书生张君瑞(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

主要讲述的是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欲抢莺莺为妻,崔母命张生写退贼保驾榜文,张生完成后却欲带走莺莺。

崔莺莺也因牵挂张生而走出闺房,默默地祈祷张生平安。

最终,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和崔莺莺私自结合。

然而,崔母发现后非常生气,要求张生立刻上京应考。

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

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西厢记》不仅在戏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还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是一部爱情剧,写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叙述了崔、张的相遇、爱慕、难舍和离别,其间穿插着老夫人的主婚,红娘的助兴,赖简、崔老夫人、张生母亲等人的反对等情节。

红娘作为传书的使者,有力地促成了张、崔二人的姻缘,并直接造成了老夫人的悔婚,而在欢庆合卺时,老夫人又一次反悔,从而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故事主要讲了唐朝普救寺的长老长老法聪禅师,看中了一位名叫莺莺的女子。

当时,她正在老夫人的寺院里烧香拜佛。

张生向她诉说自己的满腹心事。

两人一见钟情。

但这事被崔相国知道了。

于是,他先设计骗得莺莺与自己成亲。

可是结婚当晚,张生却被老夫人叫去。

原来老夫人嫌弃莺莺不是清白人家的女儿,不同意他们的婚事。

第二天,张生便偷偷出走了。

莺莺对老夫人的顽固不化非常气愤。

红娘把她偷藏的诗给张生看了。

张生才知道自己误会了莺莺,就连夜赶回相府,和老夫人言归于好。

张生被迫娶崔莺莺之后,两人情投意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崔母发现崔莺莺私自出门,便写信给相府,要求退婚。

谁知崔相国早已察觉,并派家人前往莺莺处将她带回。

张生本想追上去,但听说莺莺回来,只得退了回来。

两年过去了,老夫人让张生带着莺莺去寻找红娘,想要成就这段姻缘。

红娘识破了他们的用意,想要拆散这对恩爱夫妻。

最后红娘费尽口舌说服了老夫人。

老夫人终于同意他们成婚。

两人终成眷属。

最后,他们双双离开了普救寺。

该剧塑造了温顺贤慧的莺莺、忠诚老实的红娘、性格暴躁的崔母、天真纯洁的丫环红娘等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红娘,更是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重男轻女,导致很多人家都生了女孩,女孩自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在外面玩耍,因此,女孩的童年很少快乐。

所以,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也要对妹妹更加友善,体贴。

小时候,家里条件好,我就喜欢坐在妈妈旁边,听她给我讲关于杜丽娘的故事。

在妈妈眼里,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做什么事都不用大人操心。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文案:1. 张生那家伙,一见到崔莺莺就丢了魂儿似的!他呀,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整天围着崔莺莺转。

你说他咋就这么痴迷呢?嘿!就跟那宝玉见了林妹妹似的。

张生为了见莺莺一面,想尽各种办法。

记得有一次,他偷偷趴在墙头偷看莺莺,哎哟,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难道爱情真能让人变得这么疯狂不成?2. 崔莺莺心里也是纠结得很呐!一边是自己的感情,一边呢又是那些礼教的束缚。

这不就是像那被线扯着的风筝,想飞又飞不高嘛!她明明对张生有意,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

有一回,张生给她写了封情书,她那又害羞又开心的小模样,哎呀呀,真是可爱至极。

她会冲破束缚和张生在一起吗?3. 红娘这个小机灵鬼,可是帮了张生和崔莺莺不少忙呢!她就像那根连接着两人的红线,东奔西跑地传信搭桥。

有一次张生急得不行,红娘还打趣他说:“瞧你那猴急样儿!”哈哈,她可真是个妙人。

要是没有红娘,他们俩能这么顺利吗?4. 老夫人呐,可真是个顽固的主儿!她就像那堵怎么也推不倒的墙,死死地挡在张生和崔莺莺中间。

张生那么优秀,她咋就不同意他俩在一起呢?真是搞不懂!还记得她让张生去考取功名那事儿吗?张生当时那个无奈呀!她为啥就不能成全这对有情人呢?5. 张生去赶考的那段日子,崔莺莺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的,那叫一个愁啊!就跟那丢了魂儿的木偶似的。

她天天盼着张生的消息,嘴里念叨着:“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你说这爱情的力量咋就这么大呢?他俩能经得起这分别的考验吗?6. 等张生终于回来了,那场面可热闹了!崔莺莺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张生也是紧紧地抱住她,嘴里不停地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这画面简直比那画儿还美。

他们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直想把康生关于《西厢记》的那封信找出来再看一遍,但一直没有找到。

近因林凯兄协助,才找了出来,此信竟不是我印象中刊载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而是刊载在1958年6月23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作为要闻刊发,足见重视。

这当然不只是因为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地位,而是同毛泽东当时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二重读一遍,更觉骇然。

记得那时我刚读完大学一年级,学问无多,却正卷入了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大潮。

校系两级党组织都在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所谓“迷信”,似乎主要是指对“资产阶级专家教授”的迷信;而“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对资产阶级专家教授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敢想、敢说、敢干。

校领导高呼“真理在手,所向披靡”,当时只道是鼓劲儿的壮语,后来渐渐知道,其源盖出于最高领袖。

三经过了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党内从上到下,都以为已经取得了政治、思想战线“伟大的胜利”。

但是毛泽东似乎认为,在学术领域,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仍是“资产阶级”教授掌握着话语权。

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要怕资产阶级教授,不要怕大知识分子。

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就说世界大发明家,往往不是大知识分子,都是青年。

王弼二十二岁死,颜回活了三十二岁,周瑜二十九岁、李世民十几岁当“总司令”。

到了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说进城以来,相当地怕教授,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行。

他又一次举证,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列举了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孙中山、马克思、王弼、颜渊等等,以证明“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

“文革”中看到不记得什么大学印刷出来毛讲话未公开的记录稿,所举年轻人中还有《西厢记》里的“红娘”。

再到5月份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更把讲话精神归结为“破除迷信,不要怕教授,不要怕马克思”。

“一切迷信都要打破。

”话语出自最高领袖,流传出来,对青年人的鼓动,其力有如大潮,分明感到这是在号召青年人向教授、权威们挑战。

四要破除的迷信,连马克思都包含在内,匪夷所思。

不是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吗?现在看来,那时的毛,鉴于1956年的“反冒进”、1957年的大鸣大放,总觉得有人说话比他还灵,这些人既有党内的,也有党外的。

所以,在政治上划定了五十余万“右派”(这是公开的数据)之后,依然不大放心,决心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压倒他们。

这个“他们”中,当然也会包括党内不赞成“冒进”的人,所以极而言之,连马克思也不要迷信。

他大概觉得,只有把这些“权威”搞得颜面扫地,才能如臂使指,得心应手。

事后证明,确实达到了目的。

当接踵而来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招展时,“权威”们、教授们万马齐喑,举国“一片欢腾”,无论党内党外,再也没有什么话语或力量能够试图为此降温了――不但没有人敢公开反对,甚至私下的抱怨也几近绝迹――后来证明这样被当作“迷信”“破除”的,并非只是“权威”或“教授”,更是对“规律”乃至“常识”的“破除”。

它带来生产力的大破坏和此后的全国大饥荒。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只说当时,我们这些学问无多的毛头小子无比兴奋,我们开始批判教授,觉得只要引证毛泽东的著作来与之对垒,便真可以“所向披靡”了。

教授专家,不在话下。

康生关于《西厢记》的那封信,就在毛泽东一连串破除迷信的讲话后,应时发表了。

所以,那时读后,血脉贲张,觉得真个大胆,真个解放。

现在回看,他哪里是要谈学术、谈《西厢》,只是借《西厢记》为题,对毛泽东那一系列讲话作出政治上的响应或表态罢了。

这就不难懂得,为什么这样一封信会作为“要闻”在全国播发了。

这是政治,而非学术。

此后康生在党内的地位日益显要,直到“文革”,一直为毛泽东所倚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康生的信,借王实甫《西厢记》与董解元《西厢记》的比较,大肆嘲弄了他所谓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授文人”。

全信不长,时隔久远,又不好找,许多人(包括一些在大学讲授或研究《西厢记》者)可能未曾寓目,不妨原文照录,分作两截,略加评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编辑组诸同志:来信收到,黄本董西厢不在手边,等我要回时再告。

黄本的长处,在于序言,其文字并无特异之处,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六幻本,即是以黄本为底本的。

以前我曾就影印本以黄本粗校一次,现将校本送来,就此很易看出黄本面目,也许对校勘工作还有用处。

董西厢与王西厢不同,现有各种版本,并无甚差异。

我以为文学出版社不必再在版本校勘上去费工夫,只要将原影印本的几个错字改正一下就可以了。

如再弄些繁琐的校勘,对读者不仅无益而且徒耗精力。

至于那种资产阶级教授专以版本吓人的手法,我们出版社不仅不应采用,而且要坚决加以揭露,使读者破除迷信,懂得那些所谓“专家”,并无真才实学,只不过在那里作文字游戏和文字消遣而已。

这类事,我很清楚,我自己就是把校勘小说戏曲作为工作之余的游戏,疲劳之后的休息,好似有的人休息时打麻将差不多的。

至于文学家将董西厢加以必要的(不是繁琐的)通俗的(不是引经据典的)注释,进行取精去粕的深入研究,那是很有必要的。

但,注解其中一些难解的“词”,如果不熟习北方的群众语言并在北方农村广大群众中生活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名牌教授”“名牌专家”),却很难注释清楚。

这一段,是讲校勘的。

从信中看,起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编辑室写信向康生商借《董解元西厢记》黄嘉惠校本(即信中所言“黄本”)。

商借的目的当是为了校注《董西厢》。

“人文社”1961年完成、1962年印行的《董西厢》校注本,先是请曲学名家凌景埏先生承担的,后来因凌先生于1960年(一说是1959年)去世,未竟工作便由出版社接续完成。

人文版校注本用的底本,是明代崇祯年间闵遇五所刻《西厢六幻》,即所谓“六幻”本。

这次商借“黄本”,不知是为凌先生需用还是出版社要用。

古籍整理中,校勘之学是不能不讲的。

一种古籍,在其流传中,往往有很多刻本,文字各有差异或脱落或臆改,如《董西厢》,除“六幻”本、黄嘉惠本,还有1957年在安徽绩溪发现的《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以及屠隆校本、汤显祖评本、闵齐?晨瘫尽⑴?红室刻本等等。

以一种较好的版本为底本,然后参对其他版本,校异勘误,择善而从,这才能整理出一个错误较少、内容较准确的新版本来。

至于在校勘中底本选择是否得当,勘校是否精审,能否择善而从,就要看校勘者的学识功底与鉴别能力了。

所以,古籍整理中,校勘是基础工作。

校勘者必须懂得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乃至文字、词汇、音韵之学,并非康生所说只是“文字游戏和文字消遣”,更非所谓“打麻将”一类“游戏”。

这些年,许多并无古籍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也印行了不少古籍,名为校注本,结果错误百出,有些甚至无法卒读。

这就是以为随便找个人就可以做校注的结果。

康生对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并非无所知,他自己也在做这种他所谓的“打麻将”式的“游戏”,但他偏要在此时此地大贬版本、校勘之学,只是为了以此为由,一笔抹倒他所谓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授”,其终极目的,更在借此表态,从政治上响应毛泽东“破除迷信”的号召。

严肃的学术问题,就这样变成了轻浮的政治投机。

六在信的后一部分,康生大加嘲弄了所谓《王西厢》的“春秋之笔”:从明代到现在,研究王西厢的学士文人,真是车载斗量,他们无分析无批判的将王西厢捧到天上去。

资产阶级的大学教授写过许多文章,校勘过许多板本,出版过许多本子,其实他们不仅不知道什么是王西厢的精华和糟粕,甚至几百年来王西厢文字上长期存在的笑话,直到现在也还看不出。

譬如说“草桥惊梦”一折,这是几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字,可是就在这一折“雁儿落”曲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试想:在一种刮着“疏剌剌林梢落叶风”的“清秋夜”里,竟有“绿依依”的柳树半遮高墙,这不是大笑话吗?明朝人谑称西厢记为“崔氏春秋”,这四句曲词,真可以称为“春秋之笔”。

人们天天在那里校勘、研究王西厢,可是不去研究王西厢的祖本――董西厢,甚至也没有像黄嘉惠那样把董王两西厢的曲词来简单的对照一下。

如果稍加对照,上面那样的大笑话,就不难立刻看出。

因为董西厢虽无“雁儿落”一曲,可是那里讲:“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淅零零的微雨,率剌剌的西风”。

那里讲:“急煎煎的促织儿声相接”,“雨儿歇,闪出昏惨惨的半窗月”。

那里讲:“清宵夜好难捱”,“衰杨折苇隐约映渔台”。

从这些简单的句子里,不仅可以立刻看出“衰杨折苇”和“绿柳依依”的不调和,而且可以看出王实甫的曲词,也大半是由董词袭演而来的。

当然“绿柳依依”的句子,也可能不是王的原词,而是后人抄错或补错的。

我这里不是要指责王实甫,也不是说董曲里就没有糟粕,而是说有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学者教授的校勘和研究工作,并不值得重视。

在我看来,要真正研究董、王两西厢,不将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授文人以及他们所捧为权威的王国维等人的各种谬论彻底打破,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知道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因而也就不可能研究好的。

今天是星期日,借着回信,作为休息,信手所写,错句错字及不对之处,一定不少,阅时一笑置之可也。

康生1958年6月1日七康生在这段文字里,大讲了一通精华与糟粕,但也并未对此作哪怕稍稍像样的分析,因此也无从研判其是非。

他在信中花了大段笔墨嘲弄的“绿依依墙高柳半遮”一段曲词,却恰恰未见得有那么可笑。

据说,此信发表后,北大中文系的游国恩教授便在私下调侃道:他住的那里如果没有垂杨,请他到北大燕园来看看就知道了。

只是刚刚经历了“反右”,以康生的地位,谁也不愿去捋虎须罢了。

以今日北京论,此时正是清秋时节,一壁厢疏林落叶,黄叶满地;一壁厢却是高墙绿柳,枝条摇曳。

二者并非不可得兼,因而也无所谓“春秋之笔”。

或许有人会说,全球气候变暖,今日之气温与当日之气温未必一样。

那么不妨看看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结论。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竺可桢先生晚年的著作,他以考古资料、物候记载、地方史志为据,得出了五千年气候变迁的清晰走势。

无论《董西厢》《王西厢》,都是演绎了唐代元稹《莺莺传》的故事。

而元稹的《莺莺传》,据记载,又是基于他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么,故事发生的时代,即元稹生活的时代,气候怎样?竺可桢的结论是中国气候从第七世纪中期至少到公元十世纪,气候一直比较和暖。

唐玄宗的妃子江采?o,居处满种梅花,故称梅妃。

元稹的诗中也提到“梅杏春尚小”,足见那时长安可以栽梅。

而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记载了长安可种植柑橘。

柑橘只能抵挡零下八度的气温,而梅树也只能忍受零下十四度的寒冷。

长安气候如此,《西厢记》中的蒲郡,距长安不远,当亦如是。

今日北京,已看不到梅树与柑橘,气温应尚不如当年长安和暖,但深秋柳条绿意尚浓,当年岂无绿柳?那么,到王实甫写作《西厢记》的时候,大都(今北京一带)的气候又如何呢?据竺可桢的研究,经过十二世纪一个短时期的气候转寒,公元十二世纪刚结束,气候又开始回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