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摘要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
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
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年龄和LVSI。
(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
(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
(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
(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
(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
(B III)【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
子宫肉瘤诊断标准

五.xx肉瘤诊疗指南子宫肉瘤就是生殖道肉瘤中最常见得一种,发病率低,占子宫恶性肿瘤得2%-6%。
子宫肉瘤多发生在40-60岁。
子宫肉瘤虽少见,但组织成分繁杂,主要有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子宫肉瘤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需术中冷冻切片以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子宫肉瘤恶性度高,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易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放疗与化疗不甚敏感,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为30%-50%。
5-1.分类子宫肉瘤常见类型有三种,最常见得就是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uterus,LMS),其来源于子宫肌层或子宫血管得平滑肌细泡,可单独存在或与平滑肌瘤并存。
其次就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较少见得就是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亦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ullerian mixed tumor,MMMT)或癌肉瘤(carcinosarcoma),它来源于苗勒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得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同时含有恶性得上皮成分与恶性得间质成分,即癌与肉瘤成分。
5-2.诊断5-2-1.临床表现5-2-1-1.发病年龄子宫平滑肌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为43岁-56岁。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而高度恶性者平均年龄为50、8岁。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57岁。
5-2-1-2.症状子宫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类似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得症状。
(1)阴道不规则流血为最常见得症状(67%)。
(2)下腹疼痛、下坠等不适感(25%)。
(3)压迫症状肿物较大时则压迫膀胱或直肠,出现尿急、尿频、尿潴留、便秘等症状。
如压迫盆腔则影响下肢静脉与淋巴回流,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22%)。
(4)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常与肥胖(40%)、糖尿病(15%)、不育(25%)等伴发。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501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指南与共识·《中国癌症杂志》2021年第31卷第6期CHINA ONCOLOGY 2021 Vol.31 No.6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
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持续雌激素暴露[如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如他莫昔芬等)]、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以及高龄等。
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约70%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时肿瘤局限于子宫体,属临床早期,预后较好。
子宫外转移的晚期和高危组织学类型患者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发病年龄、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有关,高龄、分期晚、低分化的患者预后更差[3-4]。
临床上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和Ⅱ型(Bokhman 分 型)[5],Ⅰ型为激素依赖型,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预后较好;Ⅱ型为非激素依赖型,主要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预后较差。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和放化疗。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指南 DOI: 10.19401/ki.1007-3639.2021.06.08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21)06-0501-12示出良好的疗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4.03•【文号】国卫办医函〔2022〕104号•【施行日期】2022.04.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诊断标准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和血液病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我委委托有关单位制修订了肿瘤和血液病相关病种诊疗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见附件,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请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做好实施工作。
附件:1.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2.膀胱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3.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4.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5.胰腺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6.肾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7.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8.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9.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10.卵巢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11.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12.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13.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14.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15.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16.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1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诊疗指南(2022年版)18.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19.血友病A诊疗指南(2022年版)2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2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2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4月3日。
2023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endometrioidcarcinoma,OEC)是原发于卵巢的上皮-间质源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占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的10%~20%,与原发子宫内膜样癌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serousovariancancer z HGSOC)z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z EMs)及林奇综合征(1ynchsyndrome)相关。
本共识从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指导OEC的规范化诊治与全程化管理。
一、流行病学特点妊娠期合并卵巢癌病例中,OEC占10.5%。
我国的一项回顾研究显示,50岁以下OEC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增加约1.02%),≥50岁OEC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8.01%)才是示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OEC发病年龄为40~50岁,平均发病年龄较HGSOC低,发病年龄具有地域差异。
国外研究表明,OE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国内报道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
多项研究表明,OEC与EMs有显著的相关性。
妊娠次数、绝经年龄、输卵管结扎和绝经期激素替代疗法也与OEC的发生密切相关。
2023年第5版《WHO女性生鹿中瘤分类》将卵巢的子宫内膜样肿瘤分为良性(囊肿、囊腺瘤、腺纤维瘤\交界性(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非典型增殖性子宫内膜样肿瘤)及恶性(OEC),并将2014年第4版中的卵巢浆-黏液性癌划归为OEC。
1、大体特征OEC通常是单侧性,体积较大(平均I1Cm),表面可光滑,切面多为实性和囊状,可伴有广泛的出血或坏死。
如继发于子宫内膜异位囊M,肿瘤可突入到充满陈旧性血液的囊肿腔,呈息肉样结节。
2、组织形态学OEC镜下观察通常表现为腺体融合、背靠背排列,细胞呈内膜上皮样,腺体腔缘光滑。
AUB诊治指南

• 临床可根据典型症状及体征、血CA125水平
增高作出初步诊断。盆腔超声
可
辅助诊断,有条件者可行
MRI
检查
• 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 26
子宫腺肌症(A)
• 治疗视患者年龄、症状、和有无生育要求决定
• 药物治疗
– 对症状较轻、不愿手术者可试用COC、GnRHa治疗36个月,停药后症状会复发,复发后还可再用
• 术后复发风险3.7~10%,对已完成生育或近期不愿 生育COC或LNG-IUS减少复发风险
• 对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者,可建议子宫内膜切除术。 • 对恶变风险大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25
2.子宫腺肌症(A)
• 子宫腺肌症可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后 者为子宫腺肌瘤
• 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部分患者 可有经间期出血、不育,多数患者有痛经
• 我国大陆妇科学界也存在一些混淆, 如AUB、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 功血)及月经过多这3个术语混用
• FIGO命名与PALM-COEIN分类系统
– 条理清楚、简单、易记
• 与国际接轨
5
指南制定目标
(1)引进FIGO“正常和异常子宫出 血相关术语和病因PALM-COEIN分类 系统” (2)梳理AUB病因诊断治疗流程 (3)简介AUB的常见病因的临床特 征与治疗
12
诊断
13
1. 了解异常出血的模式
• 准确地获得病史是准确诊断及治疗的前提
– 首先要通过详细地询问月经改变的历史,确认 其特异的出血模式,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问题 (即主诉)
– 应注意询问性生活情况和避孕措施以除外妊娠 或产褥相关的出血(必要时测定血HCG浓度)
– 应注意区别酷似正常月经的出血和异常出血, 并以近1-3次出血的具体日期进行核对
子宫内膜癌NCCN指南解读

Ⅳa
肿瘤侵及膀胱或直肠黏膜Ⅳb Nhomakorabea远处转移,包括. 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3
子宫内膜癌标准诊治流程
初诊评估:
ü病史、体格检查 ü血常规 ü子宫内膜活检 ü胸片
可选择 ü肝肾功能 ü基因检测(<50岁 或有内膜癌和/或 结直肠癌家族史)
专家病理 阅片
初诊临床特征
单纯子宫内 膜样腺癌
恶性上 皮性癌
方法: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2:1的比例随机入组
结果:腹腔镜组:26%的患者需中转开腹(因为视野暴露差、出血、转移性癌或BMI高)
晚期患者检出率:腹腔镜和开腹组无差异
未切除淋巴结率(PAN/PLN):腹腔镜组显著高于开腹组(8% vs 4%,P<0.0001)
术后恢复、住院天数:腹腔镜组显著优于开腹组
• 辅助治疗:个体化
• IA期,无肌层浸润:1)观察 2)化疗 3)肿瘤靶向放疗
• 其余期别:化疗±肿瘤靶向放疗
• 不同病理类型,化疗方案不同:浆乳、透明—— TP
.
18
癌肉瘤——ISO+Paclitaxel
.
19
9
I、II期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2)
G1
G2
G3
IA
无高危因素 观察
观察或VBT
观察或VBT
有高危因素 观察或VBT
观察或VBT和/或盆腔放疗* 观察或VBT和/或盆腔放疗*
IB
无高危因素 观察或VBT
观察或VBT
观察或VBT和/或盆腔放疗*
有高危因素 观察或VBT和/或 观察或VBT和/或盆腔放疗* 盆腔放疗和/或VBT±化疗 盆腔放疗*
.
5
II期子宫内膜癌标准诊治流程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肾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
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早期肾癌的发现率逐渐增长,局限性肾癌经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据统计,目前确诊时既已属晚期的患者已由数年前的30%下降至17%,随着靶向治疗的持续发展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晚期肾癌的疗效也逐步得到改善。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一)流行病学在世界范围内,肾癌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最高,而非洲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低。
全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高峰在60~70岁。
根据GLOBOCAN 2012年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肾癌的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4位,死亡率居第16位。
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肾癌的发病率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包括北美、部分欧洲、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拉丁美洲,但肾癌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趋于稳定或下降。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2014年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为上升趋势。
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式西方化及早期筛查的推广可能是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2005年至2009年肾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4.44/10万、4.64/10万、5.08/10万、4.5/10万。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339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共覆盖中国2.8亿人群。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经占据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个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
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属于雌激素依赖型。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
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不清楚。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
由于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2.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个单位(kg/m2),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增加9%。
与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期间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3.7倍。
糖尿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压者增高1.8倍。
3.初潮早与绝经晚:晚绝经的妇女在后几年大多为无排卵月经,因此延长了无孕激素协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时间。
4.不孕不育:不孕不育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与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5.卵巢肿瘤:有些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
应对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
6.外源性雌激素:单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如达5年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30倍。
采用雌孕激素联合替代治疗则不增加罹患内膜癌的风险。
7.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患者发生结肠外癌的风险增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占全部子宫内膜癌2%~5%,有Lynch综合征的女性,其终生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70%。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员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也相应增加,一级亲属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为对照组的1.5倍。
8.其他:三苯氧胺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修饰剂,既可表现出类雌激素作用,也可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与不同的靶器官有关。
三苯氧胺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可导致内膜增生,发生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增加。
9.生活方式:目前已知有些生活方式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饮酒、吸烟等。
为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宣教,包括规范生活习惯、在医师指导下的HRT等。
对存在上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者,对有遗传性家族史的患者、长期口服三苯氧胺的乳腺癌患者等坚持定期检查。
但目前为止,尚没有推荐的可以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常规筛查的手段。
超声是可选择的检查方法。
主要筛查方式为经阴道或经腹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异常情况。
血液学方面没有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因此无常规监测筛查指标。
(二)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55岁。
2.症状(1)阴道流血:少数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能无任何症状,临床上难以发现。
但90%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为各种阴道流血。
1)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90%以上的绝经后患者以阴道流血症状就诊。
阴道流血于肿瘤早期即可出现,因此,初次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早期患者约占70%。
2)月经紊乱: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仅占5%~10%。
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甚至阴道大量出血。
(2)阴道异常排液:早期可为少量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晚期因肿瘤体积增大发生局部感染、坏死,排出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3)疼痛:多为下腹隐痛不适,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病变扩散至子宫旁组织韧带或压迫神经及器官,还可出现下肢或腰骶部疼痛。
(4)其他:晚期患者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可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3.体征在子宫内膜癌早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
因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因此应关注相关系统体征。
一般查体中,应注意是否因长期失血导致贫血而出现贫血貌。
触诊锁骨上、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
专科查体时应行妇科三合诊检查。
早期患者盆腔检查大多正常,有些患者子宫质地可稍软。
晚期病变侵及宫颈、宫旁组织韧带、附件或淋巴结显著增大者,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宫颈或颈管质硬或增大、主韧带或骶韧带增厚及弹性下降、附件肿物以及盆壁处肿大固定的淋巴结。
(三)辅助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MRI、CT、PET-CT检查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子宫内膜癌可以出现血色素下降。
因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需重视血糖、血脂等方面结果。
还要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2.肿瘤标志物检查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敏感的标志物。
部分患者可出现CA125或CA19-9、CA153或HE4异常,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子宫外受侵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对疾病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为最常用的无创辅助检查方法。
绝经后妇女内膜厚度<5mm时,其阴性预测值可达96%。
如子宫内膜厚度>5mm时,应对绝经后患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2)磁共振(盆腔MRI):是子宫内膜癌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肌层结构,用于明确病变大小、位置,肌层侵犯深度、宫颈、阴道是否侵犯,是否侵犯子宫体外、阴道、膀胱及直肠,以及盆腔内的肿瘤播散,观察盆腔、腹膜后区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如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肉瘤等)。
评价化疗的疗效及治疗后随诊。
(3)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CT对早期病变诊断价值仍有限。
CT优势在于显示中晚期病变,评价病变侵犯子宫外、膀胱、直肠情况,显示腹盆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以及腹盆腔其他器官及腹膜转移情况。
对于有核磁禁忌证的患者应选择CT扫描。
子宫内膜癌常规行胸部X线摄片,但为了排除肺转移,必要时应行胸部CT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较少用于子宫内膜癌初诊患者。
但存在下列情况时,可推荐有条件者在疗前使用PET-CT:①有临床合并症不适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②可疑存在非常见部位的转移,比如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③活检病理提示为高级别肿瘤,包括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乳头状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
PET-CT不推荐常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随访,仅当可疑出现复发转移时考虑行PET-CT检查。
4.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最后依据。
获取子宫内膜的方法主要为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
诊断性刮宫应分别从宫颈管和宫腔获得组织,即分段诊刮术。
以便了解宫腔和宫颈管情况。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可直接观察宫内及颈管内病灶的外观形态、位置和范围,对可疑病灶进行直视下定位活检或切除,降低了漏诊率。
适用于病变局限者。
但膨宫液可能导致部分肿瘤细胞循输卵管进入腹腔,其是否导致腹腔种植病灶的发生尚有争议。
子宫内膜活检的指征包括:绝经后或绝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排除宫颈病变者;无排卵性不孕症多年的患者;持续阴道排液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宫腔赘生物者。
对一些能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患者,如颗粒细胞瘤等,也应行子宫内膜活检。
5.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细胞在月经期外不易脱落,而宫腔脱落的癌细胞容易发生溶解、变性,染色后不易辨认,因此,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另一种方法为经宫腔获取内膜脱落细胞,常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结合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准确性较高。
(四)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子宫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此为金标准。
(五)鉴别诊断(1)异常性子宫出血: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为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症状相似。
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围绝经期患者及合并不孕、月经稀发或PCOS的年轻患者,即使妇科检查无阳性发现,亦应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排除内膜癌变。
(2)老年性阴道炎:常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血性白带。
查体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充血、可见出血点,激素局部治疗后可好转。
对此类患者,需先行超声及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内膜增厚、内膜赘生物及宫颈病变。
(3)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宫肌瘤: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出血同时伴有阴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与子宫内膜癌相似。
超声或MRI检查可见宫腔内赘生物,宫腔镜检查及赘生物切除后可明确病理诊断。
(4)子宫颈癌、子宫肉瘤及输卵管癌:上述疾病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
颈管型宫颈癌经三合诊可触及宫颈管增粗、质硬呈桶状,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如术前无法鉴别可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DNA 检测,如HPV阳性则倾向为宫颈癌。
子宫肉瘤有子宫短期内增大,变软,超声及MRI可见肿物大多位于子宫肌层,有助于初步判断。
输卵管癌以阵发性阴道排液、阴道出血、腹痛为主要症状,查体可触及附件区包块,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多无异常。
(六)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
根据201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的划分,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包括1.癌前病变在201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类,即非典型增生和不伴有非典型性的增生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