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协议

合集下载

ISUP协议

ISUP协议

信令与协议分册目录目录第12章 ISUP协议...............................................................................................................12-112.1 概述...............................................................................................................................12-112.1.1 接口定义及功能..................................................................................................12-112.1.2 ISUP协议的应用..................................................................................................12-112.1.3 协议栈结构..........................................................................................................12-212.2 消息结构........................................................................................................................12-312.3 信令流程........................................................................................................................12-7第12章 ISUP协议12.1 概述12.1.1 接口定义及功能ISUP(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er Part,即ISDN用户部分)是SS7公共信道信令系统的用户部分(UP)中的一种,它定义了包括话音业务和非话音业务(如电路交换数据通信)控制所必须的信令消息、功能和过程。

软交换中多协议互通的研究与实现

软交换中多协议互通的研究与实现
门的话题 。
1 目前通用的协议转换方法
目前 的软交 换 系统 中 , 用 的协 议转 换 方 法 就 通 是通 过媒 体 网关 接 受 一 种 协 议 消 息 带 来 的 主 叫 地 址 和被 叫地 址 , 行 地 址 解 析 , 断 是 否 需 要 进 行 进 判 互 通转 换 , 要 转换 , 进行 相 应 的 消 息 映 射 和参 若 则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 团队计划项 目( 鄂教科 20 --)资助 0 474
第一作者简介 : 涂继 辉 (9 9 ) 男 , 1 7一 , 长江 大学 电信学 院助教 , 硕
士 。 究 方 向:计 算 机 算 法 设 计 、网络 通 信 和 数 据 库 。 — al 研 卷 第 1 4期
20 0 8年 7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S in eT c n lg n gn eig ce c e h o o y a d En i e rn
Vo . N . 4 18 o 1 J l 2 0 uy 08


分别 来 自不 同 的标 准化 组 织 , 为技 术 研 究 、 备 这 设 生产 、 通信 运营等 各 方 面都 带 来 了很 多 协调 方 面 的
困难 。 因此 , 交 换 所 面 临 首 要 的挑 战 就 是 多 协议 软
之间不能准确地对应 ;)降低 了呼叫的成功率和增 2
加 了系统 的负荷 ;)不利 于对 多协议 互通 的扩展 。 3 为 了解 决 这些 问题 , 出 新 的解 决 方 案 是 : 提 采 用 背 对 背 的 体 系结 构 , 且 在 协 议 栈 的上 层 设 计 并 了统 一 的 呼 叫控 制 原 语 来 解 决 协 议 转 换 问 题 。 这 种 解 决 方 案 不 但 可 以避 免 协 议 之 间 的直 接 翻译 , 而 且使 系统 能够 很 好 地 扩 展 到更 多协 议 之 间 的 互

软交换

软交换

软交换1.概念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分层组网是建设低成本融合网络的核心理念2.基本要素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成接口,接入能力,支持系统。

(1)生成接口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接入能力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支持系统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话音市场的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传统话音网络向分组话音演进的方式。

在国际上,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组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接受和采用。

3. 体系结构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 switch Control 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

H.248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的应用

H.248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的应用

第11卷第9期中国水运V ol.11N o.92011年9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Sept em ber 2011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李干(3),男,芜湖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铜陵工作站助理工程师。

H.248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的应用李干(芜湖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铜陵工作站,安徽铜陵224000)摘要:2010年,软件换系统在长江专网中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长江专网实现了传统程控交换网与NGN 网络的互联。

本文阐述了软交换系统中常用H.248协议的功能及原理,详细分析了H.248协议处理通话流程,同时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H.248协议在日常数据配置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利用H.248协议如何进行故障排查。

关键词:H.248协议;通话流程;信令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9-0082-02一、引言H.248和MEG ACO 是ITU-T 和IETF 共同努力的结果,ITU-T 称为H.248协议,而IETF 称为MEGACO 协议,以下通称为H.248。

H.248是一种网关媒体控制协议,在分离网关体系中,H.248协议用作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Ga t ewa y C on tr olle r ,即M GC )与媒体网关(Me diaGat eway ,即MG )之间的通信,实现MGC 对MG 的控制功能。

二、H .248协议工作原理(1)名词解释:MG C :媒体网关控制器,工作在控制层,主要用来控制各种媒体网关的,它只负责用信令去控制MG ,至于MG 上所发生的业务媒体流,MGC 是不管的。

SS :SS 是中兴ZXSS1A 或ZXSS1B 设备的简称,也是一种具体MGC 设备。

从某一具体应用上来讲,MG C 就是SS ,同是也称软交换设备。

MG :媒体网关的主要功能是将不同类型的接入方式转化为适合在IP 网络上传送的RTP/RTCP 流。

软交换(2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软交换(2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14页 14页
现代通换网络中, 在软交换网络中 , 业务提供与用户接入属于 两个独立的层面, 业务可以与接入介质完全分离。 两个独立的层面 , 业务可以与接入介质完全分离 。 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 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 , 不必 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及终端类型, 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及终端类型 , 使得业务 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的PSTN PSTN上实现的服务很 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的 PSTN 上实现的服务很 难同时放在宽带网上, 而在软交换的概念下, 难同时放在宽带网上 , 而在软交换的概念下 , 无 论用户用什么方式接入, 得到的业务是一样的。 论用户用什么方式接入 , 得到的业务是一样的 。 电话系统里的特殊业务同宽带网络或无线网络的 业务相同。 业务相同。
传送层
接入层
第 3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1)接入层 接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 不同用户的接入, 不同用户的接入 , 并实现不同信息格式之间的转 接入层的设备没有呼叫控制功能, 换 。 接入层的设备没有呼叫控制功能 , 它们必需 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规定任务。 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规定任务。 信令网关( SG, Gateway) 信令网关 ( SG , Singnaling Gateway ) , 它 的作用是与No 信令网相连, 将窄带的No No. No. 的作用是与 No.7 信令网相连 , 将窄带的 No.7 信令 转换为可以在分组网上传送的信令, 或反之, 转换为可以在分组网上传送的信令 , 或反之 , 并 与控制层设备交互。 与控制层设备交互。 中继网关( TG, Gateway) 中继网关 ( TG , Rrunking Gateway ) , 它一 侧与传统电话网相连, 一侧与分组网相连, 侧与传统电话网相连 , 一侧与分组网相连 , 与控 制层设备配合,在分组网上实现语音汇接业务。 制层设备配合,在分组网上实现语音汇接业务。

(完整word版)IMS---介绍了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完整word版)IMS---介绍了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IMS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1。

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

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Softswitch

Softswitch

第五章软交换系统介绍5.1 框架体系结构5.1.1 软交换(Softswitch)总体框图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其总体结构见图5-1。

图5-1 软交换总体框架软交换采用H323,MGCP,H248,SIP协议与各种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其与PSTN之间使用信令网关和中继网关,支持SS7,中国1号,ISDN PRI局间信令。

软交换之间互通使用SIP协议。

5.2 核心产品5.2.1 软交换系统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是下一代电信网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也是目前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主要设备之一。

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部分:- 呼叫控制功能软交换设备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

接受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等。

软交换设备应能够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用户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网关向用户发送各种音信号,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提供满足运营商需求的拨号计划。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控制媒体网关发送IVR,以完成诸如二次拨号等多种业务。

软交换可以同时直接与H.248 终端、MGCP 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 互通功能软交换应可以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应现有七号信令网的互通。

可以通过软交换中的互通模块,采用H.323 协议实现与现有H.323 体系的IP 电话网的互通。

可以通过软交换中的互通模块,采用SIP协议实现与未来SIP 网络体系的互通。

可以其他软交换设备互通互连,它们之间的协议可以采用SIP。

sip协议在软交换中的应用

sip协议在软交换中的应用
关键 词: 软 交换 S I P 中图分类 号: T P 3 0 2 .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9 4 1 6 ( 2 01 3 ) 0 2 - 0 0 5 1 - O l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 随着 网络业务 的飞 速发展 , 电信 网中的数据业务量 越来越大。 而 目前许多的数据业务还在传统的公 众交换 电话 网( P S TN) 上 传送 , 这些数据量很大 的数据业 务给并不 适合 传送数据业务 的电话 网造成 了巨大 的压力 。 因此 , 基于分组技 术的数据网与电路交换网最终必将走 向融合 , 产生下一代由业务驱 动的网络即下一代网络。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交换的核心 , 如果说 传统电信 网络是基于程控交换机 的网络 , 而下一代网络则是基于软
交 换 的 网络 。
S I P 协议 可用 于 发 起 会 话 , 也 可 以用 于邀 请成 员加 入 已经 用 其 它方式建立的会话 , 同时S I P 协议 的编码 采用 的是最基本的文本编 码, 使得它 的通用性 和保密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同时S 协议在信 息交互时采用事务机制 , 每一个请求触发S e ve r r 的操作方法 , 请求 和响应构成一个事务 , 事务间彼此独立 。 在传输方面S I P 协议承载在 I P 网, 网络层 协议为I P, 传输层协议 可用TCP 或UDP, 推荐 首选
发 展之 中。
( 2 ) 代理服务器通过认证/ 计费 中心确认用户认证 已通过后 , 检 查请求消息中的V i a 头域 中是否 已包含其地址。 若 已包含 , 说 明发生 环 回, 返 回指示错误 的应答 ; 如果没有 问题 , 代理服务器在请求消息 的V i a 头域插入 自身地址 , 并向l n v i t c 消息 的To 域所指示 的被叫终端 代 理 B转 送l n v i t c i i  ̄ 求; ( 3 玳 理 服务器 向终端 代理 A 送呼 叫处理 中的应答 消息 , l mT r y  ̄ ; ( 4 ) 窒 鍪 端代理B 向代理服务器送呼叫处理中的应答消息, l O O T mn g ; ( 5 ) 终端代理B 指示被 叫用户振铃 , 用户 振铃后 , 向代理服 务器 发送 1 8 0 Ri n g i n g 振铃信息 ; ( 6 ) 代理服务器 向终端代理A转 发被 叫用户振铃信息 ; ( 7 ) 被 叫用户摘机 , 终端代理B向代理服务器返回表示连接成功 的应答( 2 0 0 0 K) ; ( 8 ) 代理服务器 向终端代理A转发该成功指示( 2 0 0 0 K) ; ( 9 ) 终端代理A收 到消息后 , 向代理服务器 发AC K消息进行 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CC协议的2个版本
• CS-1协议能力集:ITU-T在2000年7月颁布, 主要定位基于ATM宽带骨干网。 • CS-2协议能力集: ITU-T在2001年6月颁布, 定位于一般宽带数据网上传送PSTN/ISDN 业务流的通用信令协议,重点解决IP网络传 送N-ISDN业务流的控制信令问题。
BICC协议最主要的消息
• • • • • • IAM:初始化地址消息,其中指示承载建立方向; APM:应用传输消息,传送MGW承载控制信息; ACM:地址全参数; ANM:应答参数; REL:释放消息; RLC:释放完成消息。
BICC协议网络结构模型
ISN ISUP
呼叫 服务功能
ISN BICC
TSN/GSN/CMN
BICC
TE
接入网
ISN-A
CSF-N
TSN-x
CSF -T
SW N-1 BCF-R SW N-2 BCF-R
GSN-x
CSF-G
GSN-y
CSF-G
CMN-x
CSF-C
ISN-B
CSF-N
AC N-w BCF-R
AC N-E CSF-R
TE
BCF-N (v)
BCF-T (w)
BCF-G (x)
BCF-G (y)
实现:在现有网络上平滑演进
NGN的对用户和运营商的影响
成本降低 容易实现新业务 保障最大客户满意度
NGN的控制层的核心技术:控制和承载分离的软交换架 构
各协议的应用场合
软交换核心网接口和协议
Mc接口:H.248协议 Nc接口:BICC协议 Nb接口:承载控制协议
BICC协议
(bea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BCF-J
SW N-3 BCF-R
TE
BCF-A (a)
BCF-N (z)
承载互通功能 (BIWF)
骨干网 连接链路
骨干网连接 网络承载连接 (端到端)
接合域 承载互通 功能 (BIWF)
BICC支持的基本呼叫
功能/业务 语音/3.1 kHz音频 64 kbit/s 不受限 多速率连接类型 N × 64 kbit/s 连接类型 (注1)
协议模型(1)
协议模型(2)
前向建立 沿呼叫通路建立承载通路 后向建立 与呼叫通路相反方向建立通路
目前中国移动采用前向建立方式
前向建立流程
呼 叫 建 立
承 载 建 立
前向建立(用承载控制隧道)
前向建立(用承载控制隧道)
后向建立(与呼叫通路相反方向建立通路)
前向建立的呼叫释放
后向建立的呼叫释放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
BICC提出 为解决网络演进过程中电路交换网(PDN)和分 组交换网(SCN)之间的信令互通。 实现互通的传统做法是,对于每两个不同的网络 都要设计一个互通协议,该协议需要解释不同网 络协议的语义,并根据应用环境进行映射。 BICC基本思路:不同网络保留自己的控制权,完 成各自网络中的承载连接控制,另外定义一个与 底层承载类型无关的通用的呼叫控制协议,负责 在网关之间传送呼叫控制信息,该协议应比较简 单,这就是BICC。 属于应用层控制协议,可用于建立、修改、终结呼叫, 可用于软交换之间互通(软交换中用于Nc接口)。
BICC设计原则 1。摒弃窄带信令和宽带信令应用层互通的传统做 法,采用呼叫信令和承载信令功能分离的思路, 重新定义一个骨干网络中使用的简单的沿到沿的 呼叫控制信令。大大降低和窄带宽带互通的复杂 度。 2。基于N-ISUP信令,重用ISUP中的相关消息。 3。BICC不关心网络底层采用什么承载技术,只 需定义少量的绑定(binding)信息。 4。承载相关的功能,如信道闭塞,回声抑制等仍 由承载控制协议完成,而回声抑制的控制信令则 由BICC完成。
NGN的特点
•开放的网络构架体系 标准的协议接口 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为独立的网络部件 分层网络结构
NGN的关键技术
•承载层 包交换技术:MPLS、IPV6 光传送网 宽带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控制层:软交换 应用层: 智能网 新业务的研究开发 标准接口
NGN的思想
业务提供与呼叫控制分离 呼叫控制与业务承载分离 业务独立与网络,网络接口提供开放接口,利于业务开发 与实现
广义的NGN
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传输网 智能光网络
下一代数据网 NGI/IPV6
下一代移动网 3G/3G后
下一代交换网 软交换体系
NGN的特点
•基于统一协议,基于分组网络 IP协议 覆盖面广 开放系统(协议、服务) 可灵活支持视频、音频多种业务 网络融合 三网融合 固定、移动融合,支持普遍的移动性 平滑演进的网络
BICC支持的基本呼叫
自动拥塞控制
临时替换选路 (TAR) 跳计数器程序 收集呼叫请求程序 Hard-to-Reach 主叫测量位置程序
与INAP的交互
未装备的CIC
承载者选择程序 节点间业务群识别 编解码协商和修改程序
ISDN用户部分可用性控制 注3 MTP暂停和开始 注2
接合BIWF 支持 全局呼叫参考程序 带外传递DTMF音和信息 注1:多速率连接类型是2 × 64、384、 1 536和1 920 kbit/s。 注2:如果BICC使用MTP3或MTP3b信令传递业务 ,这些功能由STC子层提供。 注3:如果BICC使用MTP3或MTP3b信令传递业务 ,等效的程序由STC子层提供。
超长消息
BICC支持的信令程序、业务功能
功能/业务 通用信令程序 通用号码传送 通用数字传送 通用通告程序 业务激活 远端操作业务单元 (ROSE)能力 网络具体设施 预释放信息传递 应用传递机制(APM) 改发 Pivot选路 承载改发 补充业务 直接拨入 (DDI) 多用户号码 (MSN) 主叫线识别提供 (CLIP) 主叫线识别限制(CLIR)
呼叫 服务功能
ISUP
承载 控制功能
承载信令
承载 控制功能 承载信令TDM 中继源自承载 媒体功能数据网络
承载 媒体功能
TDM 中继
PSTN/ISDN网络
BICC网络
PSTN/ISDN网络
网络功能模型
信令传递网
TE
其它业务 供应者网
呼叫控制信令
呼叫和承载控制信令 承载控制信令 接入控制信令
其它业务 供应者网
BICC支持的信令程序、业务功能
被连接线识别提供 (COLP) 被连接线识别限制(COLR) 恶意呼叫识别(MCID) 子地址(SUB) 忙呼叫前转 (CFB) 无应答呼叫前转(CFNR) 无条件呼叫前转 (CFU) 呼叫偏离(CD) 明确的呼叫转移 (ECT) 呼叫等待(CW) 呼叫保持(HOLD) 完成忙用户的呼叫 (CCBS) 完成无应答呼叫 (CCNR) 终端可携带(TP) 会议呼叫(CONF) 三方业务(3PTY) 闭合用户群(CUG)
成组地址类型
重叠地址信令 转接网络选择 导通指示 简单分段 音和录音通知 接入递交信息 传递用户电信信息 暂停和恢复 连接类型的信令程序允许降质能力 传播时延确定程序 简化的回声控制信令程序 自动重复试呼 闭塞和解除闭塞 CIC 群查询 双向占用 复原 接收不合理的信令信息 兼容性程序 (BICC和BAT APM用户应用) ISDN 用户部分信令拥塞控制User 自动拥塞控制 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