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作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作业

1、简述淋巴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再循环:全身的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过淋巴与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与组织中。

其中,循环途径为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淋巴细胞与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淋巴循环——淋巴与血液循环相互沟通。

意义:

1)淋巴细胞能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合理分布;

2)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引流活化的淋巴细胞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

3)协同免疫细胞以发挥免疫效应。

2、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1)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核心。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特定情况下,免疫系统将某些自身物质视为异物而发生免疫应答;

2)理化性质:大分子物质、复杂的化学性质与结构、一定的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等。

异物性和理化性质是主要影响因素。

3、试述抗体的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结构:

1)基本结构:抗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与轻链之间有二硫键相连,四条肽链于N端对齐,形成对称结构。抗体的肽链可按结构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在抗体的近N端,重链的1/4,轻链的1/2范围内,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变化较大,称为可变区。在抗体的近C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3/4区域内,氨基酸组成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可变区包括高变区(HVR)和骨架区,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功能区:

VH、VL为抗体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区

CH、CL为抗体的遗传标记

CH3和CH4是结合多种细胞的FcR的功能区

铰链区:通过弯曲伸展,使Fab段的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当抗原抗体结合后,CH2的功能位点暴露为补体激活途径提供条件。

3)水解片段

主要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HVR区决定,在体表表现为抗菌、抗毒素、抗病毒等效应,在体外则为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系统: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可经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黏附、ADCC以及超敏反应的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

4、补体系统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补体激活MAC,形成穿膜的亲水通道,破坏脂质双层,导致细胞崩解;

2)调理作用:C3b附着于细胞或颗粒表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R1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

3)免疫黏附:清楚循环免疫复合物;

4)炎症介质作用:C3a和C5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物质结合——触发靶细胞释放脱颗粒、组胺和其他活性介质——接到局部炎症反应。C5a对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活性。

5、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和生物学功能。

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多肽;

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活性;

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和协同性。

生物学功能;

1)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IFN和TNF;

2)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和IFN;

3)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和IL-3;

4)参与调和炎症反应:IL-1、IL-6和TNF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的发生。

6、试述HLA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同种器官的移植的存活率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间的HLA相合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卵双生>同胞>亲属>无血缘关系;

(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选择HLA抗原相同或不含抗白细胞抗体的血液以避免由抗HLA抗体所引发的输血反应。

(3)HLA与疾病的关系。

某些疾病与HLA一种或几种抗原有关,如强直脊柱炎患者具有HLA-B27抗原;

(4)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I类表达异常:细胞癌变时,表面I类抗原表达缺失或减少,可能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有关;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细胞异常表达时II类抗原时,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免疫反应T细胞,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

7、简述T细胞亚群的分类以及功能。

分类: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法多。

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按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

按CD分子不同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

功能:

1、CD4+辅助性T细胞: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

2、CD8+杀伤性T细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

3、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应答;

4、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主要为Th1细胞,还有CTL。Th1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可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CTL可直接破坏靶细胞。

8、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使具有加工和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功能分为专职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后者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等。

9、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及T细胞充分活化需要的条件。

MHC限制性: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表达在APC表面并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肽类抗原,又称TCR 双识别,即需特异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和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受抗原与MHC分子的种类限制。

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其活化是T细胞继续增殖和分化的基础。第一信号是APC提呈的pMHCII ,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与TCR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是T细胞与APC表面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导致T细胞的完全活化。细胞因子可促进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不使其凋亡。

10、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重要的体液免疫作用。抗原初次刺激机体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相同抗原刺激后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分为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和下降期。

潜伏期:由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到血清特异抗体可被检出之间的阶段;

对数期:血清抗体量指数增长,抗原剂量与抗原性质是决定其速度的重要因素;

平台期:血清浓度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

下降期:抗体被降解或与抗原结合而被清除,血清中抗体浓度慢慢下降。

再次应答:

潜伏期短、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抗体维持时间长、诱发时所需剂量小,产生亲和力高的IgG

意义:初次应答残留的抗体可与再次刺激地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再次应答的效应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因此在大多情况下,机体一旦被病原体感染后,可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防御该病原体的免疫力。

总之,保护机体。

11、NK细胞为什么能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NK细胞表面有两种不同的受体。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能识别自身组织细胞、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表面的糖基配体,传导活化,发挥杀伤作用;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能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介导抑制信号的产生。

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与正常自身组织细胞表面均可与这两种受体结合,对这些细胞而言,表面MHC-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则KAR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表现杀伤作用;对正常组织细胞而言,表面MHC-I 类分子表达正常或增加,则KIR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表现为NK细胞失活,自身组织细胞不被破坏。

12、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答: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2)发生快,消退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