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原因分析及防治

水稻稻瘟病原因分析及防治

水稻稻瘟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毁灭性,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对水稻种植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原因防治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部分稻田甚至颗粒无收。

水稻稻瘟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稻桩以及带菌的未腐熟牲畜厩肥上越冬,成为来年诱发稻瘟病的初侵染源。

稻瘟病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oc~28oc,当水稻播种后,带菌的种子引发形成苗瘟。

气温回升和雨后相对湿度大时,病稻草、带菌秧苗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水流、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到大田形成叶瘟。

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分生孢子向四周传播形成再侵染源,造成大面积叶瘟或穗茎瘟,甚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流行成灾。

一、发生原因分析田间残存丰富的病源菌,由于农民意识淡薄,对田间病稻草残体、病稻桩处理不彻底,水稻播种前对病稻草处理不及时、种子消毒不彻底、在拔秧时用病稻草扎捆秧把等,成为丰富的初侵染菌源。

单一的物种种植年复一年,土壤没有轮作换茬,得不到合理调整,理化性能差,土地耕犁不当,使水稻根系发育受阻,长势不旺,抗病能力减弱,很容易发生稻瘟病。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时,贫瘠的土地缺肥现象严重,水稻生长所需养分不够,比例失调,长势不旺,对病虫害的抗性能力低。

稻田长期深水灌溉、冷水串灌,造成土温水温降低,土壤通透性差,使水稻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失调,根系生长受阻,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能力低。

偏施、迟施氮肥现象仍然严重,造成稻株内部淀粉含量低,游离氨基酸增加,引起植株贪青徒长,硅化细胞少,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漫延。

同时水稻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多,抽穗迟而不整齐,加重发病程度。

播种时间掌握不当,水稻生育期相应拉长,往往造成水稻穗茎瘟大面积流行成灾。

种植者病虫防治意识淡薄,重虫轻病、重治轻防,不见不防、严重才防的现象普遍存在,未抓住关键时期用药,用药不及时导致病虫害流行成灾。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摘要:稻瘟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稻瘟病综合防治策略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

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

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前枯死,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

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

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问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p(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 病原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

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分生孢子为无色,鸭梨形,多为2个隔膜,顶端尖,基部钝圆,有小突起,大小为14~60微米×6~13微米。

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全国有7群43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省有7群15个生理小种。

3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和病种子上越冬。

浅析四川稻瘟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浅析四川稻瘟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13农业灾害研究2020,10(9):13-15浅析四川稻瘟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刘佳鑫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融媒体中心,四川乐山 613100摘要 水稻栽种过程中容易发生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黑穗等病害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危害水稻的病虫害疾病之一,被称作是水稻的“癌症”。

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都可能发生稻瘟病,不受年份、区域和季节的限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

如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减少,甚至绝产,颗粒无收。

对四川稻瘟病发生趋势进行初步剖析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办法。

关键词 稻瘟病;发生情况;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9–013–03DOI:10.19383/ki.nyzhyj.2020.09.007西南地区种植稻谷的面积在46万 hm 2左右[1]。

四川发布的四川水稻栽种面积排名全国第7,水稻总产量排名全国主要稻谷生产省份第6。

同时,四川稻谷种植农业合作社名录显示,四川稻谷种植合作社从2016年的1 089家到2018年的2 617家,3年间增加了1 528家,增长率高达140.31%(图1)。

图1 四川省稻谷种植合作社发展趋势图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8年,10个超级水稻品种中,四川占比30%,标志着四川水稻从产量型向优质高产型跨越。

四川省农业厅发布预测消息,2016年—2018年稻瘟病平均发生率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预测发生病害秧田面积在20万hm 2左右,特别是2018年,全省19个市、州均发生稻瘟病,局部地区发生穗颈病尤为突出,比2017年同时期增加近500%,是自2008年以来第4个高病发年。

发生的原因在于主要病害菌源充足、主栽品种抗瘟性不高、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病害发生。

针对稻瘟病的发生,四川地区主要采用农业、化学、生物防治三管齐下的防治办法,在水稻种子选择、田间栽培管理和疾病控制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11 苗 瘟 .
稻瘟病病 菌主 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 、 病 稻草上越冬 ,在干燥 条件下 ,分生孢子可存活 半 年到一年 ,病组织 中的菌丝可存活一年以上 .是第 二 年病 害侵染的主要 来源 因而种子带菌易引起苗 瘟 另外有利于发病的 气象条件和栽培 条件都易诱 发稻瘟病 的大流行 :在分蘖至 孕穗期 ,经常低潞 多 雨 易造成 叶瘟爆 发 ;抽穗前期 多雨易引起穗颈瘟 流 行 ;山区 、长期 深灌 、冷浸 、偏施 ,迟施氮肥 . 插秧过 晚等都 容易引发稻瘟病发生 。
农 业 科 技
汉 孝 支 21 第6 中 L 0 年 明 于 0
稻 瘟 病 的发 生与 防治 技 术
李永发 ,王 伦 ,刘东涛
【 陕西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7 30 ) 2 20
摘要 :稻瘟病 是水 稻的一种主要病 害,多年 来在 我地 都有所发乍 ,极大的影响 水稻 的产量和 质量 为此 ,笔者就稻瘟病防治作一简介。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防 治技术
梭形 ,最外层 中毒部为黄色晕 圈 ,内圈坏死部为褐 色,中央崩溃部为灰白色 ,两端有褐色坏死线 ;急性 型:病斑呈暗绿色 ,水溃状 ,多数呈近圆形或不规则 形。品种感病 .氮肥 偏多 .气象条 件适宜时 大量出 现 ;白点型 :病斑呈近圆形小斑点,多在不利气象条 件下出现 ,病斑可转化为慢性型和急性型 ;褐点型 :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 .局限于叶脉之间 ,多在抗病品种 和下部老叶上出现 。以上四种病斑 中前两种为产孢病
3 防治
多发 生在23 — 叶期 ,病 菌侵 染 稻苗基 部 .出现 稻瘟 病 防 治应 采 用 以种植 抗病 优质 品种 为摹 灰黑色 .造成稻苗卷缩枯死 。 础 ,消灭菌源为前提 .健身栽培 为中心 ,药 剂保护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

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稻瘟病危害症状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

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叶瘟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

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

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寒地水稻稻瘟病发生防治论文

寒地水稻稻瘟病发生防治论文

寒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寒地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也是水稻的重情病害之一,只要掌握其基本症状和发病规律,是可以预防的,为此提出防治该病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供广大寒地水稻种植户在实际生产中参考,达到防治于未然,避免或降低病害损失。

【关键词】农业工程;寒地水稻稻瘟病;基本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北安市海星镇地处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安市寒地水稻主产区。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节瘟、穗颈瘟严重可造成颗粒无收。

因此,掌握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1.基本症状1.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于3叶前,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

病菌在靠近土面的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温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毒层。

1.2叶瘟叶瘟是发生在叶上的病斑,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叶瘟有4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病害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斑点和慢性病斑。

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灰白色毒层,此型病斑的出现,是病害大流行的征兆。

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毒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1.3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

发生早或严重时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初形成褐色小点,边缘有水渍状褪绿现象,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早的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1.5谷粒瘟发生在稻粒颖壳上,产生褐色梭型或不规则型斑,是受侵染较迟造成的。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是次年的最初菌源之一。

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央迟为灰 白色 , 围边缘 现 出黄色 晕 圈 : 周 病斑 背面 产 生灰色霉层 。根据 病理解剖 , 黄色 晕 圈是 由于病 菌侵 入 后分泌 的毒素使周围细胞 中毒 , 细胞 内叶绿体遭 受 损 害, 体积膨大 呈柔软 状态 , 继而变 形 , 最后胞核 也中 毒受害; 故亦称 为中毒部 。褐色 部分是 细胞 内含物 及 细胞壁被破坏 变色死亡 , 称坏死 部 。灰 白色部分 的细 胞 内含物及 细胞壁全部崩解 , 崩解 部 。这种病变 在 称
土壤 肥 料
于流行盛期 , 天气 阴雨 多湿 , 氮肥施 用过 多, 在抗病 性 弱 的植株 或高度感病 品种 上 易见 ; 当天气 转晴或稻 株 抗病性增 强时 , 可转变 为慢 性型病斑 。 () 3 白点型 : 病 斑在 叶片上呈现 白色近 圆形或短梭 形 , 这种 病斑不 是
状 。分 生孢子 洋梨 形 或倒棍 棒 形 , 顶端 钝尖 , 部钝 基
的影 响 , 全部过 程有 时缺 中毒 部或 坏死 部 , 并不完 全 分 生孢子梗一般 是数根 成丛 自稻 叶气 孔或表皮伸 出, 按次序 出现 。 () 2 急性 型 : 斑暗绿 色水浸状 , 时与 很 少单生 , 2 病 有 具 ~4隔膜 , 或稍分枝 , 直 基部稍粗 , 淡褐
叶片颜色不 易区分 , 但无 光泽 , 为椭 圆形或 不规 则 色 , 多 上部色浅 ; 顶端形 成分生 孢子后 , 又从其侧方生 出 形, 正反面产生大量灰 色霉层 。这类型 的病斑 多发生 短 枝 , 生分 生 孢 子 , 再 如此 连 续 多次 , 梗端 成 屈折 至
发生在 稻粒及 护颖上 。发 生在稻粒 上
有 两种 情况 , 一是 在水 稻开 花前 后受侵染 , 多不 能正 常结实而成 暗灰色 的秕谷 。二是受侵 染较迟 的 , 颖 在 壳处呈现暗灰 或褐色 、 形或不整形斑 , 梭 影响结实 , 严 重的可使米粒变 黑 。护颖发病 时多呈灰褐或黑褐色 。

阿城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阿城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阿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阐述了水稻稻瘟病害的症状、流行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病害症状流行条件防治对策哈尔滨市阿城区现有耕地10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2010年平均亩产586公斤,获得了水稻历史上最好收成。

这与稻瘟病得到有效控制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由于阿城区优质品种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导致稻瘟病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大,为此,了解稻瘟病害的症状、发生流行条件、采取综合防治的对策,对水稻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害症状1.1苗瘟一般年份很少发生,苗瘟一般于水稻3叶期前后发生,不形成明显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空气潮湿时,发病部位可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1.2叶瘟(1)急性型病斑。

在低温多湿条件下,感病品种叶片常产生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正反两面都生有大量灰色霉层。

此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2)慢性型病斑。

病斑梭型或纺锤型,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常有淡黄色晕圈,背面生有灰色霉层。

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严重时可使叶片枯死。

(3)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白色小点。

条件适宜时可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产生针头大小褐点,局限于两叶脉间,条件不适宜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1.3节瘟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剑叶下第一、二节上发生。

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又称“吊颈瘟”,一般在水稻出穗后10d显现症状,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出位黄褐色水浸状小点,最后病斑围绕颈、穗轴和枝梗扩展,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

稻瘟发生在颈节处能使全穗干枯,颈发生早时,常成白穗,危害最为严重,损失也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