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 唇腭裂 整理笔记 完整版

合集下载

唇、腭裂及面裂——【口腔颌面外科】

唇、腭裂及面裂——【口腔颌面外科】

‹#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七版电子版教材

鼻牙槽矫治器
• 在hotz矫治器上增加了一个矫治

鼻牙槽矫治器的优点
1.口内托板提供了稳定基底的支持力 2.口内托板分隔了口鼻腔,利于婴儿进食 3. 通过增加患侧鼻孔的高度和鼻小柱高度等,降低了手术矫治鼻畸
‹#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七版电子版教材

单侧不完全性唇裂(Ⅱ °唇裂)
裂隙延伸至白唇内,但鼻底完整。 唇峰移位,唇弓不对称,患儿多有 鼻底变宽
‹#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七版电子版教材

单侧完全性唇裂( Ⅲ °唇裂)
裂隙延伸至白唇及鼻底。组织移位明
显,鼻畸形明显,无腭裂,可伴牙槽
突裂
本节内容结束
simons韧带

软腭裂( Ⅰ°腭裂)
裂隙只累及软腭。轻者只有悬雍垂裂 开。只有悬雍垂裂开者之中的少数患 者,发音可不受影响,可不必行腭裂
整复术。
‹#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七版电子版教材

不完全性腭裂( Ⅱ °腭裂)
裂隙从后向前,累及软腭及部分硬腭, 止于切牙孔。裂隙位于正中,无左右
之分。
‹#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七版电子版教材
矫治原理
本 节 内先容将定结矫在治牙束器弓用上固,位通针过固拧
转矫治器上的螺杆, 将矫治力传递到牙弓 上,牙弓被动移位。 故 Latham矫治器,属于 被动式矫治器。
hotz矫治器
• 矫治原理 • hotz矫治器类似一腭护板,但腭部裂隙区留有空隙。在预定的牙弓
移位的轨道上,预留间隙(每周需磨出新的间隙),引导牙弓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移位到间隙内,系牙弓的主动移位。 • 故hotz矫治器,属于主动式矫治器。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获得性畸形和缺损) 整理笔记 完整版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获得性畸形和缺损)  整理笔记 完整版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获得性畸形和缺损)后天性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及畸形主要因炎症(如走马牙疳后遗症,婴幼儿期颌骨结核后遗症等)、损伤(包括灼伤)和肿瘤切除术后引起,这些畸形与缺损除可导致外貌缺陷外,常引起口腔颌面部功能障碍,诸如进食、咀嚼困难,语言障碍及语言障碍,长期不整复还可导致患者心理障碍及人格方面改变。

整复手术的技术特点:1、严格无菌条件2、尽量爱护和保存组织—少用结扎或电灼止血3、防止或减少粗大的瘢痕形成4、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口腔颌面部缺损整复中,常用显微血管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血管缝合术:基本要求:吻合口的血管内膜应紧密接触没有外膜植入吻合口吻合口不产生狭窄吻合后的血管应无张力缝合方法:端端吻合—最常用侧端吻合—在血管一端不宜切断或两断端口经相差过大时采用组织移植—1、皮肤移植自体组织移植,分为:一、游离皮片移植按皮肤厚度分为:1、表层皮片:刃厚皮片、薄层皮片、Thiersh皮片包括表皮层和很薄一层真皮最上层的乳头层成人厚度—0.2-0.25mm优点:移植后生活力强,抗感染力强,能生长在有轻微感染经过适当处理后的肉芽创面上;也能生长在渗血的骨、肌、脂肪、肌腱等组织创面上。

供皮区不形成增厚的瘢痕—愈合后可再次取皮片缺点:收缩大,极易痉挛,质地脆弱,不耐受外力摩擦与负重,色素沉着严重,在肌腱、肌束等部位生长后,易产生痉挛性功能障碍。

2、中厚皮片:Blair皮片表皮及一部分真皮层成人厚度—0.35-0.80mm,皮肤全厚的1/3-3/4,薄中厚皮片(0.37-0.5mm+厚中厚皮片0.62-0.75mm)移植后,收缩较表层皮片小,皮内含弹力纤维,较柔软耐受摩擦,色素沉着轻微,功能恢复及外表较佳。

3、全厚皮片:Wolfe-Krause皮片表皮及真皮全层移植后,柔软富有弹性,活动度大,能耐受摩擦及负重,收缩小,色泽变化小,特别适合面部植皮。

游离皮片移植适应症:适用于大面积的浅层组织,包括皮肤黏膜的缺损面颈部植皮——全厚或厚中厚皮片口内植皮——薄中厚皮片有感染的肉芽创面或骨面——表层皮片移植眉再造术——全厚皮片,含毛囊,毛发再生面颈部与口腔前部植皮固定均用打包法(结扎加压固定)严格的加压固定和彻底止血,对植皮的成活十分重要皮瓣移植的术后观察和处理:游离皮瓣术后要保持室温在25℃左右,以防血管痉挛;同时应用扩张血管及抗菌药物。

口腔颌面外科温习资料

口腔颌面外科温习资料

颌脸部损伤颌脸部骨折的临床表现三大特点:脸部畸形、咬合紊乱、张口受限一样体征:疼痛、肿胀、出血、瘀斑、骨台阶感、骨摩擦音、骨异样动度特殊体征:牙龈黏膜撕裂、牙齿损伤、感觉异样、骨折段移位多处伤:指某部位的多个损伤。

多发伤:指除口腔颌脸部损伤外,尚有其他部位的损伤。

复合伤:两个以上的缘故致伤。

一、口腔颌脸部损伤的特点★1.口腔颌脸部血循环丰硕在损伤时的利与弊①伤后出血较多,易形成血肿②组织水肿反映快而重舌根、口底、下颌下处水肿、血肿,压迫阻碍呼吸道通畅,致使窒息③抗感染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①二次弹片伤②增加感染的概率③诊断的重要依据—牙列移位,咬合关系紊乱④医治的要紧标准—恢复咬合关系⑤作为基牙颌间牵引固定3.易发生窒息4.易发生感染—口腔颌脸部的窦腔5.阻碍进食和口腔卫生6.易并发颅脑损伤—伤后有昏迷史7.有时伴有颈部损伤—颈部血肿、脊椎损伤、高位截瘫8.可伴有其它解剖结构的损伤①腮腺受损—涎瘘②面神经受损—面瘫③三叉神经受损—相应区域的麻木感9.脸部畸形二、致使窒息的缘故★1.阻塞性窒息—阻塞咽喉部、上呼吸道①异物阻塞喉部②组织移位③肿胀与血肿2.吸入性窒息—吸入气管、支气管、肺泡内三、窒息的临床表现★前驱病症: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严峻者: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危象: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四、窒息的急救★阻塞性窒息1.及时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2.将后坠的舌牵出舌尖后约2cm处,大圆针和7号线穿过舌的全厚组织,将舌拉出口外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筷子、压舌板等物品横放于上颌双侧前磨牙4.插入通气导管维持呼吸通畅咽部、舌根肿胀压迫呼吸道—经口插入通气导管情形紧急而无适当导管—环甲膜穿刺,随后转业气管切开术呼吸已停止—环甲膜切开术,随后转业气管切开术吸入性窒息快速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异物注意避免肺部并发症五、止血与止血的方式S1判定出血的部位、性质、程度动脉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静脉血呈漫出状,血色较暗S2选择止血的方式1.压迫止血①指压止血法—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知名供给动脉的近心端面动脉—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面颞浅动脉—耳屏前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水平②包扎止血法—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出血或创面渗血③填塞止血法—开放性和洞穿性创口,窦腔出血2.结扎止血—经常使用而靠得住的止血方式3.药物止血—小静脉、小动脉或创面渗血六、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辨别1.颈外动脉位于浅部前方,颈内动脉位于深部后方2.颈动脉窦上方,颈外动脉位于内侧,颈内动脉位于外侧3.颈外动脉有多个分支,颈内动脉无分支4.结扎线提起,同时触摸颞浅动脉,假设搏动消失那么为颈外动脉七、抗休克医治收缩压下降—血容量丢失达到20%以上,机体失代偿抗休克医治的目的:恢复组织灌流量创伤性休克—安静、镇痛、止血、补液失血性休克—补充有效血容量、完全排除失血缘故八、伴颅脑外伤的急救鼻瘘、耳瘘—颅前窝底或颅中窝底有骨折处置原那么:严禁外耳道或鼻腔填塞与冲洗,以避免引发颅内感染患者假设显现烦躁不安的病症,可给与适当的镇定剂,禁用吗啡九、包扎的作用1.压迫止血2.临时固定骨折,减少活动,避免进一步移位3.爱惜并缩小创口,减小污染和唾液外流十、后送的要点一样伤员—侧卧位/头偏一侧(防窒息、休克)昏迷伤员—俯卧位,额头垫高,口鼻悬空(唾液引流)疑有颈椎损伤—多人搬运,平直整体移动,头部双侧固定十一、颌脸部创伤的诊治原那么第一抢救患者生命,第二处置颌脸部损伤十二、口腔颌脸部软组织损伤★种类特点治疗原则擦伤(abrasion wound)①皮肤表层破损②创面常附有泥沙和其他异物③点片状创面或少量点状出血④痛觉明显(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清创,去除异物预防感染挫伤(contusedwound)①皮下及深层组织挤压伤,无开放性损伤②瘀斑、血肿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功能恢复刺、割伤①有裂口②创口小、伤道深,多为盲管伤③创缘整齐及早行清创术撕裂和撕脱伤(leceratedwound)①较大的机械力超过组织的耐受力,将组织撕裂甚至撕脱②创缘不整齐③伤情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休克④常伴有组织缺损与正常组织相连者—及时清创缝合完全撕脱但有血管吻合者—血管吻合再植术无血管可吻合者,6h内—清创后,切削成全厚或中厚皮片再植已超过6h者,组织不能利用者—消灭创面,游离皮片移植咬伤(bite wound)彻底清创、暂不缝合(暴露,防止厌氧环境)十三、清创术(debridement)预防感染和增进组织愈合的大体方式机会:伤后越早进行越好,6~8h内进行(口腔颌脸部血运丰硕,可不拘泥于现在刻)步骤:(一)冲洗伤口(二)清理伤口原那么:尽可能保留受伤组织(三)缝合机会:伤后24~48h(超过48小时,伤口无明显感染或组织坏死,仍可缝合)已发生感染的伤口不宜进行初期缝合方式:1.先关闭与口、鼻腔、上颌窦等腔窦相连的伤口2.骨面袒露—软组织覆盖3.伤口较深—分层缝合,排除死腔4.皮肤伤口—细针细线,创缘平整,对位准确5.较大组织缺损或伴有水肿、感染—先定向拉拢缝合,考虑二期手术整复十四、舌损伤的医治原那么★1.维持长度,纵向缝合—避免舌体缩短2.别离缝合,以舌为主—避免黏连3.粗针粗线(4号以上),深缝加褥式(进针距>5mm)—舌体较脆,避免肿胀撕裂十五、颊部贯通伤的医治原那么★关闭创口;消灭创面1.无组织缺损或缺损较少者口腔黏膜→肌→皮肤分层缝合2.口腔黏膜无缺损或缺损少,皮肤缺损大者周密封锁口腔创口,隔间与口腔相通颊脸部缺损当即行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定向拉拢缝合,遗留缺损后期修复3.较大的脸颊部洞穿性缺损定向拉拢缝合,遗留缺损后期修复伤情许诺,当即行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十六、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1.骨折段移位★①正中联合部骨折单发—无明显移位双侧双发—中间骨折段因降颌肌群后缩粉碎性骨折—双侧骨折段受下颌舌骨肌牵拉向中线移位②颏孔区骨折单侧—前骨折段后下偏外,后骨折段前上偏内双侧—前骨折段后下,后骨折段前上(同时致使颏后缩、舌后坠)③下颌角骨折骨折线两头均有咬肌、翼内肌附着—无明显移位骨折线位于肌肉附着之前—前段后下内,后段前上④髁突骨折翼外肌附着上方(囊内骨折/脱帽骨折)—不发生移位髁突内髁纵劈型骨折翼外肌附着下方髁突颈部(多见)—翼外肌牵拉,前内移动,仍留在关节囊内2.咬合错乱3.骨折段异样动度4.下唇麻痹(损伤下牙槽神经)5.张口受限6.牙龈撕裂十七、阻碍骨折段移位的因素①骨折的部位②外力的大小和方向③骨折线的方向和倾斜度④骨折段是不是有牙⑤附着肌肉的牵拉升颌肌群—前上降颌肌群—后下十八、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1.骨折线(Le Fort分类)★Le FortⅠ型骨折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梨状孔水平、上牙槽突的上方、上颌翼突缝Le FortⅡ型骨折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鼻额缝、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上颌骨侧壁、翼突Le FortⅢ型骨折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鼻额缝、鼻梁、眶部、颧额缝、翼突2.骨折段移位—受肌牵拉移位阻碍小,多受外力的方向或重力发生移位3.咬合关系错乱4.眶及眶周改变眼镜病症—①眶周瘀斑②上下眼睑及球结膜出血③眼球移位,显现复视5.颅脑损伤—脑脊液瘘十九、骨折医治首选技术手术开放复位顽强内固定二十、骨折的医治原那么★①解剖复位—兼顾形态与功能②功能稳固性固定③无创外科④初期功能性运动二十一、颌骨骨折复位标准恢复伤员原有的咬合关系颌间牵引(intermaxillary elastic traction):指在上下颌牙列间别离安之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依照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口腔颌面外科学-先天性唇裂和腭裂讲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先天性唇裂和腭裂讲义

先天性唇裂和腭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一、单元脉络梳理概述胚胎发育与发病因素、发病因素及流行病学唇裂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原则腭裂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后并发症唇腭裂序列治疗概念治疗程序二、知识内容细讲唇裂、腭裂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

概论左右两侧下颌突-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一侧上颌突与一侧内侧鼻突-单侧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双侧唇裂。

上颌突与内侧鼻突一部分或全部未融合、不同程度的唇裂、牙槽突裂,两个内侧鼻突-上唇正中裂。

上颌突与下颌突-面横裂,上颌突与外侧鼻突-面斜裂。

原发腭突未能在一侧或两侧与继发腭突融合—单侧或双侧腭裂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牙槽突裂。

发病因素及流行病学1.遗传因素唇裂和腭裂的患者,在其直系或旁系亲属中可发现类似的畸形发生。

2.营养因素各种原因造成妇女怀孕期间维生素的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泛酸、叶酸3.感染和损伤不全人工流产或不科学的药物堕胎—导致畸形。

妊娠初期,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风疹——畸形发生。

4.内分泌的影响生理性、精神性及损伤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畸形。

5.药物因素药物—母体后—胎盘进入胚胎。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苯妥英钠、抗组胺药物、美克洛嗪(敏克静)、沙利度胺。

6.物理因素7.烟酒因素唇裂概述常与腭裂伴发。

唇腭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男女性别之比为15.:1临床特点1.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法。

1)单侧唇裂单侧不完全性唇裂(裂隙未裂至鼻底)单侧完全性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2)双侧唇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双侧裂隙均未裂至鼻底)双侧完全性唇裂(双侧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双侧混合性唇裂(一侧完全裂,另一侧不完全裂)2.国内常用的分类法(1)单侧唇裂Ⅰ度:红唇部分裂开。

Ⅱ度: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

Ⅲ度: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

(2)双侧唇裂:双侧Ⅲ度唇裂,双侧Ⅱ度唇裂,左侧Ⅲ度、右侧Ⅱ度混合唇裂。

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目的是恢复上唇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正常的形态。

唇腭裂健康教育资料手册

唇腭裂健康教育资料手册

唇腭裂健康教育资料手册一、引言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它会对患者的面部外貌、语言发音、咀嚼和吞咽功能等方面造成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更好地了解唇腭裂,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本手册将详细介绍唇腭裂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数据、预防措施、诊断方法、治疗选择和康复建议等内容。

二、唇腭裂的定义唇腭裂是指口腔和鼻腔之间存在裂隙,可以涉及唇部、腭部或两者同时受累。

它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脸部组织未能完全合并所致。

三、唇腭裂的病因唇腭裂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确定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是唇腭裂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中有唇腭裂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此外,母体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如吸烟、酒精、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增加胎儿患唇腭裂的风险。

四、唇腭裂的流行病学数据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超过10000例新生儿患有唇腭裂。

唇腭裂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男性患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五、唇腭裂的预防措施唇腭裂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孕期保健:孕妇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适当的营养摄入。

2. 优生优育:结婚前进行基因咨询,避免近亲结婚,降低唇腭裂的遗传风险。

3. 母婴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六、唇腭裂的诊断方法唇腭裂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特征,检查口腔和鼻腔的裂隙情况。

此外,X射线、超声波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帮助确定唇腭裂的类型和程度。

七、唇腭裂的治疗选择唇腭裂的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整形外科医生、语言治疗师等。

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面部外貌和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正畸矫治和康复训练等。

八、唇腭裂的康复建议唇腭裂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正常的面部功能和语言发音能力。

康复建议包括:1. 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感染和口臭的发生。

(整理)唇腭裂.

(整理)唇腭裂.
⒌腭裂:两侧腭突未能与前腭和鼻中隔接触融合。
⒍上唇正中裂:中鼻突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使形成人中和前颌骨、前腭的上颌间充质组织不足或缺乏。
四、病因:Etiology
胚胎期口腔各突起发育障碍,具体不清,多基因与环境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阈值学说。
㈠遗传因素:
1.个体的易感性超过某一阈值界限,将会发生唇腭裂。
2.与患者血缘关系近者,易感性增大。
[答疑编号502334050102]唇腭裂(CLP)是儿童头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系多基因与环境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胚胎期口腔各突起发育障碍的疾病。该病可导致颅颌面的软组织与骨组织的多种复杂畸形,需要多学科的不断的综合序列治疗,方可达最终满意的疗效。
(2)环境影响后评价。
一.
(3)机会成本法
2)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参考文献:⒈小儿外科学(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
㈦父母年龄:生育年龄>35岁,危险性增高。
㈧流产史:流产儿中发生率高。发病与母亲的流产史有关。
㈨家族性:有家族背景的占28%。
三、发病机制:
Mechanism
㈠胚胎学(插入图片):
⒈上唇人中、前颌骨及前腭的形成:中鼻突(第6周)→融合→上颌间组织→上唇中1/3(人中)、前颌骨、前腭。
⒉上唇与上颌骨的形成:中鼻突(第7-10周)→相互融合→与上颌突、侧鼻突融合→上唇、两侧上颌骨融合。
⑸正畸与矫形修复医师:
①重点研究牙的发育;
②协助进行各阶段与手术前后的牙颌正畸与矫形。
⑹耳鼻喉科医师:
观察随访中耳情况,6月起,定期检查,必要时行鼓膜开
窗或中耳置管、鼻腔整形手术。
⑺语音病理学家:
①制定语音矫治时间表,进行语音治疗。
㈡序列治疗的基本程序: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整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整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整理来源:网络1.请简述牙拔除术的适应证?(1)牙体病。

由龋病造成的牙体广泛缺损、残根、残冠,不能再经牙髓治疗修复牙冠缺损者,是牙拔除的主要原因。

如牙周病及根周情况良好可考虑保留牙根,作根管治疗。

(2)根尖病。

包括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或牙再植术等保留的根尖病。

(3)晚期牙周病。

(4)外伤。

外伤导致根折或冠根斜折而不能用桩冠修复者,应予拔除;前牙外伤而牙根折断部位在牙颈部以下过多或冠根斜折及骨折线上无法保留的牙。

(5)错位牙和移位牙。

影响功能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移位错位牙。

(6)阻生牙。

反复引起冠周炎或引起邻牙龋坏的阻生牙。

(7)多生牙。

影响美观,位置不正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多生牙。

(8)治疗需要。

因正畸需要或义齿修复需要拔除的牙;位于肿瘤放射区为预防发生并发症而需要拔除的牙。

(9)乳牙。

影响恒牙正常替换的滞留乳牙。

(10)病灶牙。

2.哪些心脏病患者应视为拔牙的禁忌证或暂缓拔牙?(1)急性心肌梗死或近3~6个月前发生心肌梗死。

(2)近期频繁发生心绞痛。

(3)心功Ⅲ~Ⅳ级或临床表现有端坐呼吸、紫绀、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时。

(4)双束支、三束支阻滞、有Ⅲ度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有突然神志丧失合幷心传导阻滞)史者。

(5)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应经治疗降压后再拔牙。

3.简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

关于病因仍有争论,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

(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

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

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

(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整理)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

(整理)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

(整理)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第十二章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一、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1、教学内容(1)唇腭裂的病因学研究(2)唇腭裂的分类命名(3)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概念(4)唇裂整复术(5)唇裂二期整复术(6)腭裂整复术(7)腭裂的语音治疗(8)牙槽突裂整复术(9)面横裂和面斜裂的整复2、目的要求(1)掌握唇腭裂的分类命名(2)掌握单侧唇裂整复的旋转推进瓣法和双侧唇裂原长法修复术(3)掌握腭裂整复术的手术设计和基本操作步骤(4)建立唇腭裂序列治疗概念,熟悉序列治疗的基本程序和治疗计划(5)熟悉腭裂术后语音治疗的适应证(6)熟悉增强腭咽闭合功能的训练方法和常用的语音训练方法(7)了解唇腭裂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在多因素作用下引起胚胎早期胚突融合障碍的先天性疾病。

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唇腭裂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8)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胚突融合障碍与唇、腭裂形成的关系(9)了解常用的唇裂术后畸形的二期整复方法(10)了解牙槽突裂整复的软组织修复同期植骨术(11)了解面横裂及面斜裂的整复方法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1)对唇腭裂复合畸形的理解。

唇裂不是单纯的唇部软组织开裂、缺损,它还伴有软组织的移位,大多数还伴有鼻翼软骨畸形和上颌前牙槽突畸形,单纯腭裂也不仅仅是软腭肌肉连续性中断和缺损、腭骨水平板的开裂和缺损,部分还伴颌骨甚至颅面诸骨的畸形;不仅有先天畸形,还有手术瘢痕,骨膜掀起造成上颌骨生长抑制的继发畸形。

唇裂伴有腭裂的患者,尤为如此。

(2)唇腭裂患者功能障碍的多重性。

唇腭裂不仅有容貌畸形,还有语言、中耳、咬合甚至心理方面的障碍。

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3)树立唇腭裂治疗的现代概念。

外科手术整复是治疗唇腭裂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唇腭裂常伴鼻、唇、颌骨,甚至颅面畸形,决非单一的手术能达到形态和功能均满意的效果。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进行一系列的“序列治疗”,以颌面外科或整形外科为主,与正畸科、口腔修复科、耳鼻喉科、语言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共同拟定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从出生到成人,针对不同时期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特点,进行相关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II度:仅限软腭+深II度:一部分硬腭裂开(不完全性腭裂)
III度—全腭裂开,由腭垂到切牙孔,包括牙槽突裂,常与唇裂伴发
腭裂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1、腭部解剖形态异常
2、吸吮功能异常
3、腭裂语音(发元音—过度鼻音;发辅音—鼻漏气)
4、口鼻腔自洁环境的改变
5、牙列错乱
6、听力降低Biblioteka 7、颌骨发育障碍腭裂(cleft palate)
健侧上唇的唇峰和人中切迹在较高的位置。
双侧唇裂:
两侧口轮匝肌因不能在中线连接而附着在两侧鼻翼基部—牵拉两侧鼻孔外展。
前唇缺乏口轮匝肌的作用—前唇发育的较为短小,鼻小柱过短。
手术年龄:
单侧唇裂整复术—3~6个月,体重>6~7kg
双侧唇裂整复术—6~12个月
唇裂(cleft lip)
术前准备:
全面体检
术前3d—练习用汤匙或滴管喂饲流质或母乳
双侧混合型唇裂(即一侧完全裂,一则不完全裂)
2.按裂隙程度分为(国内常用)
(1)单侧唇裂
Ⅰ度唇裂—只限于红唇部分裂开。
Ⅱ度唇裂—为上唇部分裂开,鼻底尚完整。
浅Ⅱ度为裂隙未超过唇高的1/2
深Ⅱ度为裂隙超过唇高的1/2
Ⅲ度唇裂—为上唇、鼻底完全裂开。
隐裂—指皮肤、黏膜虽然未裂开,但缺少肌层。
(2)双侧唇裂
腭裂治疗原则:
综合序列治疗—恢复腭部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重建良好腭咽闭合及获得正常语音;对面中部有塌陷畸形、牙列不齐和咬合紊乱者也应予以纠正,以改善他们的面容和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对有鼻耳疾患的患者应及时治疗,以预防和改善听力障碍。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不应忽视对他们进行精神心理治疗,从而使腭裂患者达到身心健康。
胚胎发育至第8周时,胎儿的面部初步完成。同时,左右上颌突的内面(口裂面)生出一对板状突起称为继发腭突。两侧的继发腭突在中线融合而形成腭的大部,与形成前颌骨的原发腭突相结合处即为切牙孔。腭的形成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开。在已融合的组织内,其前端与鼻中隔相连部分骨化后形成硬腭;其后端不与鼻中隔相连部分无骨质发生,即为软腭,其中的中胚叶组织即发育成为软腭的肌肉组织。额鼻突在左右原始鼻孔外侧之间的部分增高后形成鼻梁和鼻尖,两原始鼻孔外侧之间的中胚层组织垂直向下生长成板状称鼻中隔,此隔下缘与腭前部愈合后将鼻腔分隔为左右两个鼻道,至此,胎儿的口和鼻即具备成人的形态结构,此时即胚胎发育的第12周左右。
面裂严重者常并发有智力低下,易于发生流产或死于新生儿期。
分类:
1.上唇正中裂由于中鼻突间充质组织不足,形成人中和前颌骨、前腭的上颌
间组织不足或缺乏。
2.下唇正中裂下颌突因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两侧不能接触融合所致。
3.面斜裂上颌突与侧鼻突和中鼻突因间充质组织形成不足,而未能覆盖泪管。
4.面横裂上颌突及下颌突接触融合不良所致。
3、单侧完全性腭裂
腭垂至切牙孔完全裂开,并斜向外侧直抵牙槽突,与牙槽列相连;
健侧裂隙缘与鼻中隔相连;
牙槽突裂有时仅存裂缝,有时裂隙很宽;
常伴发同侧唇裂。
4、双侧完全性腭裂
常与双侧唇裂同时发生,裂隙在前颌骨部分,向两侧斜裂,直达牙槽突;
鼻中隔、前颌突、前唇部分孤立于中央。
国内有些:I度—腭垂裂
II度—部分腭裂,裂开未到切牙孔
用于单侧唇裂的修复治疗。
优点:定点简便,初学者易于掌握,能恢复患侧上唇应有的高度。
缺点:在患侧要切除一些正常组织
患侧的三角瓣嵌入健侧上唇下⅓部后—瓣尖在人中下份,有损人中解剖
在不完全唇裂术后—可发生患侧唇过长
(2)旋转推进法:Millard提出
优点:切除组织少,鼻底封闭较好,鼻小柱偏斜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正
例—双侧Ⅲ度唇裂、双侧Ⅱ度唇裂、左侧Ⅲ度右侧Ⅱ度混合唇裂
正常上唇形态:
红唇缘明显,两侧对成型的构成唇弓;
上唇下⅓部微向前翘;
红唇中部稍厚呈珠状微向前下突起;
上下唇厚度、宽度比例协调;
鼻小柱及鼻尖居中,鼻底宽度适中,两侧鼻翼和鼻孔呈弓状,鼻孔大小位置对称。
单侧唇裂:
口轮匝肌收缩—牵拉鼻小柱向健侧倾斜和牵拉患侧鼻翼基部向下、向后和外方向扩展,至鼻中隔软骨呈扭曲状,患侧鼻孔大而扁平。
3、硬组织畸形的整复原则:
畸形程度轻者,其上颌骨一般具有正常的发展潜力,故对骨修复重建的手术可延迟至尖牙牙根形成到1/3~1/2时进行,以免影响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反,畸形程度较重者,其上颌骨已无正常生长的潜力,故手术可提早进行。对牙槽突、上颌骨、眶缘、眶底和梨状孔边缘的骨缺损的修复必须用骨移植,并加以稳妥的固定方法方能完成。方法可分为将植骨块充填于裂隙区或贴附于发育不全的上颌骨表面等。
术前1d—局部皮肤准备
术前4h—婴幼儿应给予10%葡萄糖液口服或进食糖水100~150ml
手术尽量安排在上午
术前30min—0.1/3~4kg体重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成人:3~4mg/kg体重注射苯巴比妥或其他镇痛、镇静剂
手术当日,予以补液支持
手术方法:
1.单侧唇裂整复术
(1)下三角瓣法:Tennison提出,Randall改进
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VPI)
主要是患者腭裂术后由于软腭长度或动度不足,咽侧及咽后壁收缩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腭咽闭合,术后患者发音时仍有明显的过度鼻音或鼻漏气,语音含糊不清。
咽成型术最常用手术方法:
1、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
2、改良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
3、腭咽肌瓣转移术
2.唇、面裂和腭裂的形成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胎儿发育成形的前12周,若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各胚突的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干挠时,就有可能使胎儿发生各种不同的相应畸形。例如:左右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则产生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一侧上颌突未能在一侧与内侧鼻突融合,则在上唇一侧产生单侧唇裂,如在两侧发生,则形成双侧唇裂。上颌突与内侧鼻突有一部分或全部未融合,则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唇裂,以及不同程度的牙槽突裂,两个内侧鼻突未能正常融合则发生上唇正中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横裂。上颌突与外侧鼻突未能融合则形成面斜裂。
患侧唇部中下份的瘢痕线摹拟了人中嵴形态
唇弓形态较好
缺点:定点的灵活性大,初学者不易掌握
完全性唇裂,修复后唇高常嫌不足
唇裂术后护理:
1、术后全麻未醒前,使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2、全麻患儿清醒后4h,给予少量流汁或母乳;用滴管或小汤匙喂饲
3、术后1d即可去除唇部创口包扎敷料,任其暴露。每日以0.9%生理盐水清洗创口,保持清洁但切忌用力擦拭创口。如创口表面形成血痂,可用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清洗。
腭裂的形成与唇裂相似,同样为胚突融合不全或完全不融合所致。如原发腭突未能在一侧或两侧与继发腭突融合,则形成了单侧或双侧腭裂;如在前颌部分未能融合,则形成牙槽突裂。由于腭突的融合过程是由前向后逐渐发生的,软腭裂与不完全腭裂都是在硬腭已经完全或部分融合后才发生的,因此,单纯的软腭裂只有正中裂而无单侧或双侧之分。
手术年龄:有争议
1、早期手术—12~18个月
2、学龄前—5~6岁
手术方法:
1、腭成形术(palatoplasy)
以封闭裂隙、保持和延伸软腭长度、恢复软腭生理功能为主
2、咽成型术(pharyngoplasty)
以缩小咽腔、增进腭咽闭合为主—适用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者
咽成型术是指对腭咽闭合不全者进行缩小腭咽腔、增进腭咽闭合之目的而施行的各类手术得总称。
2、软组织畸形的整复原则:
尽早松解和延长对组织和器官有牵拉的纤维组织带,如延伸至上中切牙间的系带,上唇系带的折叠、舌系带过短等。切除沿裂隙分布的瘢痕组织,使裂隙两侧的肌肉组织能对位缝合。封闭裂隙的软组织瓣的方法,多采用系列Z形设计,要求既不影响正常的解剖结构,又能复位移位组织形态。组织瓣的缝合尽量避免有较大的张力。对软组织畸形的最终整复,需待在对硬组织整复的基础上通过二期整复的方法而获得,故初期对软组织的修复术应考虑到二期整复术创造条件,如尽量保存而不随意牺牲组织等。
胚胎发育与唇腭裂的形成
1.胚胎发育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发育的第3周,此时胚胎长约3mm,前脑的下端及腹面膨大,形成一个圆形的突起,称为额鼻突;同时由第一对鳃弓分叉发育而形成上下颌突。上颌突位于下颌突的上方,它们均是从两侧向中线生长发育。上述突起之间的空隙即为口凹,以后发育为原始口腔。
第5周时,额鼻突的下缘两侧各出现一个由外胚层增厚下陷而形成的嗅窝,嗅窝的内外侧缘高起,称为内侧鼻突和外侧鼻突,嗅窝即为原始鼻腔。第7周时,嗅窝底破裂而形成鼻孔。左右侧上颌突与外侧鼻突相连形成鼻孔底及上唇;两侧内侧鼻突相连形成鼻小柱、人中及前颌。同时,下颌突也向内侧生长并在中线相连而形成下颌。至此,由上下颌突围成的扁圆形口裂即告发育完成,口裂的腔隙也增大加深,形成了原始口腔。
腭裂表现:
硬腭—腭穹窿裂开,存在不同程度裂隙,前可达切牙孔/甚者从切牙孔到牙槽突;
裂开部位硬腭与鼻中隔不相连,造成口鼻腔想通
体积上,患侧较健侧小
软腭—腭咽部完整肌环中断—腭咽闭合不全
腭裂临床分类:
1、软腭裂
仅软腭裂开,不分左右,不伴唇裂
2、不完全性腭裂(部分腭裂)
软腭完全裂开半部分硬腭裂,不分左右,有时伴单侧不完全唇裂,牙槽突完整
腭裂(cleft palate)
腭裂术后处理:
1、腭裂术后需待患儿完全清醒后才可拔除气管内插管,平卧体位,头侧位或头低位,以便口内血液、唾液流出,并防止呕吐物逆行性吸入。如患儿哭声嘶哑—有喉头水肿,及时激素治疗并严密观察,可用地塞米松5mg肌注或静注。
2、注意术后出血:
3、患儿完全清醒4h后,可喂少量糖水;观察0.5h,没有呕吐时可进流质饮食,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流质饮食维持至术后2~3周,半流质1周,3周后可进普食。
腭裂术后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