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涌镇区总体规划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东涌镇总体规划
系、部:
实习名称:东涌镇片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实习地点:东涌镇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2011年 5 月 20 日
目录
一、规划背景与总则 (3)
1、规划背景
2、规划范围
3、规划时限
二、区域概况 (4)
1、区位
2、行政范围
3、历史沿革
4、城镇经济发展
5、自然条件
三、人口现状 (5)
1、人口现状概况
2、人口变动情况
3、人口分布情况
四、规划布局结构 (7)
1、规划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2、区位优势的强化
五、居住区用地规划 (8)
六、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9)
七、道路交通规划 (9)
1、对外交通
2、镇区道路交通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
1、公共活动中心
2、公共服务设施
九、河流绿地规划 (11)
1、绿地系统规划
2、河流系统规划
十、镇区土地利用平衡 (12)
一、规划背景与总则
1、规划背景
2006年1月20日,由于广州市“南拓“的全面启动,形成新一轮的行政调整,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番禺区灵山真鱼窝头镇调整榄核镇大岗镇东涌镇行政区划的通告》。
广州市政府确立“南拓”发展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编制的《番禺区发展规划》方案,东涌镇被定位为广州新城的组成部分,镇的大部分土地被控制为“商住综合用地”或其他用途土地。
因此,东涌镇随之而失去工业发展的空间,工业用地问题已严重制约我镇的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东涌镇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我镇的投资环境,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意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至今,全镇共有外资企业164家,个体私营企业50家,1997年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为36.87%,工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形成了全镇较好的经济发展格局,使我镇保持了经济健康发展的势头。
东涌镇为配合《番禺区发展规划》方案的实施,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穗规函[2003]1155号文规定,迅速联系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对工业集聚点进行整体、详细规划。
今后工业发展将以励业路工业集聚点为基础,以相连土地为依托进行开发。
但受种种因素影响,至今,该方案仍未获得广州市规划部门认可通过,由此而导致东涌镇现有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因无法落实扩建用地而纷纷另行选择投资区域。
据统计,全镇有近30个项目因土地无法落实而告吹。
实行严格的土地控规以来,东涌镇新增工业用地缺乏,工业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制约,东涌镇工业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滑坡现象,增幅下降至两位数的边缘。
加上东涌镇早期的大发展,是经历了一个开发土地补偿较低,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报慢的过程。
目前,较完善地配套设施未有充分利用,回报效益也没有很好体现,近期的经济发展难以寻找新的增长点,镇、村经济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
2、规划范围
东涌镇行政范围内的东涌镇,面积91.66平方公里
3、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2011年到2026年
二、区域概况
1、区位:
东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部,广州市
番禺区的东南部,北纬22.8度,东经
113.5度,处于现番禺区与南沙区的交
界处。
北隔沙湾水道与石基镇、石楼
镇、市桥相望,南隔西樵水道与灵山
镇相接,东临珠江口,是一个三面临
水的地域。
自古以来,临水的城市都
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大部分工业处于
交通便利的市南路上,使工业具有更
好的发展优势。
2、行政范围:
2006年1月20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番禺区灵山镇鱼窝头调整榄核镇大岗镇东涌镇行政规划的通告》(番府2006 3号),通告中决定调整东涌镇行政区划,撤销鱼窝头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涌镇。
调整后东涌镇面积91.66平方公里,管辖原东涌镇的石基、大稳、东涌、南涌、东导、宫坦、石排、庆盛、三沙、沙公堡和原鱼窝头、天益、万洲、长莫、马克、细沥、东深,小乌、大简、大石、大同、原灵山镇的西樵共22个村委会以及东涌、鱼窝头2个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
3、历史沿革:
东涌镇在区境中部。
驻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村。
1953年设东涌乡。
1961年成立东涌公社,1980年改区,1986 年建镇。
番禺区政府于2006年起撤销鱼窝头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东涌镇。
调整后,管辖原东涌镇的石基、大稳、东涌、南涌、东导、官坦、石排、庆盛、三沙、沙公堡、和原鱼窝头镇的鱼窝头的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原灵山镇西樵村。
4、城镇经济发展:
4-1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该镇的发展是以内、外向型经济为主,有较好的人力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使以商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该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镇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商业网点不断完善,市场化、规模化正在得到扩大和发展,2003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798户,比上年增加92户。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2%。
饮食业随着中心镇、太石村等食肆的逐步建立,市场逐渐兴旺。
供销社、粮所、食品公司等商业部门顺应形势不断改变经营策略,市场趋向活跃。
金融业取得新的成绩,三间金融机构(农行、信社、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40亿元,同比增长29.9%。
交通运输业更是稳步发展。
邮政、电信、保险等部门,努力拓展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全镇第三产业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0.6%。
4-2投资环境的改善
任何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必然先行。
随着规划中的两条快速干线、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轨道交通线的逐步建成,将大大改善目前东涌镇的交通条件,使其与广州中心城区、南沙开发区和珠江三角洲的联系更为便捷、迅速。
随着新城供电、供气及给排水等市政设施的逐步建成,东涌镇目前电力和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的状况也将得到改善。
此外,伴随新城的建设,相应的教育、金融、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娱体育等社会事业也将得到完善。
这些都将改善东涌镇的投资环境,更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
4-3市场的扩张
2002年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80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也达到6857元,均居全国十大城市首位。
收入的增加预示着人们可以在市场上支出更多,从而促进市场的繁荣。
而东涌镇正位于这个地区,无疑具有良好的市场条件。
随着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快速干线和轨道交通的建成,东涌镇的市场将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而将扩大到珠江三角洲甚至全国和国外,而以前一些出口依存度较大的工业产品将会在国内国外找到更大的市场。
此外,由于东涌镇地处经济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市场信息的获取也相对容易,随着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产品将更结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扩大市场需求量,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5、自然条件
5-1、地形地貌
东涌镇总面积91.6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72.2平方公里。
境内绝大部分为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其地势西北略高,为高围田,东南略低,为低围田,田面平均高程为珠基水位-0.4—0.7米。
成陆时间,最早的上游部分(如大同村的南边月)约300年,中部约140年,下游部分(如万洲村的万生),约90年。
镇内有零星散布的花岗岩小丘3座,即红岗、荔枝岗、沙黎岗,海拔分别为46米、38米、29米,底部均是花岗岩石。
地貌为三水围绕的冲积沙洲,平原面积占78.71%,山地面积占0.2%,水面积占21.9%。
镇北界是沙湾水道,南界是西樵水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是南部的红岗,海拔46米。
5-2、气候
东涌属低纬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长冬短。
气温受偏南季候风影响,调节和削弱了夏暑与冬寒,并使全年的雨水集中于夏季。
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均降雨量1635.6mm;历年平均气温22℃。
相对湿度8l—84%。
年均风速2.4米/秒。
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亦即常年主导风向。
5-3、地质
番禺区地层由下古生界、侏罗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等几个地质期构造,其中下古生界及第四系分布较广。
下古生界主要为浅变质石英岩,广布于北部、中部;侏罗系为灰白色凝灰质石英砾岩、页岩,分布于中部;上第三系由紫红色凝灰质砾岩、砂砾岩、夹砂岩和页岩组成,零星分布于东南部;第四系为冲积、洪积的海陆混合沉积,由砂砾、砾石、砂、砂质粘土、粘土和淤泥等组成,分布于东部沿江岸线。
断层在整个番禺区呈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向十字交叉,交点在石碁镇、沙湾镇相接地区,对本镇基本无影响。
镇内的低丘台地普遍由红色岩系组成,多是红黄粘土。
地震以7度烈度设防。
三、人口现状
1、人口现状概况
东涌镇目前辖两个居委和22个村委会,总土地面积91.66平方公里。
2006年镇域户籍人口约为7.2万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约0.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5‰。
暂住人口约为6.4万人。
2、人口变化情况
从东涌镇历年人口总数来看,1990年以来东涌镇户籍人口与非农人口均呈缓慢增长的态势。
1997年以后直到2004年各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近两年有所回升,稳定在4‰左右。
暂住人口增长速度较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从1990年的1万人增长到2006年的6.4万人,1999年到2004年间的增长较为明显。
表3-1:东涌镇人口变动情况表
年份户籍人口
(万人)非农业人口
(万人)
自然增长率
(‰)
暂住人口
(万人)
1990 6.1 0.3 11.36 1.0 1991 6.2 0.3 12.01 1.1 1992 6.3 0.4 10.00 1.4 1993 6.3 0.4 9.07 1.5 1994 6.4 0.4 9.76 1.6 1995 6.4 0.4 12.21 1.7 1996 6.5 0.5 11.56 1.8 1997 6.6 0.5 13.25 1.8 1998 6.7 0.5 10.73 2.0 1999 6.8 0.5 9.84 2.0 2000 6.8 0.6 6.12 2.7 2001 6.9 0.6 4.06 3.1 2002 6.9 0.6 2.28 3.5 2003 7.0 0.6 1.88 5.1 2004 7.0 0.7 1.61 6.2 2005 7.2 0.7 4.19 6.3 2006 7.2 0.8 4.15 6.4 3、人口分布情况
表3-2:2006年底各村基本情况
户籍人口(人)农人口(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石基村4425 4425 8.83 3.4 5.43 大稳村4074 4074 6.39 4.18 2.21 东涌村2588 2588 5.8 4.64 1.16 南涌村2789 2789 5.44 6.53 -1.09 东导村1941 1941 7.24 6.72 0.52 官坦村2527 2527 7.93 5.55 2.38 石排村2561 2561 6.66 6.66
庆盛村2148 2148 9.41 7.53 1.88
三沙村2043 2043 3.92 5.88 -1.96 沙公堡2019 2019 8.47 8.47
西樵村2240 2240 12.07 6.71 5.36
东涌居委5123 808 11.49 1.98 9.51 天益村2064 2604 10.03 8.87 1.16
鱼窝头村4045 4045 9.19 6.21 2.98 东深村2479 2479 6.88 4.86 2.02 万洲村3579 3579 10.7 9.57 1.13 长莫村3268 3268 6.75 5.21 1.53 细沥村4012 4012 6.50 5.5 1 马克村3508 3508 8.89 6.02 2.87 小乌村2962 2962 10.53 4.41 6.11 大简村3740 3740 8.85 5.9 2.95 太石村2070 2070 9.72 5.83 3.89 大同村2669 2669 1.33 7.93 3.4
鱼窝头居委2538 114 7.3 5.11 2.19 糖厂184
合计72136 65213 8.45 5.74 2.72
四、规划布局结构
1、规划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
镇区整体布局结构可概括为,以中心为重要节点,想周边发散的“太阳”型的结构。
道路骨架是以中心的弧形道路为主干道,三横,四竖的次干道。
以主干道为中主轴线,沿轴向建设公共建设项目,形成公共建筑组团。
主轴线的右面以居住区为主,左面设有一类工业区、少数居住区和耕地(待开发利用)。
另外一条次轴线就系过境公路,过境公路的上方设有居住区和二类工业,下方则是主要的中心城镇。
在规划范围的右侧,二类工业区的右面,有新兴的开发区,主要是与规划区以右的轻轨向连接,发展方向是向东南面发展。
2、区位优势的强化
东涌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中部,镇区西北距市桥12公里,距广州40公里。
从全国看,东涌镇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看,东涌镇位于广佛大都市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岸城市带和西岸城市带的连接点上,无论目前的珠江三角洲东岸城市带的发展还是未来的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带的发展,东涌镇都会受到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可
以说东涌镇本身具有省内其他小城镇所没有的区位优势。
伴随广州“南拓”和广州新城的建设,位于广州市南拓轴上、规划作为广州新城一个组团的东涌镇,其原本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强化,将从接受市桥经济辐射转向承接更强有力的增长极——广州市的经济辐射,其经济的发展前景将会非常乐观。
五、居住区用地规划
(1)紧密依托现在镇区,新开发与旧区改造同步进行,形成一个新老镇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形态。
(2)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3)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4)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
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5)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合标准,也是居住区规划能否付诸实施、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在。
而提高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基础环节,就是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空间。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也是提高三个效益的重要环节。
同时,还应考虑适应分期建设的要求,并为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
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镇区现状工业用地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东北部,其余分散于镇区各处。
本轮规划在规划的时候新增了一类工业用地在西部。
原因是一类工业污染较少,可以与居住区相连。
为了避免与二类工业处于同个地块,形成钟摆交通,所以把一类工业置于西部。
由于西部拥有广阔的耕地,能给工业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鱼窝头镇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首位,具有目标实际性的方法论引领工业发展:不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办证速度,加快工业园建设,促进镇村工业持续发展。
促使东涌镇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七、道路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目前,东涌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过境公路,由西向东行驶。
在镇区的右边还有轻轨,所以对外的交通算中等情况。
2、镇区道路交通
道路分类路名长度/m 红线宽度/m
主干道
市南路2400 50 吉祥北路636 40 吉祥东路366 40 启新路822 40 励业路740 40
次干道民乐东路546 30 民安路307 30 祥福路438 30 东兴二路729 30 东兴三路683 30
培贤东路591 30
和乐一路748 30
吉祥南路350 30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活动中心
镇区公共活动中心以镇区中心为主。
镇区中心以镇政府为核心,集中镇区主要的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的公共设施,呈现倒“U”型的轴线发展。
规划沿倒“U”型为镇中心,分别向两边发展公共建设项目。
2、公共服务设施
(1)商贸金融设施
商贸金融设施主要建设在中轴线的两侧,在镇区各个居住片内,相对均衡地布置居住小区级商业服务业设施,以形成完善的商贸金融服务系统。
(2)行政办公设施
在镇区原有行政办公区,南面留有发展得空地,有考虑扩建的用地。
(3)教育科研设施
改建、扩建现有的中学。
不再增设中学。
在镇区各个居住区内相应的布置小学和幼儿园,使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不过马路上学。
(4)医疗卫生设施
全镇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按“镇级医院——门诊所”两级设置,各个医院诊所的配置均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形成覆盖全镇。
分工有序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
(5)文化娱乐设施
在镇区的南部新建文体娱乐中心,与绿地水面结合,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并配合老街旅游活动。
还新建了图书中心,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结合商业服务中心,布置其他小型文娱设施,主要内容有俱乐部,歌舞厅,网吧和影剧院等娱乐场所。
(6)体育设施
规划结合南部新建的文娱中心,兴起了个性现代化的体育中心,为全镇居民服务。
新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内均应按国家有关设置小型运动场地,居住组团内结合绿地应布置儿童活动设施,形成合理的体育设施系统。
九、河流绿地规划
1、 绿地系统规划
镇区现状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内。
镇区绿地不仅发挥了积极地生态效用,而且对镇区景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镇区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绿地未能做到精致化;重要河道滨河绿地系统未能形成;某些重要道路两侧缺乏绿化带;绿化没有地方特色。
2、河流系统规划
镇区河网不算密集,有两条主要的河道。
规划在镇区现有河道基础上,采用“绿、填、疏、缩、砌”五项措施对镇区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即绿化河岸、填塞尽端河段、疏浚河道、拓宽或缩窄部分河道、砌筑驳岸。
十、镇区土地利用平衡
(近期规划人口:34 576人)
分类代码
用地名称
现状(2006-2016)年
面积/hm 2 比例/% 人均/(m 2・人
-1 •
)
R 居住用地 84 40 24.7 C 公共服务设施 31.5 15 9.2 M 工业用地 16.8 8 4.9 W 仓储用地 2.1 1 0.6 T 对外交通用地 1.05 0.5 0.3 S
道路广场用地
48.3
23
14.2
U 市政设施用地0.84 0.4 0.2 G 绿化用地25.2 12 7.4
总建设用地210 100 60.7 河流40
总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