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试题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概要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和()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2.在workers中,worker这一部分可以称为()。

3.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

4.汉语“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其余的是()。

5.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是以()为基础方言,以()为标准音,这主要是()的原因。

7.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语流音变

2.性

3.黏着语素

4.情态

5.亲属语言

6.洋泾浜

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

2.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3.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

4.音位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四、论述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3分)

1.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2.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客观现实;语言符号

2.词根

3.语气

4. 本义、派生义

5.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6.普通话;北方话;北京语音;政治

7.缩小;转移

二、名词解释

1.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2.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

3.根据语素是否可以单独成词,还可以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词缀都是黏着语素。

4.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等方面。

5.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叫做“亲属语言”。

6.在旧中国,人们往往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其

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三、问答题

1.儿童语言习得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这就是大脑具有的机能。但是如果出生后没有处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外在的社会条件,这种语言能力就不能得到开发,到大约12岁左右,这个潜能就消失了,以后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运用语言,心智也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个时间称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

儿童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存在,既体现出语言能力具有先天的自然生理基础,同时也反映出具体的语言系统的社会属性,离开正常的语言社会,先天的语言潜能无法实现。

2.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比方拿“红花”这个符号的结构来说,能出现在“红”这个位置上的有“蓝、白、紫、大、香……”,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眼睛、房子……”,这两组词各自构成一个聚合。

组合关系是以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为基础的。聚合分类是线性组合实现的基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聚合关系潜在于系统,组合关系实现于话语,二者犹如纵横两轴,语言符号单位都处在这两个轴向形成的坐标上,既属于聚合群的成员,同时也是某个组合轴线上的单位。

3.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其实际读音分别是[a]、[A]、[?]。这三个读音其实都是/A/音位的音位变体,其中da中的[A]是典型变体,ban中的[a]是由于受到韵尾n的同化影响所产生的变体;guang中的[α]是受韵头[u]或韵尾[η]同化的结果。因此它们始终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中,自然属于一个音位。

4.(1)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音位都处在至少一个聚合群中。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比方北京话的/p/音位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中:按部位,它是双唇聚合群/p p¢ m/的成员(为简化分析,这里不列擦音),按发音方法,它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 t k/的成员。

(2)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因为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每一个音位不仅处于聚合关系中,而且,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也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辅音/k k¢ x/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组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t?、??¢、?/则相反,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当然,在平行的、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比如北京话鼻音聚合群中的/m n ,/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5.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