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原因)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目前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产生机制(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章1、环境:环境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
在环境科学中,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中,对环境一词所作的明确具体界定,是从环境科学含义出发所规定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包括环境的全部含义。
2聚落环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按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4、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5、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排放进行环境中,对环境的结构与功能造成破坏或影响;环境干扰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排放进入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结构的破坏和环境功能的受损。
6、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 及其前体物SOx, 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7、ODS:破坏臭氧层物质,包括氯氟烃(CFCS)、哈龙(Halon)、四氯化碳(CCl4)等,进入平流层后会打破紫外线作用下的O2和O3之间相互转化的平衡,使臭氧浓度下降,从而使地球表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8、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McNeely 等1990) 。
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环境干扰范畴的环境问题是:噪声污染2、下列公害事件由镉引起的是:爱知米糠油事件3、酸雨一般泛指pH值小于(5.6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4、全球三大酸雨区不包括。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开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开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开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部生物的各个局部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连续地结合。
2、大气圈构造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严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引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科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学科。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就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科学学科的定义、性质、特征和范畴;2.环境污染和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5.熟悉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制度和管理等。
教材选择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应该要选用系统性、完备性、权威性强的教材。
本课程可选用《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概论》等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求贴近实际、案例讲解和文章讨论结合。
教学方法环境科学导论既要求学生对于很多环境问题有所了解,又要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条件下,要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列举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科学思维的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座式教学: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环保讲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把教学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
4.研讨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堂讲授本部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
教师讲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分类,环境污染及其分类,环境保护等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案例教学本部分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环境科学导论

1、低碳经济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目的: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
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意义: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2、生态足迹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
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3、低碳生活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3、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5、是的,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8、相比开车来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一不担心油价涨,二不担心体重涨 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10、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暖气的报复; 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14、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馆里展出中国生产的鱼翅罐头,还会有这么好的食欲吃鱼翅捞饭么;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象:动物,你自己和地球;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
2、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