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4期(总第154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4,2018(Sum ,154)

社会建设

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保证。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假新闻就屡禁不止,从

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所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可以看到,假新闻存在危害媒体公信力、损害事件相关主体形象、危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等危害。因此,为了减少假新闻,专业媒体应坚守阵地、管理部门应加强网络平台审查和管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广大受众要善于判断。

关键词:假新闻;危害;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8)04-0049-04

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

——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高玄君,夏艳艳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收稿日期:2018-06-06

作者简介:高玄君(1997—),女,河南登封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学生;夏艳艳(1977—),女,江西新余人,硕士,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最高效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以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著称。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悖的假新闻就从未消失过。假新闻往往出现于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热点事件发生期。热点事件发生期,一些媒体为了蹭某些热点话题、迎合民众集体情绪、制造舆论高潮、引导某些特定的导向,会借题发挥、制造并传播不实的消息,从而在整个热点事件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借热点为媒体赢得关注。二是热点话题空窗期。这一时期媒体没有热门话题可以报道,或报道内容千篇一律,为了保证阅读量和收看率,一些媒体往往无中生有、编造骇人听闻的假消息,并散布虚假信息。假新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背离媒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扰乱社会秩序。

一、假新闻的危害

1.损害媒体公信力。“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

命,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1]

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旦逾越,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大大受损。例如,2002年6月2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区发生特大爆炸,38名金矿矿工不幸罹难,新华社驻山西分社的鄯宝红、安小虎、王东平、谭旭,《山西经济日报》的苏勇,《山西法制报》的刘玉柱、白建芳、阎珍寿,《山西生活晨报》的魏停、樊武杰、郭龙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对矿难经过进行虚假报道。这一虚假报道在2003年被新华社曝光,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极度降低[2]。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不断丰富。从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当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必然会对媒体进行重新认知和选择,媒体失去了受众,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2.损害事件相关主体的形象[3]。例如,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报道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此前,在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

49

会上,刚刚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了联赛改革方

案,包括延长联赛,联赛实行南北分区;缩短国家队

的集训时间,采取美国“梦之队”式的邀请制度;取

消亚洲外援,实行四节四人次方案,结果全部遭否

决,而事后证实,这是个假新闻。假新闻因为涉及

体育领域和体育明星姚明而备受关注,甚至有人批

判中国篮球代表大会是封闭的中国篮球大会。假

新闻,不仅对中国篮球的声誉有负面影响,而且对

假新闻中的核心人物姚明的名誉也有一定的负面

影响。又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这样的假新

闻,自然对假新闻中的核心地点河南的形象造成损

害。

3.损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有些假新闻

带有话题上的煽动性和敏感性,大规模传播,会产

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前几年的“福岛核

泄漏需要屯盐”的假新闻险些造成当时的“盐荒”;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让人们忧虑师德的丧失;“乐天董

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让人们产生了无端的愤

怒。此类假新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扰乱社会秩

序,威胁社会稳定。

4.损害公众的知情权。了解事实的真相与全貌

是公众本应享有的权利,假新闻所传播的虚假信息

其实是对公众知情权利的侵犯与损害。“留守女童

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这一假新闻最后被查

证是“事件举报人”的谎言,多家媒体在这个新闻的

流转和扩散中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关注女性权益的

受众们受到欺骗,导致有些人也帮助转发,成为假

新闻扩散的元凶之一。

5.影响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传播的环境本身

就是“拟态环境”,而假新闻的传播者为了实现高效

传播,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抛弃事件的客观真实

性,将新闻变成了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工具。长此

以往,新闻必将失去受众的信任与关注。这样被遗

弃的将不仅仅是一两家新闻机构或者一两个新闻

平台,而是整个新闻行业都将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推出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截至2017年累计推出17期。根据《新闻记者》杂志的测评分析,2017年的假新闻显示

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假新闻总体数量、影响力较前几年明显下降;这也折射出新闻的影响力较前几年有显著下降。

二、假新闻形成的原因

1.制造猎奇信息,提升媒介曝光度。在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内容,例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等,这种带有显著“标题党”色彩的假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突破了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为信息内容被大批量复制并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复制、转载又造成了大量的信息重复以及资源浪费。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一些新闻媒体将重心放在了从发掘生活中怪异、匪夷所思的新闻事件上。在不能挖掘到理想事件或者所挖掘的事件本身不够具有吸引力时,夸大和编造的假新闻就涌现了出来[4]。

2.迷信权威信息,依赖官方判断。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引用、复制、转载等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一些媒体在具体的引用或转载过程中过于迷信官方所提供的信息,对新闻信息内容不核实、不求证就直接报道发布。例如,“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2017年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山东莱阳小神童的消息,多家媒体不经核实就对此进行了报道。而后来证明,这是一个虚假消息。虽然新闻消息注重传播的时效性,但新闻记者和传播媒体绝对不能放弃对基本客观事实的尊重和考证。即使是以转载或引用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也应在充分保证新闻真实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公众进行传播,一味迷信所谓“官方渠道”“权威消息”,只会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信息渠道多元,一些专业媒体专业素质差。新媒体时代很好地印证了麦克卢汉“万物皆媒”的观点。当下,UGC和PGC内容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传播的生态圈,以新浪微博为例,我们既可以通过人民日报等专业新闻平台获取资讯,也可以通过个人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