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合集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探究

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探究

68学术探讨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模式开始渗透各个领域,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以信息传播为主的媒体领域。

网络技术催生了各种信息传播与发布平台,各种新媒体应时而生。

在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红利面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既要共存又存在竞争。

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和网络信息传播与发布的便捷,全民狂欢式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原则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假新闻现象日益常态化,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一、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发生的变化(一)发布者与传播者身份的变化:专业新闻媒体及从业者+新媒体及个人首先,假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如今,网民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发布与传播信息。

人们长期沉浸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新闻信息。

在这种信息发布与传播环境中,除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外,还有其他新媒体及不同身份的个人。

这种发布与传播信息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假新闻现象日益增加。

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十大假新闻中,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农夫怒撕毒蛇为儿加菜》等,其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类新媒体,而转载平台则主要是传统媒体。

[1]由此可见,在当下媒介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不仅包括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及个人,也包括各种新媒体及个人。

(二)生产与传播内容上的变化:无中生有+旧闻新发在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生产与传播内容上的变化。

2017年1月2日,《中青报》转发一则来源于“宁夏在线”的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背后隐藏真相竟是这样》,文中称:一名21岁的帅气大学生迎娶比自己大了34岁的离婚中年大妈,然而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

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纷纷转载。

1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辟谣称,类似谣言已在多地传播数年,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新闻事实。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问题及应对手段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问题及应对手段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问题及应对手段一、引言二、假新闻问题的产生原因2.1 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2.2 点击量和广告收入导致的商业化倾向2.3 社交媒体平台算法的影响三、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3.1 公众被误导和欺骗3.2 社会动荡和舆论混乱四、应对手段:媒体自律与监管机制加强合作4.1 媒体自律与伦理规范建设4.2 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与监管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

然而,在这个以信息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里,假新闻问题也日益严重。

假新闻指虚构或夸大事实,散播不实信息并迅速传播。

在一个充满信息噪音和碎片化特点的环境中,如何降低假新闻对公众认知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成为了媒体行业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假新闻问题的产生原因2.1 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公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想要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信息。

媒体机构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经常面临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发布新闻。

这种快速传播的需求给了制造和散布假新闻的人可乘之机。

2.2 点击量和广告收入导致的商业化倾向许多媒体机构过度关注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以牺牲社会责任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

假新闻由于其强大的吸引力和争议性往往能够带来高流量,从而增加网站点击率,吸引更多广告投放。

这种商业化倾向助长了假新闻问题在媒体行业中蔓延。

2.3 社交媒体平台算法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其算法推送用户感兴趣并可能点击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与用户兴趣相符合但未必真实可信的内容推荐。

此外,一些算法也易受人工操作和滥用,让假新闻更迅速地传播。

三、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3.1 公众被误导和欺骗当公众接触到大量未经核实或编造的消息时,很难辨别真相。

误解与对抗真实信息产生了误解,甚至可能改变公众的认知和决策行为。

不仅会打击民众对媒体的信任,还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3.2 社会动荡和舆论混乱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利用假新闻煽动仇恨、制造社会分裂,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浅谈社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对策10历史学三班王鸿嘉 100305326 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

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明假新闻确实很多,而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所以本文从当今社会假新闻泛滥的社会现状入手,分析其出现背景、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抑制假新闻泛滥的部分对策。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确如此泛滥,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1、在新闻管理体制方面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假新闻”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

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不多,作为没有强制性的自律性规范也不多,由行业组织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了主导地位。

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办法

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办法

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治理办法作者:杨玺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虚假新闻大有蔓延发展之势,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同时也对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面对虚假新闻对社会和谐及稳定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本文从虚假新闻的危害表现出发,深入的其发展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并从新闻职业道德约束,法律法规管制,严格监管以及追逃责任等方面提出虚假新闻现象的有效治理措施。

关键词:新闻媒体;虚假新闻;主要成因;治理方法近年来从全国媒体到地方媒体,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虚假新闻的现象。

虚假新闻的屡禁不止导致了政府及新闻公众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当中,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大危害。

一、虚假新闻的危害表现虚假新闻对于社会的主要危害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部分虚假新闻的不实报道会导致民众恐慌情绪的产生,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并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的经济损失。

例如2007年3月份,广州某家主流媒体刊登了一篇《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新闻报道,报道一出便引起了全国市民的集体恐慌,甚至出现谈“蕉”色变。

海南、福建南部地区的许多香蕉商户都在当年发生巨额亏损,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8亿元。

(二)虚假新闻造成名誉损害和威信丧失近年来,由明星代言的产品屡屡发生问题。

明星作为有影响力的群体,在产品的代言和广告的选择中一定要小心谨慎,要基于产品的实际情况来真实代言。

比如早些年知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为“藏秘排油茶”的广告代言,后来就被央视媒体确定为虚假宣传。

(三)虚假新闻引发社会不稳定这些年我国发生了多起地震事件,许多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对于这样的天灾人祸也要不实的夸大伤亡数字,以引发社会公众的忐忑和担心。

虽然很多媒体这样的“夸张”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是却向社会公众错误的传递了信息价值,更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安情绪,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
精品课件
理论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 ,人们的一切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 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方法去观察事务、分析事务、反映事务 报道事务。要从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发实事求是,辩证的描述事实。如实地反 映客观事务的本来面貌。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 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 异性明显增强;
精品课件
2014年 我国网 民6.49 亿人
选题背景
二、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 的新媒体,在传播业中快速发展,互联 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
精品课件
文献综述
之前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新闻 传播这一块,而社会影响相对较 少,我们此次的研究将对这些内 容进行整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 去分析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的是 社会环境以及传播者与被传播者 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关系对 这问题产生的影响。
精品课件
汇报结束
汇报结束,谢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互联网普 及率达 47.9%
选题背景
三、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 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 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四、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 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精品课件
选题背景
五、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对媒体缺乏明 确规范、有力的监督。
精品课件
郭美美
精品课件
2014年4月8日,国内 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 网站,以“网传”为依 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 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 上传了一张“郭美美” 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 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 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 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 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 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 未收到还款。这个曾自 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 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 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传播问题与应对策略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传播问题与应对策略

媒体行业中的假新闻传播问题与应对策略引言: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新闻传播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地快速和广泛。

然而,新技术也为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在当今数字时代,媒体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假新闻传播问题。

本文将探讨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假新闻在媒体行业中的影响1. 辨别真伪困难——如今,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迅速简便,但同时也面临着真伪辨别困难。

虚假信息似乎与真实消息同样可信,这使得人们无法准确判断报道是否属实。

2. 公信力受损——当大量假新闻泛滥成灾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作为舆论传递者和信息门户,在承载重要公共事务责任时犯下失误不仅会损害其声誉,还可能导致公信力受损。

3. 社会分裂加剧——假新闻通常带有具有倾向性的立场观点或无端指责,它们能够煽动对立情绪并刺激社会分裂。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则极大地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部分:应对策略1. 提高媒体素养——重视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是解决假新闻传播问题的关键。

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教育,使记者具备辨别真伪、深入调查的能力,并且要倡导道德标准,以提高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2. 加强事实核查机制——建立可信赖的事实核查机制可以防范假新闻在传播中滋生。

媒体应组建专门团队,追求客观真实而不是迎合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目标。

另外,与其他行业及学术界合作进行深度调研可以提供更广泛和准确的信息来源。

3. 推动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处罚措施是保护公众免受假新闻困扰的必要手段。

媒体行业必须自觉遵循新闻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恶意散布假新闻者进行法律制裁。

4.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他们将更有能力区分真假消息。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新媒体素养的课程,并开展宣传活动以提升公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5. 合作与合规——媒体企业应共同合作打击假新闻现象的蔓延。

跨界合作可以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渠道,并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来推动解决方案。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成因分析
该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体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忽视对新闻真 实性的审核;2)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信息来源和事实核实不够重视;3)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即时性特点,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
案例二:某微博大V散布虚假信息事件
事件概述
某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大V发布了 一条关于某公司即将破产的虚假 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转发。 该信息经证实为虚假消息后,给 该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制定和完善关于网络媒体发布虚 假新闻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 闻的定义和处罚标准,为打击虚
假新闻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执法力度,严格 追究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和相关人 员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威慑。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网民 积极举报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打 击虚假新闻的参与度。
03
传统媒体
部分传统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或引用虚假新闻 ,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危害成因分
03

主观原因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网络媒体工作者缺乏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尊重和遵守, 为追求点击率、曝光率而制造虚假新闻,甚至为谋取个人 或团体的私利而编造虚假信息。
新闻审查制度不完善
大量受众。
02
网络信息来源复杂
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核实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变得更为困难,虚
假新闻容易混杂其中。
03
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制造虚假新闻,导致公
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增加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
04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对策研究
法律对策

假新闻的产生原因与防范措施

假新闻的产生原因与防范措施

假新闻的产生原因与防范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假新闻问题逐渐凸显。

假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将从原因和防范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增进对假新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假新闻的产生原因1. 制造并满足需求: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在追求热点话题和最新资讯的同时,也容易被虚假的新闻所吸引。

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点击量,制造并满足人们的需求。

2. 赢取经济利益:假新闻背后通常存在着商业目的。

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一些人或组织可以获得广告费用、点击量和转发量,进而获取经济收益。

这种动机往往成为产生假新闻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政治操控:假新闻的产生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可能会故意编写、散播假新闻,以达到影响公众舆论、操纵选举与政治局势的目的。

4. 缺乏传媒职业道德: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不足也是假新闻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媒体机构或个人为了获取关注度和利润,放弃了核查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职责,从而推动了假新闻的传播。

二、防范措施1. 提高媒体素养:媒体从业人员和大众应加强媒体素养的培养。

这意味着要学会辨别真假新闻,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则和流程,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2. 加强教育宣传: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力度开展假新闻的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推动新闻和媒体素养的普及,让公众了解假新闻的危害性,并懂得正确使用新闻媒体,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3. 强化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散播假新闻的行为进行从严惩处。

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及时处置假新闻,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4. 加强技术手段:信息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当加强技术手段,有效过滤和防范假新闻的传播。

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算法的优化,提高筛选和验证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5. 增强媒体自律意识: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要自觉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职业形象,切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4期(总第154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4,2018(Sum ,154)社会建设摘要: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根本保证。

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假新闻就屡禁不止,从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所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可以看到,假新闻存在危害媒体公信力、损害事件相关主体形象、危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等危害。

因此,为了减少假新闻,专业媒体应坚守阵地、管理部门应加强网络平台审查和管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广大受众要善于判断。

关键词:假新闻;危害;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8)04-0049-04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高玄君,夏艳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收稿日期:2018-06-06作者简介:高玄君(1997—),女,河南登封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学生;夏艳艳(1977—),女,江西新余人,硕士,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最高效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以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著称。

然而自新闻行业诞生以来,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悖的假新闻就从未消失过。

假新闻往往出现于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热点事件发生期。

热点事件发生期,一些媒体为了蹭某些热点话题、迎合民众集体情绪、制造舆论高潮、引导某些特定的导向,会借题发挥、制造并传播不实的消息,从而在整个热点事件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借热点为媒体赢得关注。

二是热点话题空窗期。

这一时期媒体没有热门话题可以报道,或报道内容千篇一律,为了保证阅读量和收看率,一些媒体往往无中生有、编造骇人听闻的假消息,并散布虚假信息。

假新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背离媒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扰乱社会秩序。

一、假新闻的危害1.损害媒体公信力。

“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1]。

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旦逾越,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大大受损。

例如,2002年6月2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区发生特大爆炸,38名金矿矿工不幸罹难,新华社驻山西分社的鄯宝红、安小虎、王东平、谭旭,《山西经济日报》的苏勇,《山西法制报》的刘玉柱、白建芳、阎珍寿,《山西生活晨报》的魏停、樊武杰、郭龙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对矿难经过进行虚假报道。

这一虚假报道在2003年被新华社曝光,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极度降低[2]。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不断丰富。

从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扩展到互联网领域。

当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必然会对媒体进行重新认知和选择,媒体失去了受众,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2.损害事件相关主体的形象[3]。

例如,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

报道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此前,在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49会上,刚刚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了联赛改革方案,包括延长联赛,联赛实行南北分区;缩短国家队的集训时间,采取美国“梦之队”式的邀请制度;取消亚洲外援,实行四节四人次方案,结果全部遭否决,而事后证实,这是个假新闻。

假新闻因为涉及体育领域和体育明星姚明而备受关注,甚至有人批判中国篮球代表大会是封闭的中国篮球大会。

假新闻,不仅对中国篮球的声誉有负面影响,而且对假新闻中的核心人物姚明的名誉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又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这样的假新闻,自然对假新闻中的核心地点河南的形象造成损害。

3.损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

有些假新闻带有话题上的煽动性和敏感性,大规模传播,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例如,前几年的“福岛核泄漏需要屯盐”的假新闻险些造成当时的“盐荒”;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让人们忧虑师德的丧失;“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让人们产生了无端的愤怒。

此类假新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扰乱社会秩序,威胁社会稳定。

4.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了解事实的真相与全貌是公众本应享有的权利,假新闻所传播的虚假信息其实是对公众知情权利的侵犯与损害。

“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这一假新闻最后被查证是“事件举报人”的谎言,多家媒体在这个新闻的流转和扩散中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关注女性权益的受众们受到欺骗,导致有些人也帮助转发,成为假新闻扩散的元凶之一。

5.影响新闻行业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环境本身就是“拟态环境”,而假新闻的传播者为了实现高效传播,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抛弃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将新闻变成了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工具。

长此以往,新闻必将失去受众的信任与关注。

这样被遗弃的将不仅仅是一两家新闻机构或者一两个新闻平台,而是整个新闻行业都将会面临生存危机。

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推出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截至2017年累计推出17期。

根据《新闻记者》杂志的测评分析,2017年的假新闻显示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假新闻总体数量、影响力较前几年明显下降;这也折射出新闻的影响力较前几年有显著下降。

二、假新闻形成的原因1.制造猎奇信息,提升媒介曝光度。

在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内容,例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等,这种带有显著“标题党”色彩的假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突破了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为信息内容被大批量复制并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复制、转载又造成了大量的信息重复以及资源浪费。

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一些新闻媒体将重心放在了从发掘生活中怪异、匪夷所思的新闻事件上。

在不能挖掘到理想事件或者所挖掘的事件本身不够具有吸引力时,夸大和编造的假新闻就涌现了出来[4]。

2.迷信权威信息,依赖官方判断。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引用、复制、转载等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其中,一些媒体在具体的引用或转载过程中过于迷信官方所提供的信息,对新闻信息内容不核实、不求证就直接报道发布。

例如,“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017年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山东莱阳小神童的消息,多家媒体不经核实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而后来证明,这是一个虚假消息。

虽然新闻消息注重传播的时效性,但新闻记者和传播媒体绝对不能放弃对基本客观事实的尊重和考证。

即使是以转载或引用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也应在充分保证新闻真实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公众进行传播,一味迷信所谓“官方渠道”“权威消息”,只会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信息渠道多元,一些专业媒体专业素质差。

新媒体时代很好地印证了麦克卢汉“万物皆媒”的观点。

当下,UGC和PGC内容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传播的生态圈,以新浪微博为例,我们既可以通过人民日报等专业新闻平台获取资讯,也可以通过个人50用户了解信息内容。

可以说,所有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独立个体,都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创作生产自媒体内容。

几乎所有社会公民都享有传播的权力,传播的准入门槛很低。

一般情况下,只要想进行传播,基本上都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和途径。

在这种大众化、平民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文化和素质良莠不齐,因此传播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

虽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7年5月2日发布了《互联网新闻服务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通过互联网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然而有些专业的媒体机构为了追求传播的时效性与新鲜感,不加筛选地复制从自媒体上搜索到的信息并当做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样做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抹黑了整个新闻行业。

例如,“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的假新闻就是某个媒体转载的一则来自“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

其实“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所报道是某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发在自媒体上的“文学创作”。

媒体人在不进行核实考证的情况下,就不负责任地把来源不明的文学创作以新闻的名义发布在公共平台上。

4.煽动群体情绪,炒作热点博关注。

“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三名女子赴韩整容离境在海关被扣”这两条假新闻产生时,正是“萨德”“整容”等话题处于风口浪尖。

某些媒体结合这种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的热点话题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能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巨大冲击与导向共鸣,从而产生类似于群体“集合行为”的传播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新闻”内容能够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被更多的群众进行传播,媒体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

在中韩萨德危机胶着对峙的政治背景下,由于乐天企业公开表示支持韩国政府的决策,已经遭到了大量中国公民的抵制。

此时,编造“董事长言论”并应时而发,使信息受众在没有分辨事实之前普遍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在互联网上转发、宣传、讨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信息的影响范围,达到传统媒体花费数百万元也难以期及的宣传效果。

正面的影响力是建立在真实新闻传播的基础之上的,传播假新闻所产生的影响力必然是负面的,使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其影响力有多大,媒体公信力的受损程度就有多大。

三、减少假新闻的对策1.专业媒体应坚守阵地,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我们从2017年的十大假新闻看到了某些专业媒体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失守和溃败。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互联网新闻服务信息管理规定》指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新闻信息,应当转载中央新闻单位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等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注明新闻信息来源、原作者、原标题、编辑真实姓名等,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并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

”《互联网新闻服务信息管理规定》对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者提供信息做了明确规范,但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有七篇产生于6月1日之后,其中某些专业媒体转发或报道了假新闻。

专业媒体对于这些假新闻的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时代,专业媒体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明确和落实责任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加强对即将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查,从传播源头上根治假新闻。

2.加强网络平台审查。

新闻主管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新闻的审查。

在往年的假新闻之中就曾有过类似2017年假新闻所报道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等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