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和流派文献综述. 0123162 程晓强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
1. 区域:指地理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关联的区域单元,如国家、地区、城市等。

2. 区域经济: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特征。

3. 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区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通常包括人口、产出、就业等指标。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1. 区域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因,包括区域发展的内外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等。

2.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研究区域发展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包括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内容。

3.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经济测量、经济模型、统计分析等研究技术。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1. 新地域经济学:强调地理空间的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和空间分工。

2.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创新、技术进步和网络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注重地理空间内的经济网络和创新环境。

3. 区域科学:强调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关注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4. 古典区域经济学:注重地方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强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区位优势。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以及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区域经济活动和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规律性和应用性。

本文将首先概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引入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流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它们在解释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中的应用。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main schools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s, as a branch of applied economics, mainly studies the regular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ter 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s and introduce the main schools of modernregional economics, including neoclassical economic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tc. Subsequentl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se schools, and explore their applications in explaining and sol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本文还将关注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吴弋王省予来源:《商情》2018年第1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逐渐增强,它能加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提供中国区域发展的动力。

因此,本文分析了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如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并研究了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希望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使区域经济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发展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区域应得到协调的发展,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学而言,它在对不同地区宏观与微观趋势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对区域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设意见。

此外,此理论对世界各地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完成的基础上,地区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化的理论来促进区域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概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与三个方面具有深入的联系。

首先,在生产要素不断进行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流动成本,在此种情况下,地区人员需对资源发展情况具有充分的认识度。

其次,生产要素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在集中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最后,产品、服务呈现缓慢的流动性。

理论体系中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对区域深入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区域关系理论指在对不同区域间的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参照的基础上,对区域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对区域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深入剖析;区域政策理论指在对区域间的发展趋势与区域间的联系进行参照的基础上,总结出促进区域发展的可行性办法。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以克鲁格曼为中心的新经济地理学派,此学派希望区域经济学与整体的经济体系进行合理的融合,在具有此种想法的情况下,学派对区域发展中的现象进行理论模型的建构,并以经济学做为理论发展的参考依据。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空间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和发展模式。

例如,古代中国就有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这种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由粮食、商品和人口流动等经济要素的调配和交换所形成的。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初。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空间的特征和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尤金·斯塔学派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核心区域开始,然后向边缘地区扩散。

这种扩散过程会产生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它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以农业为主,另外一个地区则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

区域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来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人口流动、技术交流等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作用,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和相互影响。

再次,区域经济学还研究区域的发展和政策。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的差异。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例如,一些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区域经济学还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挑战。

区域经济学可以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和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和流派文献综述
程晓强
(学号0123162 国民经济管理121)
[摘要]: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

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派、制度学派、和管理学派等三个主要流派。

三个流派从撒半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现代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流派发展
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

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随着长期发展,区域经济学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学术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石之上的: (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

社会经济资源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

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

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

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

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

区域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
增长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模型等等,从而丰富了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内容。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问题;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acha Fu jita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其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正是从这点出发,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
之上;第一是收益递增。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

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第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

由迪克西特或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完全流,经济的分析当中。

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
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第三是运输成本。

假设以保罗・萨
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途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

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 [克鲁格曼指出,中心——外围均衡的条件,依赖于制成品在支出中的份额以倒数衡量的运输成本和成反比的均衡规模经济。

应当说,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政策”学派,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政策主要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

约翰・弗里德曼认为,“区域政策处理的是区位方面的问题,即经济发展‘在什么地方’它反映了在国家层次上处理区域问题的要求。

只有通过操纵国家政策变量,才能对区域经济的未来作出最有用的贡献”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因而区域政策的内容包括: ( 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政府可以选定可支持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的分布来影响空间结构,从而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改善贸易平衡,发展自身的R &D等。

(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制定援助规划,促进某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或是延缓其衰退的过程。

(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最直接的内容。

国家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实现转移支付,帮助落后区域的发展,缩小地区差或者抑制地区差距的扩大。

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2 ]: ( 1)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

(2)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

(3)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

(4)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以使总收入与总增长最大化。

( 5)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

(6)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

(7)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

(8)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

上述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相容的,所以必须依据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发达程度做出选择。

区域政策研究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一种观点认为,区域问题反映了资本对空间的控制,形成了高技术水平的职能保留在发达区域,低技术水平的职能集中到不发达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必须运用区域政策来改变。

主张从制度的创新上,从政策的创新上来解决区域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区域政策演化的方向应当是:协调性,消除各国各自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冲突与矛盾;选择性,稀缺资源应尽可能集中用于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区域,不主张把发展的优先权给予一个国家最不发达的区域;灵活性,政策应有灵活性,以适应区域发展的具体特点和行动需求。

(三)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上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

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是宏观经济问题,其面临的两大挑战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区域经济发展管理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有效协调,使区域经济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

区域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其一是管理学的方法,其二是法律的方法,其三是行政的方法。

方法当中包括指导性的手段,也包括强制性的手段。

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

区域的适度人口主要应考虑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和人口就业的形势。

通过对人口的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区域的发展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人力资源开发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个区域发展的题目。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资源,区域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人口教育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

所以,人力资源开发正成为区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区域环境管理应当是造就一种发展的模式,在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造就一种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

这种被称为“环境经济模式”的观点[3 ]认为,环境经济模式是以区域或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前提条件,发展相应的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模式将区域或城市视为最大的产品,以城市自身形象为
品牌,吸引投资者,促进区域和城市发展。

由于这种模式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更能够突出其环境管理的功能,其引起的累积效应也就更大。

总结与建议:区域经济学发展到现在,随着时代和经济背景的变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路线,涌现出了不同学派,不同理论的时代人物,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个学派,任何一个体系,只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看问题,我们要吸收好每个理论的精华部分,为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出一分力。

参考文献:
吴传匀《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郝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年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2000 年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