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

毛概作业

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

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

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更深刻地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所以我们要弄清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1)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民本主义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在自然

经济条件下,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和人相互依赖, 没有获得独立性;人本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人和人相互依赖,独立性叫差;以人为本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力水平发达, 人与物相互依赖, 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

(2)哲学基础不同。民本主义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是历史唯心主义,

民本思想直接继承了文武周公及春秋诸贤的遗产。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于其“为政以德”的“仁政”,核心内容是“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孟子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响亮口号把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大量引证历史上治乱成败的先例,孟子不厌其烦地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民心向背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人本主义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是历史唯心主义, 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都作了抽象的理解。例如, 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悟性、心灵和意志”。人本主义虽然提出了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但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不可能找到实现这些理想目标的现实道路。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3)目的不同。封建阶级把民本主义作为治世治国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主是统治者,民众是被统治的对象。因此,“民惟邦本”、“夫君无民,无以得其位”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君主们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爱民如子”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为了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不得不去“得民”以“治民”、“牧民”。资产阶级把人本主义变成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对此, 恩格斯深刻指出: 人本主义所构想的“理性的王国

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 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 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 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 把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确定为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使人类获得真正而彻底的解放。原因在于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不仅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而且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4)主体不同。民本主义的“民”, 是作为抽象概念而存在的。这种“民”在社会中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 他们不过是“载舟覆舟”、“使知之”或“使由之”的被统治对象。他们不具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统治者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本主义”所讲的人,是超越社会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即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的人,其主体是有资产阶级身份的人。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中国,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西方人学理论的精华。它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发展,经过18世纪的人道主义和l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费尔巴哈把近代人本主义发展到顶峰。从人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及其现代转化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进步性和合理因素。它对人的发现、重视和肯定也成为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本主义仍然有它特定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讲人本主义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崭新的执政方略。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人学思想,它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黑格尔曾指出:“任何差异和矛盾都会最后归向统一寻找更高的综合。”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整合,它既继承了它们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继承了民本论和人本论的精华和合理内核,同时又抛弃了民本思想的英雄史观,也抛弃了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精神为依据,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赋予了人的发展以新的含义。对现实人的存在的关注,不是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抽象范畴,而是看成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因此,我们说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即扬弃,是对它们的崭新的超越。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新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已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而人是建设、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做好安全生产,本身就是在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财产不受损失。“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所以,要做好安全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所以,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

运作、推动和实施。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人与机械设备、环境、物料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所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要挖掘员工在安全管理和生产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员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员工拥有的知识、才能和技巧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只有依靠人的力量,把所有员工纳入到统一的安全管理中,才能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这可通过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起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形成做好安全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是必须的,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如果企业管理没有人性化,只是一味地强迫职工去执行,就容易使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在生产建设中无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浅谈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服务和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酒店员工的凝聚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以人为本”出发,就酒店如何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阐述了对酒店管理和服务中如何“以人为本”开展工作,论述了酒店经营发展的基本思路“凝人心、重营销、抓管理,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与加强酒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酒店管理以人为本政治思想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届大会上,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酒店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具体落实为创立一个安全、稳定、创新、和谐全新的天平大酒店,把“以人为本”引入到日常管理与服务中,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酒店的管理与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 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至深至广的影响。孔子的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管理论断;这些话充分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革命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进行的,毛泽东著作中大 量论述过的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战争,关心群众生活等都是教导各级干部要“以人为中心”进行工作。党历来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说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放到了第一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有效地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加强酒店员工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酒店稳定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酒店是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酒店员工的状态和素质紧密相关,抓队伍稳定,提高员工素质,是酒店管理工作的立足之本。抓酒店队伍的稳定,首先就是抓好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在酒店自主经营后,调整酒店组织架构和选拔聘任管理人员时,注重“德、能、勤、绩”,不搞“内外有别”,不搞“洗牌换血”,将原中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所长继续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这一举措,既稳定了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及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对于克服我国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5、消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习论的片面性,丰富了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有力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对学习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人本主义大量的教育试验和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作用,忽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这些心理特点都是先天的潜能,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现实中的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方针与办学模式,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的,而学生又在家庭与社会团体中接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成为一个既具有学校社会组织特性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过分强调学生天生的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学习”。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然而,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我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做文章,具体阐述了:“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沟通”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激励”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把人为的制度管理这种死的东西活用,做到“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管理目标,达到管理目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键词】尊重沟通激励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要管理,学校呼唤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能否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智和被管理者的作用,这决定于管理者的思想,管理水平。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出质量。然而,在管理者的工作实践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了被管理者的自尊、人格,甚至侵犯了被管理者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很丰富,其中包括对人的:尊重、关怀、爱护、体谅、欣赏等方面。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呢?就是要在“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上做文章。 1“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 每一个集体、团体,要实现目标,靠的是团结。只有把团队的整体实力展现出来,才能使管理思想更清晰,目标更容易实现。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其核心是多听意见,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实际上,这也是管理者一个调研、分析、、综合的过程。有的学校开学初,特意设计一个征询意见的表格,把每位教师所希望担任的年级、学科;自已有什么特别要求;对学校有什么合理建议都反映出来。对这些意见,学校又很重视。认真对待,专门一桩桩、一件件落实。安排工作尽量满足老师的要求,只要是合理化的建议就采纳,老师称之为“连心卡”。还有一个“帮你了确一个小心愿”为主题的活动,也很有人情味:就是在班会上让每个孩子许一个小小心愿,对特别困难一时不能如愿的学生,班主任就组织学生帮助他、满足他。这种做法都是对人格的尊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 人人都渴望尊重,教师也不例外,哪怕一句温暖鼓励的话,可以使他干劲倍增,孩子需要一句“你真行”,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人生,尊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能创造奇迹。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集体中,管理者以及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产生矛盾都是正常的,如何达成一致,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缩小对事物差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让每个人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其兴起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又称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第三势力的称谓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人本主义心里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基于这些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异彩,让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不值得研究的,因为在它看来,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也就是说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一切与学习者个人意义无关的学习,只有相当于艾宾浩斯实验中的对无意义音节的背诵。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得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依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代的特有环境和教育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白雀寺八一中心小学李彦青 以人为本,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潜能,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近几年广泛被引起重视,学校管理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学生亦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利用一切有利于工作的方法促进人的能动性,使其发挥个人特长,激发其内在的潜质,一心为工作着想。 在学校管理中,完全依赖于制度、规程是有很大弊端,因为这些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对老师行为只起约束、限制作用,难以发挥和调动人的内在潜力。而以人为本就是弥补这一不足,它通过领导同志的尊重、信任;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等行为感染教师,而不是动不动就拿老师的绩效工资做文章,说什么不想干了就走人等一些话,还有说把工作干不好上面的领导把他怎样了他就要把下面的人怎样的话。其实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中都是有自觉性、主动性的,都是希望发挥好个人的才能。只要领导能做到以人为本,就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我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此,我想说的

是学校领导在管理教师方面首先就要具备以人为本这种管理思想,而尊重是践行这种思想的前提,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维护教师的自尊心,这样,领导才能获得教师的尊重,这也是一种无形的领导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信任。对同志的充分信任,才能促使同志很好地完成任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既然无法选择所管教学校的教师,那么,就尝试信任他们。人与人的信任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坚持人本取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也是体现领导们人本管理思想的一个方面。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必须做到,而这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关键是要用行动证明一切,包括很多细节化的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领导就是领导,看那些教师顺眼,所有的利益就是那些教师的,而且年年都是,顺眼的教师犯有错误,领导看不见,不顺眼的教师有丁点问题就在会上指桑骂槐,甚至还可以拍桌子吼叫:你觉得这里放不下你,你就可以走呀等、、、、、、哎!这往往都是学校不利于开展工作的过激的行为。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Jun 12008Vol 124 No 16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宋德孝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各自哲学内涵的讨论以及对两者理论界限的科学划分,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及其哲学意蕴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 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经验总结。无论从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来讲,以人为本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首先,以人为本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境提出的,这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例如,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 其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将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作为基本诉求。这些都构成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诉求。 再次,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的,这是它的阶级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 ? 7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管理学界对管理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模式已从物本管理阶段过渡至人本管理阶段,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从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分析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阐释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

摘要: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人”,但二者对“人”的理解不同。前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两者在历史观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比较这两种历史观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中共十七大明确昭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它肯定人的价值,但从抽象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比较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各自的哲学历史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提出的科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管仲看来,人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手段。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本”,是指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维护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是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指出: 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也就无所谓人类历史的存在。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论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论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指导教师:范建平) (学生姓名:詹晓凤) 摘要: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要实现组织目标就要有合理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 本, 以尊重人格, 突出柔性管理, 关心员工发展的双赢策略, 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注重员工培训为人本主义管 理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人本主义; 管理; 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人本主义诞生较早, 但作为管理理念的人本主义理念却直至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人的个性越来越得到张扬, 同时个性也得到了尊重, 原来那种以铁的制度, 不关心人, 扼杀人的管理方式与整个时代不相符, 于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念而言的, 在传统管理理念中, 员工被视为组织的生产要素, 组织以获得效益为目标, 人员的使用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而已; 相应的,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就是将员工视为组织相并列的独立体, 尊重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等, 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相一致, 为个人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实现组织的繁荣昌盛。简言之,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旨在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双赢。人本主义管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尊重人格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认为, 严格管理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组织中的人形形色色, 有高级领导, 有技术骨干, 有一般工人, 也有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人,这些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差异很大, 对于组织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是人,都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管理中尊重人格, 包含下面三层含义: 1.1 管理是工作的管理 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仅限于工作管理, 不能掺杂其他内容, 员工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自主的生活方式, 只要这些选择不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危害, 上级无权干涉。 1.2 管理中应相互尊重 管理中的金科玉律, 即“: 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 你们也应该那样去对待别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所以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应互相尊重。如乐百氏提出“: 天地之间, 以人为尊”, 爱立信的用人哲学“: 职业精神, 相互尊重”, 摩托罗拉提出“: 尊重从招聘开始”。这些都已说明组织管理中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尤其是一些员工知识层次较高的组织, 更要相互尊重。员工学历越高, 自尊心往往就越强, 得到不尊重对待时受到的伤害和抵触情绪就大, 所以在组织中, 应营造一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 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简介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 cè de l'essenc)。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索伦·克尔凯郭尔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要代表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前沿的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中由重物到重人,是管理哲学上的跃迁,它表明人们认识到人是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管理都必须依靠人,而且还认识到一切管理活动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开始注重培育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力求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引导人,结合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强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光荣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注意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等。在企业营运中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实行以人为本管理。论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归纳,重点说明了我国企业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对策 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概述 (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渊源 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说法。这种以人为本是古代哲人和圣明君主意识到民众力量的一种理论反映。具体形式有:一、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权为本”,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二、用“以民为本”反对“以君为本”,孟子明确阐述了人民、国家、统治阶级三者的关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人为天地万物之尊。当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主要是从手段意义上来讲的,仅仅是把人当作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古代一些圣贤和开明君主在一定意义上意识到,民众对于成就霸业和维护统治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而今天我们讲“以人为本”的“人”是真正大写的人。我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管理中的人本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映现着中华民族的人本主义精神,构成了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渊源。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含义 企业中的以人为本管理即人本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涵义:第一,把人的因素当作企业管理的首要因素和本质;第二,通过以人为本管理活动,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提高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智力、体力等,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管理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即以谋求人的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变化的存在并能适应,如教材的不断更新。让学习者自主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追求的目标。 五、人本主义的优点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 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