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

合集下载

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联 经济 距 离指 数 , 并采 用 1 9 9 7 -2 0 0 7中 国区域 间投 入 产 出表 的 电力 热 力业 作 了实证 分析 . 研 究结果 表 明 , 从初 始投入 的上 游 产业 来 看 , 1 9 9 7 -2 0 0 7年在 中国 8大 区域 的 区域 内和 区域 之
间, 呈现出采选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 电力热力业与其 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 离最短 ; 从 最终需求的下游产业来看, 1 9 9 7年重工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 电力热力业与其 自身的关联程度 最 大且经 济距 离最短 , 2 0 0 2年 则增 加 了建 筑业 与 电力热 力业 关联 程 度 最 大且 经 济距 离最短 ,
系统 中的两个 部 门由 L e o n t i e f 模 型 推 导 的 后 向 A P L和 由 G h o s h模 型 推 导 的 前 向 A P L是 相 等
A P L ( a v e r a g e p r o p a g a t i o n l e n g t h s ) 模型, 该 模 型 引
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决策依据. 所谓关联 , 指的是某 个产业 ( 部 门) 在投入与产 出 中与其 它产业 ( 部
① 收稿 1 3 期: 2 0 1 0 — 0 6— 1 0 ; 修订 日期 : 2 0 1 2 — 0 5— 2 9 .
第 1 6卷第 6期 2 0 1 3年 6月






V0 1 . 1 6 N o . 6
J OURN AL OF MAN AGE MEN T S C I EN CE S I N C HI NA
J u n. 2 0 1 3
区域 产 业关 联 经 济 距 离模 型 的构 建及 实证 分 析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门各自内部也会发生显 著的结构性变动,其变动趋势是:制造业上升幅 度最大,大约占工业部门份额上升的2/3;在制造 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 最快,其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和劳动力中占的相 对份额都是上升的,相反,一些传统生产部门的 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则是下降的;在服务部门内 部,教育、科研和政府部门的相对份额趋于上升。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标准结构 霍夫曼系数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早在17世纪,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 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 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 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 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 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二、三产业 比重较低,特别是西藏、贵州等 地,其产业结构层次低。2000年, 第 一 产 业 占 GDP 的 比 重 , 全 国 为 15.9%,东部为11.9%,西部在20% 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全 国为50.9%,东部为51.4%,西部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全国为33.6%,东 部为40.2%,西部为31.1%。
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 使各区域都获得比较利益,从而使 大区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健康、 快速发展。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就 是合理的。
产业关联标准
区域内部各产业关联度越大,区域经济凝聚力越强, 则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也越大,这样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比例适当的产业布局在一个区域内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 各产业之间彼此提供获取正外部经济的利益,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 之间是否协调显得特别重要。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或高度的标准。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1 )/

2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与战略选择——基于泉州市产业发展数据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与战略选择——基于泉州市产业发展数据分析

构和 产业结 构体 系 日臻 完 善 、 理 , 业 结 构 由低 级 向 高级 合 产
化 不 断 迈 进 。 但 是 , 对 国 民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目标 以 及 泉 州 相 市 “ 一 五 ” 划 提 出 的 任 务 仍 有 相 当 距 离 。 泉 州 市 目前 的 十 规
产 业结 构总 体处 于低级 到 中级过 度层次 , 次产业 中一 次产 三
济 发 展 显 示 出 蓬 勃 生 机 与 活 力 , 经 济 界 被 称 为 “ 州 模 在 泉 式 ” 全 市 GDP总 量 连 续 l 居 福 建 省 第 一 名 , 域 经 济 结 ; O年 区
本 文基 于泉州 市产业 发 展和 产业结 构数 据指 标 , 国民 从 经济和社 会发 展总 体 目标 出发 , 合 泉州 市“ 结 十一 五 ” 济 和 经
经济学 》 苏 东水 的《 业经 济学 》 。 目前 , 构调 整理 论 中 、 产 等 结
影 响 较 大 的 是 刘 易 斯 的 二 元 结 构 转 变 理 论 和 赫 希 曼 的 不 平 衡 增 长 理 论 。 上 述 著 述 和 理 论 着 重 于 从 宏 观 上 研 究 一 个 国
行规定 》要 求推 进产业 结构 优化 升级 , , 促进 三次 产业 健 康协
0二 0年 比二 0 0年 翻 两 番 。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更 加 完 0 善 。 自主创新能 力显 著提 高 , 技进 步对 经济增 长 的贡 献率 科 大 幅 上 升 , 入 创 新 型 国 家 行 列 。 要 实 现 上 述 目标 , 为 关 进 最 键 和 紧 迫 的 任 务 就 是 要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实 推 进 产 业 结 切 构调 整 。国家 为此 于 20 0 6年 出 台 了 《 进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暂 促

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

(3)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横行与纵列的平衡关系:
总产出(Xi) =总投入(Xj)
由(5—2)式和(5—4)式可得:
= n X ij + Y i
(5n—5X)ji +Di +Vi +Mi
总横行的总j =产1 值和总纵列的总j产=1 值平衡关系
即方程组(5—5)中的n个方程(i=1,2,…,n)连加起来。
表6—2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产出 投入
中间产品
产产 业 业 ……
12
产 业
n
小 计
物 质 消 耗
毛 毛 附 加 值
产业1 产业2
…… 产业n 折旧 劳动报酬 社会纯收入
总产值
X11 x12

x1n
X21 x22 …
x2n
……… …
xn1 xn2 …
xnn
D1
D2

Dn
V1
V2

Vn
M1 M2 … Mn X1 X2 … Xn
双向联系:先行产业部门与后续产业部门互为提供
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煤炭 电力。
多向联系: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
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又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 产过程。如煤炭 钢铁 矿山机械化 煤炭的生产过 程。
第6页,共55页。
6.1.3 产业关联类型
(2)按产业联系深度划分:
直接联系:两个产业部门间直接提供产品,
Xj
第25页,共55页。
5.2.4 投入产出模型
(2) 完全消耗系数
一种产品(j)的完全消耗是指它对某种产品(i)的直接消耗和全 部间接消耗的总和; j产业产品对i产业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就 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的总和,以 bij来表示

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_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_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_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_余典范

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而言显得更为合理;最后,结构分解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产业关联理论而言,
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进行动态分析,能够反映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
在上述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分解的基础上, 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的产业结构
关联效应进行了测算。 我们采用的是 2002 年 122 部门与 2007 年 135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鉴于
接或者间接影响的总和,是该产业影响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这里,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 I
一起反映了产业的成长能力,而溢出效应 I 和溢出效应 II 一起反映了产业的关联强弱,可以发现在
我们定义的产业成长中实际上包含了产业关联性的一个方面。
6
为进行动态分析,我们将上述定义代入(2)式,并引入时间上标,对于产业 Xi 在时期 0 和时期 t
一 般 文 献 和 大 量 统 计 资 料 往 往 根 据 《国 民 经 济 行 业 分 类 》(GB/T4754-2002)标 准 进 行 研 究 和 统 计 , 我
们结合《中国 2007 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及代码》将 2002 年和 2007 年的投入产出表重新集
结为两张 51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包括农业部门(第一产业)、36 个第二产业部门以及 14 个第三产
二、 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与数据说明
Miller and Blair(1985)较早地对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进行了拓展,他们在一个多国
多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中将一个国家所有部门视为一个独立元素,对模型进行结构分解。 借助他们
的思想,本文将一个部门视为一个整体,并对一国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结构分析。 与 Miller and Blair
(1985)的 结 构 分 解 技 术 类 似 ,可 以 将 列 昂 惕 夫 逆 矩 阵 分 解 为 以 下 形 式 :

产业关联视角

产业关联视角

“产业关联视角”资料合集目录一、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探究二、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探究三、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自增强假说及其检验四、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新疆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五、产业关联视角下增值税行业税负差异的成因研究六、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探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外商投资开放政策与出口加工区在企业出口生存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探讨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关于外商投资开放政策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外商投资也能够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外商投资可能会对本土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在出口加工区方面,多数研究集中在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益和政策效果评估上。

研究表明,出口加工区能够吸引大量外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出口增长。

然而,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引起。

在企业出口生存方面,研究表明企业出口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等。

企业的融资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能力等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生存的重要因素。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关联为视角,探讨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深入了解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与企业出口生存之间的作用机制。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外商投资开放政策、出口加工区和企业出口生存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贸易系 1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表 青岛大学 国际贸易学 刘红霞 200902136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导致彼此间产品、要素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形成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回波效应会加速发达地区的发展,扩大区域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又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区际经济联系的特征、模式、强度和方向,有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发展规律,更深层次地把握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和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但目前文献大多是从区域经济地理因素和区域政策等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导向和区域差距演化,从区际产业联系视角来研究区域发展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是区域经济分析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国家信息中心(2005)编制了我国第一份8区域17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联系的研究。利用这份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联系进行全面分析,并测度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的这两类效应。这一研究将为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的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 根据区域间产业不同的维系关系,我们从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和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三个方面对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进行分析。 (一)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 产业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向各区域各产业提供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我们首先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的合并,简化了投入产出表,然后利用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区域间产业前向关联的效应进行测度。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表数据计算得到中国8区域之间产业关联指数如表1所示。 8大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北部沿海、中部、东部沿海和京津区域。除中部区域外,其余均为沿海区域。这主要是因为沿海区域经济发达、产业齐全、产品质量较高,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各区域的中间需求。同为发达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相对较低(仅为63.45,居第五位),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经济外向度高,其出口需求与总产出之比远远高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贸易系 2 于其它区域(达到23.92)。中部区域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高(达67.69,居第二位),主要是由于其地区产业结构和地缘优势所致:中部区域自然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再加上它处于连接各区域的中心地理位置,其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能源大量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深加工产品又可便利地进入西部欠发达地区。所以,从中部区域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在各区域的细分可以看到,中部区域产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流向西部地区的指数都是最高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8大区域划分如下: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和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西藏)。) 表1 我国区域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 地区 东北 京津 北部沿海 东部沿海 南部沿海 中部 西北 西南 LF 东北 56.70 0.36 1.80 1.46 0.49 0.59 0.49 0.23 62.12 京津 1.11 56.86 2.01 1.97 1.22 1.02 0.97 0.37 65.52 北部沿海 1.63 1.33 56.04 4.98 1.75 3.00 1.07 0.83 70.63 东部沿海 0.79 0.21 1.51 58.75 2.48 1.93 0.52 0.67 66.86 南部沿海 0.62 0.18 0.66 3.59 54.85 1.57 0.54 1.43 63.45 中部 0.90 0.59 1.73 5.36 3.00 53.62 1.16 1.34 67.69 西北 0.86 0.69 1.86 1.91 0.94 2.98 45.42 1.33 55.99 西南 0.25 0.09 0.33 1.29 2.46 1.06 0.71 49.80 55.99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后向关联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需要从各区域各产业得到中间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我们利用后向关联指数测算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效应。表2列出了我国8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指数,从中可以看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指数较高,西南、西北区域的指数较低。如果把这一指数在各区域间进行分解,即得到了区域间的投入系数。如果剔除区域内的中间投入,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使用了更多的区外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因而与其它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度更高。 表2 我国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指数 地区 东北 京津 北部沿海 东部沿海 南部沿海 中部 西北 西南 LF 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贸易系 3 东北 56.70 0.53 2.39 1.87 0.95 1.61 0.50 0.26 64.80 京津 0.75 56.86 4.02 1.04 0.57 2.18 0.82 0.20 66.45 北部沿海 1.23 0.67 56.04 2.45 0.69 2.13 0.73 0.24 64.17 东部沿海 0.61 0.40 3.07 58.75 2.31 4.05 0.46 0.56 70.22 南部沿海 0.32 0.38 1.67 3.86 54.85 3.53 0.35 1.67 66.64 中部 0.33 0.27 2.45 2.55 1.34 53.62 0.96 0.61 62.12 西北 0.86 0.81 2.70 2.15 1.44 3.63 45.42 1.28 58.28 西南 0.22 0.17 1.17 1.54 2.10 2.31 0.74 49.80 58.04 从表2中区域间的投入系数可以看出,东部沿海、京津、东北、北部沿海四区域来自本区域的中间投入比例较高,达到了56%以上;而西北、西南区域来自本区域的中间投入比例较低都在50%以下。通过对区域间投入系数的排序,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区域间产业后向关联的强弱程度。显然中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更多地成了其他区域的中间投入来源地,也就是说各区域的中间投入除了本区域之外,更多地依赖于中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 (三)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的产品可能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满足各区域各经济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最终需求,形成了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表3列出了8区域的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从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本地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显著地低于内陆地区,沿海四区域基本都是30左右,东部沿海甚至更低(26.98),而中、西部都在40左右,东北为33.92。这表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区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而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内陆地区对区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而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更低。沿海地区产品种类更为齐全,品质相对优越,价格优势更大,因而产品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更高。因此,沿海各区域产出中用于满足其他区域最终需求的份额要比内陆各区域更高,而且沿海地区产出规模大,所以沿海地区用于满足其他区域最终需求的绝对产出量很高。 表3标出了每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前三位排序,将之与表1比较可以看出,各区域最终产品的区外流向要比中间产品的区外流向分散。各区域中间产品的区外流向集中在沿海和中部区域;而各区域最终产品的区外流向除在中部区域比较集中外,其它区域都比较分散,反映了东北、西北、西南区域对沿海和中部区域也有相对较大的最终需求,而中部区域对其它区域不仅具有较大的中间需求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最终需求。从这个角度看,中部区域的发展对全国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东北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贸易系 4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带动作用。 表3 我国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 地区 东北 京津 北部沿海 东部沿海 南部沿海 中部 西北 西南 LF 东北 33.92 0.09 0.18 0.15 0.07 0.18 0.18 0.08 4.95 京津 0.41 30.66 0.70 0.29 0.24 0.49 0.37 0.16 10.82 北部沿海 0.59 0.36 30.44 0.79 0.37 1.19 0.51 0.38 4.51 东部沿海 0.27 0.06 0.53 26.98 0.49 0.98 0.27 0.32 10.27 南部沿海 0.32 0.07 0.28 0.70 30.50 0.96 0.36 0.87 23.93 中部 0.33 0.14 0.44 0.80 0.74 40.49 0.50 0.61 2.00 西北 0.25 0.15 0.20 0.21 0.19 0.57 40.00 0.43 2.66 西南 0.10 0.03 0.11 0.20 0.45 0.48 0.31 41.97 1.87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对我国区际经济联系分析比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我国区域间经济联系总体上还不够紧密,产品区内自我循环比率还很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不强,因而,经济增长的相互带动效应较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区际交通条件和地缘结构的制约,但更主要是因为地方分权和地区利益冲突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大市场还远未建立起来。因此,加强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有利于为增进区际经济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更主要的任务还是扫清区际贸易壁垒,消除地方保护。 2.中部区域凭借其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内区际贸易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都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在我国各区域经济联系中受益最大;中部区域既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基地,也是西部地区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既可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西部地区交通落后,地广人稀,产业分散,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较弱,区内乘数效应低。同时,产业发展水平低,对外产品依赖强,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4.总体来看,沿海地区各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带动作用;相反,中西部地区各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使用了东部地区生产的产品,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带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