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优秀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最新整理优秀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高一生物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提高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你们也做了实验,知道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比如水分子和某些小分子就很容易进出细胞,很多大分子就不那么容易。

我们把细胞膜的这种功能特性称作什么(选择透过性)我们说“结构决定功能”,当时的'科学家就在想究竟是什么结构,让细胞膜具有了选择透过性。

一批科学家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其实他们当时连组成细胞膜的成分都没有搞清楚。

看过书的同学都知道,细胞膜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质。

这最先是一个叫欧文顿的人提出来的。

大家看着自己课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欧文顿的实验,还有他提出了什么假说。

同学们,欧文顿提出假说。

因为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证据不是直接证据,是间接证据。

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在化学课上要学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容的意思就是结构相似的物质彼此容易互溶。

但是这个相似相溶原理本身只是一个经验法则,只能说大多数时候是对的,不排除有例外。

所以说,欧文顿的假设是一个“大胆的假设”。

当然这毕竟是假说,后来膜被分离出来以后,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膜的成分有哪些。

2.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膜的主要成分弄清楚之后。

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来看脂质。

脂质是一大类物质,其中有一类构成膜的骨架,他就是磷脂。

同学们仔细观察,磷脂有大大的头部,一个长长的尾巴。

头部是亲水的,叫亲水头部,尾部疏水的,叫疏水尾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反馈评价
1
2
模型主要内容。 6.探究六:根据流动镶嵌模型怎样
判断细胞膜的内外。
【用一用·我设计 2】
思:为何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
展示提升 质疑评价
总结归纳
(15 分钟)
展示 1: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科学家
展示证明细 胞膜成分的 实验设计及 结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925 年 1959 年 1970 年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当 发展题: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4、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保护作用 B、一定的流动性 C、主动运输
D、选择透过性
提高题:5、(选做)科学家分析细胞膜化学成分时需制备纯净细胞膜。真核细胞分离出纯净细胞膜较困难,受细胞内其他膜的
⑴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膜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血影 ” 的化学成分中的脂质主要是____________,它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
⑷提取膜中磷脂并单层辅在空气——水界面上,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表面积两倍。由此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程。
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做出了怎
样的假设?
4.探究四: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
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让两种细胞
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案-2_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案-2_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②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③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目标(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导入过程复习回顾以前所学内容,提出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膜是什么样的结构才决定了它有这样的功能呢?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孜孜以求的探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重走科学探索之路【活动】探索历程假想一下,如果你是科学家,要研究生物膜的结构,那么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 生物膜的结构是什么?探索一时间:19世纪末(1899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思考:实验为什么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而不是有其他有机物(蛋白质或糖类)组成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提出问题:什么实验证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呢?探索二时间:20世纪初人物:科学家实验:将细胞膜分离出来,发现其不但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结论:细胞膜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在细胞膜上怎么分布?探索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了解生物膜的特性,并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熟悉生物膜内部的分子运动;4.通过实验与模拟操作加深对生物膜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生物膜的特性;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生物膜内部的分子运动;5.实验与模拟操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膜的特性;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生物膜内部的分子运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与模拟操作;3.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5.1 讲授5.1.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隔离物质,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稳定状态。

细胞膜的结构包括磷脂双分子层、内外的蛋白质、糖类等,它不仅具有隔离、稳定细胞内部环境的功能,还具有物质进出细胞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功能。

5.1.2 生物膜的特性•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层和内外的蛋白质、糖类构成的;•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生物膜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镶嵌性、信号传导性等特性。

5.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膜结构的流动性;•镶嵌模型的概念;•膜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5.1.4 生物膜内部的分子运动•生物膜内的分子运动模式;•分子膜的扩散、热运动等。

5.2 实验与模拟操作•实验一:观察磷脂双层的聚集与分散;•实验二:镶嵌模型的模拟操作;•模拟操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对膜内分子运动进行模拟。

5.3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参与度,如下:•师生讨论:让学生讨论分子运动和膜结构的相关问题;•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分子运动和膜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讲义资料;•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在线课程视频。

七、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实验报告;•作业;•课堂讨论。

八、课后延伸•了解细胞膜与动物、植物细胞的异同;•深入了解生物膜内部的分子运动;•自主探究其他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

高一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精华教案

高一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精华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确实实定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详细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构造。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的功能。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的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构造〞。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构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表达的构造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开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开展有重要价值,在确定教学目的时也应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生物膜构造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

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根本按照时间是是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

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构造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对探究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考虑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构造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可以描绘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开展所起的作用。

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早期对于生物膜构造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可以透过生物膜那么是可行的方法。

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

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别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说明还含有蛋白质。

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构造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造模型。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

一、教学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制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模型构建法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教学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塑料布、棉布、弹力纱,
问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3种材料,哪种更适合做细胞膜?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问2:如果让你来研究膜的结构,你需要怎样的仪器或技术?
问3:100多年前,既没有电镜、也没人提取出细胞膜,怎么研究膜的化学组成尤其是结构呢?
教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生物膜的结构吧。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
.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展示“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知识。

资料1
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教师给学生留出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实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

脂类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物质应该是性质相似的脂类物质。

教师质疑:大家和欧文顿当时得出的假说是完全一样的,但细胞膜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展示“资料2”(如下),探求新知。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u从上述资料中,你可以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教师把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通过本实验证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同时又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明。

教师引导:在前面的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过脂质可分为三类,其中参与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哪一类?
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展示磷脂分子模型,并简要介绍其化学特性。

引导思考: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呢?
环节三情景设疑,主体探究
2.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展示“资料3”(如下),引出磷脂分子的化学特性——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资料3
917年,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会发完之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其磷酸集团的头部都浸入了水中,而尾部背离水面。

u请根据上述资料,画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上的排布图。

让学生仔细阅读“资料3”,并在学案相应位置画图表示;教师随机投影学生的绘图结果,并请学生阐明原因。

展示“资料4”(如下),构建模型。

资料4
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伦德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
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u请问,分析他们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成双层排列。

u请思考: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呈怎样的双层排列呢?
教师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用磷脂分子模型摆放展示,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放,待学生完成后,请讲台上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小结:在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亲水头部朝向外侧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环节四资料分析,创建模型
展示“资料5”(如下),分析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的结构。

资料5
959年罗伯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洗的暗—亮—暗的三层架构。

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

蛋白质电子密度高会发暗;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发亮。

教师讲解电镜的成像原理,请学生根据电镜的补充知识以及前面推导的结论回答问题,并将推测结果写在学案上。

问题:暗层是什么?亮层又是什么?
教师展示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模型。

教师讲述:三明治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镜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质疑,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说法。

教师展示并讲解冰冻蚀刻技术:
.用液氮将细胞冷冻成坚硬的固体
2.用冷冻的玻璃刀在细胞膜处刻出一裂口
3.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撕裂和拨开
4.断裂面用重金属染色后,在电镜下观察
冰冻蚀刻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物膜和其他部分的脱离,快速冷冻细胞后将膜撕裂,从而使两条线之间的内部结构暴露出来,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至此,三明治模型关于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情况得到了修正和发展。

教师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在上一位同学给出的磷脂双分子排列的基础上,用蛋白质分子模型表现出蛋白质的位置;其余学生完成相关操作。

u请根据冰冻蚀刻技术揭示的信息,画出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中分布的示意图。

播放视频:变形虫的运动与摄食;细胞分裂。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引导提出质疑。

环节五多维互动,突破难点
3.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播放视频:弗雷和艾迪登的细胞融合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教师做适当解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答。

问题1:融合细胞膜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哪些事例还能进一步说明细胞膜的这一特点?
环节六把握核心,提升能力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屏幕展示: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

结合学生利用模型组件构建的模型,分析其结构及功能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