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拉伯雷人文主义幸福观

拉伯雷人文主义幸福观拉伯雷人文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基于人类自然需求和价值的幸福观。
它的理论基础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人类自尊心和尊重人类智慧、审美和文化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拉伯雷(Erich Fromm)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主义幸福观。
在拉伯雷的幸福观中,他首先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独立性。
他认为,而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而实现这样的条件,要依靠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和理性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最崇高、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需要社交和归属的需求,人类需要认同和接纳,也需要请求和给予爱。
在拉伯雷的幸福观中,他还指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现代社会与自由和个人幸福的理念相悖;方法论、过度的理性和技术至上主义等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受到极大的重视,而这些都侵犯着人们的幸福和自由。
他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将促进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自由。
在拉伯雷的幸福观中,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幸福需要建立在责任、正义和协合的基础上。
而道德需求应该是自基的,而不是来源于惩罚和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幸福和道德应该是一致的。
这里面包括对他人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的需求和安全的顾及。
从某种程度上说,拉伯雷的人文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博爱主义基础之上。
在他的幸福观中,他强调了对人类社会的强调和尊重,而不只是将个人实现作为幸福的根本条件。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个人的实现或失败都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和谐与否。
总的来说,拉伯雷的人文主义幸福观旨在强调人类对自由、独立、幸福和伦理道德等核心概念的需求,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现代社会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在当前这个时代,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幸福观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舒适,也被视作一个深刻和有创意的哲学体系。
三位哲学家思辨,什么是幸福

三位哲学家思辨,什么是幸福在人类思想史上,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都提出过独树一帜的见解。
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两大派别。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贬低感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性主义幸福观则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重要性,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
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其中,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幸福观最具代表性,曾经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位哲学家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至善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之一,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他的著作对后来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
其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幸福是终极目的。
他认为:每种技艺、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其目的的。
由于行为、技艺、学科种类繁多,因此,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目的是主导性的,有些目的是从属性的。
在行为的领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则,辗转相因,以至无穷,人的欲望最终会转入空无。
只有那种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
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而绝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二、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幸福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是什么。
马克思和边沁幸福观的人性论基础比较

马克思和边沁幸福观的人性论基础比较摘要:幸福观和人性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其幸福观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和边沁的幸福观上,他们立足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观。
马克思立足于人性的社会性、发展性和具体性之上,得出了现实的幸福观,幸福就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解放。
而边沁则立足于启蒙思想的人性观,把人性视为一种自然性、永恒性和抽象性的东西,所以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即幸福,人都是趋乐避苦的。
关键词:幸福观;人的解放;人性观;功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41-02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门关切人的学问,哲学一直把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最高归宿,为人类的幸福进行申辩和论证。
因此,在人类的哲学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多种幸福观,比如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幸福观等。
但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现实幸福观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观是对我们时代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种。
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
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确定了他的这一旨趣。
在文中,他提出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指针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不但为了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亲身加入工人阶级的各种革命运动中指导革命,而且他还把为人类的幸福进行论证作为其毕生的理论追求。
同时,幸福观也是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重要主题,是其哲学的灵魂。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旨归,将幸福作为理论的价值指向。
作为对人类充满关切的哲学家,虽然马克思和边沁都把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理论旨归,提出了各自的幸福观,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却是不同质的伦理学。
马克思幸福观要求逐渐摆脱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实现人类解放的事业。
而边沁的幸福观则是追求现实的具体快乐,是一种享乐主义幸福观。
幸福观的历史探究

幸福观的历史探究【摘要】人人都渴望获得幸福。
人类发展至此,已经不止在追求生活中的幸福感,工作作为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工作的幸福感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幸福观;历史探究恩格斯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需加以证明的。
”因此,“幸福”一直是伦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
虽然没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统一的概念,但大多都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从古至今及将来,幸福问题永远伴随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里,它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它又是历史的、具体的。
然而,幸福到底是什么?一、西方“幸福观”理论流派对幸福问题的思考西方人开始的很早,最早对幸福问题探讨、开创研究人生幸福先河的思想家——“七贤之一”的梭伦。
他认为幸福应具备六个要素:一是保卫祖国,勇敢战斗;二是拥有中等财富;三是孝敬父母,有好子孙;四是一生平安顺利;五是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六是善终安乐而死。
由此之后,梭伦提出的关于幸福与德行、幸福与财富、幸福与命运等问题被后来的伦理学家深入探讨,在古希腊时期,形成了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和基督教幸福观。
(1)理性主义幸福观。
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幸福渗透于人的灵魂深处,在人类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完满中,鄙视或放弃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追求人类的精神幸福。
强调精神愉悦和遵从理性。
人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符合“逻各斯”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人的行为受苦乐感觉的支配,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是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对幸福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2)感性主义幸福观。
这种观点认为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就是幸福。
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
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霍尔巴赫和费尔巴哈。
第一讲 探讨幸福01

主观幸福感:代表人物---迪纳 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状况,它有三个组 成部分:生活满意、令人愉快的感情和低水平不愉快 的情感。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 2、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人的潜能的 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幸福是客观的,不 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 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③社会比较: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 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 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叔本华:“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 事物看法的影响。” ◆不是事情本身影响我们的幸福感,而是我们的认 知方式使我们倾向于痛苦。 2、判断理论 认为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幸福感取决于 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它强调幸福是比较的 结果,即幸福是相对的,取决于判断的标准。
幸福心理学
第人都知道其含义,却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
1、快乐论:以快乐就是幸福为其核心命题,认为 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
快乐的激情: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快乐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
快乐的心境:强度较低、持续
时间较长。
快乐的情感:社会性情感。如快乐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二、关于幸福的理论 1、认知决定论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 通过个体的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该理论的核心观 点认为人的幸福和痛苦是由其特质或者认知方式决 定的。 该理论认为影响幸福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幸福的感知、 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等。 ①幸福的感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身体状况的 积极意义或者消极意义的解释,就是幸福的感知能 力,是后天经验积累起来的。 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 判断,个人可以将自身状况判断为好或者坏、幸福 或不幸福。自我评价是否满意取决于个人对自己的 要求以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者:袁月侠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2期摘要:古往今来关于幸福的探讨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论理学家就关于幸福观进行了研究,其中取得较大成就的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系统的论述。
不容忽视的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探讨研究对于现如今人们构建幸福观仍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人类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历史的长河,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每个人都希望过一种幸福生活,并把追求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和理想。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德性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在理论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性和深刻性,对以后的伦理学家一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提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它的背景,并受着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理论也不例外。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幸福观。
其中有梭伦的幸福说、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快乐主义幸福论、柏拉图为代表的德性幸福论等。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和继承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主义幸福观。
梭伦从个体的角度认为幸福就是有着中等财富、身体的健康、一生的顺利、心情的愉快以及好的儿孙,并且认为幸福就是上帝赐予的,只要死的愉快就是一种幸福,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德谟克利特提出美德即快乐,它是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相结合而成的高尚的快乐,快乐和不适构成了人们做事与否的标准。
主张遇事要懂得节制,万事要坚持适中原则,反对放纵人们的情欲。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幸福观上是德性论者。
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使人得到幸福,因为只有用理智才能摆脱情欲对人的控制。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凯【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概要】: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是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对当代人幸福感的异化也有重要作用。
【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在根本上说就是为现实的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人的活动提供‘最高的支撑点’。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乃是人本身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什么一、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
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
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
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
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
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
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
西方三大主流幸福观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幸福观摘要:西方对幸福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由于对幸福问题的不同理解与诠释,逐渐演变为三大主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完善论幸福观以及宗教幸福观。
那么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各自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的缺陷又体现在何处?本文试图在带着以上思考,在逻辑与学理上双向探讨三大主流幸福观。
力求为我们认识、理解西方幸福观带来裨益,也希望为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幸福观;快乐主义;完善论;宗教观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到近代社会,从未放弃过对幸福的追求:抑或追求肉体的快乐,抑或寻求自身的修养,抑或交付于上帝……在不懈探索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主流的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完善论幸福观以及宗教幸福观(这里的宗教,出于逻辑严密性的考虑,我们将宗教定义为基督教,以下不特别说明之处均是如此)。
从时空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内在关联,即其存在某种继承性与替代性。
而且在逻辑层面,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其存在相互吸收、修正。
快乐主义幸福观侧重于外在肉体享受,寻求身体的上的、感官上的物质体验,认为外在的物质、肉体享受即为幸福本身;而完善论幸福观则偏重于在内在寻求心灵的安宁,通过自我修养的不断完善,力求达到自我修养的升华,最后得到自我的幸福;而宗教主义幸福观则完全将自己的幸福与超自然存在的上帝联系起来,认为将上帝可以主宰人的幸福,唯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
下面,我们将分开论述三种幸福观。
一、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始于古希腊时期的徳谟克里特,他认为人的本性即是追求幸福,”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生活中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些痛苦”。
[1]虽然他并未明确提出快乐主义幸福观,但为其后来着伊壁鸠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铺垫,伊壁鸠鲁把幸福与快乐等同起来,直接就将其理解为”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
这样就将身体跟精神快乐两方面快乐统一于快乐之上。
随后快乐主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压抑,直至17世纪的洛克让快乐主义重放熠彩,举起人”趋乐避苦”的本性,宣称幸福就是快乐,”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思辨的活动是人的最高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
多数人想过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奴性的生活。
至于那些看重名声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荣誉,这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生活都太肤浅,只有思辨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幸福。
因为思辨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它本身是目的,具有自足性、持久性,能给人带来纯洁的快乐。
因此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便越大。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辨幸福虽可实践,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而只有过这种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3、幸福的实现条件—中道原则幸福须合于德性,而培养善德就必须运用理性。
合乎理性也就是合乎中道,因此。
幸福的获得就必须遵循中道原则。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
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实现绝对的适中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他说:“在一切可称赞的情感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不过有时很可能是偏于过度,有时又偏于不及,我们很难命中中间,行为优良”。
我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原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如何实现“中道”呢?那就需要进行教育,通过外在规范的灌输使之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事物的中心,只有那些经过教育,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
4、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叙述,只是探讨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他对幸福的沉思,思考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存在于何种活动之中,研究的是个人幸福(个人的善)问题。
接下来第二步的论述才是他对幸福如何实现的完全理解,这第二步是其《政治学》的研究,研究如何实践沉思所获得的东西,研究何种政体能使人们亲近德性和获得属于人的善或幸福,这也就是城邦幸福(城邦的善)。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与其政治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学服务于幸福论,而离开了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也将无法实现。
总之,他强调一个人的幸福在于德性的完满实现,注重德性的实践性。
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实践的幸福观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意义1、幸福是发自内心的纯粹自然的理性活动这是我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的最真最重要的幸福宣言。
他说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这就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最高幸福的权利,但是我们做到了吗?在我们的生活、工作抑或感情中,我们是否遵循了内心最真的呼唤?当我们不喜欢某种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是否选择了放弃?也许,为了生活你需要享乐、金钱、荣誉,但是那样的追求只是短暂的快乐,而不是长久的持续的幸福。
若要追求幸福,我们就要遵循自己的内心,顺其自然的天性与追求,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的完满与富足。
2、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才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
比如说乞丐的目的就是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农民的目的就是多收粮;穷人渴望金钱,富人追求享受;感情失败的人渴望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容为“求缺心理”,就是人往往追求自己缺失的东西,而拥有的东西却是视而不见的,就像我们身体的某个器官,当它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们熟视无睹,一旦它出现故障,我们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了甚至开始悔恨当初为何不珍惜。
这是一个方面,就是我们需要追求很多生活中残缺的东西。
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要有目的就应当是被鼓励的,答案当然不是。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目的与能力的和谐统一才是幸福。
二、马克思实践幸福观的基本内涵1、实践:马克思幸福观的视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
实践是人独特的生存活动,是人最根本的创造自我价值的活动,是人特有的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变了自然的原初形态,把自己的目的、追求和本质力量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方面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地造自我。
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由人的实践生成的,实践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通过人和自然的统一表现出来,而且也正是在这种统一中体现着实践的价值性,体现着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人类历史是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提升和跃进中不断走向自由解放的历史,也是人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本质的历史。
正如马克思说,“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5]2、生活:马克思幸福观的根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6]梳理马克思关于这一双重意义的世界历史过程所做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谓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或对象化活动为基础的,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就是人类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及一切交往活动。
这样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能够体验到人的幸福的世界。
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
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建立起来的幸福观,既克服了在自然世界中把幸福看成是单纯的肉体感官享受,又克服了理性主义和宗教神学中人类幸福受“绝对精神”和上帝支配的命运。
3、异化:马克思幸福观的批判视域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
异化条件下,人成为物的奴隶,任由物来驱使,俨然作为一个“拜物教徒”,为物所转,而人的幸福,快乐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人与物的关系,物只能是工具,“为物役使”无乐可言,只有做到“重己役物”,消灭异化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
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人剥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是导致人的本质全面异化的决定性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说明异化不是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具有“暂时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资本主义异化消除的必要前提,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关系的革命化则是其必要条件。
所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但异化的消除则要依靠作为主体的人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幸福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哲学的理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诉求即是包含着人的幸福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7]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始终将其理论追求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明确显示出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的实现”的价值取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获得属于人的真实幸福,在其现实的发展进程中,人对幸福的追求正是通过个人对人的社会特性的重新占有而实现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关于幸福观的调查结果●我的幸福观我追求的最基本的幸福是成家立业,具体来说就是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在某个城市安顿下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成家立业的基础之上,回报父母,赡养父母,照顾父母,让父母幸福的安度晚年。
回报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幸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