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飞行器设计-第1讲

合集下载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第一章—绪论1.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

表格 1 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表2.航天器的分类?答: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其中,无人航天人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两大类;载人航天器可以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3.什么是航天器设计?答:航天器设计就是要解决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其中主要的几个关键内容为:航天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航天器构形设计、服务与支持分系统的具体设计。

4.画图说明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并简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图 1 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图(1).有效载荷分系统:航天器上直接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和核心部分;(2).航天器结构平台:整个航天器的结构体(3).服务和支持系统: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①结构分系统:提供其他系统的安装空间;满足各设备安装方位,精度要求;确保设备安全;满足刚度,强度,热防护要求,确保完整性;提供其他特定功能②电源分系统: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③测控与通信系统: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控,通信;④热控系统:对内外能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航天器上废热朝外部空间的排散,满足在飞行各阶段,星船各阶段、仪器设备、舱内壁及结构所要求的温度条件;⑤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姿态稳定,姿态机动;轨道控制--用于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包括轨道确定(导航)和轨道控制(制导)两方面,使航天器遵循正确的航线飞行。

、⑥推进系统:向地球静轨道转移时的近地点与远地点点火;低轨道转移时,低轨到高轨的提升与离轨再入控制;星际航行向第二宇宙速度的加速过程;在轨运行⑦数据管理系统:将航天器遥控管理等综合在微机系统中⑧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维持密闭舱内大气环境,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5.航天器的特点及其设计的特点?答:航天器的特点有5个,(1).系统整体性;(2).系统层次性;(3).航天器经受的环境条件:运载器环境、外层空间环境、返回环境;(4).航天器的高度自动化性质;(5).航天器长寿面高可靠性。

空间飞行器设计-第1讲

空间飞行器设计-第1讲
14
1.1.2 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 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是用于航天系统,特别是航天器和航天运输系 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返回、 控制、管理和使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其理论 基础是航天学。
15
航天技术包括:
喷气推进技术、火箭制导和控制、火箭设计 与制造、航天器轨道控制、航天器姿态控制、航 天器热控制、航天器电源、遥测遥控、生命保障、 航天器设计与制造、火箭与航天器试验、飞行器 环境模拟、航天器发射、航天器返回、航天器测 控与安控、航天器地面测试、航天器信息获取和 处理、航天系统工程等。
(Icarus)
《梦幻》[德/开普勒]; 《从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尔纳] 等。
8
零的突破
以1957年10月4 日前苏联利用多级液 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为标志,人 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卫星运行92天, 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 于1958年1月4日再入 大气层时烧毁。
细描绘了月面上的种种奇妙景象。
6
神话与传说
自古以来,飞离地球 是人类始终的渴望。 在中国: “始祖黄帝骑龙升天”; “禹驾龙遨游天空”; “嫦娥奔月”;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 以为车”[屈原《离骚》句], “火箭” ; [《三国志.魏略》] “万户飞天”等。
7
神话与传说
在国外: “代达罗斯、伊卡罗斯父 子的传说” ; [古希腊.AegeanSea]
1958年5月23日停止工作。
11
内、外辐射带
“探险者”1号的主要成果是首次发现地球辐射带,后来被人们称为 范爱伦辐射带。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和卫 星材料、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空间飞行器设计演示文稿

空间飞行器设计演示文稿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m
23
第23页,共85页。
地球基本参数:
公转速度:
v = 11.19 km/s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 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 m/s2
,590m,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条从南向北穿过赤道的
长达1200km的大峡谷,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峡谷。
20
第20页,共85页。
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 ,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速度约为35km/s,公
转周期约为224.70天。
金星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但其自转周期却 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上“度日如年”。
球层厚约8000km,它的化学组成与光球基本上相同,但
色球层内的物质密度和压力要比光球低得多。 “耀斑”和“日珥” 是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现
象。
色球
日珥
耀斑
12 第12页,共85页。
在日全食时的短暂瞬间,常常可以看到太阳周围 除了绚丽的色球外,还有一大片白里透蓝、柔和美丽 的晕光,这就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日冕。日冕的范 围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几个太阳半径的地方。 日冕里的物质更加稀薄,它还会有向外膨胀运动,并 使得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而形成太 阳风。
空间飞行器设计演示文稿
第1页,共85页。
(优选)空间飞行器设计
第2页,共85页。
2.1.1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学说有多种: 如“盘古开天地”; 其中大爆炸理论影响最大。

哈工大航天学院课程-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第1课-绪论

哈工大航天学院课程-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第1课-绪论

“礼炮1号”空间站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 架垂直起飞、水平着陆、可 重复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 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 使用的运载火箭转向重复使 用的航天运载器的新阶段, 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时代又上 了一层楼,进入了航天飞机 时代。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人类自20世纪60年 代开始探测火星的尝试。 大约半数火星探测任务 成功。 2008年05月25日 ,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 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北 极区域,其核心任务是 寻找水和生命痕迹。 2008年11月,凤凰 号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 联络。
“凤凰”号挖掘臂挖掘火星土壤的情景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 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 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 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 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水手2号”探测器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66年1月,前苏联两艘载人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成功 交会对接,并实现了两位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 的转移。
前苏联“联盟号”载人飞船
前苏联“上升号”载人飞船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入 轨成功,其质量约18t,总长14m,轨道高度200~ 250 km,轨道倾角51.6º ,成为人类第一个空间站。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第一课 绪论
13~14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与其他火药兵器一 同传到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后又传入欧洲。至18世 纪后期,印度军队在抗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 争中就曾大量使用火药火箭并取得了成功结果,由 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 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在19世纪初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 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 列化,最大射程可达3km。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都 成为了近代火箭技术的最初基础。

飞行器自动控制导论_第一章飞行控制系统概述

飞行器自动控制导论_第一章飞行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章飞行控制系统概述1.1飞行器自动控制1.1.1飞行控制系统的功能随着飞行任务的不断复杂化,对飞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飞行距离远(例如运输机),高度高(高空侦察机),而且还要求飞机有良好的机动性(例如战斗机)。

为了减轻驾驶员在长途飞行中的疲劳,或使驾驶员集中精力战斗,希望用自动控制系统代替驾驶员控制飞行,并能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

这种系统就是现代飞机上安装的飞行自动控制系统。

飞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归结起来有两点:1)实现飞机的自动飞行;2)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

飞机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自动操纵飞机按规定的姿态和航迹飞行,通常可实现对飞机的三轴姿态角和飞机三个方向的空间位置的自动控制与稳定。

例如,无人驾驶飞行器(如无人机或导弹等),实现完全的飞行自动控制;对于有人驾驶的飞机(如民用客机或军用飞机),虽然有人参与驾驶,但某些飞行阶段(如巡航段),驾驶员可以不直接参与操纵,而由飞行控制系统实现对飞机飞行的自动控制,但驾驶员应完成对自动飞行指令的设置和监督自动飞行的情况,并可以随时切断自动控制而实现人工驾驶。

采用自动飞行具有以下优点:1)长距离飞行时解除驾驶员的疲劳,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负担;2)在一些恶劣天气或复杂的环境下,驾驶员难于精确控制飞机的姿态和航迹,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以精确对飞机姿态和航迹的精确控制;3)有一些飞行操纵任务,驾驶员难于精确完成,如进场着陆,采用自动飞行控制则可以较好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飞机的性能和飞行品质是由飞机本身气动特性和发动机特性决定的,但随着飞机飞行高度及飞行速度的增加,飞机的自身特性将会变坏。

如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由于空气稀薄,飞机的阻尼特性变坏,致使飞机角运动产生严重的摆动,靠驾驶员人工操纵将会很困难。

此外,设计飞机时,为了减小质量和阻力,提高有用升力,将飞机设计成静不稳定的。

对于这种静不稳定的飞机,驾驶员是难于操纵的。

在飞机上采用增稳系统或阻尼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飞行器总体设计一PPT课件

飞行器总体设计一PPT课件
6
★ 形成飞机的总体布置图、三面图、结构受力 系统图
★ 进行重心定位、性能、操稳计算,结构强度 和刚度计算
★ 提出对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 ★ 最终要制造出全尺寸的样机或绘制电子样机, 进行人机接口、主要设备和通路布置的协调检查以 及使用维护检查。
7
样机在经过使用部门,特别是经空、地勤人员审 查通过后,可以冻结新飞机的总体技术方案,开始 转入工程研制。
由设计/研制单位提出 由用户和设计单位共同提出
由用户提出的要求,设计/研制单位要进行分析/ 论证——战术技术要求分析/论证。
19
飞机设计要求通常没有固定的格式,其基本内容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飞机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2) 飞机的有效载荷 (3) 飞机的飞行性能指标 (4) 其他方面的要求:电子对抗、隐身、使用维护性、 使用周期、研制进度/经费、使用经济性,……。有时这 些要求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简单讨论飞机设计要求中的战术技术要求。
在作调整试飞过程中,新飞机肯定会出现各种故 障,必要时应对飞机作局部的修改。
在定型试飞过程中还会有故障,当然比调整试飞 中出现的要少的多,而且更改大多是机内系统,涉 及飞机外形的改动极少。
15
定型试飞通常需要上千个起落。试飞科目全部完 成后,由试飞鉴定部门和飞行员写出正式报告,上 报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后,方可进入小批 量生产。
飞行器总体设计
1
第1章 绪 论
1.1 飞机研制的一般过程 1.2 飞机设计要求 1.3 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展 1.4 喷气干线运输机的发展 1.5 支线飞机、通用航空 1.6 无人飞行器 1.7 飞机总体设计的特点 1.8 飞机总体设计框架
2
1.1 飞机研制的一般过程

第二章 航空飞行器基本飞行原理 第一节 飞行环境概述

第二章 航空飞行器基本飞行原理 第一节 飞行环境概述

——低速流动, ——亚音速流动, ——跨音速流动, ——超音速流动; ——高超音速流动。
流场
流体所占据的空间称为流场。 大气层就是一个很大的流场。
流体的流动参数(或运动参数):
用以表征流体特性的物理量如速度、温度、压强、密度等。
定常流动与非定常流动
流场中任一点的任一个流动参数(如速度、压强、密度等)随时间而变化的流动 称为非定常流动。 流场中任一固定点的所有流动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流动称为定常流动。 有些非定常流动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参考坐标系而变为定常流动, 因而不能看成是 真正的非定常流动。以飞机在静止空气中等速平飞的情况为例,在固连于地面的参考 坐标系中,空气的流动是非定常流动;在固连于飞机的参考坐标系中,空气的流动是 定常的。只有在飞机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下,对飞机的绕流才是真正的非定常流 动。 严格来讲,定常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运动参数随时间变化十分缓慢,则至少在 一段时间内可近似认为运动参数不变--“准定常运动” 。
椭球体;自转;公转。 垂直方向上特性变化显著
以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为主要依据分层: 1. 对流层 空气的对流运动很明显, 全部大气约 3/4 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 天气变化最复杂,对飞行影响最重要。 各种天气现象几乎都出现在这一层中,如雷暴、浓雾、低云幕、雨、雪、大气湍 流、风切变等。 2. 平流层 气流比较平稳,垂直运动远比对流层弱,能见度较佳 平流层的下部——同温层 3.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大约 50~55km)伸展到 80km 高度。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气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在这一层的顶部气温可低至 160~190K。 4. 热层 从中间层顶伸展到约 800km 高度。 空气密度很小,声波也难以传播。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空间飞行器设计第讲_2023年学习资料

空间飞行器设计第讲_2023年学习资料

箭体结构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用是装置各分系统(如有效载荷、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和测量系统等,并按要求其连接成结-构紧凑、外形理想的整体。

主要功用有:提供可-靠的工作环境;承受操作和飞行中的外力;维持-良好的气动外形;持火箭完整性。

-8.1箭体结构的组成和功用-有效载荷整流罩、推进剂贮箱!-输送系统元件、仪器舱、级间段、发动机架和-段等,有些大型火箭还有尾翼Saturn5-W-三-USARNY-:812:6转接锥-二、三子级级问段-有效载荷整流罩-仪器枪-二子级箱间段-一、二子级级间段-三子级液氢箱-三子级液氧箱-三子级动机-二子级氧化剂箱-二子级燃料箱-二子级气动机-级间杆系-一子级氧化剂箱-一子级后过菠段-一尾翼-图8一1典型运载箭外形及总体布局-3有效载荷整流罩-整流罩是有效载荷或末级火箭的包封部件-在大气层飞行段对其起保护作用。

一般为锥一柱、-锥一柱一锥硬壳式-推进器贮箱-为贮存推进剂的容器,是火箭的承力结构-占火箭体积的大部分。

-按形状分:圆柱、锥柱、截锥、球、环、扁豆形-按受力形式分:受力式、非受力(悬挂)式-按贮箱相互关系分:独立式、共底式。

-按结构特点分:硬壳式、半硬壳式和网格式8.2箭体的结构方案与结构型式-8.2.1推进剂贮箱结构-按受力形式分为:-承力式储箱-贮箱壁就是火箭的壳体,受-内和各种飞行载荷-非承力式储箱-贮箱壁是贮箱外壳,主要-受内压载荷早期火箭如V-2,采用非承力式贮箱-从20世纪50年代始,液体火箭广泛采用承力-载式贮箱。

这是因为火箭壳体上的主要载荷-轴压,可由贮箱内的增压压力全部或绝大-部分地抵消。

承力式贮箱兼有贮箱壁和火箭外壳-功能,结构质量减轻、火箭空间利率提高-现代火箭设计中可综合使用,如火箭的一子-级采用多管发动机,可将一种推进剂贮箱设计为-承力式,传递推力并作为另种推进剂贮箱吊挂-的支柱。

贮箱的布局-串连布局:两个贮箱沿箭轴方向纵向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一讲 概论
引言
К.З.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 (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 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 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5
К.З.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 ( )
23
1.2 航天技术与社会发展
1.2.1 航天技术与科技进步
使人类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碍,直接进入 空间或通过各种空间探测器获取资料、信息, 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 空间化学及地质和空间微重力等分支学科。 航天技术使从来都以地球上的生命活动为 对象的生命科学,第一次把认识与研究条件扩 展到了宇宙空间。
26
1.2.2 航天技术与现代军事
航天技术是以军事目的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它在国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航天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军事 对抗注入了空间因素。
[美]“大鸟”侦察卫星 ]“大鸟”侦察卫星
[中]“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 ]“巨浪2
27
轰6 加油机
美国侦察卫星 拍摄的轰6 拍摄的轰6加油机
16
1.1.3 航天系统
由航天器(专用系统、保障系统) 由航天器(专用系统、保障系统)、航天运输系统、 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和应用系统组成。
航天器: 航天器:
在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基本按天体力 学规律运行的各种飞行器。 专用系统 航天器 保障系统
17有效载荷,执行特定的航天任务。
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科幻作家,被誉为“ 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科幻作家,被誉为“航天之 父”。
1883年早春,写成了第一篇论文《自由空间》 1883年早春,写成了第一篇论文《自由空间》,其中首次 年早春 提出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原理。论文《 提出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原理。论文《利用喷气式器 械探测宇宙空间》阐述火箭飞行理论, 械探测宇宙空间》阐述火箭飞行理论,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 交通的可能性,首创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和原理图, 交通的可能性,首创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和原理图,说明了火 箭在星际空间飞行和从地面起飞的条件。 箭在星际空间飞行和从地面起飞的条件。提出为实现飞往其他 行星的设想,必须设置地球卫星式的中间站。 行星的设想,必须设置地球卫星式的中间站。 1927年发表气垫列车理论和方案 1932年发表喷气式飞机 1927年发表气垫列车理论和方案。1932年发表喷气式飞机 年发表气垫列车理论和方案。 在平流层的飞行原理和一些高超音速飞机构造的方案。1929年 在平流层的飞行原理和一些高超音速飞机构造的方案。1929年 又提出多级火箭的结构。他还写出了许多科普、科幻著作, 又提出多级火箭的结构。他还写出了许多科普、科幻著作, 宇宙的召唤》 在地球之外》是他的代表作。 《宇宙的召唤》和《在地球之外》是他的代表作。 在地球之外》大约是在1896年开始写的 年开始写的——写的是 写的是2017年 《在地球之外》大约是在1896年开始写的——写的是2017年 发生的事。 在月球上》则借一名少年的梦境, 发生的事。 《在月球上》则借一名少年的梦境,用第一人称详 6 细描绘了月面上的种种奇妙景象。 细描绘了月面上的种种奇妙景象。
“人造地球卫星1号”(Спутник-1) 卫星的初始轨道参 数:近地点215km,远地点947km,轨道倾角65°,运行周期 96.2min。主要任务包括测量200km~500km高度的大气密 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
10
继苏联之后,美国于1958年 31日成功地发 继苏联之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 射了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探险者1号”。 探险者1
14
1.1.2 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 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是用于航天系统,特别是航天器和航天运输系 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返回、 控制、管理和使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其理论 基础是航天学。
15
航天技术包括:
喷气推进技术、火箭制导和控制、火箭设计 与制造、航天器轨道控制、航天器姿态控制、航 天器热控制、航天器电源、遥测遥控、生命保障、 航天器设计与制造、火箭与航天器试验、飞行器 环境模拟、航天器发射、航天器返回、航天器测 控与安控、航天器地面测试、航天器信息获取和 处理、航天系统工程等。
31
导航卫星([美]GPS,[俄]Glonass,[中 导航卫星([美]GPS,[俄]Glonass,[中,欧]GalileoGiove, [中]北斗 等)能提供全天时、全天候、连续实时的高 精度定位和测量速度。 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物工程实验、药品制造、 半导体材料制造。 航天技术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改善了人类 生活环境,还将发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 作用。
24
在航天技术的推动下,许多新的学科(温 室效应、航天大地测量、航天海洋学、航天测 绘学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航天技术不仅提高了科学技术的认识水平, 而且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实践水平。 航天技术使人类得以利用宇宙空间的独特 条件(微重力、超纯净、无对流) ,进行全新 的科学技术实验。
25
航天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直接进入外层空间 成为可能。 人类的第一~ 人类的第一~第四环境[1981,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年会定义]]: [1981,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年会定义 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外层空间 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外层空间
12
“Explorer 1”背后的功臣
Wernher von Braun (1912(1912-1977)
James Van Allen (1914(1914-2006)
William Hayward Pickering (1910-2004)
13
1.1 航天与航天技术
1.1.1 航天
航天是载人与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外层 空间)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 钱学森先生将其按活动范围分为航天和航宇。 目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 目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 的天体。 技术关键:克服地球引力,达到足够的速度。 技术关键:克服地球引力,达到足够的速度。
陕飞 运8
28
0.1米 0.1米
0.25米 0.25米
0.5米 0.5米
1米
空对地成像清晰度比较
29
1.2.3 航天技术与经济发展
航天研究与发展的产出是最前沿技术的产出, 如卫星通信技术不仅改变了通信方式,同时也改 变了通信服务品质和降低了长途通信的费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 及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Explorer 1)
卫星运行轨道: 近地点360km、远地点2531km、倾角33.34°,周期为 114.8min。带有盖革计数器、微流星撞击计数器、测温感应元件, 进行了宇宙线和微流星测量,还测量了卫星内部和外壳的温度, 1958年5月23日停止工作。 11
内、外辐射带
“探险者”1号的主要成果是首次发现地球辐射带,后来被人们称为 范爱伦辐射带。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和卫 星材料、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人造地球卫星1号”
(Спутник-1)
外径0.58米,重83.6kg,由壳体、卫星 设备和天线组成。
9
幕后人物
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ев
(1906~1966)
Михаил Клавдиевич Тихонравов
(1900.7.16~1974.3.4)
火箭总设计师: 科罗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 卫星总设计师:吉洪拉沃夫 发射场: 拜科努尔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 Launching Site)。
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
保障专用系统的正常工作。如结构系统、热 控系统、电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轨道控制 系统、无线电控制系统、返回着陆系统、生命 保障系统、应急救生系统、计算机系统。
18
航天运输系统: 航天运输系统:
航天运输系统:把任何有效载荷运送到 预定轨道的航天运输工具。有运载器(一次 性使用,运送航天器)和运输器(运送人员、 装备、物资以及补给)。
神话与传说
自古以来,飞离地球 是人类始终的渴望。 在中国: “始祖黄帝骑龙升天”; “禹驾龙遨游天空”; “嫦娥奔月”;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 以为车”[屈原《离骚》句], “火箭”[《三国志.魏略》]; “万户飞天”等。
7
神话与传说
在国外: 代达罗斯、 “代达罗斯、伊卡罗斯父 子的传说” 子的传说”[古希腊.AegeanSea] ;
[美]“铱星”(Iridium)及其[中]发 ]“铱星”(Iridium)及其[ 射
30
1.2.4 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
航天技术为人类全面、及时和准确的监测提供 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航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广泛。 卫星气象观测能获取全球范围昼夜连续气象 记录.. 记录.. 卫星资源勘测为地球资源大面积普查提供了 经济、有效的新手段。
2
课程名称:空间飞行器设计 课程名称: 教 材: 航天工程学
郑荣跃,王克昌, 郑荣跃,王克昌,鄢小清 编.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
3
课程安排与要求:
1.
2.
3.
根据学时、学生知识内容和专业特点,对 原书中电类相关章节不作讲解或略讲; 原书中电类相关章节不作讲解或略讲; 教材中没有习题,在讲授航天器轨道运行 教材中没有习题,在讲授航天器轨道运行 原理一章时会增添部分习题; 考试为三结合形式,笔试部分为闭卷形式。 考试为三结合形式,笔试部分为闭卷形式。
32
1.3 航天器的分类
图1.2 航天器分类
33
1.4 航天技术发展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