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录

1玉米螟

2玉米蚜

3玉米红蜘蛛

4二、三代粘虫

5玉米大、小斑病

6玉米顶腐病

7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8玉米纹枯病

9玉米粗缩病

10玉米杂草

1玉米螟

1.1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借风传播到邻近植株,集中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或蛀成小孔,受害叶展开后出现横列或分散的小孔。玉米抽雄后钻蛀茎秆,造成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吐丝时为害,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取食为害嫩粒时,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

1.2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省每年发生1-2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玉米螟成虫夜间活动为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一般虫源基数越大,下代发生的程度就越重。

1.3防治方法

1.3.1农业措施。选用抗虫品种,及时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九,种植诱杀作物等。

1.3.2生物防治。

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①优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所以它不污染环境,更不能在玉米秸杆和籽粒中形成农药残留,为此它是一种绿色防控措施,玉米质量更加安全,而且防治成本低、省工省力,每人每天可放蜂100-150亩,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投入产出比为1:20以上,即投入1元的费用可收回20元以上的粮食损失。

②放蜂时间

分为两次放蜂: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20%时后推10天即是玉米螟田间落卵盛期,结合玉米螟玉米田间落卵量调查,当累计百株玉米卵量达1-2块时即是第一次放蜂适期,根据我地区实际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一周后(5-7天)进行第二次放蜂,共两次。

③放蜂数量

防治一代玉米螟放蜂总量为2万头/亩,分两次投放,每次放蜂数量为1万头/亩。

④放蜂方法

以玉米田地头起15步(每步约60公分)、边行起第15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以此类推确定下个放蜂点。在放蜂点选择一株玉米,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首先将选择的叶片向下卷成筒状,将蜂卡卷入近叶茎的三分之一处卵面朝外(蜂卡不要卷),再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其固定,以防被刮掉和被露水冲淋。

⑤注意事项

放蜂时要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安排、统一地块连续防治,按操作技术要求去做,要保证亩足够的蜂量和放蜂次数,保证防治效果,千万不要将蜂卡放在玉米顶尖上或放在心叶内,更不能扔在田间,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如遇降雨,可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次日再放。放蜂期间(前、后10天),玉米田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⑵应用白僵菌封垛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

①白僵菌封垛目的

玉米螟在我市一年发生两代,以防治一代玉米螟为主,然而一代玉米螟虫源主要来源于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玉米秸杆内,即老百姓堆放的玉米秸杆垛。据调查统计,玉米秸杆内的越冬幼虫占总越冬虫量的70-80%,其余少部分来源于根茬和玉米穗轴中。这些幼虫能否化蛹羽化对田间一代玉米螟发生危害程度影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按每头雌蛾平均产卵350粒、孵化率按70%计算,在垛内消灭一头老熟幼虫等于减少玉

米田间120头幼虫危害(♂:♀=1:1),因此开展白僵菌封垛就是以菌治虫,将这些未来发生的幼虫消灭在垛内,从而降低虫源基数,削减玉米螟繁殖数量,有效降低危害率,达到防治玉米螟目的。

②白僵菌封垛优点

白僵菌是一种寄生昆虫的真菌,经过人工大量的培养繁殖加工后就可以做为一种微生物农药来防治害虫,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效,特别是对玉米螟防效更高,而且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效果显著。对人畜无害,既不污染环境又无残留,是一项绿色防虫工程。

③白僵菌封垛杀虫机理

用白僵菌封垛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是根据玉米螟幼虫在越冬前必须排除体内游离水分,以降低体内冰点温度才能安全越冬不被冻死。根据玉米螟安全越冬后又必须从秸杆内爬出重新补充体内水分后才能正常化蛹的生活习性,春季幼虫复苏打破滞育后从秸杆中爬出来活动寻找水源之机,将白僵菌喷在垛内,使玉米螟幼虫接触到药液被白僵菌寄生僵死的原理,达到消灭玉米秸杆垛内玉米螟幼虫的目的。

白僵菌在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后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产生菌丝进入虫体,先期虫体呈粉红色,3-4天后虫体僵硬而死亡,如温度、湿度适宜,整个虫体会长出乳白色绒毛。

④封垛时间和方法

封垛时间:我市处于玉米螟发生二代区即一年发生2代,以二代老熟幼虫为越冬代。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进行封垛处理,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在玉米螟幼虫化蛹前完成封垛。

封垛方法:将100亿/克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配成菌液,即0.5公斤白僵菌粉加水50公斤按1:100比例配制,先配成母液,即加入少量水(约5公斤)充分搅拌再配成菌液。将菌液注入机动喷雾机(封垛专用机械容器中,在玉米秸杆垛茬口侧插入专用喷杆,按每平方米1点进行喷施。注意封垛时秸杆必须喷透、不漏喷、不漏垛,蚕区禁用。封垛时,田垛按由垛内向垛外的活动规律进行喷垛,秸杆垛中下部取点密度适当加大,喷雾深度以30-50cm为宜。由于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会产生过敏反应,施用时注意皮肤保护,操作时带口罩、手套和穿上防护服,做好个人防护。

1.3.3物理措施。在成虫发生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

1.3.4药剂防治。在心叶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0.25公斤加入5公斤细砂拌匀,施入心叶中。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或滴心,同时可兼治粘虫、棉铃虫和其它害虫。

2玉米蚜.

2.1危害症状

苗期蚜虫多群集于心叶或叶鞘与节间为害,发生严重时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穗期蚜虫刺吸玉米汁液,并产生大量蜜露,致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2.2发生特点

玉米蚜有栖息于心叶中为害的习性,随心叶的展开陆续向新生叶片内集中繁殖为害。随着雄穗逐渐抽出,大量群聚于雄穗苞内,成堆布满各分枝。一般旬平均气温在23-25℃、旬降雨量低于20毫米有利于玉米蚜的发生。

2.3防治方法

⑴农业防治。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繁殖基地。

⑵生物防治。利用瓢虫、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⑶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现中心蚜虫可以喷施50%抗蚜威可湿粉剂1500倍液。

3玉米红蜘蛛

3.1危害症状

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枯黄色或灰白色细斑,发生严重时植株叶片干枯脱落,影响生长发育,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3.2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多代,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后向上蔓延,虫口密度大时常在叶片或茎、枝的端部聚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进行扩散蔓延。

3.3防治方法

玉米生长前期红蜘蛛易于防治,但后期因植株高大、郁弊,防治操作困难。防治一是农业防治措施及健身栽培基础;二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喷雾防治2-3次,用药量50-60公斤/亩。

4二、三代粘虫

4.1体态特征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行军虫、五色虫等。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2-3龄幼虫黄褐色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个小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淡褐色斜纹。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孵化前黑色。

4.2危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危害,食性较杂,同时可危害高梁、花生、水稻等其它作物,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时短期内吃光叶片只剩叶脉,造成减产甚至绝收。1-2龄幼虫取食时造成孔洞,3龄后幼虫危害叶片呈现不规则缺刻。一般地势洼、玉米长势不齐、杂草丛生的地块受害重。

4.3生活习性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不能在本地越冬,一年发生2-3代,本地区一般发生两代,即二、三代粘虫。我地区发生的二代粘虫是长江以南流域的一代粘虫发生后随高空气流远距离迁飞过来的,在当地取食产卵,繁殖第三代再危害,变成成虫后随当地气候条件的不适宜再随高空气流向南方迁移,世代无滞育,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

4.4防治方法

⑴防治成虫要利用粘虫趋光性、趋化性,采用杀虫类或糖醋液、性诱剂捕杀,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虫口密度。

⑵幼虫防治。当防治指标虫口密度30%时(百株平均有虫30头),可选用40%毒死蜱75-100克、50%辛硫磷乳油75-100克或20%灭幼脲悬浮剂500-1000倍液,兑水50公斤喷雾,另外也可以用其它效果好、高效低毒的有机磷、菊酯类农药或生物农药。

5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俗称玉米叶枯病),玉米小斑病(俗称玉米叶枯或斑点病),二者多混合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成以上。

5.1危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涉及叶鞘和包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纺缍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绿色,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并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玉米小斑病也主要危害叶片,茎、穗、籽粒等病斑椭圆形、长云形或纺缍形,黄褐

色、灰褐色,有时病斑上有轮纹,高湿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5.2发生特点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危害与品种的抗性有密切关系。

玉米大斑病田间发病开始在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温度在20-25℃,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和流行。

玉米小斑病,温度高于25℃和雨日多的天气条件一般发病重,重茬种植密度过大或低洼地发病重。

5.3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方法一样,应以选择抗病品种、提倡健康栽培为主,药防为辅的原则。

⑴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轮作,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平衡配方施肥,提高抗性,控制初侵染源。

⑵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用嘧菌酯1500-2000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兑50公斤水喷雾,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防一次,连续2-3次。

6玉米顶腐病

玉米顶腐病是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呈上升的发生趋势,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匀表现症状,心叶从叶基部腐烂干枯,紧紧包裹内部心叶,使其不能展开而呈鞭状扭曲,或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植株常矮化,剖开茎基部可见纵向开裂,有褐色病变,重病株多不结实或雌穗变小,甚至枯萎死亡,病原菌一般从伤口或茎节、心叶等幼嫩组织侵入,虫害尤其是蓟马、蚜虫等的危害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6.1危害症状

⑴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茎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端褪绿呈黄色,严重时全叶片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⑵叶片枯死型:叶生基部绿褐色腐烂,叶片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⑶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接长鞭状,有的叶片不能伸展形成“弓状”,叶片边缘明显的黄化症状。

⑷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出现腐烂。

⑸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部向一侧倾斜。

⑹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⑺败育空秆型:感病轻的可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严重的雌雄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

6.2发生特点

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或带菌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发病区域不断扩大,顶腐病具有系统侵染的特征,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要随风再传播,形成再侵染。

6.3防治方法

⑴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中耕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⑵及时追肥,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迅速对玉米追施肥,同时做好叶面喷施微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性。

⑶化学防治:对发病地块可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托加多元微肥,如锌肥600倍液喷雾防治。

7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50%以上,甚至绝收。

7.1危害症状

叶部病斑初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棱形或长条形,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可达到7毫米×3毫米,病部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且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7.2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杆是主要侵染源,玉米苗期抗性较强,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发病高峰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玉米抽穗后高温、高湿、降雨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田和连作地块发病重。

7.3防治方法

⑴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养活初侵染源。

⑵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叶片上冲、株形紧凑的高抗品种。

⑶田间发病率达到10%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

8玉米纹枯病

8.1危害症状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至灌浆期,危害时间长,从苗期(2叶)即可开始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该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散落在玉米田间土表工浅土层的菌核。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扩展。

8.2发生特点

主要取决于玉米田间的温湿度,当气温在25-30℃、湿度90%以上时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适宜气候条件。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梅雨季节,雨期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发生重,氮肥多、长势旺、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主要发病期是在玉米生长后期,苗期很少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危害茎秆。最初近地表1-2节叶鞘发病,逐渐上扩,严重的包围整个叶鞘、果穗和苞叶,甚至果穗内部,使籽粒穗轴变褐腐烂漫,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脱落在土壤中为再侵染源。

8.3防治方法

⑴实行轮作倒茬,及时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

⑵选择抗病品种。

⑶科学施肥,基肥充足,氮肥适量,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和磷、锌肥。

⑷药剂拌种。

⑸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⑹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湿,控制发病条件,摘除基部老病叶,带出田外销毁。

⑺适时施药,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毫升/亩或其它杀菌剂喷施,隔7-10天防一次。

9玉米粗缩病

9.1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生长迟缓、矮化。至9-10叶期,病株矮化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9.2发生特点

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主要病害。

9.3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愈,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灰飞虱虫源、避开危害。

⑴选用抗病品种。

⑵农业措施。调整播期,适当提早播种,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清除杂草切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危害链。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侵染源。

⑶化学防治。以防治灰飞虱为主,一是药剂拌种,用内吸杀虫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二是防治灰飞虱,选用25%杀虫双200-250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60公斤喷雾。三是防治灰飞虱同时喷季抗病毒药剂有助于缓解病害症状。

10玉米杂草

10.1玉米杂草种类

玉米杂草分为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主要种类有: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铁苋菜、马齿苋、猪毛草、苍耳、刺菜、鸭趾草、三棱草、三棱莎草、藜、香附子、田旋花、龙葵等。

10.2防治方法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苗前除草(封闭除草),二是苗后除草(茎叶处理)。

⑴苗前除草是在玉米播种后至玉米出苗前采用的除草技术,主要方法是玉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一般在玉米播后至出苗前5天进行,使用的除草剂主要有40%乙草胺乳油0.4斤/亩兑水80-100斤,均匀的喷施于土壤表面。另外为了有很好的除草效果,可加入72%2.4D-丁酯50毫升和40%莠去津200毫升混合使用。但与葡萄和棚菜邻近的地块要禁止使用含有2.4D-丁酯除草剂及含有相同成份的除草剂,避免给邻近作物造成飘移和挥发药害。

⑵苗后除草一般在玉米出苗后3-6叶期内进行。使用的主要药剂有15%甲基磺草酮+伴侣(千亩金),苗后3-5叶时使用,亩用量65-70克+150克助剂,兑水20公斤均匀喷雾。也可用硝磺草酮+伴侣(海霞),用量为200亳升+60毫升于玉米3-5叶期使用,兑水喷雾。也可用48%百草敌水剂25-40毫升或用苄嘧磺隆加水30公斤,在玉米4-6叶期喷施。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 2 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 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着,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 5 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 倍液喷雾。(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 2、黏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 收。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 内取食嫩叶叶肉,3 龄食叶成缺刻,5 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

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 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 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 15~45 克对水50 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 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 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 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 。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

【精品】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 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 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 0.1%~ 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 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 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 从而避免xx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5427587.html,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作者:夏桂梅 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预防玉米病虫害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但是玉米在实际的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就会为确保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防治病虫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360docs.net/doc/c05427587.html,ki.jlny.2016.19.0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对于玉米经常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不断的研究新品种,研制高产品种来提升玉米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特性的玉米种子,与传统的玉米种类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虫的侵害,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玉米病虫害对于推动玉米产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与防治 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表现症状是在叶片上,有的时候也会侵害到叶鞘和苞叶,如果侵害到了叶鞘和苞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叶片枯萎而死。针对这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方法可用药剂对感病的玉米进行处理,一般会选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0倍液,然后进行喷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1]。 1.2玉米丝黑穗病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1.3玉米青枯病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

玉米常见虫害

1、粘虫 粘虫是玉米常见的虫害之一,又名行军虫,属鳞翅目,主要吃食玉米的叶片,发生严重的年份,能把叶片吃光,造成绝收。从外观很好分辨,头红褐色,体色由淡绿至浓黑,体长17-20毫米,如上图所示。防治玉米粘虫很简单(本篇文章只讲化学药剂防治,下面也一样),市面上的药剂也有很多,常用的有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等,药剂很多也比较便宜。 2、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也属于鳞翅目,据统计,每年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危害最大的害虫。 玉米螟的成虫,大约长13-15mm,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该年雨水较多,玉米螟的发生就会越多,同理,干燥、气温高的年份,发生就会减少。 玉米螟的防治药剂也有很多,因为同属于鳞翅目类,所以,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等,都可以有效防治。 3、灰飞虱 说灰飞虱前,相信大家都知道玉米的一种病害,一旦大面积发生就绝产,也被成为玉米的“癌症”,它就是粗缩病,而粗缩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灰飞虱的传播,所以,很多朋友把防治灰飞虱作为头等大事。 灰飞虱一般体长2.5-4mm,前翅近于透明,两侧暗褐色。 防治药剂同样不少,一般建议播种前拌种防治,如果后期有发生,及时喷打药剂治疗,且不可晚喷,主要药剂有:扑虱灵、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都可以。 4、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幼虫,看着和地老虎差不多,往往有人把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当作地老虎在作怪,从幼虫上看,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两者的区别。 二点委夜蛾的头部呈褐色,身体是黄黑色到黑褐色。成虫体长10-12mm,前翅黑灰色,后翅银灰色。 药剂防治,还是以播种前包衣为主,如有发生,可选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灌根防治。 5、蓟马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玉米粗缩病自2005年以来危害势头上升,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 2、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玉米粗缩病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对玉米粗缩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绥玉七号、海玉六号。二是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根据蝽象发生规律,玉米播种在4月28日以前,可使玉米病敏感期与蝽象传毒期错开,大幅度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三是

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四是及时施药、科学防治。大部分农户对玉米粗缩病知之甚少,麻痹思想严重,不防治或很少防治,即使防治,也是在6月中旬才施药,已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期。在6月初蝽象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二、玉米纹枯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

玉米生长各阶段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一、出苗期 这一阶段基本没有病害,但为了防止出现“老小苗”的现象,达到促根壮苗的目的,主要的措施有: 1、早间定苗。应在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缺苗断垄较重地段,可留生长一致的双株,确保密度。 2、中耕除草。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喷施新高脂膜,疏松土壤,防止病菌侵染,保护禾苗茁壮成长,消灭杂草,促根深扎。 3、追肥浇水。追肥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要根据植保要求施肥并喷施壮穗灵,有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苗期的浇水次数可掌握在1~2次。苗期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并及时中耕,以便还苗。 4、防治病虫。玉米苗期害虫主要为粘虫、蓟马,防治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提高药效,防止病毒病复生。 二、穗期阶段 1、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民和县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和产量已超过小麦、马铃薯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而病虫害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各生育时期容易发生几种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播种期:(4月中下旬) 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①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②采用种子包衣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加细土25-30公斤拌匀后顺垄条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4公斤对细砂混合后条施防治地下害虫。③用50%粉锈宁粉剂1公斤加水5公斤拌种60公斤,或用25%粉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治黑穗病和全蚀病。 二、苗期:(5月-6月) 1、玉米蚜防治;①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田间杂草,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减少虫源。②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兼治灰飞虱。 ③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或50%敌敌畏400倍液灌根。

2、缺锌症每亩用0.2%-0.3%硫酸锌溶液25-30公斤在5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二、心叶期和穗期:(6月-8月) 以防治玉米螟、粘虫、叶斑病为主,(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2)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1%1605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3)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4)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 三、灌浆至成熟期:(9月-10月) 1、玉米黑粉病 当玉米在抽雄期在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要点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进入吐丝期和籽粒形成期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危害较重的时期,各农户要高度重视、认真调查,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损失。 1、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梭形病斑,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提早枯死。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即:亩用药剂10毫升,对水40公斤)、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等,也可选用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发生严重的,隔7天~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2、三代粘虫:别名夜盗虫、行军虫,除为害玉米外,还危害谷子、小麦、高粱、稻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蔬菜等作物,华北地区三代粘虫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严重时,几天内即可将叶片吃光,还可咬断穗子。防治方法:在粘虫的三龄以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30%高氯〃马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也可使用溴氰菊酯、毒死蜱等其他菊酯类及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 3、玉米穗虫:玉米穗虫钻蛀玉米雌穗,并取食穗粒和嫩穗轴,常留下大量粪便,还会促进穗粒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是二代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三代粘虫、高粱条螟等混合发生,发生期在8、9月间。防治方法:当有虫株达25%~30%,或百株有虫达40头时,立即使用农药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药剂,配成200~500倍液,以棉球沾药水涂抹在果穗顶部花丝上,每个果穗6~10滴;也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对准花丝喷雾,或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00~500克,兑干细沙土5~6公斤,撒在花丝及果穗上下叶片的叶腋间。 4、玉米蚜虫:俗称腻虫,刺吸植株汁液,其中穗期蚜虫主要在8、9月间发生,分泌出大量“蜜露”,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和授粉,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当百株有蚜4000~15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3%啶虫脒15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以及溴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5、玉米叶甲:主要有褐足角胸叶甲、双斑萤叶甲等,以成虫啃食叶肉,叶片上形成白色网状斑和孔洞,发生期主要在7、8月间。防治方法: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和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6、灯蛾科害虫:灯蛾科害虫就是在玉米叶片上危害的“毛毛虫”,将叶片吃成大量缺刻,主要在8、9月间发生,种类有星白雪灯蛾、红缘灯蛾等,一般为害较轻,个别危害重的地块可用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0.1%~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从而避免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堆前后,即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达2。蹦时,开始喷药。一般用50%多菌灵町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加水稀释成5。。倍液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