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3-6周龄的肉鸡和蛋鸡。
该病的特点是对鸡布鲁氏囊(法氏囊)的选择性破坏,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对后续感染的疾病易感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群体死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鸡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综合防控十分重要。
一、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常规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类型,饲料改善疫苗(FDR),联合疫苗(Ibd+ND+IBV),Necrotic Enteritis疫苗(NE live)等多种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农户在购买疫苗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假冒伪劣产品。
二、养殖环境改善良好的养殖环境对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重要意义。
饲养场所要保持干燥通风,适度排泄,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存活的条件。
避免饲养密度过高,以减少鸡之间的接触,避免疫病病毒的传播。
饲养场所还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常见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其他鸡病病毒与细菌的交叉感染。
三、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
首先是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安全,饲料应保持新鲜、无霉变,饮水要保持清洁。
其次是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导致鸡之间的接触过密。
还要注意控制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以维持鸡的免疫系统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早期发现和治疗及时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农户应该定期观察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工作,及时了解鸡场内的疫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
五、加强人员防护在饲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健康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根据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 ,减少疾病传播。
营养供给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添加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增强鸡的抵抗力。
定期检查鸡的健康状况
定期检查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鸡的健康检查,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食欲、排泄 物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给鸡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
药物治疗成本增加
药物选择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这些 药物价格较高。
使用量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需要使用较大的药物剂量,增加了治疗成本。
疗程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需要数天至一周时间,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人力成本。
对鸡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01
直接经济损失
患病鸡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蛋产量下降等直接导致经济
废弃物处理
及时处理鸡舍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
03
疾病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01
病鸡会出现食欲不振、羽毛蓬乱、畏寒颤抖、精神萎靡等典型
症状。
病理检查
02
观察法氏囊(鸡的免疫器官)是否有肿胀、出血、充血等病变
。
实验室诊断
03
采集病鸡的法氏囊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抗原抗体检测
等实验室诊断方法。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2023-11-09
目 录
• 疾病概述 • 疾病预防和控制 • 疾病诊断和治疗 • 鸡的饲养和管理 • 疾病对鸡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总结和建议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的免疫 系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家禽,特别是对鸡的危害最大,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保健等方面的措施,本文将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常用的方法,应该选择优质疫苗,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雏鸡在孵化后第7~10天龄时,进行一次法氏囊病疫苗接种,在鸡隻5周龄时进行第2次疫苗接种,在鸡隻12周龄时进行第3次疫苗接种。
在疫苗接种后,需要定期检查鸡隻的免疫情况,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二、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的关键,要做到合理饲养密度,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
要加强对鸡隻的日常管理,保证鸡隻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病变,及时处理。
监测是预防疾病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定期对鸡隻进行监测,确保鸡群的健康状态。
一旦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同时进行检测确认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四、完善防疫隔离措施对于饲养场,要做好动物的防疫隔离,对外来的禽类要进行隔离观察,要严格控制饲养场的人员和车辆出入,确保病毒不会从外界传入。
五、加强免疫力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合理饲养、科学喂养、保健等方式提高鸡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监测、防疫隔离和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保障鸡群的健康。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简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也叫鸡传染性鸟败衰病、鸡传染性法氏疾病等,是由IBD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IBD主要感染家禽的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导致法氏囊萎缩、免疫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抵抗力下降,易于罹患其他疾病。
IBD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IBD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临床症状IBD的症状五花八门,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羽毛萎葱•嗜睡不饮•脱水、体重下降•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和腹泻•死亡率较高实验室检查若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常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随着病毒抗体的产生,鸡血清中可以测出病毒抗体。
•病毒检测: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也是IBD的诊断方法之一,此方法通过对影响法氏囊的病理改变进行诊断。
具体方法为:•将影响法氏囊的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中的组织结构,检测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治疗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目前市面上商用的疫苗有IBDV-H120、IBDV-H52、IBDV-VAX等。
接种疫苗可以帮助鸡群建立免疫保护屏障,降低病毒感染率,并增强鸡的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另一种方法,可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例如环磷酰胺、伊菲沙星、1-丙硫氧嘧啶等。
药物治疗可帮助鸡增强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鸡只能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
预防清洁卫生清洁卫生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保持清洁,尽可能减少异物和污物对鸡的影响,并且应按时更换清洁的饮水设备,保持鸡舍空气新鲜。
隔离新购买的鸡只应进行隔离,预防潜伏期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若出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
隔离区域应与其它鸡舍相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的措施

鸡 传 染 性 法 囊 病 防 治 的 措 施 氏
李旭光 任 宗军 ( 省安丘市畜牧局 220 ) 山东 61 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B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 ID) 毒 (B V) ID 引起 的。 病 特性 以亚 临床 型 ID症状 为 致 B 主, 最典型的病变是法 氏囊迅速萎缩 , 未见经典毒株 所致 的高 死亡 率 及 典型 的腿 肌 出血 等 症状 。 当常 规
要 定期 带 鸡消 毒 , 至少 2 3天 1次 , 好 选择 2 3种 ~ 最 — 含有 不 同有效 成 分 的消毒剂 交替 使用 。另外 , 要考 虑
出现较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各季均可发生 , 但多
集 中在 4 1 份 , ~ O月 特别 是夏秋 季 。 由全群 暴 发转 向零 星散 发 。起 初 发 生法 氏囊 病
5 %的葡萄糖 , 防止 鸡脱 水 。
效抵御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侵袭 , 就造成了使用单价 苗免疫的鸡群多发 , 而使用多价苗免疫的鸡群少发 的
现象 。
8 治 疗
对 发 生 ID 的鸡群 立 即封 锁 隔离 , 格 消毒 , B 严 及 早 采取 特异 性治 疗措 施 。
2 预防对 策
2 . 强饲养 管理 3加
加强饲养管理 ,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 提高鸡抗病 能 力是 控制 ID的有 效措 施 。在 防治 vlD B vB V时 , 要 降低饲料 中的蛋 白含量 ; 补充多种维生素 , 特别要补 充 维 生 素 A和维 生 素 C 。发 病后 ,应在 饮 水 中加 入 Leabharlann 鸡饮用 , 导致效果不佳。
32 支 持 . . ; 『 亍法
J = -山 / U I 一 - - ‘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琼扩试验
防制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必需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严格消毒,防止早期感染 认真做好育雏前 和育雏期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严防病毒自 饲料、饮水、生产工具、饲养人员带入鸡舍, 防止雏鸡早期感染。酚类及福尔马林是该病 毒最有效的消毒剂。
2.疫苗接种
➢ 原则:免疫种鸡使雏鸡获得母源抗体,预
防雏鸡早期感染;免疫雏鸡使其获得主动免疫。
➢ 一般采取的免疫程序为:10-14日龄、24-
28日龄分别用法氏囊活疫苗点眼或饮水免疫, 对于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各接种一次 法氏囊油佐剂灭活苗。
3.发病时的措施 (1)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育雏舍的温度(尤其冬 春季很重要),饮水中加5%的糖、0.1%的食盐或加肾 肿解毒药,供应充足的饮水,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 激。 (2)对鸡舍及养鸡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 (3)对病鸡或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 对于刚发 病的鸡群可注射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并 辅以对症治疗;10天后再用疫苗进行免疫。也可采用 对法氏囊病有治疗作用的中草药方剂治疗。
肌胃、腺胃乳头边缘出血,间有出血带
腺胃乳头呈点状或环状出血
肌胃和腺胃的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带
诊断
典型病例可通过现场诊断。非典型病例 可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
1.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等)。
1.早期症状 雏鸡啄肛门周围的羽毛,一般 不引起注意。
2.一般症状 精神高度沉郁,倦怠,羽毛松 乱,采食减少或不食,闭眼打盹,翅下垂, 震颤,共济失调。
谈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潜伏期症状
无明显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1-2周,病鸡无明显临床症状。
易感群体
潜伏期病鸡仍具有传染性,容易感染其他健康鸡 只。
突然发病
潜伏期过后,病鸡可能突然出现急性感染期的症 状。
0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 防治
诊断方法
1 2 3
临床观察
观察鸡群是否有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症 状,以及病鸡的脱水、颤抖和昏迷等表现。
病毒变异研究
病毒变异的监测
研究者通过监测病毒的基因序列,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预测病 毒的传播趋势和致病性。
变异病毒的特点
病毒变异后,其抗原性和基因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疫苗的 保护效果。
变异病毒的防控
针对变异病毒的特点,需要不断更新疫苗株,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治疗方法研究
支持治疗
对于发病鸡群,可以使用一些支 持治疗措施,如补充电解质、使 用抗生素等,以缓解症状和降低 死亡率。
饲料转化率降低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 食欲不振,饲料转化率降低, 养殖成本增加。
生产性能下降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 生产性能下降,如产蛋量减少
、蛋品质下降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
感染鸡与健康鸡直接接触 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眼结膜等途径传 播。
污染的环境
谈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目录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控制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科学研究
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 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传染病,主要 影响3-6周龄的雏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防 治
二免疫接种:
1.选好疫苗
活疫苗有三种类型,一是弱毒力苗,对法氏囊无任 何损伤,但免疫后保护力低;二是中等偏强毒力型, 对法氏囊损伤严重,并干扰免疫,故现在不用;三 是中等毒力苗,保护率高,在污染场使用这种疫苗 效果好,其代表有:Cu-IM、D78、TAD、B87、 BJ836 疫苗。
1.易感动物:病毒主感染鸡、火鸡,鸭、麻雀等, 主要是鸡感染发病。
凡是法氏囊未完全退化的鸡均可感染,主要发生 于2-11周龄鸡,但以3-6周龄鸡最易感。小于3周龄 的鸡感染后会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成年鸡隐性 感染。
2.传染源:病鸡及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麻雀也 可带毒散毒。
3.传播途径:直接和间接传播。经消化道、呼吸道 和眼结膜等感染。春秋季节的小粉甲虫蚴可作为 本病的传播媒介。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20面体,无囊膜,58~ 60nm。
二、病 原(2)
3.血清型:IBDV有两种血清型,即血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和血清Ⅱ型。
其中血清I型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 研究表明I型各毒株存在明显的抗原差 异,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型,其相关 性为10%~70%,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 之一。
血清Ⅱ型为火鸡源性,一般对鸡和火鸡 无致病性。
典型感染:多见于新疫区和高度易感鸡群,常急性 暴发。
个别鸡突然发病,1-2d波及全群; 病鸡沉郁,羽毛蓬松,闭目打盹,有些病鸡啄泄殖
腔; 腹泻,排出含尿酸盐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肛门
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后期体
温下降。病程约1周。 若继发感染,鸡群死亡数量再次增多,病程可达半
二、病 原(3)
4.变异: IBDV变异株引起免疫抑制为主, 不引起明显法氏囊炎症变化,但导致其萎缩。 超强毒株可突破高母源抗体感染鸡只。变 异原因是免疫压力选择。
5.抵抗力:对一般消毒药和外界环境抵抗 力极强,可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污染 鸡场难以净化;但甲醛及蒸气及氯胺可将 其杀灭。
三、流行病学(1)
接种9~11日龄鸡胚尿囊膜,中和试验鉴定。 (三)血清学试验 常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双抗体夹心
ELISA、病毒中和试验、PCR进行IBDV的检测。
琼脂扩散试验
法氏囊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出现 白色沉淀线
七、防 治
一、严格卫生管理,加强消毒净化措施。 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
群,首免时间为10-16日龄。 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待到7-10日龄时
1972年Allan报道了IBDV的早期感染可引起免 疫抑制。在我国,1979年邝荣禄等分别在广州、 北京首先报道该病。
目前该病呈世界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 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以及其引起的免疫 抑制危害严重。
二、病 原(1)
1.分类地位: IBDV为双RNA病毒科、禽双RNA 病毒属。IBDV病毒基因组为双链、分节段的 RNA 。其VP2蛋白是IBDV最主要的结构蛋白 , 它还是该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
严重脱水
后期法氏囊萎缩,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六、诊 断
根据病原、流行、
症状、病变情况, 进行诊断
病原
流行病学
症状
病变
六、诊 断
(一)初步诊断: 跟据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和迅速
康复,剖解法氏囊特征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以发病死亡鸡的法氏囊和脾脏为病毒分离材料。
本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一方面由于鸡只死淘率增加、影响增重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抑 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 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
一、概况和历史
1957年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 中暴发,又称为甘保罗病。1970年世界禽病会 议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IBD)
概况和历史
1
2
病原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诊断
7
防治
一、概况和历史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 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 2~15周龄的鸡,主要症状是腹泻、颤抖和 极度虚弱。胸肌、腿肌的出血,法氏囊肿 大、出血,花斑肾,腺胃、肌胃交界处条状 出血为特征。
五、病理变化
病死鸡尸体脱水明显,胸肌、腿肌有条状或斑点状 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
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初期肿大、水肿和出血, 体积增大,质地变硬;法氏囊黏膜上有出血点或出 血斑,有淡粉红色液体;后期萎缩,内有干酪样渗 出物。
花斑肾:肾不同程度肿大,可见有尿酸盐沉积。
IBDV超强毒株引起法氏囊的严重出血,呈“紫葡萄 样”外观;变异毒株感染引起法氏囊的迅速萎缩, 无法氏囊病变,但可见脾脏肿大。
月之久。
四、临床症状(2)
非典型感染 : 见于老疫区和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因感染低毒力的
IBDV变异毒株而引起的。 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精
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 下。但流行期较长,反复发生。 该病型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感染鸡群对其他疫苗的 免疫接种效果甚微或根本无效;鸡群对多种疾病的易 感性增加。
三、流行病学(3)
(2)在新疫区或新鸡群往往呈现暴发流行;在 IBDV污染区,流行多为散发或轻度暴发;
(3)超强毒株可突破高母源抗体,导致70%的死 亡率; 变异株引起免疫抑制。
(4)本病易与ND、E. coli,MG等疫病混合感染; (5)IBDV早期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四、临床症状(1)
灭活疫苗是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毒或鸡胚毒的油佐剂 灭活苗,用于活疫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
变异株感染引起免疫失败时,用当地分离的毒株制 成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较好。
七、防 治
2.确定首免日龄和免疫程序 首免时间常以琼脂扩散试验测定雏鸡母源
抗体水平来确定。 当1日龄雏鸡琼扩抗体阳性率不到80%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