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根据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 ,减少疾病传播。
营养供给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添加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增强鸡的抵抗力。
定期检查鸡的健康状况
定期检查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鸡的健康检查,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食欲、排泄 物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给鸡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
药物治疗成本增加
药物选择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这些 药物价格较高。
使用量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需要使用较大的药物剂量,增加了治疗成本。
疗程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需要数天至一周时间,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人力成本。
对鸡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01
直接经济损失
患病鸡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蛋产量下降等直接导致经济
废弃物处理
及时处理鸡舍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
03
疾病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01
病鸡会出现食欲不振、羽毛蓬乱、畏寒颤抖、精神萎靡等典型
症状。
病理检查
02
观察法氏囊(鸡的免疫器官)是否有肿胀、出血、充血等病变
。
实验室诊断
03
采集病鸡的法氏囊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抗原抗体检测
等实验室诊断方法。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2023-11-09
目 录
• 疾病概述 • 疾病预防和控制 • 疾病诊断和治疗 • 鸡的饲养和管理 • 疾病对鸡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总结和建议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的免疫 系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简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也叫鸡传染性鸟败衰病、鸡传染性法氏疾病等,是由IBD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IBD主要感染家禽的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导致法氏囊萎缩、免疫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抵抗力下降,易于罹患其他疾病。
IBD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IBD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临床症状IBD的症状五花八门,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羽毛萎葱•嗜睡不饮•脱水、体重下降•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和腹泻•死亡率较高实验室检查若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常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随着病毒抗体的产生,鸡血清中可以测出病毒抗体。
•病毒检测: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也是IBD的诊断方法之一,此方法通过对影响法氏囊的病理改变进行诊断。
具体方法为:•将影响法氏囊的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中的组织结构,检测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治疗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目前市面上商用的疫苗有IBDV-H120、IBDV-H52、IBDV-VAX等。
接种疫苗可以帮助鸡群建立免疫保护屏障,降低病毒感染率,并增强鸡的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另一种方法,可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例如环磷酰胺、伊菲沙星、1-丙硫氧嘧啶等。
药物治疗可帮助鸡增强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鸡只能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
预防清洁卫生清洁卫生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保持清洁,尽可能减少异物和污物对鸡的影响,并且应按时更换清洁的饮水设备,保持鸡舍空气新鲜。
隔离新购买的鸡只应进行隔离,预防潜伏期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若出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
隔离区域应与其它鸡舍相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防治

动物医院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
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易造成免疫失败。
一、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
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
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病毒在环境中抵抗力强,能耐酸、耐热,对胰蛋白酶、氯仿、乙醚脂溶剂均有抵抗力。
一般的消毒剂对其效果较差,较好的有甲醛、碘制剂和氯制剂等。
二、流行特点本病以3~8周龄鸡最易感,成鸡和2周龄以下的雏鸡很少感染发病。
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
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他鸡仍有感染性。
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感染,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传播。
各品种鸡均可感染,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几乎100%,发病率为10%~75%,死亡率不定。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病初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精神萎顿,饮水、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扎堆,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病鸡下痢,排白色水样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
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
病程6~9天,长的可达21天。
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四、病理变化病死鸡脱水,胸肌发暗,腿肌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黏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扩张,有尿酸盐沉积。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和肾脏,本病3—6周龄最易感,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减低。
临床症状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蓬松,翅膀下垂,眼睛半闭或全闭。
2·腹泻,排白色或蛋清样稀粪,粪便干后呈石灰渣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3·有的病鸡会自啄泄殖腔。
4·怕冷、扎堆,身体脱水,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剖检症状1·胸肌及腿肌有不同程度出血点或出血斑。
2·腺肌胃交界处有横向的出血点或溃疡。
3·肾脏不同程度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特征症状为法氏囊的肿大、出血、坏死。
防制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我们常用的疫苗有活疫苗(冻干苗)和灭活疫苗(油苗)。
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多的活疫苗是D78、TAD、B87、BJ836等中等毒力的疫苗,这类疫苗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保护力度高,免疫效果好。
做好免疫的同时还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因为IBDV对环境的抵抗力强,所以在劲鸡前的空舍期要做好严格的清洗消毒工作,将IBDV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后续的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作用。
商品肉鸡和蛋鸡一般在14日龄左右用活疫苗首免,3周后二免(卫生条件好,IBDV污染程度低的可不做二免)。
鸡群发病时使用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对鸡群进行紧急接种(注射或饮水均可),可减少死亡。
发病时要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发病早期可给鸡群注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并使用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
禽类传染病0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腿肌和胸肌出血,呈块状或条状
胸肌出血
鸡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普遍水肿,浆膜面呈胶冻样
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
法 氏 囊 黏 膜 出 血 、 坏 死 呈 紫 红 色
法氏囊水肿,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 。
病程较长者可见法氏囊萎缩,干酪样坏死
肾脏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干酪样坏死,肾脏尿酸盐沉积
免疫抑制严重,而危害性更大。
病雏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颈,闭目,嗜睡,排出 灰白色石灰浆样稀粪。
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病鸡精神萎顿,羽毛蓬松
本病的突出表现是鸡群突然发病,采食量锐减,死亡率增 高。呈尖峰死亡曲线。
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越差,发病年龄越小,或伴发有其他 疾病,如新城疫等,死亡率就越高。
防制
• 雏鸡可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一是弱毒型疫苗(A30) 主要用于没有污染的鸡场;二是中等毒力疫苗(B87、NF8 株 ),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10d左右恢复正常,对鸡保 护率高,一般用于污染场。
• 在发病早期可注射高免血清或无病原体污染的卵黄抗体。 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IBD疫苗
免疫抑制;2.制定免疫程序:a.提高种鸡的抗体水平 使子代3--4周龄得到保护,b.雏鸡的免疫。 • 发生IBD的措施:注射卵黄抗体;补充Vit电解质;控 制继发感染;消毒。
防制对策
• 1.母源抗体监测:最好为微量中和,但琼扩最易 推广。
• 1日龄阳大于80%,则10日龄再测,若大于 50%,则17~24日再接;若小于50%,14~21日 接种。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特征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说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说鸡法氏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保罗病,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
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该病发生极为普遍,并具有爆发性、连续性特点,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和缺陷,故对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使鸡对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增加,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呈跳跃式流行,每两三年大流行一次。
对传染性法氏囊病,迄今无有效的西药治疗。
因此,实行“以免疫为主”的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则是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手段。
雏鸡生长的最初几周内,小鸡可以得到母源性抗体(Maternally Derived Antibody,简称MDA)所提供的保护。
但是这种母源抗体会中和传染性法氏囊的疫苗病毒。
随着母源抗体水平的降低,雏鸡对于野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性相应增加。
同时,活毒疫苗“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及诱导保护作用的效应随之提高。
这也正是疫苗病毒与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竞赛”的基本规律。
合适的免疫时间,是雏鸡受野毒感染以前即以疫苗免疫对鸡群进行主动保护,但只有在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降至“疫苗敏感水平”时才可进行免疫,如果太早免疫,则疫苗病毒会大量被母源抗体中和;如果免疫时间太晚则鸡群可能会在主动免疫产生前被野毒感染。
这也正是为什么传染性法氏囊病活毒疫苗病毒的增殖速度必须快于野毒,且能够适当突破母源抗体水平的原因。
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卫法囊(CEVAC® IBD L)为W2512株中等毒力加强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活毒疫苗,用于保护鸡群由于超强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vIBDV)而导致的发病和死亡;高母源抗体水平的鸡群适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治

1 病 原 及 流 行 病 学
病 原 为法 氏囊病 病 毒 ,对 热和 低温 有 强 的抵 抗 力 。 鸡和 隐性感 染鸡 是本病 的传 染源 , 呼 吸道 、 病 经 消 化道 、 眼结膜传 染 。 场里 , 次暴 发本病 通常 危害较 鸡 初 严重 , 以后孵 出的雏鸡 再发 生本病 时 , 般较 轻 。 一 鸡 传 染性 法 氏囊 病 主要 以破坏 鸡法 氏囊 淋 巴 细
胞 为 特征 , 使鸡 的免疫 机 能发 生 障碍 , 各 种 抗 原 的 对
常管 理 , 做好 日常饲 养管 理 , 鸡群 创造 适 宜 的小 环 给
境, 尽量减少应激 , 同时 , 要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 。 将 法 氏囊 疫苗 稀 释后 混 于 马立 克 疫苗 中 ,于 雏 鸡 出壳 后 2 时 内结 合 马 立 克疫 苗接 种 进 行 首 次 4小
乙酸 、%福 尔 马林 等 消毒 药物 喷洒 处理 , 后再 用福 5 最
后部羽毛竖起 , 食欲减少 , 饮水增多 , 病鸡不爱活动 , 严重虚脱 , 怕冷。病鸡水泻 , 肛门红肿 , 周围羽毛被粪
便 污染 , 因此 , 鸡喜欢 自啄 肛门 。由于法 氏囊肿 大 , 病 用 手指 常可触 及 , 并可看 到泄 殖腔 上缘 明显 突出 。随 着 病情 的 发展 , 病鸡 食 欲 消失 , 肉震 颤 , 重 虚 脱 肌 严 并 发生死 亡 , 死亡 率 1 1%, 时可 达 3% 5 %~5 有 0 4 %。
日 龄时直接 口服 ,5日龄时第 2次免疫 ,4口龄时 3 1
进 行 第 3次免 疫 , 果较 好 。也 可 以根 据本 场 、 地 效 本 区传染 性 法 氏囊 病流 行情 况 及 不 同 日龄 时抗 体水 平 的监 测 结 果 制 定适 合 于本 场 或本 地 区 的免 疫程 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亲嗜特性 对法氏囊有亲嗜性,能破坏所有 淋巴细胞,特别是B细胞;其次是脾脏,胸腺,盲肠 扁桃体等组织。 4.体内分布 发病早期,病毒可存在于除脑以 外的绝大多数组织器官中,但是以法氏囊和脾脏含 毒量最高,其次是肾脏。 5.抵抗力 (1)IBDV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病毒,在彻底清洗、 消毒的鸡舍中仍然存在。在鸡舍内可存活2-4个月。
防 制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必需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严格消毒,防止早期感染 认真做好育雏前 和育雏期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严防病毒自 饲料、饮水、生产工具、饲养人员带入鸡舍, 防止雏鸡早期感染。酚类及福尔马林是该病 毒最有效的消毒剂。
2.疫苗接种 原则:免疫种鸡使雏鸡获得母源抗体,预 防雏鸡早期感染;免疫雏鸡使其获得主动免疫。 一般采取的免疫程序为:10-14日龄、2428日龄分别用法氏囊活疫苗点眼或饮水免疫, 对于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各接种一次 法氏囊油佐剂灭活苗。
讨论
生产上常见问题:14天免疫法氏囊疫苗, 28天免疫法氏囊疫苗,为什么到了30天 仍然发生疫病?试着陈述原因。
影响免疫效果的原因
1.饲养管理,严格消毒。贯穿种蛋,孵 化,育雏全过程,使用消毒药种类。 2.疫苗的选择,运输,保存方法,免疫 方法,剂量,免疫前后药物的选择。 3.母源抗体的影响。 4.控水的时间以及疫苗用水的用量和免 疫增强剂的选择。
病理变化
3.骨骼肌,尤其是胸肌和腿部肌肉有出血 点和出血斑。
肌肉脱水、胸肌、大 腿内外侧常见出血斑
腿部肌肉有条纹或斑块状出血
病死鸡肌肉干燥无光,胸肌中有条纹状出血
腿内侧肌肉有条状或斑状出血
病理变化
4.肌胃和腺胃的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 带。
肌胃、腺胃乳头边缘出血,间有出血带
腺胃乳头呈点状或环状出血
课后作业
1.练习册法氏囊习题 2.思考其他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 3.当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时,给出合理 的防治措施进行扑灭。
3.发病时的措施 (1)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育雏舍的温度(尤其冬 春季很重要),饮水中加5%的糖、0.1%的食盐或加肾 肿解毒药,供应充足的饮水,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 激。 (2)对鸡舍及养鸡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 (3)对病鸡或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 对于刚发 病的鸡群可注射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并 辅以对症治疗;10天后再用疫苗进行免疫。也可采用 对法氏囊病有治疗作用的中草药方剂治疗。
2.传染源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 3.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 膜都可感染。 4.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症状
1.突然发病,迅速传播表现为高峰死亡 和迅速康复的重要特征。在临床用药和 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请大家 讨论有何意义?请结合下图说明。
法氏囊病的死亡曲线呈尖峰状,死亡高峰 在3-4天,图为两个鸡场的死亡曲线
危 害
1.直接引起病鸡死亡(一般为5%,
有时高达20%-30%)。
2.由于损伤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引
起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其他疾病的易
感性增高。其中尤其是新城疫与大肠杆
菌病发病率激增。死亡率可达到50%60%。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鸡和火鸡是IBD的自然宿主,但只有 鸡感染后发病,鹅感染后也可发病。一般认为2-15周 龄的鸡较易感,以3-6周龄的幼鸡最易感。 3周龄以下的鸡感染后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免疫抑制 表现的最为严重。 3-10周龄幼鸡感染后出现症状、免疫抑制较严重。 10周龄以上鸡感染后无症状、免疫抑制较轻。 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在2-4周龄内有一定抵抗力。
课堂小结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特点:亲嗜性, 体内分布,抵抗力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诊断。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
巩固练习
1.病鸡有自啄肛门的现象,可能患有( ) 2.法氏囊最容易引起( )周龄鸡发病 3.治疗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 4.预防法氏囊的重要措施( ) 5.鸡法氏囊病的特征病变为法氏囊( ) 6.法氏囊属于( )器官,所以法氏囊病 应引起重视
课堂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 病原,诊断方法,防治措施。掌握鸡传 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 及病理变化。 2.能力目标:在生产实际中,针对传染 性法氏囊病发生时所产生的现象,用药 时机,采取措施能够给出合理解释,并 能做出合理的预后。能够将理论应用于 实际。
病 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 1.形态结构 呈球形,直径60-65nm,无 囊膜。 2.血清型 有2个抗原血清型: 血清Ⅰ型 主要危害鸡。 血清Ⅱ型 主要危害火鸡。
病雏精神沉郁,两翅下垂, 缩颈,闭目,嗜睡,排出灰 白色石灰浆样稀粪
排米汤样白色粪便
病理变化
1.法氏囊初期肿大、出血,后期萎缩。 感染后3-4d法氏囊肿大,比正常大2-3倍,外 形呈圆形,呈深红或严重的水肿,浆膜呈胶 冻样;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粘膜皱褶上有出 血点或出血斑,严重出血时呈“紫葡萄”样; 囊内有大量渗出物或干酪样物。第5d法氏囊 恢复到原来大小,以后迅速萎缩。第8d后为 正常大小的1/3,呈暗灰色,有坏死灶。
症 状
2.早期症状 雏鸡啄肛门周围的羽毛,一般不 引起注意。 3.一般症状 精神高度沉郁,倦怠,羽毛松乱, 采食减少或不食,闭眼打盹,翅下垂,震颤, 共济失调。 4. 腹泻 排出白色(尿酸盐)或水样粪便。 5.后期 表现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病程5-7天。
急性感染造成大批死亡
羽毛逆立、畏寒、 发抖、衰竭
肌胃和腺胃现场诊断。非典型病例 可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 1.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等)。 3.鉴别诊断 主要与雏鸡白痢、肾型传 支、鸡球虫病等区别。
法氏囊肿大、出血,外观呈紫葡萄状
法氏囊肿大、出血
病鸡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时外观呈紫红色 葡萄状(灰白色的是正常的法氏囊)
法氏囊肿大出血
病理变化
2.肾脏由于尿酸盐潴留引起苍白肿胀, 通常呈现“花斑肾”。
花斑肾,初期法氏囊肿大
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灰白色尿酸盐
肾 脏 外肿 被大 黄、 色苍 透白 明。 的法 胶氏 冻囊 物肿 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