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世界正在走 向知识 经济时 代, 世界 经济正在 经历着 重 大转变, 面对知 识经济 时代 的挑 战. 界各国都相 应地调 整 世 了产业结构, 尤其 是在经济 发达 国家 已经步 入 了以信 息为 基础 的新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 济时代 的到 来对 我国来说是机遇, 是挑战 . 也 顺应 这 一潮流, 迅速调 整
出 了自己的政策性 建议 。
关键词 : 知识 经济 ; 业 结构 ; 产 知识 结构 中圉分类 号 :F 113 2 . 文献标 识码 : A
66 9 年代 平均增 长率达 到 l %. 9 6年美 国 G .%.0 2 19 DP增 幅中有 2 s 自信 息业。科学技术 发展带来 了第四产 业革 /来 命. 知识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支撑美 国产业结构的轴心。 二 是产业结构 软化 ”知 识服 务性 和经 济咨询 性特征 . 明显。产业结构 的“ 软化 主要 表现为两 个方 面 : 一方 面表 现在 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中. 第三产业的 比重 不断提高. 生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1 8 期
V0 . 8 No 1 J1 。 .
滨 州师专学 报
J u n l f n h uTe c e sC l g o r a z o a h r o l e o Bi e
20 0 2年 3月
Ma. 2 0 r.02
目前垒球 GD P中有 i 3的产值与信 息有关 . 1 整个知识 服务
业在 G P中的比重达 3 %。以经 济咨询业为例 . D 0 经济咨询
是产业结构发 生了显 著的变 化, 第三 产业戚为 经济
的主导。与农业经济 时代 和工 业经 济时代 相 比. 知识 经济 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是 第一产 业 的 比重 已显擞弱 , 一般低
企业创新途径

企业创新策略简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
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经营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经营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21世纪的经营创新,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18个方面:1、标准创新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进行创新,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宜机械地照搬某一标准。
而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品种创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产品的流行色、流行式变化更快,因而企业必须不断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适时推出新品种、新花色、新样式,以变应变。
3、形象创新形象创新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防止过渡包装和过简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
目前,应注意纠正社会上对“包装”的变异理想,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品牌创新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
5、服务创新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因而越来越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美国营销学家李维特教授所言: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在于为产品提供什么样的附加价值:包装、服务、用户咨询、购买信贷、及时交货和人们以价值来衡量的一切东西。
著名的IBM公司在广告中强调的“IBM 就是服务”,正反映了该公司十分重视产品服务的思想。
产品服务创新就是强调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力图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满意。
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

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王向楠张立明[摘要]采用元分析技术,对中国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定量的阶段性总结,并与西方背景下的研究结论进行跨文化比较。
研究发现,企业规模、知识吸收能力、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信任水平、关系强度共享愿景和价值观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显著正相关,知识模糊性和文化距离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企业间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
在中西方背景下,知识模糊性、企业规模、信任水平、关系强度、文化距离、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而吸收能力、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共享愿景和价值观与企业间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强度差异不大。
[关键词]知识转移;元分析;跨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3-0039-05[作者简介]王向楠,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保险经济学;张立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成都611130)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meta-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Chinese context quantita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Besides,we made a cross-culture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under western contex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zational size,absorptive capacity,network density,network centrality,trust level,tie strength,relationship strength,sharing willing and value idea all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ambiguity and cultural distance have nega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Under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ntext,The relationship strength of knowledge ambiguity,organizational size,trust level,relationship strength,culture distance,innovative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h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The relationship strength of between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network den-sity,network centrality,sharing willing and values idea and enterprise knowledge transfer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meta-analysis;cross-culture comparison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在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如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 安全卫士”通过鉴定;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服务器投产;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网络电脑亮相;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刚刚下线;我国科学家拥有的,:, 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建成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片生产线等。
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相当多的知识产权都被人在境外抢先申请或登记,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快了知识产权的流失速度。
据知识产权专家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至少有" ### 多个专利流失在境外。
其中仅传统中草药就有-## 项专利在境外被人抢注,这些专利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 亿美元。
不仅现在损失了专利产品的交易收入,而且造成贸易壁垒后,未来十几年内中国都不能出口这类产品,预期价值损失惊人。
所以,我们对自主创新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特别是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技术,要坚持交纳专利年费,确保专利有效,不然,就会失去已有的或未来的市场。
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仅要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同时也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才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在我国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能否取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省的命运,而且还将关系到我们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和持续地向前发展。
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特别是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已使众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发展,就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
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后,还得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才能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否则将很难收回为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而进行的投入,而且也很难去获得存在于自主知识产权之中的超过投入的市场价值。
国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不断提高的稳固基础和实现途径。
国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和做法,为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标签:外国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经验;能力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科技实力是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国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和做法,为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国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组织机制(一)制定促进本国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美国制定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并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
美国从1990年开始,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关键技术重点给予各种政策支持,以优先发展,有目标地推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1]。
1993年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由来自企业、大学、非政府组织的18名专家组成,他们以个人身份参与科技决策,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和建议,并加速高技术产业化。
英国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十年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计划》,主要目标是使英国成为将知识转换成新产品和服务的世界领先者。
瑞典国家创新系统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计划”,计划共建设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中25个新的“卓越中心”,总投资约1.6亿欧元,同时要求企业界、大学和有关机构各投入不少于这一数额的资金,从而使项目建设经费总额达到4.3亿~5.4亿欧元[2]。
(二)重视采取有效的科技研发投入政策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
瑞典注重各类创新投入,用于R&D的经费一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近几年甚至超过了4%。
美国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有企业不仅是创新机遇的发现者和制造者,更是科技创新的承担者和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的实施者,因而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和自主创新的主体[3]。
政策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政策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企业的管制和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
政策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呢?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政策法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政策法规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政策法规的出台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运营成本。
例如,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政策越来越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造生产设备、配备治污设施等,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以及外贸政策等也均会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产生影响。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政策法规对运营成本的影响呢?首先,企业需要精准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预留一定的政策法规成本;其次,企业也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例如国家环保部门出台的环保专项资金,企业可以申请相关政策支持,减轻政策法规的压力。
二、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的影响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仅会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产生影响,更会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提出的知识经济、创新驱动等战略,加大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同时也更加强调知识产权保护,限制仿冒、盗版等行为。
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低端市场上的竞争,使得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并发展,必须依赖创新能力。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政策法规对创新和发展的影响呢?首先,企业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培养研究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也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创新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政策法规对企业市场格局的影响政策法规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例如,不久前曾经出台的《餐饮业清洁行动计划》就对餐饮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对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带来了重要的变动。
类似的政策法规还有很多,例如限塑令、清洁能源促进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市场的格局。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政策法规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呢?首先,企业需要进行市场研究,了解市场格局的变动,调整企业的市场策略和经营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

2 0 年 第 7 期 02
P L Y EER H LRT N OI SAC &E 0 AI CR O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来 临 , 中 国企 业 必 然 要 经 历 一 场 深 刻 而 广 泛 的文 化震 荡 ,这 场 文 化震 荡 的强 度 和 广 度 对 中 国 绝 大 多 数 企 业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 以 , 新 构 筑 新 的 所 重 企 业 文 化 基 础 理 论 .并 充 分 重 视 企 业 文 化本 身 的 知 识 创 新 体 系 和观 念 创 新 ,是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对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的 客 观 要 求 , 是 企 业 组 织 求 生 存 、 发 展 愿 望 的 也 求 必然反映 ? 科 技 进 步 在 推 动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同 时 ,不 但 为企 业 文 化创 新 奠 定 了必 要 的 物 质 基 础 , 而且 也 为 文 化 创 新 和 发 展 提 供 了 必 要 的物 质 条 件 。 随 着 电 子 技 术 和计 算 机 技 术 的迅 猛 发 展 , 出 现 了各 种 新型的通迅工具 , 信息达到的范围 、 使 传 播 的 速 度 都 有 显 著 的 增 大 和提 高 。英 特 尔 公 司 总 裁 安 迪 ・ 罗 夫 称 电 子 邮 件 为 格
企 业 文 化作 为 一 种 意识 形 态 ,虽 然 受物 质生 活的 生产方 式 的制约 和影 响 , 但 其 本 身 又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性 ,即 其 和 当 前 的 经 济 发 展 和 生 产 力 水 平 可 能 具 有 不 致 性 , 就 决 定 了企 业 文 化 的 两 重 性 : 这 适 应 知 识 经 济 要 求 的 企 业 文 化 对 企 业 的 发 展 具 有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不 适 应 知 识 经 济 要 求 的企 业 文 化 却 会 成 为 企 业 发 展 的桎梏 。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精 神 生 产 所 创 造 的 知 识 将 由经 济 发 展 的外 在 变 量 转 变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内 在 要 素 , 因 而 知 识 经 济 所 需 要 的 企 业 文 化 ,是 一 种 全 方 位 的 知 识 创 新 意 识 和 知 识 创 新 体 系 。 这 种 新 型 文 化 通 过 对 新 技 术 、新 工 艺 的 不 断 追 求 和 对 新知识 、新 信息 的不断 吸收表现 为对 企 业 发 展 的 巨 大 促 进 作 用 。 它 能 够 提 升 企 业 形 象 , 速 企 业 无 形 资 产 的积 累 , 企 加 使 业 的 资 本 运 营 和 扩 张 超 越 物 质 资本 的 局 限 , 现 知 识 资 本 运 营 和 扩 张 的 新 境 实
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可以断言 . 谋脸营
销理念的这种转变在新 的世 纪里将会更快速 、更深入地遍及 人世后 . 国内中资保 险企业将与祥保障f 台竞技 那 么. - 1 与洋保险相 比。消费者对国内保险企业 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 呢? 他们是否愿意继续选择 国内保险 企业。目前 国 内保 险企 业的业务量仍保持着市场份额的 9 %以 I, 0 但北京保监办 的
费收^只 占总保 费的 J %左右 ,但这只是在一定的地域和有 限的经营范围之内 ,按照我 国加 人 WT O所承诺 开放保 险市 场进程 ,逐步台有更多外 资保险企业进人中国市场 .外资保
成果 ,用新知识 、新技术 、新思想指 导保险 业的宏观结构调
整. 带动现有保险业的升级 和改造 , 实现跨越式发展 , 逐步缩
1 知 识 经 济 将 带 来 中 国保 险 业 结 构 的 重 太调 整
均水平为 3 0美元左右 :保险深度 18 ,世界平均水平为 6 .%
7 %左右 , 离市场饱和相差甚远 , 我国保险市场潜 力巨大 。据 国外保险专家称 :随着 中国这 个世界人 口最 多的国家进一步 开放 , 在人寿和非人寿保 险产 品需求方面会有较太增 长 G P D
准 备 还 很不 充 分 三 随 着 信 息技术 、 子 商 务 的 不断 创 新 , 第 电
的保险业和许 多其它行业一样 ,在相 当长的时同里遵循 的是 产 品导 向的 营 销 理 念 这 种 营销 理 念 一 直 到 第 二 敬 世 界大 战 结束.应该说基 本上适应了 当时 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 费水平 以及 消费 观念 随着近几十年来 世界经济的迅 速发展 。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 的极 大提 高 , 保障需 求出现 厂 元化 多 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油危机引导工业经济逐步走入资本经济,同时引导科技更快的地向低实物资源利用的软科学领域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后逐步迈向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 一.经济的理论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知识经济学就是反映和建构知识经济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现有的知识经济学实质是知识产业学,以联合国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为基础,对以知识为对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是把知识经济学纳入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只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增加了知识这一要素,或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在观点和方法上并未超出传统经济学窠臼。知识经济并非仅仅知识成为产业,也并非仅仅知识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从本质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学此前并未形成一门新学科。只有以五度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成功阐明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知识经济成为人类新的时代的知识经济学才是真正的新学科。 全球性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逐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年前替代了农业经济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另一新型的经济模式替代,它就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八大特征:(1)资源利用智力化 ;(2)资产投入无形化(3)知识利用产业化;(4)高科技产业支柱化;(5)经济发展可持续化;(6)世界经济全球化;(7)企业发展虚拟化; (8)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 二.知识经济通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业的影响 1.对企业内部发展的影响 首先,决定创办企业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和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力量而不再是驱动力,而知识将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地位迅速上升,举足轻重。 最后,成功在于企业内技术人才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这一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2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将从对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经验、技术和经营规模以及开发、加工、营销产品的能力等方面转变为以下几个方面:觅集、创造和更新智力资产的能力;智力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有效配合能力;通过智力资本出现的资源最佳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等。 3、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 其次,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4,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的条件下怎样达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度保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 。 三、我国企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1)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以知识作为战略资源,而知识资源的传播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来。企业必须提高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国内国际网络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把企业自身具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促进技术开发研究。 以IT行业为例,IBM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达40亿美元,而我国的联想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到IBM的1/10。为此,联想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公司,投入更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并使企业从原来外购技术然后推广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化自主研发以后技术推广型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2) 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的含量决定的。 以大众汽车为例,不断应用新管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增加汽车设计中微电脑应用面、增加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程度、增加业务管理中品牌化管理、增加机构设置中的扁平化和区域决策,充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技术含量。 (3) 知识经济不仅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在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上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充实其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了“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以及“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等理念。海尔集团也由80年代末期的亏损电冰箱企业向洗衣机、彩电、空调、电脑等其他领域推进,并逐步走出国门,打入欧美市场。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海尔人特有的理念得以形成、巩固和强化,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引领了中国工业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新潮流。 (4)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并占领市场。 全面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变开发与导向型为市场导向型是中国企业适应新知识经济形式的必然渠道。 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作为中国初期工业经济模式下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造了汽车企业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神话。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品牌、技术、资本全面拓展,上海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十年内从50%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到10%,而且国内汽车产销排名跌至四名左右。面对挑战,上海大众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策略,变革开发、生产、计划、销售、市场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架构上、从业务流程上、从理念上重新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企业运行模式。上海大众一路重振雄风,到2008年底重新牢牢地坐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头把交椅。 四,国企业如何运用知识经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1)识经济时代企业崭新的管理模式,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现在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正在实行知识管理,可是根据最新资料报道,不少公司的知识管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他们没能将知识管理与企业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直接将“他山之玉”搬来使用。很多企业抱怨自己和其他企业使用了相同的知识管理策略,各项投入也不比他们少为什么他们成功了我们却失败了。提出这种抱怨的人忽略了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你所选用的知识管理策略是否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知识管理之路。本文分别从技术和人的角度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策略:显性知识管理策略和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2 知识与知识管理 (1) 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 知识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know—what、know—how、know—why以及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在组织机构中,知识除储存于员工的大脑中外,还植根于组织机构的文件、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中。组织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种。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如员工拥有的know—how、know—why等;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沟通的特征,因此不易实现个人间的共享;而显性知识由于其易表达、可编码特征,因此很容易在个人间沟通和共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就源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会谈。 日本知识管理的先驱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称作知识螺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 (2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活动中,知识管理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干中学、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化过程。 (3)知识管理策略及适用性 显性策略与隐性策略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因素,无论强化哪个因素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发展。但是,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特定的组织来说,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选择哪个因素作为重点,亦或是两个因素同时兼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 EIU )和IBM公司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38家公司的调查表明,每一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各不相同。Hansen等人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也指出,一些公司依靠计算机管理知识,而另一些公司则以传统的方式使员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