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制片历史综述

合集下载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作者:李国顺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4期摘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电影交流上,由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大量译制外国电影成为供应中国电影市场的有效策略之一。

《普通一兵》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它的译制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片种的诞生。

关键词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早在解放战争的年代里,前苏联影片就已经在广大解放区放映了。

但是,由于放映的是进口原声电影,“观众只能通过幻灯字幕或放映员用土喇叭讲说来了解影片大概。

后来,还打上了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一些影院偶尔也搞‘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当时的情况是:观众往往顾此失彼,看画面看不了字幕,看字幕又来不及看画面,而且字幕上的字数是有限的(小幕上一个画面只能容纳18个汉字),仅能把内容的意思介绍出来。

城市里有文化的观众看字幕外片不成问题,而一般市民和广大农民、文盲则无法看懂外国原版电影。

为了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体现“电影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厂长袁牧之在有关“七片”生产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的电影片种——翻译片,并把目光首先投向了苏联电影。

1948年,袁牧之找到当时厂里的编导、表演能力都很强的袁乃晨,与他商量如何在外国影片中配上与演员同步的汉语对白一事。

交流中,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袁乃展接受了创办电影译制片的工作任务,并随即开展工作。

部队话剧演员出身的袁乃晨既有艺术才华又朴素干练,接受任务之前已经编导过一部科教片,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比较熟悉。

1948年夏天,袁乃晨独自一人前往哈尔滨南岗区的莫斯科电影院,与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东北总经理(总代表)聂斯库伯商谈引进苏联影片的译制。

在此之前,一些苏联电影在上映之前也曾经做过加字幕等翻译性质的处理,当时是由香港和印度等地的电影公司制作的。

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制片业三十年的历史流变(1993—2023年)

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制片业三十年的历史流变(1993—2023年)

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制片业三十年的历史流变(1993—2023年)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制片业三十年的历史流变(1993—2023年)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于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电影制片业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从市场化转型到工业化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1993年至2023年,回顾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历史流变,探讨其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转型路径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市场化转型的初期(1993-2003)中国电影制片业市场化转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93年,这一年被视为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开始复苏的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挑战。

电影票房逐渐成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电影公司开始注重商业运作。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电影市场对外国电影的侵占,中国电影制片业在竞争中陷入低谷。

为了转型,引进外资成为一种对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补充方式,通过与海外影视公司合作进行电影制作,提高了中国影片的质量和数量。

二、市场化转型的深化(2004-2014)2004年至2014年是中国电影制片业市场化转型的深化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票房的快速增加。

中国内地2012年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到2019年已经突破600亿元。

在市场繁荣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制片业开始壮大,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展开了对外输出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三、工业化探索的开展(2015至今)自2015年至今,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工业化探索的新阶段。

在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电影 began为提高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大资本投入,发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行业凭借的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翻译探究14年进步及现状分析引言: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带给人们娱乐和消遣,也是人们了解不同文化的途径之一。

中国影视翻译探究在过去的14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冲破。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影视翻译探究的进步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影视产业以及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中国影视翻译探究的进步历程1. 创始阶段(2005-2008年)中国影视翻译探究起步于2005年左右,这个阶段主要以对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为主要探究方向。

探究者主要关注影视翻译的技术性问题,如口译翻译的速度、字幕翻译的长度等。

同时,也开始探究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干系,以及翻译如何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2. 理论探究阶段(2009-2012年)这个阶段,中国影视翻译探究逐渐重视理论的建构和理论体系的构建。

探究者开始从翻译的角度审视影视作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究视角和方法。

此外,也对中国影视作品的翻译进行了更深度的探讨,关注翻译如何影响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效果。

3. 实践与应用阶段(2013-201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影视翻译探究逐渐重视实践与应用,开始将探究效果应用到实际的影视翻译工作中。

同时,也开始探究多语种翻译和多媒体翻译等新的探究方向。

此外,探究者还开始关注影视翻译与跨文化沟通的干系,探究如何通过翻译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二、中国影视翻译探究的现状分析1. 探究效果丰硕经过14年的进步,中国影视翻译探究的效果丰富多样。

在翻译理论方面,中国影视翻译探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的语言学、文化学和交际学等方面的探究。

在翻译实践方面,探究者们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影视翻译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创新思维与国际沟通中国影视翻译探究在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冲破。

探究者们运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乐观探究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之道,不息冲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老译制片144部,16国电影经典,原汁原味配音,一代人的记忆!收藏!

老译制片144部,16国电影经典,原汁原味配音,一代人的记忆!收藏!

⽼译制⽚144部,16国电影经典,原汁原味配⾳,⼀代⼈的记忆!收藏!译制⽚最早叫“翻版⽚”,⼜叫“翻译⽚”。

从译制⽚《普通⼀兵》诞⽣到1965年,17年间我国译制的外国电影达到了775部。

其中,出现频率最⾼的是前苏联⾰命题材的译制⽚,⽽这些影⽚中,许多都是由长春电影制⽚⼚译制的。

就在《普通⼀兵》译制的那年冬天,上海电影制⽚⼚派出翻译⽚组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影译制⼚⼚长陈叙⼀,其被称为“中国译制⽚的奠基⼈” 。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上影⼚翻译⽚组制作出了《乡村⼥教师》、《列宁在1918》等⼀⼤批上乘之作,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

“⾯包会有的,⼀切都会有的。

”⾄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

20世纪七、⼋⼗年代,⼈们对外国⽂化的渴求和⼀批爱岗敬业、有着极⾼专业素养的配⾳导演和演员的努⼒,造就了中国译制⽚最辉煌的时期。

那⼀串串⽿熟能详、精彩绝伦的对⽩,那⼀部部脍炙⼈⼝、百看不厌的影⽚,那些或轻柔娇媚、或阳刚洒脱的声⾳,作为经典永远地留在了⼀代⼈的记忆中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史册上。

本合集为⼤家精选了来⾃长影⼚,上影⼚,北影⼚,⼋⼀⼚等配⾳的著名译制⽚144部。

视频01前苏联电影译制⽚(24部)《普通⼀兵》1948《伟⼤的转折》1945《列宁在⼗⽉》1937《伟⼤的曙光》1938《列宁在⼀九⼀⼋》1939《丹娘》1944《锄奸计》上1945《锄奸计》下1945《乡村⼥教师》1947《第三次打击》1948《攻克柏林》1950《难忘的1919》《雁南飞》1957《草原烈⽕》1957《深夜的脚步》1962《战争与和平》第⼀部(上)1965《战争与和平》第⼀部(下)1966《战争与和平》第⼆部1967《战争与和平》第三部1968《战争与和平》第四部1969《办公室的故事》1977《意⼤利⼈在俄罗斯的奇遇》1974《⽜虻》1980视频02朝鲜电影译制⽚(44部)《战友》1958《少年游击队》1959《看不见的战线》1965《原形毕露》1973《永⽣的战⼠》1973《⾦姬和银姬的命运》1974《卖花姑娘》1974《不能授勋的英雄》1982《我的幸福》1988《绝不留下悬案》2011朝鲜《⽆名英雄》32集世界上最长的电影长影⼚联⼿北京台重新译制⼀部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红⾊⾰命经典电影⽆名英雄01⽆名英雄02⽆名英雄03⽆名英雄04⽆名英雄05⽆名英雄06⽆名英雄07⽆名英雄08⽆名英雄09⽆名英雄10⽆名英雄11⽆名英雄13⽆名英雄14⽆名英雄15⽆名英雄16⽆名英雄17⽆名英雄18⽆名英雄19⽆名英雄20⽆名英雄21⽆名英雄22⽆名英雄23⽆名英雄24⽆名英雄25⽆名英雄26⽆名英雄27⽆名英雄28⽆名英雄⽆名英雄31⽆名英雄32视频03西欧、美国译制⽚(26部)美国《贵妇失踪记》1938美国《乱世佳⼈》1939英国《魂断蓝桥》1940美国《出⽔芙蓉》1944美国《爱德华⼤夫》1945英国《红菱艳》1948美国《王⼦复仇记》1948意⼤利《警察与⼩偷》1951法国《红与⿊》法国《巴黎圣母院》1956英国《冒充者,谍海浮⼫》1956法国《悲惨世界》1958法国《基督⼭伯爵》1961法国《虎⼝脱险》1966法国和西德《⽼枪》1975德国《英俊少年》1970英国《简爱》1970法国《佐罗》1975英国《卡桑德拉⼤桥》1976英国《野鹅敢死队》1978《孤星⾎泪》1974美国《⼤独裁者》1940英国《苔丝》1979法国《⿊郁⾦⾹》1964视频04印度译制⽚(10部)《流浪者》1951《暴风⾬》1952《两亩地》1953《⼤篷车》1971《哑⼥》1979《奴⾥》1979《海誓⼭盟》1982《难断丝丝情》1995《绝不回头》200105⽇本译制⽚6部《军阀》1970《⽣死恋》1971《砂之器》1974《雾之旗》1977《远⼭的呼唤》1980《⼈证》1977视频06越南译制⽚(12部)《烽⽕激战1967》2008《越战七纵队》2008《年轻的战⼠》1964《同⼀条江》1959《阿甫夫妇》1961《番⽯榴熟了》2000《浮村》1964《琛姑娘的松林》1969《阿福》1966《回故乡之路》1971《⼭区⼥教师》1969视频07前南斯拉夫译制⽚(4部)《桥》1969《⽡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4《巧⼊敌后》1976《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1981视频08巴基斯坦译制⽚(4部)《⼈世间》1970《铁⽯⼼肠》1982《永恒的爱情》1975《纯洁》1979视频09罗马尼亚译制⽚(4部)《多瑙河之波》1960《橡树,⼗万⽕急!》1973《最后⼀颗⼦弹》1982视频10阿尔巴尼亚译制⽚(4部)《宁死不屈》1967《勇敢的⼈们》1970《第⼋个是铜像》1971《初春》1975视频11墨西哥译制⽚(2部)《冷酷的⼼》1968《叶塞尼娅》1971视频12波兰译制⽚(2部)《鹰》1959《夜茫茫》1976视频13其它译制⽚(2部)格鲁吉亚《海底擒谍》1955前捷克斯洛伐克。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和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影视翻译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影视翻译不仅承担着将外语影片和电视剧引进中国市场的任务,还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翻译的发展与整个影视行业息息相关,是中国电影电视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

本文对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文章将从影视翻译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然后探讨中国影视翻译的发展过程,包括在翻译理论、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分析中国影视翻译的现状,并提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展望。

二、发展历程1. 影视翻译的起源中国影视翻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外语影片,使中国观众第一次接触到国外电影的精彩。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观众对外语影片的理解和接受度较低。

因此,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重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

2. 影视翻译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影视翻译发展迅猛。

首先,在翻译理论方面,翻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为影视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影视翻译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理论,如文化转移、功能对等、影视配音等。

其次,在技术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翻译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使得翻译过程更加高效,并提高了翻译的准确度。

同时,语音合成技术的进步使得影视配音更加自然和逼真。

最后,在实践方面,中国的影视翻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创新,为中国观众带来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

他们根据影片内容和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进行文化转译,尽可能地保持影片的本真,并通过配音、字幕等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观众。

三、现状分析1. 翻译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十四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影视翻译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影片通过精准而生动的翻译,成功地传递给了中国观众。

浅论中国译制片的问题及出路

浅论中国译制片的问题及出路

影视传播Y ings hi Chuanbo 浅论中国译制片的问题及出路□黄澎摘要: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路程。

从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灯小字幕、“译意风”现场讲剧情,再到真正的译制片出现,观众渐渐习惯了外国明星讲着流利的中国话。

而如今,“原声片”又开始占领市场。

中国的译制片在这个过程中写就了它兴衰更替的历史,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引进的电影还需要配音吗?人们还需要译制片吗?关键词:译制片;配音艺术;好莱坞;类型片作者:黄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一、译制片的定义和分类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也叫“翻译片”,其定义是“将影片中的对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影片,既包括将外国影片翻译成本国语言,也包括将本国影片翻译成本国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

狭义的翻译片单纯指的是配音混录后的影片,只保留原片中音乐、音响部分,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译制片。

制作时,在译制导演的指导下,由配音演员用本国(民族)语言,把按原片翻译好的台词按照原片画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准口型,进行艺术再创造。

录制出来的配音成品再配以原片的音乐、音响,就完成了译制的工作。

译制片大体分为原声本国语言字幕、原声本国语言解说、原声本国语言配音和无原声音轨本国语言配音。

其方法有配译字幕、配译解说和配音复制等。

二、译制片受欢迎的原因(一)国内电影选择少一种文化的流行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联。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电影的储备不够,国产电视剧还处在起步阶段。

可以说,整个80年代,正是高质量的译制片填补了人们文化需求的缺口,也让人们开阔了眼界。

据记载,译制片在我国开始于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试制翻译片。

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提供了卫国战争题材的故事片《普通一兵》。

1949年春,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遂进行正式录音和后期工作,于同年5月完成。

中国译制片诞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电影的普及。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背景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方针下,为了让大量不识字的民众也可以看懂外国电影,达到有效的宣教目的,新中国第一批译制片因此诞生。

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

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
界 即他 的 自 己的 世 界 , 移 到 另 一 个 世 界 中 去 。 而 要 完 成 这 迁 种 “ 移 ” 译 制 无 疑 是 最 有效 的方 式 。 迁 ,
史 的真实 , 对于评判译制 片的生存价值 , 探究译制 片理 论的传 承 以及客观地看待译制片事业 的发展前景等等 问题具有十分 重要 的参考意义 。
2 9I 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 1 年 第7 总第 17 00 期 1 期
HUNDR C ED S HO S I AR S 0L N T

文 章 编号 :0 3— 14(00)7- 29—0 10 90 2 1 0 0 5 4
十 七 年 中 国 电影 译 制 片创 作 历 史 研 究 再 思 考
中 图 分 类 号 :9 9 J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Fu t e fe to o Cr a i n H it r fDub d Fim rn r h r Relc in n e to so y o be l du i g
t e 1 a s sn e t be a i n h Ye r i c he Li r to 7 L o— s u I Gu — h n
存 在 。 可 以说 , 有 十 七 年 的 电影 译 制 片 , 就 没 有 “ 没 也 文革 ” 内
作为新中国电影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制 片尽管 占据着 重 译 要 的历史地位 , 但是 , 由于其特 殊的创作 性质 和生产 方式 , 有
关 电 影 译 制 片 历 史 的 研 究 始 终 没 能 进 入 电影 专 业 研 究 的 视
麦 克 卢 汉 将 电 影 比作 是 “ 贝盘 上 的 世 界 ” 他 认 为 , 我 拷 , “

《2024年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范文

《2024年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范文

《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视听翻译作为一项新兴的翻译领域,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翻译界研究的热点。

视听翻译不仅涉及到电影、电视剧等传统视听作品的翻译,还涵盖了网络视频、游戏、动漫等新兴媒体的翻译。

本文旨在探究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以期为视听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视听翻译的历史1. 电影翻译的初期阶段自上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以来,电影翻译便应运而生。

最初的电影翻译主要集中于电影字幕的翻译,由于当时国内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电影翻译往往以直译为主,缺乏对文化背景的考虑。

2. 视听翻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听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为视听翻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时,国内开始涌现出一批专业的视听翻译团队和机构,为各类视听作品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三、国内视听翻译的现状1. 翻译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听翻译技术不断进步。

现在,许多专业的视听翻译团队采用先进的语音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自动化的语音转文字和文字转语音功能,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

2. 多种形式的视听翻译国内的视听翻译不仅局限于电影、电视剧的字幕翻译,还涵盖了网络视频、游戏、动漫等新兴媒体的翻译。

此外,配音、解说等形式的视听翻译也日益受到重视。

3. 专业化与规范化的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的视听翻译逐渐呈现出专业化与规范化的趋势。

许多机构和企业开始制定严格的翻译标准和流程,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翻译人才投入到视听翻译领域,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国内视听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面临的挑战(1)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存在差异,视听翻译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挑战。

(2)技术更新与人才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听翻译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译制片历史综述 (转) 来源: 王钰的日志 近三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 展,国力大增,电影科技也随之突飞猛进,我国早期译制片的录音效果已经不能与今天的同日而语,如今的译制片录音已从单声道效果发展到立体声效果,再从立体 声效果发展到环绕立体声的效果,一个译制厂家可以录制多种制式的电影配音。当然,这个结果不是轻易得来的,它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电影译制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 努力。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科技人员依靠当地科技优势及自身的努力一直走在电影译制录音科技的前列。197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录音师与其它单位的同行合 作,设计建造了强吸引录音棚,可以多话筒、多声道录音,可以采用人工混响、延迟混响手段对录制的对白和背景音乐等进行加工润色。1979年,他们又在这套 设备中增加了上海生产的三声道磁性录音机和六路调音台,使录制的声音更加清晰纯正、自然优美,于同年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为了使译制片录音技术与国内外 电影摄制录音技术同步,满足当时译制外国使用高技术手段摄制的影片的需要,上海电影译制厂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一套国外的先进录音设备,成立了由彭志 超、何祖康、俞嘉年、扬培德四人组成的工艺改革试验小组,对进口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厂实际的布置方案,成功地进行了安装、检测和调试。这套设 备吸收和利用了电视音像先进技术,发挥了电视音像技术中电子技术含量高、操作灵活的特点,采用时间码同步控制技术,通过十二路调音台在录像磁带上进行译制 录音,既提高了录音质量,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此告别了多年来使用的影片分段循环放映的老办法,又一次实现了电影译制录音的技术的飞跃。目前,我国主 要的电影译制单位都使用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国际电影市场电影译制的需要,如我国电影译制的后起之秀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可以译制 SR,SRD, DTS立体声制式的电影。

经过多年的实践,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电影译制工作者们总结出了一套条理分 明,行之有效的配音的工作程序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即看全片、初对、复对、排戏、实录、鉴定、补戏、混录这八个阶段,其它译制厂虽然没有进行这样的理论 总结,但也都是按照这样的一套程序进行生产的。这其实就是译制一部影片所必需的八个环节、八道工序,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每道工序都要完成一 项核心的、关键性的工作,有些工序还在技术或艺术上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掌握了相应专门技术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由此可见,我国电影译制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电 影译制的基本规律,而且在大量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满足电影译制生产各种需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手段,从而使我国电影译制形成了一个 成熟的、健全的、专业性很强的一个专门行业。

支撑起这个成熟行业的中坚力量是掌握了各项专业技术的专门人才队伍, 即电影脚本翻译、译制导演、录音师、录音设备技师、配音演员等等。由于电影译制生产内容的特殊性,这些专业人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翻译、导演、录音师、演 员,他们要掌握有电影译制专业特点的特殊技艺。如电影剧本的翻译就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因为电影对白语言具有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是生活化的、口语话的语 言,是银幕人物形象的语言。电影翻译还必须考虑到对口型的问题。所以,电影翻译必须熟悉电影艺术规律,保证译文具有电影艺术性,能够满足配音的特殊需要。 几十年来,在我国电影译制事业中涌现出很多艺术成就卓著的电影翻译家,他们长期从事电影翻译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翻译了大量的电影剧本,为中国电影译 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刘迟、黎歌,吴戴尧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陈叙一、朱晓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刘大勇等等。

电影剧本翻译完成后,译制进入排演、录音阶段,这时需要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录音师配合工作。当代先进的电子、声学科技,丰富的国外影片资源为当代电影 译制人搭建了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大舞台,新时期的电影译制的导演、录音师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的技艺和优良作风,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新时期的电影译制事业 中创造了新的辉煌。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广开艺术思路,以全新的艺术观念制作出了一大批有时代特征的译制片精品,把电影 译制的制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将近些年来译制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等与过去的相比,我们会发现,新译制的影片在配音效 果上的进步是巨大的。在这些影片的很多场面里,虽然多个人物的对白、背景音乐、枪炮声等交织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很混乱,相反,这些声音的层次非常分明, 同时又和谐统一。再比如,现在译制片中的爆炸声极具震撼力但又并不刺耳,这是因为爆炸声后留下了一段静音的结果,虽然爆炸声本身的分贝数并不高,但由于有 后面一段时间静音的衬托,让人觉得已经震耳欲聋了。所有这些进步都是导演、录音师们不断学习、揣摩、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三十年来,有很多优秀的译制片导演 和录音师脱颖而出,令人瞩目,如导演徐雁、武经纬、林白、彭河等,录音师何祖康、董保胜、张磊等。

所有电影译制工 作者都是幕后英雄,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艺术追求都只能通过音响、特别是配音演员的话音传达给观众,所以相比之下,配音演员是最幸运的,他们能以自己的配音与 观众见面,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一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责任也就特别重大,作为全体译制工作人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他们表演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 部译制片制作水平的高低。令人欣喜的是,我国译制片配音演员取得了很大进步,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和配音技巧方面都有了极大提高。在新时期的译制片中,配音 演员的语言是标准纯正的汉语普通话,已经克服了早期译制片中存在的配音演员受地方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读音问题和语调问题。配音演员尤其注意避免读错字,这在 以前的译制片中是很多的,如译制片《王子复仇记》中将“玷污”说成“zhān wū”,将“失恋”说成“shí liàn”等等。配音演员们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把握自己声音的音色、腔调,表现出适当的情绪。此外,以往配 音演员为了让自己的配音有一点外国人的特点,常常故意拿腔做调,显得很不自然,又由于大多数配音演员都是话剧演员出身,他们不自觉地从话剧表演那里沿袭来 了“话剧腔”,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译制人员的注意。近些年,人们对译制片配音的审美更倾向于朴素自然,经过艺术家们不懈努力,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译制片 对白的语言越来越自然优美了,色彩也越来越丰富了。

我国译制片有三大厂家,即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 一电影制片厂三足鼎立。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电影译制的龙头老大,是开创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先驱,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产量和 质量上都是领先的,半个多世纪来译制了大量外国电影,不乏经典杰作。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电影厂家,它紧随长春电影制片厂,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则后来者居上,产量超过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质量也是一流的,这个势头一直保持到今天,成为我国生产译制片最多的厂家,也是成就最高 的厂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一家以摄制生产军事影片为主的部队电影单位,从1954年就开始翻译一些主要是前苏联的军事教育片、记录片,1969年开始译制 故事片,多数是战争片。1994年以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异军突起,他们所译制的进口大片令人瞩目,上乘的配音质量和突出的音响效果受到广泛的好评,他们的 译制片作品连连荣获大奖。八一电影制片厂近年译制《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空中大掼蓝》、《珍珠港》等译制片深受观众的欢迎,上映时让冷落已久的 影院突然热闹起来。

电影译制到目前已经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了,在当今国际国内风云多变的新环境下,它面临着一系 列的挑战。上个世纪末,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传媒蓬勃兴起,使得大众信息传播方式和大众娱乐的方式 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方式重新整合排队,逐步形成新的格局。作为当年首要的大众传播方式和娱乐方式之一的电影已经退居二线,它的新闻传播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 广播、报纸、杂志、国际互连网,它的娱乐功能几乎被电视所取代。在过去,经常有大批观众云集在电影院,如今他们已经分散在各个家庭住所里,通过电视看到各 种各样的视听节目。电影院越来越冷清,整个电影业只能用贺岁片、外国大片之类的炒做吸引观众,但难有回天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电影译制单位都在 努力探索,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出电影译制的新路,创造新的辉煌。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目前最具实力的电影译制 厂家。 2003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有员工69人,平均年龄46.5岁,其中40岁以下的职工有13人,占总数的18.8%。全厂专业技术人员有33人,其中有配 音演员13人、录音师8人、剪辑师4人、翻译5人、放映字幕技师3人。再从学历情况看,全厂职工中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1人,站总数的30.4%,有 中专(含技校)学历的有10人,占14.5%。由于近些年来电影市场逐步放开,一些新的电影译制单位涌进市场,使本来生产总量就不多的电影译制业竞争加 剧,上海电影译制厂已经有吃不饱的情况,好的经济效益就难以保障。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情况反映了目前我国电影译制行业的基本现状。如何吸引年轻高素质的人才 充实电影译制专业队伍,闯出新路,重振雄风,让中国的电影译制单位健康发展,在艺术成就和经济效益上双赢,这是摆在广大电影译制行业人员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人员使用和生产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效,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994年以来,在我国资深电影人王进喜先 生的带领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译制创作人员大胆改革生产管理模式,勇闯市场,他们首先打破了人员使用的界限,不分场内厂外,广泛聘用贤才,尤其是在选 聘配音演员方面,谁适合就聘用谁,使生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提高了配音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八一电影制片厂 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年富力强、艺术业务精湛的电影译制创作人员,使本厂专职人员和相对稳定的厂外临时聘用人员相结合,剧组的人员安排更加灵活多变了,保证了 一部影片都是面貌一新的高质量佳作。由于在生产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