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创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必修3小说单元教学之我见+姜全德

合集下载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课《咬文嚼字》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教案第 3 课:字斟句酌(一 )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 1986),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省桐城人。

1922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立立达学园,筹办开通书店和《一般》(后更名为《中学生》 )杂志。

193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 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平生经历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等职务。

一生从事美学教课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成就较深。

重要作品:《惨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译著:黑作品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讲话录》。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评论座横跨古今、交流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今世最负盛名并博得崇敬国际名誉的美学大师。

(二 )人物逸闻朱光潜三立座右铭朱光潜先生一世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久的考虑。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修业时。

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先生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平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挡力最大的路!”第三次,是在 20 世纪 30 年月。

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当做并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委给他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迟到未来;此地,是说凡此地 (地位、环境 )应当做并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候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 )背景链接《字斟句酌》写于抗日战争后期。

朱光潜先生联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质,为了帮助大家领会语言文字的奇妙,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升美学涵养等,撰写了许多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此中的一篇。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群文视阈下的《我与地坛》——情景理交融与亲情书写【学习目标】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鲁迅文学社将开展“走进散文"活动,为此我们选取了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来窥见散文的“室家之好”,同学们也将尝试书写亲情,把握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

拓展“我"投射在景物上的情感色彩,有时候非常强烈。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此时的景物确实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西楼”、“梧桐"、“落月”、“啼乌"也就变成了典型的悲秋“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意境如果去掉“枯”、“老"、“昏”、“瘦"等词,意象的意味就淡了许多,甚至不成其为“意象”,只能说是物象了。

我们学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活动一·小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对景的作用力1.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选取、描写和想象,使得“物象"变成“意象”。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训练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训练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是比喻词,把“我的心”“生出平静”比作“泉眼冒出泉水”, 凸显出读陶渊明的诗能够让“我”内心平静。 A(×)这里的“像”表情状,写出“我俩”此时平静的状态。 B(√)“像”为比喻词,表示比喻,本体是“我们”,喻体是“两滴水”,把分道扬镳的两个 人,比喻成大海里的两滴水。 C(×)表比较,写“我”要和父亲一样勇敢、坚强。 D(×)表列举,列举水稻,指出这种“单颖果作物”制种困难的特性。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 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 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 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②这样 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 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 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③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姜夔写梅亦然。“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他说,①自己老 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②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 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读其词,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 亲切有味,缱绻有情……
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春兰兮秋 菊,长无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 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 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 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 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师卷)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师卷)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4新高考Ⅱ卷革命小说概括筛选信息、鉴赏艺术特色、理解分析重要语句2023全国乙卷乡土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手法2022新高考Ⅰ卷历史小说鉴赏文学形象、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全国甲卷革命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浙江卷革命小说分析人物描写手法、鉴赏文学形象、鉴赏情节作用、鉴赏艺术效果2021新高考Ⅰ卷革命小说理解分析文本、鉴赏写作手法、鉴赏文学形象全国乙卷当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情节作用、梳理人物心理变化浙江卷乡土小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2020新课标Ⅰ卷外国小说鉴赏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鉴赏情节作用新课标Ⅲ卷现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筛选概括信息新高考Ⅱ卷现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重要物象、理解重要语句含义江苏卷乡土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探究作者情感态度浙江卷外国小说理解重要语句含义、鉴赏文学形象、鉴赏情节作用命题趋势在理解文本内容、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考查点进一步细化,着眼于对个别语句、某种艺术手法的具体考查,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充分把握文本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一、(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

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

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

专题十五 Ⅲ核心突破六立足文本,思考深广, 探究丰富意蕴

专题十五 Ⅲ核心突破六立足文本,思考深广, 探究丰富意蕴
④城楼轩昂,垛堞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 尘埃,粗糙黝黑、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原始的 生命力。
⑤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 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
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 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磷磷青光? 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 角的血土!
(2)整体把握,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文本 只要是探究题,都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进而把握主旨和结构。这 样能防止探究时断章取义。而且,探究是建立在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 分析基础之上的。
2.探究方法 (1)对象切分法(见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突破六“掌握探 究的原则、角度及题型规范”的点拨关键“特别提醒”内容) (2)见微知著法。即善于从文本材料尤其是细微材料中挖掘出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 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 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 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 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 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 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 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 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 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 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 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 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 底的清凉水流。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2024年11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但是,许多作者,甚至那些已有作品出版的作家,面对视角问题也经常一头雾水,一知半解。

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是小说成功最需要的东西。

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的下面还有两个选项:现在时和过去时。

在第三人称的下面也有两个选项: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或许会想:“怎么把第二人称给落下了呢?”是的,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

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

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那么请记住这条建议: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

这似乎是你拓展自己文学风格的好办法。

你知道这会减少你的作品出版的机会,而且大多数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

但是,你还是决心要把它统统弄明白,然后再用它创作,看看效果如何。

你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

全知型视角又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知道一切,所以全知型视角有时候也被称为“准上帝视角”。

叙事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或者叙事者可以腾空而起,然后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

这种全知的口吻可以评论世间百态,比如他可以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感慨;或者,作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超然物外。

既然这个视野源于“上帝之眼”,作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主观看法强加于人物,其主观程度可高可低。

如今,全知型叙事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对于某些风格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史诗性小说来说,这个视角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它允许作者向读者灌输大篇幅的背景信息。

但是,如果你不知节制地运用这个视角,那么你的小说就会变得拖沓冗长。

对于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说,作者未必非得使用全知型视角。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02【单元目标】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群文学习任务】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1课时)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2课时)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2课时)04【课时安排】5课时“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 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01导入1.单元导语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

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创新: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必修3小说单元教学之我见
姜全德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
中的“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
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第一、目标明确。
华中师范大学崔允漷说“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小
说教学时就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单元的小说,篇幅较长,我们就要长文短教,把握
人物形象特征、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借助题目探究主旨。具体来说,《林黛玉进贾府》为
“人物形象“,《祝福》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老人与海》探讨“硬汉子”精神。
第二、思路清晰,设置问题层层深入。
《林黛玉进贾府》根据“一理二看三听”(理行踪、看贾府、听对话)设置三个问题:
一世让学生画出贾府平面示意图,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通过这一图
一线,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质疑,使学生初步了解贾府宏伟的外观,布局的讲究,
显赫高贵的地位、等级森严的礼教等等。二是让学生再度随黛玉的脚步重游贾府,引导学生
关注细节,使学生加深对贾府的印象。三是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别人而单单选择林
黛玉作为引领读者去游贾府的“导游”,将课本引向深入。
《祝福》,从标题入手,赏析典型环境,品析祥林嫂的形象(优点-悲剧-主旨),明确
作品的主旨。
《老人与海》,按照介绍作者、探究问题、总结提升、练习巩固等环节来设计和组织
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三个问题:一是老人对大马林鱼和不同鲨鱼的表现如何,二是海
明威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三是本文为何不用《老人与鱼》为标题,而用
《老人与海》,从而探讨小说的主旨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落实双基,与高考接轨。
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总结小说主题的基
础上,结合这些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仿写,或作文片段练习,或进行小说阅读练习(高
考真题)。讲练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四、板书设计合理。
二、创新
第一、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使之更丰满,更完美。
第二、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线索,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三、展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