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大手机泄密事件
强化保密观念,严防失密泄密

强化保密观念,严防失密泄密强化保密观念严防失密泄密一、居安思危,清醒认识新形势下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保密与窃密斗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都不遗余力地加强自身的保密工作,并千方百计地盗取他国各方面的情报。
保密与窃密斗争呈现在空前激烈与复杂的局面。
美国情报部门的经费每年超过500亿美元,而且还处于上升趋势;俄罗斯情报、保密部门作了一系列重要调整,每年情报与保密经费超过100亿美元。
日本每年的情报经费,70年代是100亿日元,到2014年已增至1万亿日元(折合100亿美元)。
境内外敌对历来将对我国的情报收集和窃取作为重中之重,前期美国情报部门“棱镜门”事件,泄露出曾监听我国前国家主席事件,引发国内外震惊,充分暴露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题的今天,保密与窃密的斗争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激烈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保密观念淡薄,居安忘危,是十分危险的。
(二)失泄密案件影响危害严重。
“机事不密则害成”。
近些年来,境外情报机关进一步把渗透窃密目标对准我要害部位人员和核心机密,发案数量高:仅2008年全军就发生渗透窃密案件10起;涉案人员职务高:涉案人员中干部占85%、团以上干部占55%;泄密内容密级高:机密级以上文件资料占30%,内容涉及中央和军委重要决策部署、军队建设长远规划、部队体制编制、应急作战部队建设、重大军事演习、新武器装备研发引进、技侦和情报工作等重要机密,给国家安全和部队建设带来的危害巨大,危害后果难以估量。
(三)防控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敌对势力对我渗透窃密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
卫星侦察、网络黑客、3G手机窃密等等,令我们防不胜防。
我们经常用的充电器就可能成为泄露秘密的窃听器。
还有就是经常使用的手机,在待机状态下会造成“被动泄密”,在关机状态下会造成“强制泄密”吗?(请看视频)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实际。
员工泄露公司机密案

员工泄露公司机密案案例名称:员工泄露公司机密案【案例简介】本案涉及一起员工泄露公司机密的事件。
原告公司与被告员工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被告员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泄露了公司的机密信息。
原告公司起诉被告员工侵犯了其商业秘密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以及请求法院禁止被告员工继续泄露公司机密。
【事件经过】1. 2008年1月1日:原告公司成立,并从事网络安全技术研发与服务。
2. 2009年6月15日:原告公司与被告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双方关系为雇佣关系。
合同中明确规定员工必须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
3. 2010年3月19日:被告员工窃取了公司某个重要客户的联系信息,出售给竞争对手,以获取经济利益。
4. 2010年4月2日:原告公司发现客户信息被泄露,立即展开调查,最终锁定了被告员工的嫌疑。
5. 2010年5月8日:原告公司解雇了被告员工,并立即向警方报案。
6. 2010年6月20日:警方依法逮捕了被告员工,并在其家中搜查时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了他的犯罪事实。
7. 2010年7月10日:原告公司根据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员工赔偿经济损失,并请求法院禁止被告员工继续泄露公司机密。
8. 2011年4月15日:法院受理了本案,并正式立案。
【法庭审理】1. 2011年8月10日:法庭开庭审理了本案。
原告公司出示了员工合同、调查报告和相关证据材料,证明了被告员工泄露公司机密的事实。
2.被告员工否认了自己的罪行,声称自己并未泄露公司机密。
3.法庭要求原告公司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其指控。
【法院判决】1. 2011年11月25日:法院认定被告员工泄露了原告公司的商业秘密。
2.法院判决被告员工赔偿原告公司经济损失200万元,并责令其停止泄露公司机密的行为。
3.被告员工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律师的点评】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员工泄露公司机密案件。
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员工在劳动关系中有义务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
原告公司在本案中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了被告员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泄露了公司机密。
十大泄露事件揭秘信息安全问题

十大泄露事件揭秘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泄露事件,给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揭秘十大泄露事件,并探讨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1.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泄露事件2013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NSA的大量机密文件,揭露了该机构广泛的监听活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轩然大波。
信息安全问题:NSA的监听活动涉及大量的个人和企业信息,这种大规模的监听行为对个人隐私权和企业商业机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 沃尔玛泄露事件2019年,沃尔玛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4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企业的数据库是存储大量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一旦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的泄露将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并可能被用于进行诈骗和其他恶意活动。
3. 马里奥特酒店泄露事件2018年,马里奥特酒店集团的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导致超过5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酒店集团拥有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信用卡信息等,一旦被黑客攻击,这些个人信息将面临被滥用的风险。
4. 谷歌泄露事件2018年,谷歌的社交媒体平台Google+存在安全漏洞,导致将近5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漏洞暴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对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构成了威胁。
5.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泄露事件2016年,FBI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2.3万名特工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信息安全问题:政府机构的数据库存储着大量敏感信息,一旦被黑客攻击,可能导致特工的个人安全受到威胁,并可能泄露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
6. 约翰逊和约翰逊泄露事件2017年,英国市场调研公司约翰逊和约翰逊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7万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1.客户信息:(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同日,王勇等人亦收集到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了胡。
次日,胡士泰向其上级汇报了上述信息。
网络泄密案例

网络泄密案例网络泄密是指机密信息通过网络渠道被非法获取、传播或利用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泄密案例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网络泄密案例,以警示大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首先,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事件是一起轰动全球的网络泄密案例。
斯诺登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雇员,他泄露了大量美国政府的秘密文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互联网监控的情况,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和争议。
这一事件不仅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全球对网络隐私和监控的关注。
其次,2014年索尼影业遭遇了一起严重的网络泄密事件。
黑客组织入侵了索尼影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电子邮件、合同和电影剧本等机密信息,并公之于众。
这一事件不仅对索尼影业的商业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了一起典型的商业网络泄密案例。
再者,2017年的“惊天大盗”案是一起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网络泄密案例。
一群黑客通过网络渠道入侵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的网络系统,窃取了大量的商业机密和个人信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这一案例揭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最后,2019年的“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是一起涉及个人隐私的网络泄密案例。
据报道,数百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并用于商业目的,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和争议。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注意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加强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和监管。
综上所述,网络泄密案例屡离不骇,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强对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同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防范,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06-09年十大(危机)公关事件及评述--公共关系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公共关系学生姓名廖梓宁学号0845040109专业班级市场营销0801批阅教师宋丽萍成绩2011年11月目录2006-2009中国十大公关事件 (3)2006-2009中国十大公关事件评述 (4)2006-2009中国十大危机公关事件 (6)2006-2009中国十大危机公关事件评述 (7)2006-2009中国十大公关事件2006年:1.吉利打造中国最高级别方程式赛车(企业传播)2.联想启动奥运联想千县行活动(企业传播)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国家形象)4.“康佳号”帆船出战国际帆船邀请赛(企业传播)5.北京奥运会35个体育图标发布(大型活动)6.重拍红楼梦——海选红楼梦中人(影视传播)7.东风日产“绝对挑战o巅峰营销”招聘活动(企业传播)8.《疯狂的石头》的口碑效应(口碑营销)9.国美收购永乐开始多品牌战略(投资者关系)10.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政府公关)2007年:1.“快乐男声”闪亮选秀(娱乐传播)2.“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国家形象)3.联想奥运火炬手选拔(企业形象)4.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网络公关)5.“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社会公益)6.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大型活动)7.阿里巴巴香港上市(财经公关)8.“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奥运公关)9.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政府公关)10.“中国制造”舆论治理重塑声誉(国际公关)2008年:1.北京奥运会(国家公关)2.抗震救灾行动(国家公关)3.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国家公关)4.江西电视台2008红歌会(娱乐营销)5.奶业三聚氰胺危机(行业公关)6.第十八届世界公共关系大会(行业公关)7.家乐福危机公关(危机公关)8.上海移动“生命的奥运”(公益营销)9.起征燃油税(政府公关)10.王老吉网络营销(新媒体公关)2009年:1.甲型 H1N1公众危机事件(政府危机管理)2.60周年国庆阅兵活动(国家公关)3.创业板开市(财经公关)4.家电下乡推广(行业公关)5.大学生冬季征兵(军事公关)6.新医改方案出台(政府公关)7.《建国大业》影片推广(文化推广)8.央视“变脸”(媒体公关)9.重庆政府打黑案(城市形象)10.Windows 7操作系统上市发布(新产品上市)2006-2009中国十大公关事件评述一.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开始多品牌战略案例评述: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发展,有人曾用“超常规”来形容。
2011年中国大事记

2011年中国大事记3月16日,抢盐事件。
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更严重的是发生了核泄漏,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期间,并未受到核辐射影响的中国居然上演了一场“抢盐大战”,国内多地出现抢盐现象,个别商家趁机提价一包盐卖到10多元。
市民抢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我国目前的食盐全部是加碘盐,其中含有碘酸钾。
不少市民可能觉得盐中的碘能防辐射。
另外一种就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担心海水被日本核辐射污染,由海水制的海盐生产将会出现问题。
这种说法引起中国民众的集体恐慌,3月16日各地分别出现抢购食盐的人龙,售价更被炒卖高至十倍。
3月15日,瘦肉精。
今年3·15,央视曝光双汇集团济源公司连续多年收购瘦肉精猪,尿检等检测程序形同虚设。
瘦肉精在我国生猪养殖中是明令禁止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一经爆出,举国哗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坚决查处、依法打击。
其实,在双汇之前,2009年4月,南京雨润的一个生产厂生产的午餐肉即被查出含有瘦肉精克伦特罗。
双汇瘦肉精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雪上加霜:像雨润、双汇这样的大品牌尚且如此,还有什么肉是让人放心的?4月,奶业标准。
中国牛奶新国标正式颁布,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按照新国标,原料奶中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原料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王丁棉放言:“如今的牛奶,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
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4月,塑化剂(起云剂)。
台湾有关部门检查人员从一款“净元益生菌”产品中检出了“塑化剂”。
经追查发现“塑化剂”为昱伸公司所供应的食品添加剂,而昱伸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塑化剂供应商。
随后,检查人员把检查范围扩大,发现问题很严重,统一企业、白兰氏、悦氏等知名厂商都使用昱伸公司的“塑化剂”。
网络信息泄露案例

网络信息泄露案例网络信息泄露案例:小马购物网站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案例背景:小马购物网站是一家中国知名的在线零售商,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该网站于2008年上线,2010年前后,用户数量激增,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电商平台之一。
事件经过:2010年5月,小马购物网站的用户信息遭遇了泄露。
据调查显示,黑客成功入侵了该网站的服务器,获取了超过2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黑客团伙利用泄露的用户信息,发起了一系列恶意活动。
他们充分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钓鱼邮件、电话诈骗和身份盗窃等犯罪行为,给数百万用户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个人隐私损失。
小马购物网站迅速发现了信息泄露事件,并立即采取了行动。
他们与警方合作,展开了一场全面的调查。
经过努力,警方追踪到了黑客团伙的身份,并在2011年成功逮捕了5名涉案人员。
这些黑客涉嫌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盗窃个人信息和进行网络诈骗等罪名。
法律诉讼:小马购物网站的用户对网站提起了集体诉讼,要求赔偿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损失。
该集体诉讼案于2012年进入法庭,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法庭认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电商平台,小马购物网站有义务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然而,该网站的安全系统并未达到标准,容易受到黑客攻击。
因此,法庭判决小马购物网站对信息泄露事件负有连带责任,并责令他们向所有受影响的用户支付相应的赔偿。
根据法庭判决,小马购物网站需要支付5000万人民币的赔偿金。
律师点评:这个案例揭示了信息泄露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这起案件中,小马购物网站严重违反了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未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
法庭的判决表明,企业在收集和储存用户个人信息时,必须承担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
此案还提示用户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泄露有着密切联系。
用户应定期更改密码,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以减少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十大手机泄密事件
第一名:Carrier IQ间谍软件曝光 上榜理由:牵涉各大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影响人数历史之最。
Carrier IQ(简称CIQ),硅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却造成了2011年度最为严重的世界性手机
隐私泄露问题,有媒体将这款软件称为“内核级间谍软件”。包括苹果、HTC、三星在内的手机
制造商,以及AT&T、Sprint、T-Mobile等运营商都在手机上预装CIQ软件,目前已被预装在全球
约1.41亿部手机中。从目前看,CIQ主要存在于国内水货手机中。第二名:默多克窃听门丑闻 上
榜理由:百年报纸关门,新闻帝国震动。有着168年历史、以爆料和八卦闻名的英国《世界新闻
报》因窃听手机信息来获取内幕新闻而关门,这就是举世震惊“窃听门”。其母公司新闻集团老
板默多克也深陷其中,频频接受警方调查,众多高管引咎辞职。第三名:陈冠希再陷“艳照门” 上
榜理由:网民关注度超高,手机防盗功能为人所知。因为16岁嫩模女友谢芷蕙的手机丢失,“亲
嘴照”泄露,陈冠希再陷“艳照门”。是否炒作暂且不论,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讲,如何在手机丢失
后保证隐私不外泄则引起了相当重视。第四名:“X卧底”窃听软件公开售卖 上榜理由:公众首
次知晓窃听软件的存在及危害。“X卧底”,曾经的手机木马,如今已经成为在网上公开售卖的“商
品”。“X卧底”除了会窃听他人通话、短信外,还会私自发送扣费短信并删除发送记录,达到隐
蔽吸费的目的。第五名:空白短信传播手机窃听软件流言与辟谣 上榜理由:虽说流言止于智者,
却真正让民众出了一身冷汗。在“X卧底”曝光后,有香港媒体曝出某种窃听软件能够通过空白短
信传播,只要收到一条空白短信,打开就会中招。这条流言的广为传播让安卓和iPhone等智能
手机用户人心惶惶。第六名:卡扎菲或因手机暴露行踪 上榜理由:手机隐私泄露也可能终结一
个政权。卡扎菲在苏尔特近郊被俘后遭击毙,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将卡扎菲逼进绝路的却是手
机泄密。英《每日电讯》指出,正是卡扎菲拨通了自己的手机或卫星电话,从而被美军定位,
彻底暴露了自身的行迹。第七名:网友捡手机发现局长暧昧短信 上榜理由:手机丢失,隐私泄
露致官员落马。今年10月,宿迁论坛上贴出了一组题为《潘局长,喊你情人把手机领回去》的
帖子,附上了“潘局”与女子的暧昧短信。很快有网友搜索出“潘局”为宿迁市宿豫区农机局局长
潘某。随后,潘某被免职。第八名:黑客入侵好莱坞女星手机 上榜理由:明星隐私、公众隐私
都需保护。据香港媒体报道,好莱坞性感女星斯嘉丽·约翰逊的iPhone手机遭黑客入侵,自拍照
片被上传网络。美媒体报道,这一黑客“专攻”女星,洁西卡·艾芭等50多名女星受害。第九名:
苹果收集iPhone用户位置信息 上榜理由:iPhone首曝安全问题。今年4月,《华尔街日报》指出,
苹果手机里有一种秘密文件,专门记录手机用户的位置、时间等标记,而这种文件容易被破解,
并暴露用户行踪。第十名:袁咏仪丢手机忙报警 上榜理由:明星示范效应让大众意识到手机隐
私数据重要性。张智霖和袁咏仪夫妇坐出租车时遗失了手机,担心儿子相片泄露会对其人身安
全构成威胁,还担心通讯录中的亲友也会遭到骚扰,最后只好急忙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