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但面对七门甚至九门学科的压力,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

历史学科怎么复习?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 1956——197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 年 9 月地点:北平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

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 年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抗美援朝1、抗美援朝:时间:1950— 1953(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总司令:彭德怀目的:保家卫国(3)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知识点2开国大典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随后,举行了阅兵式、群众游行。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知识点3西藏和平解放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949年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

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

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追溯古代文明。

(一)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斗争。

1.奴隶社会思想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

2.解放思想的兴起。

3.革命思想的形成。

(二)古代的政治斗争。

1.商朝的建立。

2.夏朝的形成。

3.西周的崛起。

4.春秋时代的政治斗争。

(三)科技文化的传承发展。

1.古代科技文明的传承发展。

2.战国时代文化变迁。

3.秦汉代的文化发展。

第二单元民国英雄奋斗史。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1.帝国主义的入侵。

2.割据统治。

3.革命的痕迹。

(二)民国英雄的抗争。

1.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

3.反帝斗争。

4.解放战争。

(三)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1.科学家们的贡献。

2.新文化运动。

3.建设工程的繁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版
4、1976年10月,华国锋(当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
5、 “”期间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恶活动,党和人民进行了那些斗争?
罪恶:⑴策划篡夺中央到地方的权利;⑵打击迫害老干部;⑶林彪策划谋害毛泽东;⑷_镇压四五运动;⑸_策划夺取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颁布《中华任命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国分皮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义▲
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⑵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实用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实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中华文明的特点和贡献-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科技、艺术、制度等方面的贡献2.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对外界的贡献-文化交流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特点与结构1.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体制2.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三农问题及解决途径3.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分封制度-君主专制与贵族制度-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封建等级的体系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奴隶制度的发展与衰落-封建制度的出现与发展2.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制与官僚体制-共和制度的出现与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3.社会的变动与边疆民族的关系-社会变动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第四章: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1.文艺复兴的起因与影响-文艺复兴的概念与主要表现形式-文艺复兴对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2.大航海时代与欧洲的探险精神-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欧洲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与成就-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启示3.大航海时代的影响-殖民主义的兴起与扩展-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发展第五章: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转型1.工业革命的爆发与影响-工业革命的起因与背景-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2.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影响-工农业关系的变化与农村城市化3.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的兴起与城市生活的变化-工业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第六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1.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挑战-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的危机-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尝试2.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与变革3.近代中国的民族启蒙与独立运动-新式教育的兴起与民族觉醒-孙中山对中国独立运动的贡献及其局限性以上为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根据教材内容整理而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内容和细节。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背诵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背诵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背诵提纲(1)第一单元时间线1949.9政协会议召开1949.10.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950.6《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颁布1950.10-1953.7抗美援朝1951.10西藏和平解放1950-1952底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1953.7《朝鲜停战协议》签订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主要内容:(1)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毛泽东当选为主席(3)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首都;(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5)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6)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协商会议的影响:初步建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充分准备(彩排)。

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2、(背诵)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1)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具体事件:①美国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③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4、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5、参加部队:中华人民志愿军6、指挥者:彭德怀7、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著名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8、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9、性质:反侵略正义战争。

八年级下册历史1-4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1-4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 1 — 4单元■会议统计■事件统计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西藏解放【时间】【内容】【历史意义】【人物】【时间】【意义】抗美援朝【背景】【目的】【起止时间】【军队】【战斗英雄】【胜利原因】【历史意义】土地改革【背景】→颁布土地改革法【结果】【历史意义】【时间】【内容】【实施办法】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背景】【目的】【内容】【成就】【结果】【意义】制定第一部宪法【时间】【内容】【历史意义】三大改造手工业【方式】农业【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历史意义(实质、标志意义、不足)】【方式、具体做法】左倾错误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标志】【原因】文化大革命【起止时间】【发动原因】【斗争对象】【总现象】【九一三事件】【四五运动】【结束标志】改革开放农村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方式】【目的】【设立时间】【名称】【改革三方面】【改革前的弊端】【对外开放格局】南巡讲话【背景】【时间】【观点】【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时间】【作用】【已建立自治区】【西藏】【内蒙古】【西双版纳】■其他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见前两项1.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三年以来’,指三年‘三十年以来’,指三十年,革命性质为。

‘内外敌人’中‘内敌’指,外敌指。

2.在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3.“最可爱的人”指。

4.我国第一部宪法是。

5.三大改造指对、、三个行业进行的改造。

“赎买政策”指。

其作用是:。

6. 至年间,我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原因是。

7.中共八大后十年的成就:。

英雄模范人物有:。

8.“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9.“文革”的指导机构:。

10.两个反革命集团是指: 、。

11.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随后,也出来工作。

12.“四人帮“指。

13.辩证地评价毛泽东:。

1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15.在“文革”后,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1.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商鞅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意义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3. 商鞅变法的成就和评价•商鞅变法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商鞅变法在社会和历史上的评价二、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 唐宋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唐宋时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唐宋时期科技和文化取得的重要成就2. 阿拉伯帝国对中世纪世界的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文化和贸易方面的贡献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中国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 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动荡局势•近代中国社会的封建秩序和弊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2.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进程•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主要改革措施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争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参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和结果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和成就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五、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改革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治制度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立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政治制度改革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协会的建立•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影响3. 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情况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复习提纲,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行使全国人大职权)(P1)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 (人民: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4、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P3;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进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或参加第一届政协的54个政治团体,或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0世纪第二次历史巨变)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 第2课 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参阅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 2、英雄人物: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称号:最可爱的人 3.结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朝鲜战争结束。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国际主义精神。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解放区3亿多人口没有土地,农民迫切土改。 2、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归私人所有)。 4、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 5、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议题:(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等问题。 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处境)”的方针(原则),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平等、协商、和平共处。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共产党创业、创造精神)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书P20)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形式)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个体经济) 走合作化道路 (个体所有--集体所有) 到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第二次历史巨变 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处于消灭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个体经济) 走合作化道路 (个体所有--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经济) (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到公私合营过渡 (政策:国家对资本家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9 1953 1956 新中国成立 (政权巩固) 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7)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过渡时期:①初步建立工业化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时期(解决所有制问题时期);特点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紧密结合时期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专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关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B、规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C、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D、1954年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取代了它的职能 2、我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A、归集体所有 B、归农民私人所有 C、归乡镇所有 D、归国家所有 3、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5、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的是:( ) A、合理使用耕地和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发展农业生产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7、 我国实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变革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C、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服务 D、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革 8、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打击投机倒把 C、统一财政经济 D、合理调整工商业 9、党和政府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现在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 A、一五期间 B、二五期间 C、三五期间 D、四五期间 10、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 ) A、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体现了1.5亿人民的意志 C、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1、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 A.1949年、1951年 B.1949年、1952年 C.1949年、1954年 D.1949年、1956年 12、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新中国的成立 D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