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演化动力和演化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科技型企业是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主体,引入生态学的要素,对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在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并深入剖析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动力。

标签:科技型企业;生态学;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迎来了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靠创新生存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突出特征。

消费市场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细致化、个性化和随机性,企业原有的市场分工模式向更加紧密的浸入性链条式合作,促使企业创新活动从工程化、机械型走向生态化、有机型,也打破了企业单体创新的自闭性、知识产权的独享性等原有的一般性市场竞争模式。

不同企业通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一体式创新活动,逐步演化为一种类似生物圈生存繁衍的新型社会生态系统。

这种新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要求,即独立运行又相互浸入,大家以目标链为基础,以资源整合最大化为依托,创新创造价值和利润为动力,司职明确,携手共赢,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系统。

突出协调和互动。

很多世界一流企业都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壮大。

建立中国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掌握其运行机制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科技型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知识密集度高,能通过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动态技术创新的效率,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持续降低创新风险,需要与同质企业协作和联盟,企业之间进行资源、人才、服务技术整合,不断完善创新系统,保持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促进科技型企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科技型企业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类似于大自然中的生态体系,便于和相关企业相互合作、多面均赢、共生共荣。

如何赋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以科大讯飞为例

如何赋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以科大讯飞为例

45如何赋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陈瑜: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陈衍泰: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教授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达到1300亿元,同比2020年提高了38.9%。

虽然产业规模在快速发展,但是基础核心技术发展却受限。

根据万得(Wind)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中,占比较高的是应用层企业,比例达到78%,基础层的企业仅有7.7%,而美国的基础层企业高达26%。

因此,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要围绕“卡脖子”技术构建生态系统,优化资源使用,统筹实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布局。

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使技术的迭代周期大大缩短,在此背景下,企业仅靠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研发活动已很难顺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也很难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用户及大众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逐渐成为主导模式。

人工智能使知陈瑜 陈衍泰 | 文如何赋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以科大讯飞为例本文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分析了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科大讯飞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以及动态能力对其生态系统的赋能,进而发现:洞察市场机会、筛选生态伙伴、达成价值共识、提升生态协作、重塑资源和组织,这五种动态能力能够有效构筑生态系统,提升人工智能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2021创造,推进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

科大讯飞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科大讯飞于1999年创立。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科大讯飞已在智能语音产业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产品也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科大讯飞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并相继发布“讯飞语音云平台”“讯飞超脑”计划,以及人机交互系统AIUI等。

2017年,科大讯飞的用户超过9.1亿;2019年,科大讯飞的市值已达到729.18亿元;2021年的市值达到1101.27亿元。

科大讯飞在十年内市值增长近20倍,成长为智能语音领域的领军企业。

初创期:进入智能语音市场1999年,中科大智能语音专业博士毕业的刘庆峰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共同创办了科大讯飞,尝试将智能语音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探索。

创新生态系统_源起_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_梅亮

创新生态系统_源起_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_梅亮

第32卷第12期2014年12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2Dec.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12-1771-10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梅亮1,陈劲2,刘洋3(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市场与组织的中间层次,生态系统视角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

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演进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研究结论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四大聚类展开。

基于重点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知识演进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文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图谱;共生演化;科学计量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6-30;修回日期:2014-08-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217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4G030018)作者简介:梅亮(1987-),男,浙江舟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陈劲(1968-),男,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刘洋(1987-),男,陕西神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战略。

创新被认为是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1-3]。

经济全球化、环境动荡性的背景下,单一组织很难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类型组织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

创新的商业不能在真空中演化,必须吸引各类资源,吸纳资金,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以创造合作网络[4]。

腾讯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腾讯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腾讯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作者:谢洪明吴文施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19年第06期摘要:腾讯(Tecent)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以即时通信软件QQ为起点,发展到如今以社交为核心,集金融、娱乐、资讯、工具、平台和人工智能为一体的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对腾讯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进行研究。

腾讯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和系统化的。

基于此,首先通过构建基础商业生态系统模型,随后从时间和(网络)空间两个视角来分析腾讯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以期为众多企业构建和发展其商业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腾讯;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中图分类号: F 273.7 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Aft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Tecent has developed from QQ, an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to a huge business ecosystem with social networking as its core, integrating finance,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tools, platfor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path of Tencent business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encent's business ecosystem is complex and systematic.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s the basic business ecosystem mod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ath of Tencent business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ime and (network)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many enterprises to build and develop their own business ecosystems.Key words: tencent; business ecosystems; evolution pathMoore(1993)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随后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

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系统演化机理研究

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系统演化机理研究
应 循 环变 得 更加 稳定 。
过渡 、
论分 析在 战 略创 新 能 力 系 统 中的 各 种 循 环 , 揭 并
示企 业 战略 创新 能力 系统 的演 化过 程 。
1 超 循 环 理 论
超循 环 理 论 (ye —cc hoy 是 德 国 科 hpr yl ter) e 学 家 曼弗 雷 德 ・ 根 在 2 艾 0世 纪 7 0年代 提 出 的 , 他 认 为任 何生命 的起 源都来 源 于采 取 了超循 环形 式 的分子 自组 织 积 累 进 化 过 程 , 这 个 过 程 中既 在
图4 超循 环系统演化模 拟
为, 催化循环提供了催化支持 , 至此催化超循环 2 企 业 战 略创 新 能 力 系统 演 化 系统 形成 。 2 1 企 业战 略创新 能 力系统 的反应 循环 .
企业 战 略创新 能力 系统包 含各 种要 素和 子系
统 , 中 三 大子 系统 可 以 概 括 为 : 业 职 能 子 系 其 企
图 3 超循 环过 程

催化循环 ; 产生的功能性催 化剂 E一
略实施和战略变革等要 素子 系统 ; 企业知识管理 子系统 包括 知识 创 新 管 理 、 识 共享 管 理 和知 识 知
第3 4卷
第 4期

洪: 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系统演化机 理研 究
47 9
应用管理等要素子系统。每一个要素子系统都是 较 低级 的组 织形 式 , 它们 的运 作 相 当于 企 业 战 略

产生 复制 酶 E ( 图 4 b ) 如 ( ) 。此 时 , 果 拟 如
种 的变异是有意义的, 的功能耦合就变得有 新
利 , 么 将 会 进入 ,和 ,超 循 环 系 统 中。复 制 那 2 酶 E, 和 E对 ,和 进 行 交叉 催 化 , 、 2 变成 实 体 稳定 的三 元超 循环 系 统 ( 图 4( ) 。随着 基 如 c) 因突 变体不 断地 产 生 变 异并 形 成 有 意 义 的拟 种 ,

企业演化研究的理论进路

企业演化研究的理论进路
宗教伦理的利 己的现代道德观 , 也不仅仅来 赖 的重要力量 : 企业 、政府及个人的选择的 这种承载 着不 同习俗 和惯 路径依 赖概念 的引入把企业 演化 过程 总和构成了市场 .
自于企业不满意低下 的盈 利状 况所产生 的 中所 受的微小 的偶 然 因素的冲击及其 放大 例及社 会各种利益 的综合 的市场 对那些不
样环境之 中企业之间的差异是企业个体 历 史上演化路径的不同所产 生路径锁定的结
果。
对于企业演化的揭示 .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及马克思经济学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把制度 变量作为 内生变 为了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 通过提 高生 分别用不 同的分析工具 概念范式 、 逻辑架 量纳入分析之 中, 创造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工 产力使剩余劳动 和必要劳动比例发生变化 构分析了企业演化 。新古典经济学用理性 、 具 。 揭示企业内部 的制度结构及其这个制度 来实现 , 那么剩余劳动增多和必要劳动减少 均衡构筑其 ” 企业理论 的大厦 理性在企业 结构 变化的机理。 而演化经济学把类比的对 的过程表现为复杂 的企业的演化的过程。 整 层面的具体化就是利润最大化 , 实现利润最 象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 度经 济学所使用 个资本家阶级相 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单个 大化仅需要企业根据市场价格 的变化把产 的经典力学的类比向生物学类比转化 , 把企 资本家追 求超额 剩余价 值及对个别劳动时 量调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对于技 业研 究对象从研究演化结果转 变到 演化生 间超过必要劳动 时间的企业淘汰的结果。 马 术 制度、 文化的变化所带来 的生产成本的 成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上 , 其在研究方法及 克思从生产 和交易两个维度去解释企 业的 变化表现为生产函数 的变化 , 因此 , 新古典 研究对象上有 了较 大幅度的创 新。 马克思运 演化 , 把企业的演化和整个社会系统 的演化 经济 学适合对企业演化结果 的某一时点进 用生产力一 生产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使用商 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企业的演化 , 对企 行理性分析 , 而对于这个结果的原 因及其机 品 价值 、 剩余价值等概念 工具分析 了英国 业演化 的动力、途径 结果进行了本质层次 制的分析是缺乏的。 新制度经济学用新古典 自由资本主义早期的企业演化。 资本 家阶级 的揭示。 马克思 的企业演化理论是作者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引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数字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重新定义和重构产业价值链,打造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1.1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系统,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2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数字技术的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整合: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实现资源共享和多方合作,例如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

(3)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多样化,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初创企业、大学等,形成网络化的创新组织。

(4)组织形式的变革: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社区、生态链网络等,打破传统组织边界,促成创新协同和合作。

(5)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创新为核心,通过价值共创和共享,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和变革。

二、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2.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基础。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新与生态的相互作用,强调创新系统中各种创新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2.2 数字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支撑。

数字经济理论关注数字技术应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探讨数字经济变革的规律和机制。

2.3 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重要理论支持。

商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构建研究

商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构建研究

资金应当属于投资者。

在此基础上,通过同融资企业签订合约,充分利用在票据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借助现有的专业化信息和服务渠道,大力发展自主票据理财业务。

此外,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在提供专业化的票据检验与托管的同时,借助网络渠道,积极开展营销,扩大业务规模。

3.积极开展企业票据池融资商业银行在企业资信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信息优势,可以凭借所掌握的结构化的信息,尽可能地扩大票源,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供应链以及票据的不同代偿期和承兑机构,加强与互联网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供应链+票据+互联网”的票据池融资,建立线上票据交易平台。

通过建立票据综合运作平台,融资企业可以利用网银终端实现自主化的票据管理,例如票据出入池的申请,资金发放情况的查询,以及票据信息的查询等功能。

银行可以通过池化融资平台有效盘活票据资源,并实时监控票据情况,进一步发展票据业务。

4.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面对互联网票据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全面梳理当前业务发展的现实以及潜在风险,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细化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实时监测模型,从而进行动态化全方位的票据风险管理。

另外,利用互联网发展开发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完善电子票据交易系统的各项功能,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并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最大可能地降低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

同时,加强防范外部传导风险,设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加强与外部保险公司等三方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1]巴曙松.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呈现从竞争到融合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7(10):25+29.[2]施俊兴,曾一村,吴晓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变革[J].上海金融,2013(6):85-87.[3]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课题组,肖小和,张蕾.商业银行票据池业务拓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2(1):72-77.[4]项燕彪,兰王盛.互联网“票据贷”兴起的缘由及其风险分析[J].浙江金融,2014(5):14-16.[5]周锋荣.商业银行须大力拓展票据池业务[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79.[6]潘梅,喻诚,耿天舒.新常态下票据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15(07):21-25.[7]史鼎文,王璨,李轩.票据业务联动发展浅析[J].现代金融,2015(8):17-20.[8]李鑫.如何破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困局———以票据电子化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个设想[J].当代金融家,2015(8):112-113.[9]於小勇.浅谈商业银行开展流量经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16(9):56-58.[10]李伟,李海霞.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票据风险管理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6(12):145-150.[11]胡新利.基于银行实务视角下完善票据业务制度的政策建议[J].财务与金融,2018,No.172(02):66-70.作者简介:张宇婷(1994.08-),女,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商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构建研究■刘星晨河南工程学院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竞争者的市场经济认知迅速提升,许多企业已通过构建或加入商业生态系统取得了一定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商贸工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内涵、演化动力和演化路径研究

巫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要:首先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探讨了分类和演化动力,最后提出了演化路径,基

本搭建了 一套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为下一步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奠定了基础a 关键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演化动力;演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j. cnki. 1672-3198. 2016. 19. 029

企业需要创新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是现阶段企业 只是单纯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已经无法持续获得竞 争优势,国际化大企业已经尝试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企 业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基本内 涵、分类、演化动力和路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目的在于初步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框 架,为下一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奠定基础。1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近年来,随着H外创新理论与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研究与实践应用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内学者开始 关注微观层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 例问题,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吕玉辉(2006)、陈斯 琴(2008)、贺团涛(2008)等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 统以及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研究。Ron Adner(2006)指出,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可

能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单个企业,但是企业的创新战 略应当与创新少态系统相互匹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是基于配套技术形成的创新体系,这里的配套技术包 括纵向和横向配套技术。纵向配套技术是基于产业链 的上下游互补配套技术,横向配套技术是产业链中同 一环节的互补配套技术。根据波特(1985)关于竞争优势决定要素的模型, 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有苫个层次的关系要素:一是 纵向的分包商、销售商、供应商和咨询机构等;二是提 供知识与技能、制度供给的专有性公共部门,如大学、 研究机构、政府;三是水平角度的拥有相似技术、劳动 力市场和企业战略的竞争者本文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与系统内企业、 信息、创新要素、能量流动、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共小竞 合的整体系统。企业创新生系统内部环境由系统内 各类企业和各种生态要素、生态群落和产业联盟,包括 销售商、供应商、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企业 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由科技进步水平、社会环境、 物质生活水平、外部市场需求、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综 合而成,自然生态系统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异同之 处详见表1。2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和主体关系

两大视角,对分类问题进行分析,表1自然生态系统VS.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也态系统 企业创生态系统系统大树、森林、阳光、爾露、供应商、合作商、分包商、大中小 要素动物、植被、土壤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消费者内部物种间营养关系构成食以创新回报为目的形成生态系 结构物链网 统系统物种流动、物质循环、也要岽流动、创新扩散、价值流动、 功能物生产、资源分解 信息流动、生产活动生物之N和4:竞,、依存既竞卞,又合作*莖相依存*相互; % w'见生 共赢对外界开放,吸收新物种接纳和更换系统成员,系统重组 加人 等与系统物种与也态系统采辱与 关系共企业对生态系统高度依赖

2.1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结构视角可分为两类第一,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个中心亦即 龙头企业,其他企业及相关要素均与此企业紧密连接。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收益的主体, 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中心成员,资源充足、技术 能力强,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如大学、科研院所、供应 商、消费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其广泛建立链接。这 个创新生态系统的龙头企业往往是知识的获取者、创 造者、整合者、转移者和应用者,成为知识和技术流动 的中心枢纽,成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第二,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没有一个明显的中 心,系统中企业及其他服务主体以中小型为主,各主体 之间相互链接并存在战略依赖关系。这类创新生态系统以中小企业为主,富有活力,系 统中的各类中小企业相互联系、相S合作,相互依赖。 该系统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整个系统不断获取外界 的新知识、新思想,并连接不同专业的知识网络,有利 于创新户^品和服务在网络中扩散。由于创新生态系统 是开放自组织的,动态演化的,规则和随机,可随着外 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能力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推动整 个系统不断优化,自主进化。2.2基于主体关系视角可分为三类第一,基于供应链而建立的传统型企业创新斗:态 系统。这是指围绕一家龙头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链

作者简介:巫英(1985—),女,四川内江人,助理研究贵、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管理¥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19期 】67 ►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上下游企业形成的生态系统。围绕这家龙头企业,相 关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化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等。第二,基于产品竞合关系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9 企业基于产品竞争合作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不 同的核心龙头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关键技术和资源, 而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具有区别和间隔,为了各自的 利益和共同的市场,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可以加 强合作和资源互补,共享核心能力,形成相互依赖。第S,基于外包服务关系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e 创新生态系统内的核心关键龙头企业,为了更好的应 对外部环境,对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会把各种非核心业 务外包,比如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生产制造等业务外 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这样使得系统内的核心关键企 业可以将核心资源放在最具竞争优势的方面。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本文主要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推动 力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s 3.1内部动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企业 家精神、利润吸引力、企业奖励制度三个方面。3.1.1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否具有创新、冒风险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对企业和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倾向和愿望都具有极大 的影响和推动力。因此,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 力受到企业家精神的决定性作用。3.1.2 利润吸引力

企业为了§直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能 力,并力求在收回投资的同时获得利润和竞争优势9

因而,无论对于哪类企业来说,对利益(主要指利润和 竞争优势)的追求和利益的实现,都是促使企业建设创 新生态系统的内在驱动力。3.1.3 企业奖励制度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企业是否有动力建设创新 生态系统,取决于企业内部能否构造一套有效诱发员 工持续创新、加强对外沟通合作的奖励制度。3.2外部动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力包括全球技术 进步、市场消费需求以及政府制度支持等三大方面。3.2.1 全球技术进步新科技成果在进入少产过程转化为产品后往往可 以得到较高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利润,有利于企业获得 商业上的成功,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和心理上的满足0 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建设创新生 态系统的动力,这就会不断地激励企业积极吸纳科技 成果,建设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2.2 市场消费需求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市 场需求既包括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从效用、价格、质 量、数量上的需求,又包括企业生产发展上的需求a市 场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将直接影响创新产品和服务 的销®,进而推动了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创新生态系 统建设,从而形成拉动力《3.2.3 政府制度支持市场需求和消费拉动毫无疑问是促进生态系统自 组织、自我循环的演化动力,但市场存在失灵的地方, 例如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关税、政策等政策制度并不是 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的,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战略支持来 促进企业加快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和优化。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大致分为关键物种的出 现与培育、形成稳定的创新生态链网络以及形成企业 创新生态系统H个阶段。(1) 第一阶段:关键核心物种的出现和形成。各各业大中型龙头企业逐步组建起小型的产业集群或产 业联盟,这些大中型领导企业就是在形成企业创新生 态系统过程中的关键物种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些产业联盟基于资源互补、协同协作的优势逐渐凸显 出来,为追求共同利益,其他相关利益者(如高校、科研 院所、供应商、分包商、合作商、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 织、科技金融)自组织地聚集在产业联盟周围,通过不 断的协调与磨合形成初步的创新生系统《(2) 第二阶段: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固化。关键心物种企业形成之后,就初步形成了企业创新生态系 统,在这个竞争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企业逐渐找 到自己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和合作关系也不断进一步发展和稳固I慢慢建立起信 任和友谊,并因为彼此互补的技术和资源而变得相互 依赖,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也会产生变化,进 而促进系统不断优化。(3) 第三阶段:形成成熟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具备了关键物种企业和稳定的创新生态系统之后,需 要进I步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还 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选择和适应问题,如果能适应环 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就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反之,创 新生态系统将会被淘汰。5结论

本文首先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了界 定;然后可以从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结构视角和主体关 系视角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进行分类研究,系统的 演化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利润吸引力、企业奖励制 度、全球技术进步、市场消费需求、政府制度支持等影 响,文章初步构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框 架。但是关于演化动力和演化路径的分析还缺乏详细 的案例支撑,未来如果能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多 案例或实证研究,将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1] Ron Adnef, The Wide Lens: A New Strategy for Innovation[J].Portfolio Hardcover , March 1, 2012.[幻戴宁.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 #,2010,(4).[幻胡忠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韻与模型研究[D].长沙:中 南大学,2006,(11).[4] 覃荔荔.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12,(2).[5] 陈斯琴,顾力刚.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8,28 (7): 453-454.

68 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1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