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证看待这 一教 育模式 : 一 方面 , 它 引导学生参 与政 治 , 关
心国事 , 树立 以天下为 己任 的责任感 , 强调 国家利益 和集
体 责任感 , 从 而有利 于 民族 团结 和 国家强盛 ; 另一 方 面 ,
它忽视 了个 人的利益 与价 值 , 忽视 了个 体 的独 立和 自由 ,
第8 期
高任连 , 等: 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1 4 7
2 重伦 理 轻技术
中国文化是 伦理 型 文化 , 中古代 教 育也 可 以说 是伦
理性教育 , 重 视人 的教 的 修养 …。通 观 我国 古代 教 育的 内容 , 多数是关 于伦理道德的 , 很少关乎 生产 技术 。
第 6卷 第 8期 2 0 1 4年 8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e o r y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o 1 . 6 NO. 8 来自Au g.2 01 4
务 。自秦汉以后 , 地 主统治 阶级更重视 教化 , 通过制定 文
司, 明设 提督学校 官, 清设 提督学 政, 他 们 都 受 朝 廷 俸禄 ”。
“ 政教合一” 教育模式 , 使教 从政 出, 教育制度 与政治 制度合一 , 赋予教育极强 的国家功利 主义价值 , 使教 育 目 的的确 立、 教 学 内容的选 择都 已被 政治 化。我们 应该 辩
人才紧密结 合 , 教 育 直接 通往 政 治 ; 三 是官 学 中以吏 为 师、 官师合一。
据考察 , 夏朝 就有 了官 学 , 所 以, 可 以说 官 学几 乎贯 穿整个 中国古代教育史。有朝廷 直接举 办管辖 的为 中央 官学 , 由官府按行政 区域在地 方设置 的学校 为地方 官学。 官学 中的教师叫学官 , 都属 于朝廷 的官 员 , 即“ 以吏 为师 ”
明清书院教学特点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堂, 不用书院命名 ; 主讲教师为学长 , 而 称 而非 山 长 ; 学 以教授 生徒 训诂 、 教 天文 、 理 、 学 , 地 算 而非科
举 内容 。
治 、 济 、 化 、 育 等方 面实施 了高 度集权 的思 想 经 文 教 控制 , 于是一 些新 思想 只能借 助于私 立性 质的书 院
才 能有得 以深入进 行学 术研 究 和广泛 传播 的“ 足 立 之地 ” 而且一 些 士大 夫 讲 学 书 院 的 主要 动 机 也 是 ,
、
明清 书 院 的教 学特 点 及 其 演 变
异 进行 分斋教 学 。然 而 , 明代 书院在 万历 年间 就 已 经 出现 “ 洞学科 举 ” 的演 变 动 向 , 而且 统治 阶级 还规 定 了书 院应科举 的生员 名额 与功课 、 月课及 月考 具
统治 阶级 所倡 导 的儒家 道德 规范所 替代 , 即教学 目
标 发 生 了“ 以德 育人 ” “ 化 为 本” 替 代 的历 史 被 教 所
( 教 学理 念 : “ 才培 养” 学优 则仕” 一) 从 人 到“
明清 早期 书 院 的创 办 大 多是 因为 知 名学 者 或 士大夫针 对世 人过 分追 求科 举 而导致 的官学衰 退 、
期望 借助 敢 于传播 新 思 想 的书 院 阵地 来 宣 传 自己 的学 术观 、 人生 观 、 价值 观 , 以期拯救 人们 的道 德心
在于 “ 以德 育人 ”且 通过 每月朔 望举 行祭 祀活 动来 ,
凸显道 德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_8 1 。此外 , 院 一 般 还 有 ] 书
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

创新。
著名学者及其贡献
朱熹
王阳明
南宋理学家,创办白鹿洞书院,提出“格 物致知”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心学家,曾在龙场悟道,提出“致良 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对书院教育 产生重要影响。
顾炎武
黄宗羲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 学,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对清代学 术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经世致用
书院教育强调学问的实用 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自由讲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鼓励 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开放 、包容的学术氛围。
学术传承与创新
经典传承
书院是传承古代经典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读经史子集,传承中华
文化。
学术创新
书院鼓励学者在传承经典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推动学术发展。
会讲制度
尊师重教的传统
书院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现代教育中得以延续,教师 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和才 能的重任。
经典诵读的实践
现代教育体系中,经典诵读仍然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播
书院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对于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 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轴对称
书院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主 体建筑如讲堂、祭祠等位于中轴线 上,其他建筑则分布于两侧,彰显 秩序与和谐。
封闭与开放并存
书院既有围墙、门楼等封闭性建筑 ,也有开放的园林、亭台等,形成 既独立又与外界相通的空间格局。
文化象征意义
01
02
03
学术传承
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发展历程历史背景: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
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
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内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
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范,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
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
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
实行书院制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

实行书院制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作者:朱南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36期摘要书院教育以文化活动和文化平台为载体,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落实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文对我国古代书院及其发展情况作了分析,并阐述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就实现书院制对大学生的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书院高校大学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书院及其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书院制度的出现,使我国教育事业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产生了高等学校性质的私立学校教育制度。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书院在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
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院在明朝时就已开始移植国外,首先是在朝鲜半岛推广,尔后走向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进而在西方如意大利、美国等一些国家建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教育组织。
2现代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现代大学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实行的书院制,实为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书院制,在当代大学中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体制。
古代私塾办学模式的现代价值

古代私塾办学模式的现代价值内容摘要:教育在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会地位的民众须到所对应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而私塾正是中国古代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实现科举致仕的重要民间教育机构。
古代私塾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经过了它的演变过程,不管它如何变化,它所承载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在今天都有其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私塾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从古至今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从春秋时期私学开始兴起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建议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响应,经书堪为古代学子立德立言的“敲门砖”,宋代的理学教育,将佛教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中,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流教育思想,到如今“素质教育”理念的运用,无不证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在中国古代,不同社会地位的民众须到所对应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生员可以到各级政府部门创建的官学机构去学习,而普通民众完全则通过私塾这一场所来识字、诵读经书、学习写作制科文字等等。
可以说,私塾是中国古代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实现科举致仕的重要民间教育机构。
一.古代私塾的变迁和教学内容《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术有序,国有学”。
“塾”在西周时期重点不在教育,而是指在大门内外两侧的堂屋,供人享用新熟瓜果的地方。
而此地一年中使用率不高,故兼用作教书场所。
“塾”里的教育者是由德高望重或告老还乡的长者或官员担任。
而私塾是从“家有塾”的范畴中发展而来的民间教育机构。
它始于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西汉时,私塾教育主要以识字和儒家思想为主的教学,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从而推动了私塾的发展。
到了宋代,官学创办的低迷状态,雕版印刷术的应用,科举致仕的途径,这些都促使了书院教育的兴盛。
明清时,私塾处于鼎盛时期,遍布城乡各地。
无论是官学还是民间教育,都重视学习内容。
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

主的相互诘难。有 了一个宽松 自由的学术环境 , 学 交流 , 存 在“ 山头主义” 和唯我独尊的倾 向, 学术交 者们可 以潜 心学研 。由于学习的是济世安邦 的儒 流缺乏包容和求真的气度 , 没有多元化和宽容的文 家思想 , 学者们 在学 习中 自然具备 了一种积极 向 化环境 , 阻碍 了学术文化发展 和繁荣 。所以 , 有必 进一步在思想文 上、 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 即便是时世艰难 , 亦自 觉 要学习古代书院的学术交流经验 , 向道 , 克己复礼 , 秉 中持正 , 潜心专注问学 , 形成追 化上改革开放 , 形成 自由、 包容和多元的文化环境 ,
第3 4 卷 第1 期
2 0 1 3 年1 月
肇 庆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A L O F Z I t A OQ I NG U NI V E R S I T Y
VO 1 . 3 4 . No . 1 J a n .2 0 1 3
传 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组织 , 打破 了封闭的 下, 致力 于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 , 放弃了大 官办教育系统 , 推动教育由上层贵族垄断向下层社 学“ 为学术而学术” 的追求 。结果是 , 大学规模持续 会的移动 , 开启 了书院教育与官学并行发展的双轨 扩大、 功能不断拓展 , 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人才培 教 育体制 。书院教育发展引起 文化 重心 向下层平 养质量“ 令人堪忧” 。2 0 世纪以降 , 大学 日 益巨型化 民文化 的转移 , 对平 民文化 的形 成发挥 了重要 作 和复杂化 , 组织结构 和功能不断演化 , 已经 由单纯 用 。书院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要求 的人才 , 不独宋 的教 育 机构 变成 了有 丰富 内涵 的社会 机构 , 其 发展 代 的书 院如此 , 在 以后 元 、 明、 清各个朝代 都是如 动力取决于学术 、 政治 、 市场三者 的合力 , 表现出多 此【 “ 。 书院 作 为一 种 重要 的文 化 现 象 , 不 仅开 创 了 主体 、 多 目标 和多元 化 的文化 特性 。大学 发展 日益
书院精神与今日大学的价值重建

人 之 为人 的独特 之处 在于能 够 作价 值判 断 , 并
依 此 指导 行 动 。因此 , 作为 一个 价 值 存在 的人应 当 有价 值 的 支 撑 , 努 力活 出有意 义 的人生 。 大学 是 价 值 启 蒙 的场 所, 它 应该 提 供 良好 的环 境 , 让 学生 的 价 值 意识 得到 充分发 展 , 使之 形成合 理 的价 值 观 ,
融 通合一 ……做人 的最 高基 础在 求学 , 求学之 最高 旨趣 在做人 。 ” 随 后他又强调 “ 祛除小我 功利计算 , 打 破专 为谋职 业、 谋 资历而 进学 校之 浅薄 观念 ……
为重. 而以涵养心性为业, 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旨趣。 传 统书院的教育理想以及书院精神在 当前的延续 , 揭示了大学价 值教育的中心在于 “ 立人, ’ 。 大学的根本价值在于 ‘ 1 人 ’ 的精神
之 大学 在相 当大的 程度 上 已变成了职 业 训练 所 , 大学 的价值 教 育 逐渐 被 边 缘化 。以人物 为中心 的中国传 统 书院 不 以 “ 实学 ”
钱 穆 先生 为 新亚书 院制 定的 ( ( 新亚 学 规 开宗
明义地 指 出,“ 求学与 做人 , 贵能 齐头 并 进 , 更贵能
志守节相标 榜 。 ”【 4 十九世 纪 末 , 沿 用千 年的 书院 制度 在仓 促 之 间
被废 除 , 导 致 其 中所 蕴含 的以修 德成 人 为中心 的古 典 教 育精神 的断 裂 。 如果说 科举 制的废 除乃 是 时代
所 然 与人 心所 向 , 那 么书 院 制度 的终 止 主要 是为 了
一
、
行 道 与做 人 : 中国 书 院 的 人 文 关 怀
书 院之 名始 于唐中叶贞元 年间用以藏 书修 书的 丽正书 院 和 集 贤殿 书 院 。 唐 末五 代 , 读 书士 子 隐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王桂相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
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
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
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
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他
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
术研究结合了起来。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由于学术大师们充
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
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
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
是全国通用的教材。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书院教
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
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 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
氛围。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
度化、组织化。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如“白鹿洞书院续规”
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
同学派主张之异同。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的会讲使书院
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
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不仅不同学派间
求同存异,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
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而且,学生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
易师。
可以说,书院的“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体现了中国古代书
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这种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给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
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学术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办学以有益的启示。
三、注重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书院多提倡自学精神。重视学生能
力的培养提高,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
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
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
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
上,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书院的教学模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
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就要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
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
维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而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欠缺
的就是师生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依然是当今大学乃至
中小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
的思想和创造力。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也不利于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说到
底,它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行这种师生间的“辩难”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相互诘难、论辩,使学生
受到启发,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这又是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巨大启示作
用。这对当前的教育意义重大。
四、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这个传统
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
疏远﹐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挚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
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例如,理学家陆象山﹐当他
客死他乡时,他的学生千余人,一路浩浩荡荡将其灵柩送归故里,此情此意,震撼人心。另
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并不重在传授知识﹐而着重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
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这样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时
间长了自然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而现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师生缺乏交流,相对来说却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
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
的疏离和隔膜。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说过“要
办教育便须与学生成为极亲近的朋友而后始能有一种了解,始能对他有一些指导。”这就是
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健康,要和学生心灵相同,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力。
因此,书院这种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尤其是高度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这也
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