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8篇)

《桃花源记》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俨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

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

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 以前寻向所志

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2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

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景色优美-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五、作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 4 .虚实结合 )

三、文体知识(点击“文体知识”链接到PPT25-31)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

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

1.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2.跟读;

3.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4.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

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

1.古今词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读课文,解词

2、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复述文章内容

二、解析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3、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

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4、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回答。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

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言之成理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6、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

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

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

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7

一、复习导入

名家名篇大家谈。(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

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

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__内容,理解__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__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 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 1. 教学前 (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 (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 解文章中的内容。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 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 (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2)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中的特点及启 示在生活中,并写一篇作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姓名教学课题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 源记》 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4.讨论法: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全班讨论分享,探讨“桃花源”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设想和向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影视导入,了解桃花源 1.教师提及著名综艺《向往的生活》,引导学生提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导入课题 师:(出示综艺的图片或片段)大家有看过这个真人秀吗,叫什么?之所以叫做向往的生活,是因为它的环境很优美自然,让人们摆脱城市的密集和雾霾;同时,这样的环境使我们身心有了安静的净土,让我们摆脱现实的烦恼,可以自己采菊东篱下,也可以和三五好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地方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是什么呢?对,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世外桃源”说法的鼻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桃花源。 2.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自由朗读,圈画整理文中的实词、重点虚词以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等文言知识,并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3.交流总结自主学习的内容,完成基础积累表。(红色字体为学生填入的部分,教师可示范) 文本含义用法实词缘、俨然、属、相闻、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5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5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 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志趣,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介绍 学生介绍陶渊明,教师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文体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纠错。教师对重点字音进行强调。 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5.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画下来,全班共同解决。 A.词语解释 a.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 b.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When the heart is tired, silence replaces everyth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__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__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__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__《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9《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对文本能够疏通字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句意(省略句、判断句)的情况下,由感知文本向深入解读文本转变。在课堂上可以多组织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本文出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以诗文为主,学习本单元,要熟练掌握文言文。本文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虽然本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但对于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以及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语言、赏析方法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具体清晰地阐释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及用法,还有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 2. 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设计思路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 (一)多角度品读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 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 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 明确: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语

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3. 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 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品理想之境 1.比读: 《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明确: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给自足、无人收税;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可以看出人们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2.小结: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 三、知人论世,辨桃源之真 桃花源如此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却消失了。这么美的桃花源,真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但诗人韩愈在《桃源图》这首诗中却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你认为桃花源是真的吗? (一)讨论 我们来试一下,一部分同学是纪实派,另一部分同学是虚构派。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二)探究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如果把桃花源称为“世外"的话,渔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世内”了,内外有什么区别呢? 材料补充: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研活动】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研活动】《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明确作者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 4.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古今词义辨析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辨认“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引子(激发兴趣) 有一个成语――“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 明确: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谁知道这个成语从那里来? 明确: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吗?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从中找到答案。 (这一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由《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引入课文学习。 屏幕展示: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亦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桃花源记》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篇课文的艺术美吧。 屏幕展示: 教学要求 (1)、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把握整体、分析结构;⑵提问朗读、重点分析;⑶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上课之初,让学生知道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及步骤。这一设计的好处:从教的方面说,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方面说,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指点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 2. 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设计思路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 (一)多角度品读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 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 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 明确: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3. 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 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品理想之境 1.比读: 《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明确: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给自足、无人收税;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可以看出人们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2.小结: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 三、知人论世,辨桃源之真 桃花源如此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却消失了。这么美的桃花源,真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但诗人韩愈在《桃源图》这首诗中却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你认为桃花源是真的吗? (一)讨论 我们来试一下,一部分同学是纪实派,另一部分同学是虚构派。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世界名篇,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的桃花林,并对其中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敬意和赞美。此篇文章体裁为记叙文,语言简洁明了,让人感受到一种最朴素的乡村风情。同时,本文还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乱象和政治腐败的不满。 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要求,本单元是阅读课。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本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唐代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感受乡村风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2.了解本文所表达的美好生活方式。

3.理解本文中的寓言意义和深层意蕴。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要素。 2.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感受时代风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的描写方法和寓言意义。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了解故事的主线和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

本篇文章中有许多古代文化和思想,学生普遍对此不熟悉。因此本次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所涉及的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音乐、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桃花,然后对学生进行以下提问:桃花代表着什么?它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二步:课文分析 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读完整篇文章,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文理解,掌握故事情节。然后,针对故事中的重点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表达。 例如: 1.桃花林在描述过程及描写方式方面有哪些特点?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 2、古今异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三、感知课文 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 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 (一)惊艳桃花林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 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这是一片十分美丽的桃林。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 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 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4、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桃花源记 【教材简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 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 二、齐读课文 思考:在文中,围绕着桃花源,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呢? 明确:(板书)桃花源人渔人太守刘子骥 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 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一“说”些什么呢? (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如: 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纤尘的仙境,于是渔人甚异之,“信流引到花深处",进而巧遇桃源。 (板书)逢源 师: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桃源给渔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桃花源的神秘与桃花源见闻——“入”(从口入)“停"(停数日) ①桃源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静的景象中,整齐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种作,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不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境地。(李绅《悯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百姓可以吃饱穿暖,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是“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与死寂,就像《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样,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桃花源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上环节画出句子后,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当渔人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文章的结尾写道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的结尾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欣赏文学作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作者: 加入日期:06-04-03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阡陌交通(qi nm ) 黄发垂髫(ti o)便要还家(y o) 刘子骥(j )诣太守(y )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

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