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定位方法及其精度研究
基于双星定位系统的无源定位方案研究

0 引
言
由用 户使 用 的设备 。 双 星 系 统 采 用 的是 主动 定 位 方 式 , 当用 户 需 要 定 位 时 , 有 用 户 终 端 主 动 向地 面 控 制 中 心 发 出 定 位 请 求 , 现
近年来 , 星导航技 术得 到越来 越广 泛 的应用 , 卫 日 益 显示 了卫 星 导 航 的 巨 大 优 越 性 和 其 在 经 济 军 事 领 域
的重 大 作 用 。卫 星 导 航定 位 系统 是 以 空 间 为 基 准 点 , 用
地面控制中心根据用 户请 求信 号 , 测量并计 算用户到 2
颗 卫 星 的距 离 , 将 计 算 结 果 上 星 广 播 , 并 由用 户 终 端 接 收 , 而 实 现 定 位 。 由 于 有 限 的 卫 星 数 目( 从 2颗 工 作 ,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 sv s to ng s u y o a a e lt o ii ni y t m s i e po ii ni t d n du ls t lie p s to ng s s e
Z a g Yi Z a a s n W a g Yo g h n h n h o Sh o o g n n s eg
分 析和仿真表 明 , 采用该方法 可以实现无源定位 , 并且 定位精度可 以达 到一般 的导航要求 , 以该方法 可行 , 所 为发展 我 国的卫 星定位 导航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思路 。 关键 词 :双 星定位 系统 ;伪 卫星 ;差分技术 ;仿真
中 图分 类 号 :P 2 28 文 献标 识 码 :A
our c unt . o y
Ke wo d :d a a el e p st n n y t m ; p e u o i s d fe e t lt c n lg ; smu a in y r s u ls t l t o i o ig s s e i i s d d l e ; ifr n i e h o o y t a i lt o
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回复

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回复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passive cable encoder system)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定位物体的技术。
它利用钢尺和编码器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本文将介绍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逐步回答该主题。
第一步:了解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测量装置、测量对象和数据处理系统。
测量装置包括钢尺和编码器。
钢尺通常由高强度不锈钢制成,具有较长的尺寸,用于覆盖被测对象的一部分。
编码器是一种用于转换机械运动为电子信号的装置,它连接在钢尺上,并通过不断记录钢尺上的位置变化。
测量对象是需要进行定位的物体。
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个移动装置或其他需要精确定位的物体。
数据处理系统是用于接收和处理编码器传输的信号的系统。
它能够转换和解析编码器的信号,并计算出物体的位置。
第二步:理解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的测量原理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利用钢尺上精确的刻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编码器记录钢尺上的位置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子信号。
钢尺上的刻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例如光学测量、磁性测量或电容测量。
无论使用何种测量方式,编码器都能够将钢尺上的位置信息转换为电子信号。
当物体移动时,钢尺上的位置信息也会随之变化。
编码器记录这些变化,并将它们转换为电子信号,从而提供物体的准确位置。
第三步:描述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1. 初始化:在开始使用无源编缆钢尺定位系统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
这包括将测量装置与测量对象进行连接,并将数据处理系统设置为初始状态。
2. 数据记录:当物体移动时,钢尺上的刻度发生变化。
编码器通过记录这些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子信号。
这些信号随后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3. 数据处理和定位:数据处理系统接收到编码器传输的信号后,通过解析信号并进行计算,确定物体的当前位置。
这可以通过比较初始位置和钢尺上的刻度变化来实现。
无源定位精度分析

( 放 军 电子 工程 学 院 , 肥 2 0 3 ) 解 合 3 0 7
摘要 : 介绍了到达时差无源定位的基本方法 , 以四站定位为例 , 具体分析 了到达时差无 源定位精 度问题 , 并通过计算
机 仿 真 给 出 了 几 种 典 型 布 站 情 况 下 几 何 精 度 因子 分 布 图 。
e t h e m e rc d mto fp e iso ( n s t e g o t i i i n o r c s i n GDOP)i e e a p ca t to a o t h o g o p t r n s v r l e i l a i n ly u r u h c m u e s s t
s m ul ton i ai .
Ke y wor : s i oc to tm e dif r n e ofa rva ; t ton l y ut g o t i d mto f p e i— ds pa sve l a i n; i fe e c r i l s a i a o ; e me rc i i n o r cs
个时延 差 值形 成 以测 出时延 差值 的 2个站连 线作 为
轴线 的 1个旋 转双 曲 面 , 两个 旋 转 双 曲 面相 交 得 到
分 析 。在 多站 测量 到 T OA 数 据之 后 , D 需要 求解 1 组非线 性 方程 组才 能够得 到辐 射 源的位 置 。本 文首
收 稿 日期 : 0 6 0 8 2 0 —1 —2 S Nhomakorabeaon i
0 引 言
无源 定位 系统 本 身不 发射 电磁波 ,完全 是 被动
工作 的 ,因此具 有 隐蔽 性 好 的优 点 ,对 于 提 高 系统
新型高精度快速单站无源定位技术研究

2 1 可变基 线 测相位 差 变化率 定位 原理 . 假 设单 站平 台静 止 , : 则
() = Ad + fJiO f=2 /E 0 ()s n
() n A d +v) iO f =2 / ( 0 tsn
() 1
() 2
() f为单 调 线性 递 增 的相 位 差 , t在 频 域 上 提 () 取 能 够提 高对信 号 的适应 能 力 。 ¨, 对 进 行求 导得 ;
f
式中 £ =虫 () 为相位差变化率
。
男 。 究 员 , 要从 事 电子 对 抗 工 作 。 表 论文 3 研 主 发 O余 篇 。
中 图分类号 : TN 7 91 文献标 识码 : A
A e t c n l g f f s n g e ii n sng e o s r e s i e n w e h o o y o a t a d hi h pr c so i l b e v r pa sv
Ab t a t A a th g r cso i g e o s r e a sv o a i n ag rt m n e o sg a— o o s a i sr c : f s ih p e iin sn l b e v r p s ie lc to l o i h u d ra l w i n lt m ie r to
方法 , 求平 台机 动性能好 ( 要 主要是平 台运 动速 度高 ) 、 鉴相精 度高 。本文 提 出的基 于可变基 线数 字 干涉仪 的 单站无 源定 位的算 法 和 系统 设 计方 案 技 术 , 平 台 的 对
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

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无源雷达是一种无需发射信号而能够获取目标位置的定位技术。
其原理是基于天线接收到目标发射的无线电波,通过信号处理和计算,可以计算出目标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无源雷达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接收天线和信号处理器。
接收天线会接收到目标发射的信号,并传送到信号处理器中进行处理分析。
信号处理器需要进行频谱分析、多普勒分析和时域分析等操作,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多种算法计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以及方位角等信息。
其中,频谱分析是无源雷达定位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可以得到频域信息。
在接收目标信号时,无源雷达会接收到多种频率、不同相位和不同功率的信号,而这些信号都会对目标位置和速度的计算产生影响。
因此,无源雷达需要通过频谱分析和计算,识别出所有信号的信息,再进行处理后确定目标位置和速度。
另一个重要技术是多普勒分析。
当目标向雷达靠近或远离时,目标发射的信号会发生多普勒频移。
这种频移可以通过多普勒分析技术来计算出目标的速度信息。
同时,多普勒分析也可以用于识别并过滤掉各种杂波和背景噪声,从而提高雷达的定位精度。
总的来说,无源雷达的优点在于对空间目标主动隐蔽,无需信号发射,避免了被探测的风险。
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目标自发射信号,目标发射器的功率和发射方式需满足雷达系统的接收条件等。
此外,信号的识别和处理算法设计也是无源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是基于目标发射信号被接收后的信号处理和分析,识别出目标的位置、速度、方位角等信息。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隐蔽目标,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继续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探索。
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

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一、引言无源雷达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电定位技术,相比传统的有源雷达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方便部署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源雷达的定位原理,包括工作原理、技术挑战以及应用场景等内容。
二、工作原理1. 无源雷达概述无源雷达基于接收来自目标的环境噪声信号,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些信号来实现目标的定位。
无源雷达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目标本身发射的信号或周围环境中的信号,而不是使用有源雷达一样的发射信号,从而实现定位。
2. 接收系统无源雷达的接收系统包括天线、前端放大器和信号处理器等组件。
天线用于接收环境噪声信号,并将其输入到前端放大器中。
前端放大器负责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能够被信号处理器处理的水平。
3.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是无源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目标的定位。
信号处理器通常包括信号增强、时频分析、目标识别和定位等模块。
其中,时频分析模块用于提取信号的时延和频率特征,目标识别模块用于判断目标的类型,定位模块利用时延和频率特征计算目标的位置。
三、技术挑战1. 环境噪声由于无源雷达依赖接收环境噪声的特点,环境噪声的干扰成为技术挑战之一。
环境噪声来源复杂、幅度较小,如何在弱信号中提取出目标信号成为一个难题。
2. 目标识别无源雷达需要通过信号处理器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但不同目标的信号特征各异,如何准确地识别目标成为技术挑战。
3. 定位精度无源雷达的定位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噪声、信号功率和天线的角度等。
提高定位精度是无源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之一。
四、应用场景1. 航空领域无源雷达在航空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无源雷达可以用于飞机的自主导航、空中交通管制和飞机的隐身技术等方面。
2. 智能交通无源雷达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
通过将无源雷达安装在红绿灯或者路边,可以实现对交通流量、车辆速度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3. 安防监控无源雷达在安防监控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
单个无源观测站目标定位问题研究

依靠 接收 目标 反射 的外来 辐射 源信 号对 目标 进行 定位 。 1无源 雷达 的定 位技 术
无源 雷达 进行 目标 定位 需要 完成 以下三个 步 骤 :第一 是 目标测 向,基
本思 想是 利用 阵列 完成 目标方 位估 计 (O ) ,同 时还可 以利 用阵 列测 量 目 DA
蓁A V
单 个 无 源 观 测 站 目标 定 位 问题 研 究
丁 卫 安
( 桂林 空军学院 广 西 桂林 5 10 ) 4 0 3
摘
要: 无 源雷达本 身不发射 电磁波 ,而 是利用广播 、 电视外 部信号作 为辐射源照射 目标来估 计出 目标位 置并 以此来跟踪 目标 。因为雷达 自身 不需要发射信
矩 阵形 式
H kB x= ( 3)
堕 卜 一 数 字
匾
信
处 号 理
备
端 终 设
备
把 Hq 观 测 矩 阵 ,若 能从 上 式 中求 出状态 矢 量 X, 该系 统 就 能对 目 u作 k 标进 行 定位 ,因此 通过 对观 测矩 阵 的分析 就 可以确 定系 统是 否有解 。
0引言
等 测量 数据 。在 这些 无源 测量 信息 中 ,似 乎 只有通 过DA 0 测量 才能获 得 目标 的位 置和运 动信 息 ,但用 DA O 只能 描述 目标 所在 的方 向 ,无法确 定 目标 的距 离 , 也就 是无 法确 定 目标 的 实际 位置 。而要 实现 目标 的 完全 定位 , 则在测 量 DA 同时 ,必须 同 时测量 目标 反射 信号 的 多普勒频 率 或者相 邻脉 冲反射 O的 信 号 的时 间差 如 图2 示 的系统 中 ,设 K 所 时刻 目标 的D A O 的观 测 角是 k ,在 极 坐 标系 中 目标 的位 置 可用矢 量r 描述 。航 路捷 径点 为J ( 观测 点到 目标航 k 从 路 的最 近距 离 点 ) ,设观 测 点到 捷径 点J 的位 置矢 量为 r ,从捷 径 点J 目 c 到 标 处 的矢 量 为S= kr 。从k 1 kr —c 一 时刻 到k 时刻 的位 移 为d =kr 一 。 目标 的 kr —k 1 位 置可 以 由矢 量r 来表 示 ,而 目标 的速 度 可 以用 矢 量d来 表示 。 k k 定 义航 迹法 线 的 偏角 如 图2 示 为 0,则 直 线运 动 目标 的 运动 状态 完 所 全 可 由J k k 0四 个参 数来 描 述 ,其 中J o决 定运 动 目标 的航 向 , 、s 、d 、 、 s 决定 目标 的位 置, d决 定 目标 的速 度 。在 图2 示系 统 中,描 述运动 目标 k k 所 的状 态 ( 位置 ,速度 ,航 向等 )矢 量定 义为
空基平台无源定位精度分析

空 基 平 台 无 源 定 位 精 度 分 析
武 宜川 ,潘 冠华 ,罗双喜
( 中国船舶重 工集 团公 司江苏 自动化研究所 ,江苏 连云港 摘 220 2 06) 要 :针 对三维空间 内的空基平 台对海面 目标 的无源定位 问题 ,在考虑 了多种测量误 差因素的条件 下 ,建立 了
定位模 型,分析 了 各种测 量误 差对最终定位精度 的影响 。仿真 实验表 明 ,所采用的定位精度分析 方法能够有 效的
第3 卷 2
第2 期 指挥控制 与仿 C mma d Co go & Si l t n o n n l mu ai o
V_ -2 NO 2 0 3 l . Ap 2 0 n 01
21 0 0年 4月
文 章 编 号 : 17 ・8 92 1)20 8 ・4 6 33 1(0 00 -0 90
An l ssO a sv O a in Ac u a yb rb s dP a fr ay i f si eL c t c r c y Ai. a e 1to m P o
W U . h a . AN a . u . UO h a g x Yi u n P c Gu n h a L S u n .i
( aguA tmai eerhIstto SC Lay n a g 2 0 6 C ia J n s uo t nR sac tue f I , in u gn 2 0 , hn) i o ni 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