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 溶液的形成PPT

溶剂
胶体
浊液
特点:
不分散的随意相混
不均一、不稳定
以分子形式分散
溶质微粒直径<1nm
以阴阳离子形式分散
分散质微粒直径1~100nm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100nm
振荡
纯净物
溶液
物质
混合物
→
特点:
……
均一、稳定
水+油
静置
P31
→
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
。
分散系
(如:泥水)
悬浊液
(先脱水CuSO4·5H2O = CuSO4+5H2O,再以Cu2+、SO42—形式分散)
♥我会说~~~
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CuSO4
溶剂
H 2O
已知溶液溶质&溶剂
双氧水
已知溶质&溶剂溶液
石灰水
75%酒精
硝酸
H2O2 Ca(OH)2 C2H5OH HNO3
H 2O
H 2O
H 2O
H 2O
I2的CCl4溶液
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中
加2-3滴洗涤剂
分层
不分层
静置后
倒出液体试管
是否干净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比较干净
✌乳化现象
洗涤剂去油污 — 乳化作用 (形成乳浊液)
植物油
和水
(大油滴)
洗涤剂
乳化作用
(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要分层】
原理:将大
油滴分散成
小油滴
能用水冲
洗干净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溶液的知识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化学考试中的重点。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初三化学中溶液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溶液。
溶液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比如说,把盐放到水里搅拌均匀,得到的盐水就是溶液。
这里的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溶剂通常是液体。
溶液具有一些特点。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比如刚才说的盐水,不管从哪个部位取一点出来,盐的浓度都是一样的。
稳定性则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或者析出溶质。
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再乘以 100%。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比如说,已知有 100 克 20%的氯化钠溶液,那其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就是 100 克乘以 20%,等于 20 克。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有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计算,根据要求算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第二步是称量,用天平称取溶质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溶剂的体积。
第三步是溶解,把溶质和溶剂放到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也是溶液中的重要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比如硝酸钾,温度升高,它能溶解的量就更多。
但也有少数物质,像氢氧化钙,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更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在溶液的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验——粗盐的提纯。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自主广场1.(2006安徽新课改区,7)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1+1≠2”的有趣现象。
下列选项符合此现象的是( )A.n个N2与n个O2混合后得到的分子总数B.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C.1 g饱和食盐水中加1 g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D.1 g氢氧化钠稀溶液和1 g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思路解析:溶液混合后总质量不变,但只要两溶液不完全相同(溶质或浓度),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发生变化。
答案:B2.(2006四川成都中考,5)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肥皂液洗衣D.用沐浴露洗澡思路解析:能够把油污转化成为均匀地悬浮在水中的小液滴的物质,具有乳化作用。
一般具有乳化作用的是洗涤剂和洗衣粉、肥皂等。
答案: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生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钠思路解析:此题必须记住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选项A、B不正确,碘酒是碘溶于酒精中,所以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用油不溶于水,两者混合,振荡,得到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所以不能说食用油是溶质;D项正确,氯化钠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所以溶液里的溶质是氯化钠;选项C正确,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虽然它的水溶液是紫色的,但是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答案:CD4.物质的溶解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受温度影响。
一般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试题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试题1.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答案】 D【解析】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是正确的叙述;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是正确的叙述;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是正确叙述;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是错误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考点】溶解与乳化2.下列厨房中常用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答案】D【解析】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要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那么这种物质一定要能溶于水,而芝麻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D【考点】溶液的形成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食盐水的冰点比水高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C.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D.只有固体能作溶质【答案】C【解析】A、在水中加入食盐形成食盐水,会使冰点降低,所以在雪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加快融雪,错误,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错误,C、溶液的两大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故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正确,D、溶质可以是固、液、气均可,错误,故选C【考点】溶液的特征,组成及性质4.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果酱B.矿泉水C.牛奶D.蒸馏水【答案】B【解析】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选项能看到果肉;B选项矿泉水是溶液;C选项牛奶不稳定均一;D选项蒸馏水是纯净物.【考点】溶液的概念及形成5.下列几种溶液中,溶剂相同的是①碘酒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②糖水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③70%的酒精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④稀硫酸中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三下学期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溶液的知识。
溶液是相当常见的物质状态,对于了解化学反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初三下学期化学溶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溶液的定义和分类1.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溶液中所占比例较大的部分,而溶质是溶液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部分。
2. 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三类。
其中,固体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固体混合物,液体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液体混合物,气体溶液是气体溶解在气体、液体或固体溶剂中形成的气体混合物。
3.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一般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表示。
常用的溶解度单位有克/毫升、克/升、摩尔/升等。
二、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1. 溶解是溶质的离子、分子或原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溶解过程通常涉及到隐藏、分散、溶解、扩散、胶体等步骤。
2. 溶解度规律指出,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三、浓度计算和溶液的稀释1. 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量的多少,可以通过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2.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有克/毫升、克/升等。
3. 体积浓度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有毫升/升、升/升等。
4. 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溶剂体积来降低溶液的浓度。
稀释公式为原溶液的浓度乘以原溶液的体积等于稀释液的浓度乘以稀释液的体积。
四、溶液的电离和电导1. 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能部分或完全电离的化合物,形成带电离子。
弱电解质只有一小部分分子能电离。
2. 电离度指在溶液中电离的物质的摩尔数与原先溶质摩尔数的比值。
一般用α表示电离度。
3. 浓度为C、电离度为α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为K=Cα,其中K为电导率,单位为Siemens/m(S/m)。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初中化学五四制鲁教新版:溶液的形成-《全套讲义教师版》

溶液的形成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知识讲解1.溶液的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4.实验1.溶液的形成(蔗糖溶解实验)(1)实验步骤: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水糖水(2)现象: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3)解释现象: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这就是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解性的比较(1)实验步骤: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只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基本不溶解碘汽油碘溶于汽油,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3)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3.乙醇溶于水(1)实验步骤: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震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震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初中化学【 基 础 】 常 用 的 溶 液
2. 常考的气压问题
(1) 气压增大:放热升温、生成气体 (2) 气压减小:吸热降温、消耗气体
知识总结
1. 常考的吸放热
(1) 吸热降温:硝酸铵 (NH4NO3)溶解 (2) 放热升温:氢氧化钠 (NaOH)溶解、浓硫酸遇水稀释
生石灰与水、氢前金属与稀酸、酸碱中和
溶液的形成
·例4· (2019眉山)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测验题
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 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 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 A. 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 B. 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 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 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溶液的形成
·例1· (2019常州)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蔗糖 B. 粉笔灰 C. 面粉 D. 植物油
溶液的形成
·例2·
下列物质在水中分散后形成溶液的有 ,形成悬浊液的有 。
①蔗糖 ②味精 ③冰块 ④酒精 ⑤色拉油
⑥泥土 ⑦食盐 ⑧粉笔灰
⑨汽油
溶液的形成
·答案·
①②④⑦ ⑥⑧
2. 常考的气压问题
(1) 气压增大:放热升温、生成气体 (2) 气压减小:吸热降温、消耗气体
3. 常见的形变问题
气球变鼓(或变瘪)、U形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
0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溶液的形成 课件
操作
现象
结论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消失了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消失了
硫酸铜加入水中 硫酸铜消失了,溶液
变成蓝色
……
几种物质都 溶于水中, 形成了混合 物。
现象解释(以蔗糖溶解为例)
溶解其 他物质
溶液
被溶解 的物质
溶解前
溶解中
溶解后
被溶解的物质逐渐扩散
形成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一种或几 分散 另一种
种物质
溶液
溶质
胆矾溶于水 (CuSO4·5H2O)
硫酸铜(CuSO4)
过量的锌和稀盐
酸反应后的溶液 氯化锌(ZnCl2)
锌与过量的稀盐 酸反应后的溶液
氯化锌(ZnCl2) 氯化氢(HCl)
溶剂
水(H2O)
水(H2O) 水(H2O)
【大展身手】
1、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_氯__化__钠__,
溶剂是_水__。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
稳定性: 外界条件 不变,溶 质溶剂不 会分离。
外界条件:如温度等
关于溶液的认识
3.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不一定,如
硫酸铜溶液
硫酸亚铁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 水就不是溶液、无水乙醇也不是溶液。
关于溶液的认识
5.溶剂一定是液体吗?
不一定, 定义里并没有强调溶剂必须是液体, 因此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者气体, 如空气也是一种溶液。 但初中默认溶液是液体。
_气__体__作为溶质,__液__体__作为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为_溶__剂___,量少
的为__溶__质___,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 _水___叫做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_水___ 溶液。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化学世界丰富多彩,溶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我们喝的饮料到医疗中的注射液,从大自然中的海水到实验室里的各种试剂,溶液无处不在。
对于初三的同学们来说,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应对中考,更能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溶液的奇妙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溶液的定义与组成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例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形成的食盐水就是溶液。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是液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例如,蔗糖溶于水,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例如,酒精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叫做溶剂,酒精叫做溶质。
(3)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例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三、溶液的特征1.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例如,一杯食盐水,无论从哪个部位取出一部分,其浓度都是一样的。
2.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四、溶解过程1. 溶解的实质溶解的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地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例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时,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渐脱离氯化钠晶体表面,均匀地分散到水中。
2. 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硝酸铵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